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已連續5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中非貿易額更是在2013年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中國對非投資從無到有,截至2013年底,對非直接投資存量已超過250億美元,超過2500家中國企業在非投資興業。非洲還是中國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場,中國企業在非洲基礎設施市場所占份額已經超過40%。中非經貿合作,已成為雙方實現自身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很顯然,中非經貿合作取得的成績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但也遭到了一些人的質疑。他們認為,中國經濟發展需要更多的資源,而非洲恰恰具備了這些資源,對資源的渴望,使中國在非洲的活動理所當然地被貼上“新殖民主義”的標簽。
中國與非洲開展合作,與新殖民主義有著本質的區別。中國不干涉非洲國家內政,不把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強加于人,更不謀求對非洲的控制,而是把實現自身發展和促進非洲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努力實現互利共贏。這是中國開展對非合作獨有的國際主義理念,也是中非合作的核心內容。近年來,國際上有些人看到中非合作如火如荼,就罔顧事實、妄加揣測,指責中國在非洲搞所謂的“新殖民主義”,他們似乎忘記了,恰恰就是他們自己的國家,曾經在非洲大搞殖民、大肆掠奪。
中國與非洲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這是由雙方不同的自然稟賦、經濟結構和發展階段所決定的。很多國家在經濟建設初期,需要依靠自身資源優勢換取發展優勢,這是發展道路上一個必然的過程。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與西方發達國家開展合作,也經歷過類似的過程。非洲的資源并不是近十年間才被世界所認知的,對于發表上述看法的人來說,他們似乎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在很多國家都早已承認非洲資源優勢并正在控制和使用這些資源的前提下,為什么是中國——而不是那些在上百年前就已來到非洲的國家——真正幫助非洲將資源優勢轉換為發展優勢,實現了非洲的發展?
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肆虐,全球對外直接投資下降了43%,但中國對非洲地區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增長卻超過50%。在包括贊比亞在內的很多非洲國家中的中國企業不減產、不減員、不減資,與非洲國家共渡難關。而與此同時,一些國家卻關閉了在非洲的企業,解雇了當地的員工,撤走了投資。
事實上,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國和非洲已成為最相互吸引也最具潛力的一對合作伙伴。按照經濟學家鄧寧的投資發展路徑理論,人均GDP已超過2000美元的中國必然要經歷對外投資高速增長的階段,而人均GDP相對較小的非洲則需要大量引入外資。目前,中國已經進入工業化和城鎮化中期,能源需求旺盛,產業結構和金融體系日益完善,具備輸出資本、技術和產能的能力和意愿,非洲則迫切需要開發和出口能礦資源換取發展資金,建設基礎設施,提升制造業和服務業比重擴大就業,實現經濟起飛。
近年來,隨著中非各自經濟的快速發展,中非經貿合作的領域越來越廣,形式也越發多元。但不管合作內容如何變化,中非之間的合作,始終是發展中國家間的合作,始終是南南合作的范疇,雙方合作所獨有的一些特點,使其同西方國家過去在非洲的殖民和掠奪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中非經貿合作是好朋友和好伙伴之間的平等互利合作。與歷史上一些國家在非洲的野蠻侵略和瘋狂掠奪完全不同,中國對非合作的原則是平等相待,互利互惠,目的是與非洲共同實現發展。這是因為中華民族和非洲人民一樣,曾切身體會過殖民統治帶來的苦痛,深知外來干涉只能帶來屈辱、落后、貧困和動蕩。中國和非洲始終視對方為可信賴的朋友和伙伴,雙方合作以此為基礎和出發點,就絕不會為了自身利益而犧牲朋友的利益,更不會為了自身需要而搶奪朋友的財富。也正是基于此,中國對非開展經貿合作不會附加任何政治條件。我們堅信,如果沒有經濟的發展,非洲政治和社會的良性發展就失去了基礎和土壤,根本無從談起。
中非經貿合作遵循市場規律,堅持開放和各方共贏。非洲不是誰的領地,而是非洲人的非洲。作為一個重要的新興市場,非洲正日益受到各個經濟體的關注,在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的地位不斷提升。中國在非洲開展合作的企業以市場為導向,按照市場機制和商業準則參與競爭,而不是進行所謂的掠奪和攫取。有機構對非洲2009年原油出口進行的分析顯示,非洲以資源出口為主導的外貿模式是結構性的,而非僅僅對中國傾斜,2009年非洲對中國出口的原油在其原油出口總量中僅占10%,遠落后于對歐盟的26%和對美國的28%。中國從非洲進口的許多資源都是按照市場原則或從非洲國家直接購買或從國際專業市場購買。中國也從澳大利亞等國進口資源類產品,為何有些人單單對中國從非洲進口資源說三道四?
