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政府工作報告,一個關鍵之處,就是把去年提的“推動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改為“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統一”前的“和平”二字拿掉了,引起了海內外人士很多聯想。看來“統一”是剛性目標,至于“和統”還是“武統”,并不存在什么唯一的方式選擇。這也讓一個時期以來,國內那些貌似權威的宣傳“臺海戰爭是陷阱”“統一臺灣決不能訴諸武力”的論調,一時啞然失聲。
其實,“中國必須統一,中國必然統一”,這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不容討論的大原則,從來就不存在什么只能“和平”解決的大前提。以“和平”為前提反對“統一”、拒絕“統一”,長期維持“分裂”現狀,造成“事實臺獨”后果,這就是對中華民族的犯罪,是不可饒恕的戰略自敗。至于如何實現統一,具體方式如何選擇,這取決于采取哪種方式最符合中國人民的利益。
談到這個問題,很多人往往不假思索地認定,當然是和平方式最符合中國的利益。在他們看來,和平統一,兵不血刃,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樣的結果,往大了說,契合中國和平崛起的大戰略,開創中國歷史前所未有之先河;往小了說,至少是避免了一場內戰,使得萬千生靈免遭涂炭,可謂海峽兩岸皆大歡喜、官民人等安居樂業,功莫大焉!這樣的說法,當然不是沒有道理的,“和平統一”也一直是我們解決臺灣問題的首選方針。
但是話說回來,再善良的主觀愿望也不能代替冷酷的現實。站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正確研判究竟哪種統一方式最符合中國的利益,還需要做客觀全面深入的研究。
一、兩種方式各有利弊
從基本概念出發,實現中國統一、解決臺灣問題無非就是兩種方式:一種是和平統一,另一種是武力統一。現在人們所熱衷談論的“逼統”,如果主要不是靠動用武力解決,那還是一種“和統”的期盼;如果是指在武力逼迫下對方不得不簽“城下之盟”(實質是投降),即仿照解放戰爭時期的“北平模式”,那不過是“武統”的一種結果而已。因此,討論中國統一,說到底只是一個二選一的課題,在此之外,并沒有什么中間路線或者第三條道路。
第一種方式有利有弊。這種方式表面上看很有利,但深層次的問題卻相當嚴重。在利的方面,概括起來說,就是不冒風險、無須戰火,不必流血犧牲。但由此導致的弊端卻不可忽視:一是給未來留下巨大的政治隱患。因為采取這種方式,意味著“臺獨”勢力并未遭遇毀滅性的打擊,甚至是成建制地保留了下來,未來必定要內外勾結,在中國興風作浪,極盡破壞搗亂之能事;二是如何改造臺灣輿情宣傳工具進而重塑其意識形態舉步維艱,而這個問題不解決,所謂的統一將只具其表而無其實,所留下的麻煩更大;三是教育傳承難題成堆,向下一代教育什么東西,灌輸怎樣的價值思想,這些問題解決起來阻力重重,前車之鑒教訓已非常突出。這三個問題事關要害,涉及治國治世的百年大計,深遠難纏,并非可以隨著“和平統一”就迎刃而解。至于其它有關政權、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各種病癥,更是不可勝數,將在相當一個時期頻頻發作,將促使臺灣不時呈現發癲癇乃至發昏發狂的狀態。也就是說,和平統一非但不是萬事大吉,相反將遺留下大量的麻煩與后患,種種巨大的難題如同亂麻一般堆積在一起等待后續處理,養癰遺患。真正的考驗必然出現在這里。
第二種方式也有弊有利。這種方式表面看起來弊端嚴重,但有利的方面同樣不可忽視。表面上看,采取這種方式,動用強大的武裝力量訴諸強有力的戰爭行動,很可能把臺灣地區打得瓦礫遍地、烈火熊熊,相應地,就要出現大量生命財產損失。戰火所及,可能還要造成中國一些地區與城市遭受打擊,尤其是沿海地區的經濟生產首當其沖;影響所致,中國同美西方的關系將變得空前惡劣,甚至有可能就此徹底鬧翻,走向全面對抗較量的道路。應該說,面對這樣的前景,確實嚇壞一些中國人,使他們一想到這些就渾身發抖、望而卻步了。
但是在“武統”產生不利的一面之外,我們還必須看到其有利的一面: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必須闖過戰爭這一關,想躲是躲不過去的,想避也是避不開的,指望敲鑼打鼓就能實現民族復興,那是白日做夢,世界上從來都沒有這樣便宜的事情。因此,戰爭這關必須得過。而拿“臺獨”來試刀祭旗,給民族復興舉行一個奠基禮,最合適、最恰當,無論在政治上還是戰略上都使中國處于十分有利的地位;二是日益發展壯大的中國同美西方早晚都得分道揚鑣、攤牌決裂,有沒有臺灣問題都是這樣。如果他們以中國收復臺灣為借口對中國搞全面封殺,就像現在對待俄羅斯那樣,恰恰把中國推向道義與戰略的高地,等于很好地充當了全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反面教員,等于在內外兩個方面為中國打開新的天地,推動中國在戰略上達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全新境界;三是經過一場血與火的洗禮,將徹底粉碎“臺獨”勢力使之歸于湮滅,將基本摧毀臺灣地區一些人賴以同大陸搞對抗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教育基礎,在相當程度上改變其政治與社會面貌。譬如拿到一套房子,重新裝修、打掃干凈后再行入住,理所當然地就稱心如意而沒有什么后遺癥了。
因此,和平統一與武裝統一,熟利熟弊,究竟哪個代價更大,事情并非那么簡單,必須予以辯證的分析研判才行。
二、可能性嚴重失衡
任何社會實踐活動都不能以愿望代替現實,軍國大計尤其如此,更不能為主觀愿望所左右。在統一中國方式與途徑的問題上,利弊得失之外,還必須深入研判兩種方式的現實可能性究竟有多大,進行一番對比性的分析。
第一種即和平統一方式的可能性現在有多大呢?
