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戰太平洋——二十一世紀正在進行中的中美博弈
【內容提要】
美國新軍事戰略的出臺,標志著中美兩國進入太平洋爭戰時代。盡管中國不愿與美國發生正面的對抗,但國際局勢的變化已經使中國身不由己地卷入與美國的斗爭。本文通過深入分析國際和中美兩國局勢的演變,旨在探討中國在不可避免的中美斗爭中取勝的路徑,并提出中國爭戰太平洋戰略的三個原則和六項要點。
一、世界已經進入“震蕩時代”,中國已經不可避免地卷入中美政治、經濟和軍事斗爭
1、世界進入震蕩時代
2008年的金融危機和2011年的歐美債務危機,給這個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蒙上了一層濃重的陰影。歐美諸國面臨的挑戰與問題非常嚴峻。2008年的金融危機,始于小布什政府奉行的新經濟自由主義政策,認為市場有自我調節能力,政府不應干預,在伊拉克戰爭后,美國經濟低迷,政府倡導民眾消費以刺激經濟,但疏于對貸款金融機構的監管。貸款機構急功近利,采取零首付、零利率的辦法努力刺激消費。美聯儲在四、五年中不斷降低利率,以配合政府政策。華爾街金融家們則乘機發展金融衍生品,謀取高額利潤。美聯儲漲息后,沒有穩定收入的購房者只好把付不起利息的房子退還給貸款機構,從而引發次貸危機,一年后,那些以房貸作為抵押的金融衍生品無法為繼,金融泡沫破滅,金融危機爆發。
金融危機迅速波及歐美諸國,從而引發債務危機。希臘首當其沖,接著整個歐盟陷入債務危機。到了今年,美國聯邦債務首次超越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據最新數據估計,美國GDP約為15萬億美元,而國債已達15.23萬億美元。也就是說,美國聯邦債務已經超越美國的經濟產能。據《今日美國報》報導,白宮預測國債在2020年將達到23萬億美元以上,遠超預計的國內生產總值22.5萬億美元。但不幸的是,面對債務危機,經濟學家們雖能找到一些可以取得共識的解決辦法,而美國國會則因黨派之爭和金融資本利益,無法達成政策共識。奧巴馬政府上任后就開始制訂金融監管法案,但受到共和黨阻撓。經過長時間的爭吵、辯論和妥協,法案于2010年7月在國會通過,但政策最核心的部分已經刪去,華爾街的金融衍生品問題沒有觸及,法案更多考慮的是如何發現和解決危機,而不是從根本上阻止危機的發生。
面對政治分裂、兩極分化、貧富差距擴大、金融寡頭控制政治、失業等嚴峻現實問題,美國民眾發起了“占領華爾街”運動,運動迅速風靡美國,并得到美國以外的國家城市,包括倫敦、巴黎、布拉格、法蘭克福、多倫多、墨爾本、東京、科克等的響應,波及近百個國家的近千座城市。
針對復雜的經濟形勢,世界銀行于2012年1月17日發布了《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將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大幅下調至2.5%和3.1%,并認為全球經濟已進入非常困難的階段。雖然美日經濟表現相對強勁,報告還預測中國經濟今明兩年的增速將分別為8.4%和8.3%,但報告主筆安德魯•伯恩斯提出了嚴重警告。他認為,一旦經濟危機升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率降幅可能達到或超過金融危機時的水平。
在這兩次經濟危機中,中國幸運且成功地抵御了風險,但國際經濟危機仍在繼續發酵,作為國際市場的一員,面對經濟危機的持續沖擊,中國自2007年以來的經濟過熱引發的滯漲風險和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結構問題逐步顯現,2011年四個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呈逐步下滑趨勢,(1)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則比去年同比上漲5.4%。
