俄羅斯政治思潮新變化及對國際格局的影響
——“俄羅斯政治新思潮和世界格局新動態”研討會綜述(上)
來源:《世界社會主義研究》
編者按 俄羅斯重新評價蘇聯歷史導致的政治思潮新變化和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動蕩,其發展與演化將對世界格局產生哪些重大影響,成為當前學術界高度關注的焦點。2008年10月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和《環球時報》、《中國社會科學院報》聯合舉辦“俄羅斯政治新思潮和世界格局新動態”研討會。與會者從不同視角就此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討。會議由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慎明和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委書記吳恩遠主持。中國社科院秘書長黃浩濤、學部主席團秘書長何秉孟,和來自中國社科院、國家教育部、中央編譯局、中央黨校等黨政國家機關,北大、清華、首師大、聊大等高校,以及新聞媒體的領導同志、專家學者、新聞工作者王立強、王正泉、田心銘、安春英、劉書林、劉淑春、劉元祺、孫海泉、孫麾、陳寶森、陳之驊、谷源洋、宋曉平、汪亭友、吳恩遠、吳雄丞、吳尚民、楊斌、余斌、余國慶、周弘、周琪、周新城、張順洪、張樹華、張文木、姜輝、黃平、董曉陽、董正平、溫伯友、程玉海、林建華等近150人參加會議。現將會議主要觀點分兩期刊發。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慎明在講話中指出,最近世界上發生的兩件大事特別值得我們關注。一件是8月8日的俄格沖突,值奧運會在北京隆重開幕之際,格魯吉亞在美國支持下開戰,而俄羅斯果敢反擊。另一件是9月15日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倒閉,正式拉開美國金融危機序幕。這兩件大事對世界格局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探討。
李慎明說,歷史由各種合力組成。歷史有時表現為前進狀態,有時表現為似乎靜止不動狀態,有時又表現為倒退。在前進或倒退時,有時還呈現出跳躍式的劇烈變動。這都是各種力量較量的結果。現在的歷史就處于一種動蕩和跳躍狀態的前夜。由于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由于窮國窮人愈來愈窮、富國富人愈來愈富的現象加劇,歷史已不像前些年那樣表現得相對平衡平靜了,這種相對平衡平靜極可能要被打破,出現新的大失衡和大動蕩。
他指出,歷史有自己發展演進的客觀規律,但人類在客觀規律面前不是消極、被動的,人類可以認識規律,掌握規律,運用規律。我們的專家學者應該成為能夠發現和運用歷史客觀規律,從而對世界格局究竟將向哪個方向演進做出正確判斷者。我們應當有崇高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使命感,深入研究美國金融危機究竟能不能在最近消解、這場危機對世界和中國有什么影響、中國應當怎樣應對、如何才能保證我國的政治安全和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等問題,為黨和國家提出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正確的對策建議。
一、俄羅斯社會思潮的重大變化是否定歷史虛無主義
1. 重新評價蘇聯歷史成為俄目前主流思潮。20世紀90年代,從蘇聯解體到葉利欽執政,全盤否定蘇聯歷史是俄羅斯的主流思潮。當時,十月革命被說成是“悲劇”,是“政變”,列寧被說成是“流氓領袖”,斯大林被說成是“暴君”,是“罪犯”,整個社會主義建設被說成是導致“災難性后果”;蘇聯解體則被說成是“大好事”,是“社會解放”和“民族解放”。但普京執政以后,俄羅斯出現重新評價蘇聯歷史的新思潮。
關于俄羅斯重評蘇聯歷史的背景和原因,有學者認為,重新評價蘇聯歷史,主要同俄羅斯的發展道路和普京的治國方略有關。一是同“強國”戰略有關。普京推行的“強國”戰略,主張根據國情走有俄羅斯特色的發展道路。他提出的“俄羅斯新思想”,強調中央集權,要求建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反對照搬西方,強調“主權民主”。普京要重振大國地位,復興俄羅斯,必然要重新評價蘇聯歷史,要客觀、全面地評價衛國戰爭和斯大林等蘇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以吸取蘇聯發展成為“超級大國”的經驗和教訓。二是同西方擠壓有關。近年,西方大力擠壓俄的戰略空間,北約幾次東擴,已經擴到俄的家門口。現在又插手獨聯體,發動“顏色革命”,要吸納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加入北約,并在波蘭和捷克建立反導系統。為了反擊西方的擠壓,俄必然要重新評價蘇聯歷史,吸收蘇聯時期同西方展開激烈爭奪的經驗和教訓,以發揚愛國主義傳統,聚集力量,維護國家利益。三是同歷史條件有關。葉利欽當年全盤否定蘇聯歷史是為了向蘇共奪取政權,并實行“西化”改革,力求融入西方,結果卻使國家陷入嚴重危機,使人民經受了各種苦難。現在,時過境遷,當年的激情已平靜下來,俄融入西方的希望也已落空。于是,俄不得不痛定思痛,進行深刻的反思。