眾所周知,大陸方面始終在以最大的誠意、最大的努力和最大的耐心在推進兩岸和平統一;但極不對稱的是,來自臺灣方面的響應或呼應即便不能說一點沒有,但實際是微乎其微,甚至一直在與大陸反向而行,在“臺獨”道路上越走越遠。這也就意味著,所謂的和平統一,迄今為止只不過是大陸戰略與政治上的單相思而已,并未得到臺灣朝野上下的響應,堪稱是很典型的一廂情愿。因此,坦率地說,所謂的和平統一,大陸努力了這么多年,對臺灣方面,依然只是一句可以不予理會的口號或概念,并沒有形成強大攻勢,也沒有取得實質性推進,和平統一的實際進程基本上還無從談起。
事實無情地證明,和平統一的理想確實很豐滿,但兩岸關系的現實卻很殘酷,大陸同臺灣的關系實質上并不是越走越近,而是漸行漸遠,無論是政治層面還是戰略層面,也無論是執政當局還是草野民間,一概都是如此。和平統一的空間和余地越來越逼仄,可行性與可能性日趨式微。
在這種情況下,繼續爭取和平統一,大陸方面將不可能因此而進一步把握和取得在臺海問題上的主動權與主導權。事實已充分證明,各種惠臺政策改變不了臺灣島內的政治生態;五花八門的交流形式可能對臺灣的個別人、個別群體有些影響,但不會影響島內整體的戰略取向;大陸的優勢地位不能靠各種“和平統一”的善意來加強,也無法由此去左右和支配兩岸關系的實際走向。因此,即便迄今尚不能說和平統一的愿景已經落空,但事實上最終歸于落空的可能性正在越來越大和越來越明顯。大陸方面應該為此做好相應的精神及輿情準備,在政治上戰略上為自己做好轉折的系統籌劃。
與此相對應,則是第二種即武力統一方式的可能性正疾速增大。
一方面,“臺獨”勢力在臺灣竊據政權,操縱臺灣日漸從“暗獨”向“實獨”、“明獨”方向發展,不斷挑戰一個中國的底線紅線,瘋狂地把大陸往墻角與死路上逼迫。另一方面,霸權集團伙同臺灣當局極力破壞中國統一,針對大陸穩定臺海形勢的企圖,精心策劃安排各種“切香腸”的勾當,肆無忌憚地羞辱大陸的臉面,侵犯中國的國家主權與核心利益,同中國大陸打起了可惡的“騷擾+挑釁+破壞”的戰略游擊戰。在臺灣問題上,任何人都不要指望美國能支持中國統一、配合中國統一,這是十足的妄想幻想。事實上,在臺灣問題上打擊中國是霸權美國戰略上打擊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中十分得力的杠桿與抓手。對此,不管誰在美國當政掌權,都要將其充分地利用起來。所謂美國承認“海峽兩岸只有一個中國”的政策,早已經淪為毫無實際內涵的空話屁話。如果還對這種無用的謊言抱有期待與希冀的話,那在戰略上就是十足的傻瓜。
種種事實證明,在霸權國家的扶持安排下,臺灣當局越來越堅定地奉行抗拒統一、挾洋自重、以武拒統的基本戰略,今后臺海局勢將日益風高浪急,這是今后一個時期的總趨勢、大方向。在這種情況下,大陸方面“忍耐+等待”策略的可持續性就將面臨嚴峻的挑戰。要在美臺聯手逼迫下,不得不隨時做出反應以應對來自他們的各種挑釁,將不得不動用武裝力量來干預和影響臺海局勢,用以維護和加強自己的戰略主動權與主導權,也將不得不做好準備隨時用武裝戰爭來粉碎“臺獨”鋌而走險自我爆炸的行徑。因此,任何客觀中立的觀察研判都一概認定,臺海未來爆發大規模局部戰爭的可能性正急劇加大。相應地,中國大陸被逼之下采取武力手段實現統一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對比上述兩種統一方式的現實可能性,可以發現,二者之間嚴重失衡:一種方式正趨向渺茫微小,另外一種方式正撲面而來直逼眼前。所以,對統一中國這個目標而言,實際情形并非是徘徊于兩種方式之間的可選擇性。一些人的徘徊猶豫或執著求和,大概率只能是一種主觀情感,并不具備什么實際價值。
三、找準戰略的立足點 解決臺灣問題實現中國統一,其基本立足點與戰略出發點究竟應該放在哪里呢?