在經濟下滑、物價上漲的同時,社會綜合治理問題層出不窮,群體性事件有逐年遞增態勢。及至2011年烏坎事件和今年全國多個地區集中發生的討薪維權事件,暴露了中國在政治和社會治理政策方面很多的缺點。這也印證了我在2009年初的判斷:“一方面,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逐漸減緩,另一方面,各種社會矛盾開始逐漸激化。二者成反比的關系。社會矛盾的激化必然造成社會的震蕩,影響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但社會經濟發展速度的減緩,也會使各種社會矛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突出的表現出來?!?SUP>(2)
2、國際形勢發生了不利于中國的變化
在世界陷入低迷的經濟狀態和尖銳的社會矛盾同時,國際局勢也必然發生顯著變化,其中受影響最大者,就是中國。圍繞南海海域,中國被迫卷入多國的外交、軍事摩擦事件。自奧巴馬入主白宮以來,先是菲律賓于2009年2月17日通過“領?;€法案”,將中國黃巖島和南沙群島部分島礁劃歸其國土;接著馬來西亞總理兼國防部長巴達維于2009年3月5日登陸南沙群島的彈丸礁和光星仔礁“宣示主權”;在2009年3月8日發生中美艦艇南海對峙事件后,美國國防部3月9日指責中國船只在國際海域“騷擾”美國海軍在“公海”執行“任務”,又于3月25日公布最新的《中國軍力報告》,稱南中國海已經成為東北亞和東南亞國家重要的安全考慮因素,暗示中國威脅鄰國安全。此后,東亞一些國家對中國的挑釁越來越肆無忌憚,多次出現扣押中國漁船、在中國海域開發油田、軍艦開進中國海域巡航等事件。到了2011年,挑釁行為尤其明顯。如果向上追溯,美國向東亞國家發出明確的美國將干預南海的政治信號,是在小布什執政時期。1995年5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了“美國海外利益法案”,該法案宣稱,南中國海的航行自由對美國及其盟國的國家安全“至關重要”,任何用武力奪取該區域島嶼的行為,將引起美國的“嚴重關注”。在此之后,美國國際關系理論的新自由主義代表人物、提出“軟實力”概念的助理國防部長約瑟夫•奈于1995年6月表示,如果南沙群島發生軍事行動并妨礙海上航行自由,美國就準備進行軍事護航,以確保航行自由。這是美國政府要員第一次表示可能對南中國海問題進行軍事干預。
奧巴馬上臺以后,延續了小布什的亞洲戰略,從經濟和軍事兩個方面明顯地對中國采取遏制和對抗政策。
在經濟方面,首先,面對全球經濟中心不可逆轉的東移之勢,為擺脫經濟增長緩慢之痛,2008年9月,奧巴馬參與了排除中國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談判,旨在阻止亞洲形成統一的貿易集團,弱化目前亞太地區已經存在的多個多邊貿易框架,如中日韓三邊FTA自貿區談判、東盟“10+3”、“10+6”框架等;試圖全面介入東亞區域一體化進程、重塑亞太區域經濟整合進程、稀釋中國的區域影響力、主導并控制占全球經濟總量近35.5%的自由貿易區;在貿易協議中推行美國的全球價值觀,確保其地緣(政治、經濟、安全和出口)利益。美國加入TPP表明,美國正努力通過借助亞洲經濟增長的態勢來解決國內經濟發展問題。其次,美國通過炒作人民幣匯率話題,在政治和經濟領域對中國施加壓力,迫使人民幣升值,以此捍衛美元的貨幣霸權地位。
在軍事方面,首先,2011年1月5日,美國推出新軍事戰略報告,(3)在縮減軍事預算的同時,加強在亞太地區的戰略部署,奧巴馬聲稱:“預算減少不能以削弱關鍵地區力量為代價。”(4)報告三次提到中國。該報告稱,“從長遠來看,中國在亞太的崛起給美國經濟和安全等許多方面產生了潛在的影響”。報告明確表達:在美國預算面臨整體緊縮的情況下,美國未來將逐漸遠離地面戰爭﹐重新調整軍隊應對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威脅,加強海軍和空軍力量在太平洋和霍爾木茲海峽與中國和伊朗抗衡。美國CNN新聞在2012年1月6日的題為《中國是美國的新敵人嗎?》報道中分析說: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的新軍事戰略從中東“旋轉”到遠東,重點是針對中國這一目標集中軍力部署。報道說,沒有像加稅或是公眾辯論的國會投票那樣大張旗鼓,美國政府正在緩慢而穩步地把中國定性為一個咄咄逼人的超級大國,如果有必要將備戰中國。