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媒體爆出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大肆為反對派政黨及個人“政治捐款”的內幕,黎背后的美國影子忽隱忽現。實際上,從上世紀80年代香港回歸提上日程開始,美國對香港事務的“關注”就從來沒有停止過。這不僅是經濟利益使然,更重要的還有政治考慮。
每逢香港大事,美國必發聲
香港回歸前,為了確保在港利益,美國1992年推出《美國—香港政策法》,確立美國對香港的政策和具體關切點,包括支持香港民主化進程,保障人權,以及“密切關注”影響香港繁榮、穩定的各種因素等。
美國駐港總領事館是美國對港政策的具體執行者。雖然名為“總領事館”,但它與設在北京的美國駐華使館級別相同,彼此沒有隸屬關系,都是直接向美國國務院負責。美國總領館除處理簽證等領事事務外,還廣泛搜集香港各領域情報。2010年,楊蘇棣出任駐港總領事,這位大使級官員在2005年擔任吉爾吉斯斯坦大使期間,該國發生“顏色革命”。2013年,楊蘇棣離任,繼任者夏千福的任命被媒體解讀為“別有深意”。楊蘇棣和夏千福都有在臺灣履職或處理臺灣事務的經歷,夏千福還曾從“臺獨”勢力“去中國化”過程中提煉出“寧靜革命”的概念。他們都精通中文,熟悉亞洲事務。值得注意的是,夏千福和現任副總領事俞天睦都曾作為美國軍方的外交顧問。
每逢香港有重大爭議性事件,美國官方必然出來發聲,變相支持泛民主派的觀點。據香港《紫荊》雜志報道,2003年,圍繞特區政府計劃依基本法23條立法,時任美國駐港總領事祁俊文多次表示“關切”;2004年,美國公布香港政策法年度報告,國務院代理發言人亞當·埃雷利發表書面聲明,對23條立法和人大常委會即將進行的釋法“表示嚴重關注”,并稱“美國堅決支持香港人民要求在香港實行民主、選舉改革和普選的愿望”。圍繞政制發展問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和駐港總領事更是屢次“越界”,聲稱支持所謂“真普選”,港人應有“最終發言權”等。
非政府組織推波助瀾
美國非政府組織的作用也不容低估。其中對香港的民主、人權“興趣濃厚”的包括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國際事務民主協會等。NED每年都會給香港的一些機構撥款,用于促進公民社會的發展、保護人權、擴大勞工權益等,這些款項有的直接撥給組織,如人權監察、思匯政策研究所等,有的則通過美國國際勞工團結中心等機構進行再分配。NDI專門設有香港項目,包括發布“香港民主化前景”系列報告、政黨項目、民意調查、青年和婦女的政治參與等。它與香港的政黨、社團、大學合作,持續推進這些項目,并提供款項進行專項研究,可以說,對香港近年社會氣氛的“政治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004年,香港《英文虎報》曾爆出NED通過NDI多年來一直資助香港的政黨及其他團體,或開設工作坊培訓演講技巧,傳授與傳媒打交道的經驗,或進行民調,或開展研究和舉辦論壇等。媒體曝光后,NED曾一度收斂,減少甚至在一些年份停止對NDI的撥款,但實際上這項工作并沒有間斷。2009年和2012年,NED分別撥款27萬美元和46萬美元給NDI,以促進普通港人尤其是大學生有效參與政改討論。
與反對派溝通有術
美國還不定期邀請反對派頭面人物訪美,增加反對派國際曝光率。李柱銘、陳方安生等反對派大佬數次訪美,都受到較高規格的接見,如2003年,美國副國務卿阿米蒂奇接見李柱銘;2005年,時任國務卿賴斯又接見李柱銘;2014年4月5日,副總統拜登還在白宮“偶遇”李柱銘和陳方安生。而美國高官在訪港時,也經常會接見反對派“知名人士”,為他們“加油打氣”。2011年,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到香港訪問時,專門抽時間與公民黨余若薇會面,并表達“敬佩”之情,對其贈言“在民主的道路上繼續戰斗下去”。
為擴大影響力,反對派頭面人物通常會聘用與美國政商界有一定關系的助手。此次黎智英政治獻金事件中,其助手馬克·西蒙的角色耐人尋味。他不僅協助黎智英給本地政黨捐款,而且幫助老板跟美國政界維系“友好關系”。據悉,馬克·西蒙是美國共和黨香港支部主席,父親曾在中情局工作。李柱銘的前助理艾倫·伯克也很活躍,她曾是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事委員會前主席赫爾姆斯的得力助手,現為美國智庫“外交政策倡議”民主與人權事務負責人。
分析人士認為,受制于中美亞洲博弈的大局,香港的“地位”可能會越來越突出。美國利用各種方式向香港滲透,對香港的情況越來越關注,在香港的人員配置也越來越精干,力圖“影響”香港的政制發展。當前,香港政改博弈進入深水區,外部勢力對香港的干涉值得警惕。(環球時報記者 李菀)
(原標題:美國專款資助“民主政治” 資助“民主政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