也有學者指出,分析俄羅斯出現政治新思潮的原因,既要從美國戰略上擠壓俄羅斯這一外部因素分析,還要從俄羅斯社會發展的內部因素分析。第一,俄羅斯的社會發展模式與西方的模式漸行漸遠,這是導致俄美沖突的重要原因。俄美關系中不僅僅是外交關系,還涉及俄羅斯國內社會發展問題,其中的關鍵問題是俄羅斯在社會發展問題上與美國的分歧加大,已經背離了美國的利益。西方新自由主義模式在俄羅斯不奏效,俄“向西走”的那些年沒得到一點好處,包括“9·11”事件后俄羅斯配合西方和美國,但美還是拿車臣問題來制衡,目的是牽制俄羅斯的社會發展。第二,俄美在意識形態上的對立色彩已經展現。雖然奉行國際事務非意識形態化,但事實是,蘇聯解體以后,美國在國際事務意識形態化方面一直沒改變,甚至變本加厲,把一些國際規則意識形態化。俄羅斯恰恰在意識形態方面發生了重大轉折,雖然俄已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但其建立的民主制度及其價值觀特別是“主權民主”觀,與美國的意識形態差距很大。所以,這場沖突也是意識形態對立色彩加強的一種表現。第三,俄國的發展道路應該說是回歸傳統。俄羅斯現在的社會發展思路,是把沙俄、蘇聯,再加上引進部分西方文明等混合為一體的產物。俄羅斯重評歷史的原因,就是要回歸自己的歷史,就是“強國脈絡不能斷”。現在,俄羅斯自由主義勢力在減弱,資本主義勢力也在自我改造。這就是俄羅斯的主流社會、主流思想、主流力量發生的重大變化。
還有學者談到,最近幾年的民意調查顯示,在俄羅斯國內,黨政、各派政治力量和民眾均對重新評價蘇聯歷史有了比較統一的態度。從俄執政當局的態度看,反對全盤否定蘇聯歷史,認為蘇聯時期既有成績,也有錯誤,而且越來越正面評價蘇聯歷史。從民眾的態度看,多數民眾信念回升,開始對蘇聯歷史做客觀和正面的評價,積極評價十月革命,有55%的人認為,十月革命“開辟了俄民族歷史的新紀元”,“推動了社會和經濟發展”。從政黨的態度看,各大政黨表現積極,俄第一大黨統一俄羅斯黨對蘇聯歷史的評價與普京一致,認為蘇聯歷史既有好的東西,也有壞的東西,該黨領導人格雷茲洛夫曾說斯大林是“一個杰出的人物”,同時也譴責斯大林的錯誤。第二大黨團俄羅斯共產黨始終高度評價蘇聯歷史。公正俄羅斯黨對蘇聯歷史有褒有貶,該黨提倡“新社會主義”,反對全盤否定蘇聯歷史。國家杜馬第三大黨團自由民主黨對蘇聯歷史的評價與眾不同,反對全盤否定蘇聯歷史,黨的領導人日里諾夫斯基鼓吹大俄羅斯沙文主義和對外擴張主義,認為俄需要“獨裁統治”,強調斯大林是“強國的象征”。足見,社會已為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蘇聯歷史創造了條件。
2.將修改重編歷史教材和改革歷史、社會科學教學視為關鍵環節。俄羅斯把修改重編歷史教材和改革歷史、社會科學教學作為歷史觀和重新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內容,或謂之“國家計劃”、“國民工程”。這項工作在總統普京的親自指導下進行。有學者介紹說,自2001年以來,普京多次召開或參與修改歷史教材座談會并講話,指示由相關部門協作,俄教育部、科學院和高校的社會科學專家參與,從中小學和高校歷史、時事政治教材入手,重點編寫“俄羅斯歷史和俄羅斯與當代世界”教材。從歷史反思及教材改動的內容看,不僅包含對70年蘇聯歷史的尊重,更有對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戈爾巴喬夫及葉利欽時期“混亂與失敗的十五年”的批判。與會者強調,這些變化是俄羅斯社會思潮與普京治國思想形成互動所發生的一些顯著變化,其中歷史觀的變化是俄羅斯社會思潮和主流思想變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除歷史觀之外,俄羅斯主流思想中的國家觀、民主觀、主權觀、國際觀等都在發生重要改變,且這些改變隨著時間和俄國內外政局的變化越來越鮮明。
