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由一個虛偽國家主宰別國命運的驚恐日子必須結束。華盛頓僵局也許是這個糊涂世界開始考慮去美國化的好時機。”昨天,多家美國媒體的編輯因中國官媒(即新華社社論文章)的上述呼吁忙個不停。有人批評中國趁人之危,借債務危機警告世界別再對美聽命;有人勸美國“保持冷靜”,稱北京只是說說而已,對“取代美國”有言無心。
一篇評論文章為何令美媒如此敏感?《華盛頓郵報》說,文章戳到美國人最敏感的雙重焦慮:“我們(美國)讓世界失望了;中國要取代我們了”。不少人還認定,文章反映出中國政府與精英對美國真實的怒氣。冷戰結束以來,“去美國化”的念頭世界不少地方的人動過,近些年,它常以“建立國際社會新秩序”的形態出現在國際場合。但迄今為止,它尚未真正被國際社會踐行。中國學者金燦榮說,短短4個字,蘊藏著許多國家對美國愛恨交織的糾結情緒:得益于美國維持的秩序穩定,很反感美國展現的自私和惡行。
美國媒體漫畫《中國模式的辯論和政治傳教》
美媒要華盛頓“保持冷靜”
“中國正利用美國政府關門和國會山預算危機在國際舞臺上為自己謀利,告訴其他國家,未來數十年如果再依賴美國便是愚蠢。”美國《華盛頓時報》14日說,“中國政府通過官方通訊社新華社批評美國”,并警告世界:“去美國化恰逢其時”。
這一天,多家美國媒體都在援引中國官媒的同一篇評論文章。這篇主張“華盛頓僵局是‘去美國化的’好時機 ”的英文評論文章稱,美國慣于攪亂遠離其本土的其他國家和地區事務。通過將金融風險轉移到海外,在地區爭端中挑起地區緊張關系,以赤裸裸的謊言為幌子無端發起戰爭,美國在濫用超級大國地位,讓整個世界更加混亂。
文章呼吁,由一個虛偽國家主宰別國命運的驚恐日子必須結束,應建立一種新的世界秩序。全球金融系統也須進行重大改革。發展中經濟體與新興市場經濟體需要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等大型國際金融機構獲得更多話語權。另一種關鍵改革步驟可能是,引進新的國際儲備貨幣,替代占主導地位的美元。這樣一來,國際社會就能永久免受美國內政混亂激化產生的溢出效應影響。
“措辭強硬”,美國《華盛頓郵報》在將此評語送給上述文章時說,中國領導人迄今并未就美國債務危機公開表態,但“平靜不代表不憤怒”,中國學者中已有人將美國國會比做綁匪,通過劫持全球投資勒索贖金。美國麥克拉齊報系稱引發關注的評論文章是新華社社論,且讀來很有當年蘇聯官方媒體對冷戰反思的味道。文章還說,中國官媒的口氣說明對美國來說,中國真的是“亦敵亦友”。
“所有人都在談論中國這篇呼吁‘去美國化’的社論”,美國《商業圈內人》以此為題說,中國官媒社論時常引發關注是因為它被認為反映中國政府和精英觀點。“這文章真那么重要嗎?我們不清楚,很可能中國一些關注美國的精英是好奇,我們究竟在胡鬧些什么。”
“冷靜,華盛頓,中國并非真想去美國化”,《華盛頓郵報》14日發出這樣的忠告。文章說,因內部政治斗爭導致政府關門和債務違約風險,全世界都覺得美國瘋了,這不是秘密,但中國官媒傳遞的信息對華盛頓打擊尤其嚴重,這是因為文章戳到了美國最敏感的雙重焦慮:“我們(美國)讓世界失望了,中國要取代我們了”。但事實上,中國從未流露出想在近期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領導者的意圖,甚至也不相信自己能這樣做,中國對美國潛在債務危機越驚慌,越能證明北京對由美國主導的全球秩序的依賴。而美國之所以會想錯中國,是因為我們總假定北京與華盛頓有同樣的世界觀和目標設定,并且夸大了中國的實力。文章稱,“沒錯,中國在美國治下的全球體系中時常生氣,但他們也就是說說而已”。
“中國能建立起‘去美國化’的世界嗎?”《福布斯》雜志提出此問題時就帶著懷疑。幾個月前,該雜志曾刊文質疑中國能否領導世界經濟,并列舉4大原因認定“不太可能”,包括中國制造品沒有一個“無限的”世界市場前沿;中國缺少企業家精神;中國政府與市場的搭配欠妥當;中國還需要全新的商業思維。14日,《福布斯》網站在談及“去美國化”時僅改變了開頭,把該文又發了一次。美國《思想家》網站文章的情緒似乎更極端化些,稱中國的批評是往美國傷口上撒鹽,“我們沒必要聽共產主義者教訓”。
美國《華盛頓郵報》說,當我們在華盛頓讀到中國官媒這篇社論,會想“噢,不,中國人覺得這是把我們趕下全球領導者位置的良機”,但中國對國內事務的關心大于國際事務,而且中國其實希望美國領導世界,否則不會拿這么多錢買美國國債。文章說,中國經濟增長這么快,得益于把大量商品銷往美國,以及美軍確保全球貿易暢通。如果世界真“去美國化”,中國經濟增長恐怕也會崩潰。“他們(中國)需要我們,他們知道”。
外媒稱北京“氣勢正盛”
當美國媒體忙著安撫讀者不用為中國官媒的警告擔心時,國際媒體在議論這一警告反射出北京怎樣的自信。
美國因預算協商破裂導致政府關門