(5)其次,在新軍事戰略推出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美國加緊了對伊朗的經濟制裁,1月10日,美國總統特使、財政部長蓋特納訪華,意在游說中國停止從伊朗進口石油。伊朗出口到中國的石油占中國全部進口石油的10.1%,攸關中國經濟生命線,這促使中國拒絕美國要求,美國隨即開出了第一張制裁單——對珠海振戎公司進行經濟制裁。伊朗則針對美國的經濟制裁發出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的警告。眾所周知,霍爾木茲海峽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海上石油貿易通道之一,包括沙特、伊朗、伊拉克、阿聯酋、科威特、卡塔爾等海灣國家的油氣出口90%要經由這條唯一的水道輸送到世界各地,全球1/3以上的海上石油貿易要經過霍爾木茲海峽運輸。如果霍爾木茲海峽被封鎖,將人為制造全球石油供應短缺,會造成石油價格上漲,對多國經濟尤其是中國經濟予以沉重打擊,引發一系列的地區軍事沖突。而若不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美國則可以毫無顧忌地打擊伊朗,這樣通過戰爭威嚇方式就能控制國際資本繼續流向美國,至少在短期內確保美國債務安全。這迫使日本、韓國、中國等相關國家做出表態,希望阻止美伊沖突升級。盡管美國因大選在即和軍力調整等因素暫時不會對伊朗動武,但戰爭已經越來越近了。
二、中國應對國際局勢缺少清晰、長期的戰略規劃,陷入被動應付和受制于人的境地
1、從近期看,面對南海局勢和美國咄咄逼人的姿態,中國表現并不盡如人意
第一、在美國財務部長蓋特納游說中國和美國一起共同制裁伊朗遭到拒絕而開出對中國珠海振戎公司的罰單之后,1月14日溫家寶總理開始對沙特、阿聯酋、卡塔爾三國進行正式訪問,并出席在阿布扎比召開的第五屆“世界未來能源峰會”開幕式,這是中國領導人第一次訪問卡塔爾,也是中國總理10年來首次訪問沙特,20年來首次訪問阿聯酋,其目的極為明確——確保中國的石油供應。這表明中國政府面對美國的強大壓力,采取放棄伊朗尋找能源替代國家以保護中國石油供應的外交思路。這一外交行動實質配合了美國對伊朗采取經濟制裁進而實現軍事打擊的目標,使美國加快了解決朝鮮問題的時間表,同時,中國與親美的石油出口國家,如沙特等美國扶持的傀儡政府簽訂合同,使中國的石油供應變得受制于甚至可能聽命于美國。我認為,如果和這些國家保持長期的石油關系而非緩兵權宜之計,會對中國經濟的穩定發展、以及保持中國獨立自主的經濟體地位,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
第二、在美國的外交攻勢下,中國表現出不適當的姿態。1月17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會見了中斷一年的中美“二軌”高層對話美方代表;同日,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會見了布什家族成員——美國佛羅里達州前州長杰布•布什。這表明,中國當局正努力通過與美國非官方的、非正式的渠道,“消費”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執政時期建立的美國人脈與政治資源,通過中國未來領導人與美方代表的接觸,試圖以此緩和美國咄咄逼人的對中國的攻勢,繼續小心謹慎的保持與美國友好合作的關系,并傳遞中國對美合作政策將繼續延續的外交信號。問題的關鍵在于,面對國家利益問題,面對嚴峻的經濟社會形勢,試圖維系霸權地位的美國一旦發現了亞太地區是搭乘經濟便車和遏制中國超越美國經濟的關鍵,絕不會因為中國示好而放棄其打算。
第三、中國官方媒體試圖淡化和掩蓋美國的新軍事戰略對中國的意圖,并釋放出中美應當友好的信號。美國推出新軍事戰略報告后,中國官方媒體無一例外地刪改報告中的對華內容,把美國對中國發出的軍事威脅,篡改成美國為了保障中國和亞太的“安全與繁榮”,并掩蓋了美國新軍事戰略的第一打擊目標是中國的事實。一些國際問題專家也通過電視、報紙、網站等方式,將美國的新軍事戰略解釋成“紙老虎”,認為美國受經濟、政治及地區沖突羈絆,不會對中國產生實質性的威脅,表現了盲目樂觀的僥幸心理和外交投機心態。甚至連一向以意識形態色彩強著稱的人民日報社下屬《環球時報》,1月18日也刊登了《中國不能以一己之私而將美國假想為敵》的評論文章,作者是清華大學中國戰略與公共外交中心主任趙可金,而此機構是中國政府的知名智囊機構之一。該評論以抨擊民族主義為名,瓦解中國民眾正當的國家主權意識,發表后,美國自由亞洲電臺進行了高調報道。