3.俄新版教科書中值得關注的觀點。俄國歷史問題研究專家對新教科書中一些與以前相比有重大變化、值得關注的觀點做了歸納:其一,對蘇聯體制的總體評價與以前有重大區別。戈爾巴喬夫對蘇聯體制的評價采取全盤否定態度,包括對斯大林模式,他在蘇共二十八大上提出:“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正在為自由的人民的公民社會所取代。”全盤否定了蘇聯體制。新教科書采取辯證分析的態度,一方面,指出蘇聯歷史上每一個時期存在的重大弊端,認識到突破蘇聯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實事求是地肯定了蘇聯體制的成就。如書中寫到:“蘇聯不是一個民主國家,但是對全世界千百萬人民來說它就是最好的和最公正的社會的榜樣和方向。”這句話震動了世界。關于斯大林時期體制和列寧時期體制的關系,我們國內也有爭論,一些人認為斯大林背離了列寧。而新教科書對這個問題的明確回答是,蘇聯體制的基本成分產生于1917~1920年間,于1930年代末最終形成。這個體制的基本點是:共產黨是社會的主導力量,黨領導政府,承認并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群眾和工會組織、共青團等是共產黨聯系非黨群眾的機構,國家機構對經濟生活的集中管理,在意識形態領域主張共產主義世界觀成為唯一的占統治地位的世界觀。這些是列寧時期和斯大林時期的主要支點。因此,這兩個體制是一致的。關于20世紀30年代蘇聯究竟建立了一個什么樣的社會問題,新教科書指出,20世紀30年代蘇聯建立的既不是資產階級也不是社會主義的模式,是一種獨特的建筑在三個基本原則下的非資本主義的發展模式,即工業化、國家管理經濟、社會主義這三個特征,是工業化社會的一種特殊形式。這句話同樣引起世界的關注。其二,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評價有變化。一是對“大清洗”看法的評價變化最大。發生于俄1930年代的“大清洗”,并非一般的學術爭論,它直接涉及蘇聯解體原因問題。國內外有很多人認為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就是“大清洗”造成的影響。新教科書對“大清洗”的看法有很大改變。過去是全盤否定“大清洗”,從2005年起,以季諾維耶夫(“大清洗”受害者)和卡爾波夫為代表的一些人開始認識到“大清洗”有其必要性的一面。在客觀上看,實行“大清洗”的重要原因,是斯大林擔心有人對國家加快現代化方針對抗,又擔心失去對國家形勢的控制。這就把“大清洗”的原因和過去那種認為是由于斯大林的偏執,為了奪權而搞的“大清洗”區別開來。新教科書對“大清洗”做的一個判斷是,斯大林的行為是在具體歷史形勢下的行為,作為一個管理者他的行為完全是合理的。這句話也震動了世界。二是對全盤農業集體化看法的變化。過去,對全盤農業集體化基本上是完全否定的。但新教科書不是完全否定,而是認為,當時的形勢要求實行農業集體化,特別是蘇聯工業化實際上是遵循俄羅斯傳統的方式,即優先發展重工業。三是對蘇聯歷史人物看法的變化。新教科書對斯大林、勃列日涅夫、赫魯曉夫和戈爾巴喬夫做出了新的評價。比如,書中明確指出,戈爾巴喬夫對蘇聯解體負有責任。四是對西方觀點看法的變化。新教科書認為,在蘇聯解體前后有一批傾向美國的知識分子曾促成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實施親美的對外方針。其三,思想理論體系和意識形態發生變化。新教科書不僅重新評價斯大林,也在重評戈爾巴喬夫、重評葉利欽,重評對蘇聯歷史、對美國的看法。因此,對于今日俄羅斯來說,是整個思想理論體系和意識形態都在發生重大變化。
4.俄羅斯重新評價蘇聯歷史的現實意義。有學者指出,俄羅斯重評蘇聯歷史的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三方面:第一,是對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執政時期出現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和運動的一種嚴肅的反思。戈爾巴喬夫從開始執政就親自發動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歷史虛無主義運動。普京執政以來,俄羅斯一些尊重歷史事實的嚴肅的學者對戈爾巴喬夫發動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和運動進行了認真的反思,撥亂反正,恢復歷史真相,特別是對取得了重大成就的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光榮歷史。對歷史虛無主義進行反思,還歷史本來面目,已經成為當前俄羅斯學術界、思想界和教育界的一個主流。第二,反映了當前以普京為代表的俄聯邦領導人爭取重新振興俄羅斯、恢復俄羅斯大國地位的戰略目標。普京就任總統以后,很快就提出強國戰略或說重新崛起戰略。到普京第二任期時,這個戰略已經非常明確。這個戰略目標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維護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地位,特別是保持和加強俄羅斯在獨聯體地區的影響力。