韓國《朝鮮日報》15日稱,當美國因預算協商破裂導致政府關門時,作為全球美債頭號債主的中國氣勢正盛,公開歷數美國的各種失敗,呼吁建立“去美國化”的世界。文章援引專家觀點稱,中國持續在美債問題上發聲,一方面是想趁美國經濟實力下滑擴大自己的全球影響力,另一方面可能想借此擴大人民幣國際化。推進人民幣取代美元的進程。瑞士《24小時》稱,中國官媒呼吁建立“去美國化”的世界新秩序是近年來前所未有、直截了當要求建設多極化世界新秩序的倡議,這很大程度上是因華爾街大亨一手制造的金融災難至今無法消除,而美國兩黨內斗一次又一次讓別國跟著受害。法國《世界報》說,新興國家都對美債危機和政府關門感到擔心,中國提出“去美國化”,除了表明擔心,也體現了國力上升后的自信。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去美國化”?曾著有《脫美國化:尋找中國現代化的定位》一書的人民日報高級記者丁剛15日對《環球時報》說,所謂“脫美國化”,是指中國要選擇一條更適合中國實際的發展道路,不能方方面面都照搬美國。而“去美國化”是就國際體系而言,是全球向多極化發展的必然。丁剛說,一國是否強大,真正的標志是其貨幣。現在全球體系中仍是美元一統天下,但美元的地位在變化。若是在10年前,如果你在非美元國家掙了錢,肯定會換成美元,因為拿著美元你心里才踏實。但現在就不一定了。很多人和公司會換一些英鎊或人民幣,原因是美國不斷內耗導致美元信譽降低。“去美國化”提醒我們加固全球未來金融結構安全性,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在相當長時間里,世界還得忍受美聯儲和美國財政政策的折騰。
就全球而言,似乎除了美國自己,其他國家和地區都有“去美國化”的念頭和提法,2007年歐盟領導人齊聚布魯塞爾前,法德曾提出IMF“去美國化”。當時歐洲輿論便質疑,政治家煽動式地期待“新布雷頓森林時刻”,但若美國沒興趣改變現狀,改變很難發生。
人們對“去美國化”的思考不僅限于發展模式和經濟領域,還有安全領域。香港《南華早報》13日提出一個相關問題:世界還需不需要美國做“美國警察”。文章說,必須承認,當今國際社會仍是“無政府”時代,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實體維護國際體系,陷入“世界大亂”局面并非不可能,世界歷史也多次出現過“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處煙塵”相互砍殺的場面,如一張和二戰。從維護國際和平自由貿易角度講,現在有國際體系還是可行的,而美國作為主權國際中最有實力者和現有國際體系建立者,自然是這套體系的最佳“護衛”。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15日對《環球時報》說,短期看,“去美國化”還停留在口號階段,不同國家的人提出它,更多是在對美國表達不滿,缺乏具體落實的行動。短短4個字,蘊藏著許多國家對美國愛恨交織的糾結情緒:得益于美國維持的秩序穩定,很反感美國展現的自私和惡行。
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學者沈逸認為,國際秩序“美國化”是世界在現有階段的發展結果。中國媒體提出“去美國化”在美國輿論中掀起浪花的原因不在于提法本身,而在于提出“去美國化”的是中國。僅靠“去美國化”之言刺激不到美國,刺激美國的是此言論背后中國隱含的實力與背景,是中國整體發展趨勢刺激了美國固有的危機感。
沈逸說,美國媒體愛關注這種話題也是一種美國式預警機制,“美媒自己不去描述美國的整體頹勢或內在危機,但重視并擴散外界言論,給自己警醒”。
美債危機仍在吊世界胃口
14日,華盛頓傳出美國兩黨在參議院就提高債務上限、避免債務違約接近達成協議的消息,參議院民主黨領袖里德說,協議雖然尚未達成,但已取得巨大進展,“每個人都需要再耐心些,我們希望明天是光明的一天”。法新社15日稱,在突如其來的樂觀出現前,奧巴馬剛嚴厲批評共和黨人執著于黨派利益,“使美國擁有債務違約、摧毀本國經濟的良機”。文章說,在參議院達成一致后,更重要的是要看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能否達成協議。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說,眾議院共和黨人有可能在15日提出解決問題新方案。
德國《西德意志報》說,如不出意外,美國兩黨將在最后一分鐘達成妥協,此事件已不單是兩黨內斗,而是這個有著超過200年歷史的超級大國政治系統出現的問題。美國政治必須反思此次政府癱瘓暴露的致命弱點,而克里姆林宮和北京正在搓手看著。
以下為引起華盛頓焦慮的新華社社論文章全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