中國投資將非洲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由于殖民統治的原因,非洲大部分高品質戰略性資源的勘探和開采權目前仍控制在西方跨國公司手里,非洲大量能源資源產品也沒有輸往中國。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企業在非石油投資不到西方石油巨頭在非投資的1/16。但是,與西方殖民者掠奪資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就是這“1/16”,提高了非洲國家資源開發的效率,提升了資源的價值,幫助一些非洲國家建立和發展起了民族工業,使非洲的資源不再像以往一樣在西方國家手中沉睡,而是成為了非洲發展的動力源泉。在蘇丹,中國公司投資進行石油上下游一體化開發,使蘇丹在5年之內從石油進口國一躍成為出口國。喀土穆煉油廠年加工能力500萬噸,員工本地化率超過95%。而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西方石油公司在非洲石油大國尼日利亞存在了幾十年,但是迄今尼日利亞一方面出口原油,另一方面還要進口相當數量的汽油。究其原因,這恐怕與西方石油公司只注重原油的開采和出口,而忽視尼自身石油產業的發展不無關系吧?
正如很多非洲朋友所說,中國的到來為非洲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機會,因為中非經貿合作不是排他的,更不針對任何第三國,中國帶來的是更加公平和充分的競爭,這不僅有利于非洲國家,也有利于外國投資者。近日,中非簽署了20億美元的非洲共同增長基金融資協議,這支基金由中國出資,但不只面向中國公司,而是全部采用非洲開發銀行的招標條件,充分表明了中國希望所有有意于促進非洲發展的國家和企業共同參與非洲建設的良好意愿。
中非經貿合作不局限于非洲資源領域和資源富集國。在新中國建立初期還很落后的時候,中國就已開始為非洲的解放和發展提供支持。如今,非洲已成為中國對外援助的重點地區之一,援助也更多地向非洲教育、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領域傾斜,惠及了眾多非洲普通百姓。隨著中非貿易規模的擴大,越來越多質優價廉的中國產品和非洲特色產品進入了中非消費者的視野,使雙方人民享受到了實惠和便利。中非在投資領域的合作是全方位的,中國在非洲的投資遍布非洲40多個國家,中國在非洲直接投資存量的75%集中在加工制造、建筑、金融等領域。馬里、埃塞俄比亞、貝寧等資源貧瘠國也吸引了大量中國投資。中國企業在馬里投資糖廠,創造了1萬多個就業崗位;在埃塞俄比亞投資建立了玻璃、皮革、藥用膠囊和汽車生產企業;在馬拉維進行棉花種植和加工;在蘇丹、剛果(金)進行糧食種植;在貝寧等國租賃經營糖聯企業,向所在國政府繳納了大量稅費和租金,還帶動了當地運輸、農機維修行業的發展。在金融業相對發達的南非,中國工商銀行參股標準銀行,為非洲多個大型項目提供了融資支持。
非洲諺語說“和平即富裕”,“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中國和非洲雖相隔萬里,但卻都在近代飽受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傷害,都深知獨立自主、發展進步的可貴。相似的文化理念,共同的民族遭遇,使中非經貿合作自誕生那天起,就被注入了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基因,也注定了中國在非洲,永遠不會搞任何形式的殖民主義。
鏈接
新殖民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強國對非西方國家實施的一種侵略政策和手段。它們充分利用其經濟優勢,對非西方國家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侵略(必要時也使用軍事手段),把已取得政治獨立的國家置于它們的控制之下,以使這些國家繼續充當其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最大限度地榨取財富。其本質是以金融資本統治為基礎,對非西方國家實行剝削、掠奪、控制和壓迫。其最顯著的特征是西方國家利用其自身優勢,與發展中國家進行不等價交換,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