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中國的各色媒體上,有一個詞匯司空見慣,這就是所謂的“戰略互信”。
這幾乎是一個用得稀巴爛的一個詞匯了,經常用來形容中國同許多國家之間的關系,其中尤其是中美關系。在各種描述中美的關系的文章中,隨處可見充斥著“戰略互信”的字碼,以至于人們都習以為常、不以為然了。其實,對很多人來說,這個詞雖然耳熟,但卻并不能詳,究竟什么叫“戰略互信”,未得深究。有鑒于此,筆者以為很有必要對此辨析一番。
首先,什么叫“戰略互信”
顧名思義,把“互信”發展升華升級到戰略層面,這才叫“戰略互信”,這里所謂“戰略”,可以理解為“宏觀”、“總體”與“方向性”的東西,在這個層面上搞“互信”,都“互信”些什么呢?
具體地說,應該彼此相信對方具有善良的愿望,懷抱友好之誠意,彼此相信對方是和平、進步而不是侵略、破壞的力量,也相信彼此之間沒有敵意,只有互相幫助,而沒有打擊乃至殺死或者干掉對方的任何企圖。也就是說,彼此都有著這些基本的信任,因為如果沒有這些基本的信任,也就根本談不上什么“互信”了。
至于人們平素所見所聞的一些事情,比如借債還錢,簽合同、訂協議之類,這種往來關系構不成“戰略互信”,因為就算是爾虞我詐的商人之間和殺得血流成河的敵人之間,也可能進行這樣的交易。
其次,“戰略互信”管什么用
有“戰略互信”為保障,國家之間可以減少直至消除戰略誤解與軍事擔憂。譬如甲國與乙國之間建立了“戰略互信”,那么不管甲方發展什么武器,采取什么戰略或軍事行動,乙方都不會擔憂或者誤解為矛頭指向自己;反之亦然。
如果不是這樣,甲國與乙國之間沒有“戰略互信”,則難免要彼此戒備、提防了,他們將對彼此的戰略企圖有深刻的懷疑,發展到一定程度就要心照不宣地開始彼此較勁,互為假想敵,制定或準備彼此較量輸贏的方案與計劃。沒有“戰略互信”的大國之間往往要縱橫捭闔、勾心斗角,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英法德俄奧之間,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蘇德英法之間與美日蘇之間就是這樣一種情形。
最后,建立“戰略互信”都需要哪些條件
世界上有些國家之間可以建立“戰略互信”,有些國家之間則完全沒有這個可能。盡管“戰略互信”這個詞被國家關系領域的一些“專家”、“學者”用得稀巴爛,但其實國際關系領域“戰略互信”是相當稀缺的資源,原因在于這種關系所需要的條件十分難得。一般來說,建立“戰略互信”需要如下幾個條件:
一是要具有民族基礎,簡單地說,就是基因相近或一致。同一個民族像一家親,即使分成不同國度,關系總歸非同一般。英國與美國之所以能形成鐵桿同盟,就是因為基因上這種父子關系的緣故,俄羅斯之所以對前南斯拉夫那樣關心關懷,原因也在于此。
二是要具有文化根基,也就是有共同的價值觀,包括宗教價值與政治價值。如果存在政治價值上的沖突,“戰略互信”則無從談起;如果缺少宗教文化的一致性,所謂的“戰略互信”也就空有其名而無其實,難免為權宜之計。
三是要具有利益基礎,即在重大的戰略上利害相關,有著“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利益關聯,這樣的關系也能促成戰略結盟,因而也可能出現一定時間、一定程度上的“戰略互信”,譬如二戰期間的英國、美國與蘇聯,還有現如今的美國與日本、與印度等。這也意味著,即使是戰略盟國之間,建立真正的“戰略互信”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正因為“戰略互信”是如此稀缺難得,所以它廣為人們特別是中國人所渴望,這完全可以理解。但同時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戰略互信”真的沒有像宣傳的那么多,對當今中國尤其如此。過去,有的人曾形容中美也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系,似乎據此可以構筑“戰略互信”一般,其實難堪。所謂中國與美國“一損俱損、一榮俱榮”,這種外交辭令說起來很好聽,惜乎美國人對此不尿;另外,還有人說中美是“夫妻關系”,筆者不知是真是假,即或是真的,難道夫妻關系就靠得住、就能有“戰略互信”了嗎?
所以,“戰略互信”仍然是中美關系的大難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