臺灣問題當然要做最符合中國人民利益的戰略設計!這一設計的原則應該是向最好的方向努力,做最壞的打算。基于這一原則,我們當然不能放棄和平統一的努力,還要以最大的耐心盡可能地加以推進,但鑒于實現和平統一可能性日趨式微的嚴酷現實,統一臺灣的準備必須從現實可能性出發,把基本立足點與戰略出發點放在第二種方式即武力統一之上。這就是說,中國必須準備打贏一場解決統一問題的戰爭,這是不容置疑的戰略安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取得了許許多多偉大的歷史成就,其中政治成就、經濟成就、科技以及文化、教育成就等都很輝煌,有很多都可謂站上了中國歷史的巔峰。現在,國家與民族更渴望的是軍事成就,而軍事成就最直接、最具說服力的東西就是戰爭的勝利。換句話說,如果不能贏得一場統一中國戰爭的勝利,當代中國的軍事成就就缺乏應有的歷史說服力。
但是,戰爭是一門藝術,藝術的東西就要追求完美,就要根據不同的對象與對手做不同的設計。統一臺灣的戰爭也是這樣,這是考驗當代中國戰略與軍事藝術的關鍵之仗。也就是說,統一臺灣的戰爭不僅是一場軍事仗,更是一場政治大仗,還是一場經濟大仗,各種戰爭要素聯動之下,還要因此發生十分廣泛相當深刻文化大戰、輿情宣傳大戰、外交大戰等。在臺海戰爭中如果僅僅滿足于軍事勝利,則未免膚淺短視、貽害無窮。因此,有關統一之戰的戰略設計需全般全面,既要有相應的政治計劃,譬如怎樣處置“臺獨”和戰犯,如何安排原臺灣各級行政機構與其中的官員職員,也要有如何推動臺灣經濟體系達成相應轉型運作的計劃,也要有保障島內社會生活平穩日常供應不斷的計劃,甚至連電視新聞媒體怎樣接管處理、學校教育教學如何處置等,也都應有詳盡周全的方案。當然,其中最核心、最關鍵也最根本的依然還是軍事計劃,軍事上打不贏,一切都將無從談起。
如何打贏統一之戰,許多人都有想法與議論,應該說,這個事情既相當專業又十分機密,這里不妨從經驗出發做一番紙上之談。
一要精心策劃,充分準備
攻臺準備可謂千頭萬緒,就物質品種而言,小到吃喝拉撒,大到武器裝備,哪一樣都不可或缺,而且還要各有各自責任單位與輸送渠道,組織與調撥這些東西紛繁復雜;從地理范圍上看,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廣州、深圳等這些沿海沿邊城市固然要做全面準備,甚至連遠在內陸的重慶、成都、西安、蘭州等,也不可掉以輕心,也要相應布置;單純就軍事領域來說事,從電磁場到網絡空間,從生物病毒到外層太空,從東南沿海到遠洋航線,無一不是絞殺較量的戰場,由此帶來相應的軍事編組與力量安排錯綜復雜。至于常規的飛機、軍艦、導彈、無人機之間的交火交戰,更將呈現通天徹地、氣吞萬里的奇觀,遠非眼下的俄烏戰爭可比擬。為此,戰前需反復操演檢查,務求堵住一切疏漏,盡最大的可能做到萬無一失。
二要穩扎穩打,分步推進
任何一場浩大的戰爭都由無數個具體的戰役構成,每個有一定規模的戰役都由具體幾個戰斗階段所組成,戰斗要一點一點地推進,而不可能像潮水一般漫灌過去。鑒于攻臺之戰我軍是以未戰之師而臨大陣,極其缺乏現實的戰爭與戰場經驗,那就更應該穩扎穩打,分步推進,而不能急于求成,而要邊戰斗邊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摸著石頭過河,能夠以先勝而后求戰、先敗而后求勝,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軍事上決不可莽撞冒進,希圖僥幸。千萬不要以為“臺獨”勢力可以一擊必殺,他們在政治上思想十分頑固,相應其生命力與戰斗力也并非不堪一擊。
三要積小勝為大勝
戰爭中從來沒有一口吃個胖子的事情,攻臺作戰也絕非是一錘子買賣,不能指望畢其功于一役。戰術上要先易后難,先小后大,先求小贏而后謀大勝;戰略上要從底線思維出發,做好將其打成拼消耗、比耐力的持久戰爭的準備。為此必須進行深度動員,建立雄厚的持久作戰能力,以此做到越戰越強、愈斗愈勇,把中華民族澎湃的戰爭潛力空前地煥發起來。
當然,上述幾條只不過是一般的原則,至于具體怎樣攻堅克敵、出奇制勝,那就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了。
總之,在中國統一問題上,要選定最符合中國人民的方式,實現利益最大化,現在確實到了需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擺脫既有教條束縛與羈絆的時候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