為了保持和加強俄羅斯在獨聯體中的影響力,就必須肯定蘇聯的光榮傳統,肯定蘇聯在世界上的作用和影響,肯定蘇聯的歷史地位,以此作為有力的意識形態紐帶,逐步實現原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的重新聯合。第三,充分說明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的重要性。歷史科學不是一般的人文科學,它是一門政治性非常強的學科。想要知道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前景,就必須先研究歷史。歷史科學是對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非常好的工具,是其它很多學科所無法比擬的。這正是普京重視修改俄羅斯歷史教材的重要原因。
二、俄羅斯國際戰略的新動向
1.俄羅斯政治經濟發展道路及對當今國際格局的看法。除對過去歷史進行反思之外,俄對本國的政治經濟發展道路以及對當今國際格局的看法也發生了新變化。與會者指出,這些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在政治領域,穩扎穩打、步步為營。普京上臺以后,在政治領域,穩扎穩打、步步為營,開展政治治理和經濟整頓。俄羅斯社會開始“由亂到治”。特別是2003年俄羅斯周邊國家爆發有西方背景的“顏色革命”以后,普京當局開始認真思考俄羅斯的政治道路。面對西方對“俄羅斯民主”越來越激烈的指責,俄羅斯積極應對,探索“有管理的民主”、“主權民主”、“發展式民主”等俄式民主之路。二是在經濟領域,接連出臺一系列重新國有化和加強國家經濟調控的政策。2005年前后,俄政府舍棄了包含自由主義傾向的“福利貨幣化”改革方案,接連出臺一系列重新國有化和加強國家經濟調控的政策:支持國有企業擴張,將非法私有化的石油企業重新收歸國有;設立政府穩定基金,支持對外重組和并購等。俄面對世界能源和金融危機,積極積蓄力量,加快資本和產業集中,把能源資本轉化為金融資本,并開始對外擴張。俄羅斯學者將此概括為:與“主權民主”并行的“一條主權經濟發展之路”。三是在外交和軍事安全領域,進一步加強外交和軍事應對,同時開始調整俄外交戰略和安全戰略。俄羅斯對外安全戰略的轉變實際上從2007年2月10日普京在慕尼黑國際安全會議上的講話中就初見端倪,可概括為:走一條“主權外交和實力軍事”的道路。
2.俄格沖突的現實意義和未來寓意。2008年8月 8日,俄格沖突爆發,成為世界注目的焦點,與會專家學者紛紛發表各自看法。與會者指出,這個事件的現實意義和未來寓意,遠遠超出俄格雙邊,也遠遠超出事件本身。具體而言,其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五方面:第一,意味著俄羅斯會對周圍地區形勢形成影響,事件本身對處理國際關系的一些準則有很大挑戰。此事件對國際事務影響的重要程度不亞于“9·11”事件,可視為對世界格局變化的一個促變因素,而這個因素的主體就是俄羅斯。事件的潛在意義在于:國際舞臺上出現了一種抗衡力量,這個抗衡力量從表面上看是俄羅斯在挑頭,實際對美國和西方的抗衡力量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未來處理國際事務的動武權利,不僅僅屬于美國,也不僅僅屬于俄羅斯;俄剛發表的“外交戰略構想”經俄格沖突后就宣布要修改,這將對國際多極化進程產生哪些影響值得關注;在俄格沖突問題上,俄有順勢而為的因素,是借此契機打出去,樹立大國形象。第二,意味著俄羅斯捍衛國家核心利益的方式更加多樣化。過去,俄主要通過外交手段跟美國談判,而多樣化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以武力方式維護國家的核心利益。這是蘇聯解體以后俄羅斯第一次在國外用武力方式維護自己的核心利益。第三,意味著俄羅斯通過這次行動宣示同北約抗衡的底線。這個底線過去由于波羅的海國家加入北約曾被打破。現在俄面對的是北約要東擴到烏克蘭和外高加索,此事件不僅宣示了俄的底線,且宣示了俄捍衛這一底線的堅定決心和方式上的重大變化。第四,意味著俄羅斯對獨聯體國家的牽制,特別是對獨聯體國家“向西”傾向的牽制。俄格沖突對烏克蘭來說是直接的牽制,烏克蘭若加入北約,格魯吉亞的解決方式就是示范。第五,意味著俄美在核心利益方面的沖突激化。俄美核心利益方面的沖突激化,在格魯吉亞問題上表現出短兵相接、針鋒相對狀態。
有關學者還就近期俄共修改黨綱、烏克蘭1932~1933年發生大饑荒的研究情況在會上做了介紹。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辦公廳 曹蘇紅整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