2、從長期看,中國缺乏涉及自身利益的國際關系戰略,陷入被動應付之境
在南海爭端問題上,中國周邊鄰國有著清晰的、不約而同的、心領神會的戰略構想,這些戰略包括:區域多邊主義,國際化和大國政治化,戰略的核心在于使南海爭端復雜化,并期望美國參與南海問題,給中國樹立一個強大的對手,在中美抗衡中從南海的資源和主權方面謀取更多利益。中國面對南海爭端問題,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事實上,擱置爭議的結果是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公然宣示主權;共同開發的結果是越南等國單方面與石油公司簽訂合同開采石油,中國則在周邊國家罔顧此主張的情況下束手無策。
在東亞自由貿易區問題上,美國加入排除中國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意在主導東亞經濟,1月5日美國新軍事戰略的出臺,表明美國不惜以軍事手段和中國搶奪東亞地區利益的姿態,這一軍事戰略將有力地分化東盟國家間的關系,使東亞一部分國家向美國靠攏,并借助美國保護傘,在南海問題上可能向中國提出更多的資源和主權要求。這使得南海問題出現了既定事實意義上的區域多邊主義、國際化和大國政治化,今后中國在解決南海問題上更加棘手。
在石油供應方面,也顯示出中國缺少戰略眼光。美國在九•一一事件后即宣布伊朗為“邪惡軸心”國家之一,這意味著美國遲早要對付伊朗,我在2007年即已論及美國對伊戰爭的動因。(6)那么,對伊朗問題應該有兩種可供選擇的預案:第一種預案:既服從美國的規則又符合國家利益。自2001年到2011年,中國有十年時間可以尋找替代伊朗石油能源供應的國家,至少在美國宣布從伊拉克撤軍時即應著手準備,最遲也應在2010年8月美國從伊拉克全部撤軍時著手準備。這樣就不會在美國對伊朗發出戰爭威脅和經濟制裁時倉促尋找新的石油出口國家,以至于“病急亂投醫”,找到美國在中東的親密盟友沙特作為石油能源供應替代國;第二種預案:不服從美國的規則,但要實現國家利益。中國力挺伊朗,阻止美國、以色列等西方國家攻擊伊朗,至少要找到在美國經濟制裁伊朗時確保中國石油供應安全的辦法。從現在的情況看,這兩種預案中國都沒有準備。
美國出臺的新軍事戰略,將中國列為頭號敵人。針對此戰略,中國政府的立場是含糊和曖昧的。目前學術界有四種觀點:一、同情說。有學者認為,新軍事戰略的出臺是奧巴馬應對選情迎合鷹派做出的,應予理解和同情。但問題是:難道美國為選舉之需做出損害中國利益的事就應該得到理解和同情嗎?如果僅為選情之需而出臺此威脅和損害中國的戰略,其道義和讓中國同情的落腳點何在呢?二、衰落說。有學者認為,美國經濟問題嚴峻,短期內不會對中國產生威脅性的舉措和具備改變當下遠東局勢的能力。這種觀點低估了美國經濟恢復的能力,不熟悉美國長期以來為維系國際霸權地位所做的努力,具有投機和僥幸的心態。三、善意說。有學者認為,美國的新軍事戰略雖然瞄準中國,但并不尋求和中國對抗,而目的在于實現東亞力量均勢,維持亞太地區和平。這種怪誕的邏輯無視美國新軍事戰略明白表述的內容,頗有掩耳盜鈴之嫌;四、道義說。有學者認為,從歷史看,相比其他列強,美國對中國是比較友好的,美國謀取國家利益是情理之中,因此中國不必要對新軍事戰略過于在意,也不要以一己之私與美國為敵。這種觀點不僅模糊了中國的國家利益界限,還麻痹著公眾對美國新軍事戰略必要的警惕意識。以上四種觀點甚囂塵上,努力為美國利益辯白,在中國頗有市場,掌握著輿論話語權。中國政府缺乏明確、堅定的立場表達,給這些混淆國家主權與國家利益的言論制造了空間和機會。
3、中國政府對美政策的特點和根源。
綜上所述,可見中國政府對美政策表現出模糊性、搖擺性、軟弱性和妥協性的特點,這根源于四個方面。第一、外交是內政的延續,中國目前面臨的許多問題離不開美國的支持與合作,在促進經濟增長、抑制通貨膨脹、維護國內穩定方面,中國需要美國;第二、執政層意識形態分化、執政思路不清、戰略決策彷徨。自毛澤東思想在中國改革開放后被稀釋、邊緣化以后,中國一直缺少可以凝聚和整合朝野共識的意識形態力量,尤其在強人政治時代以后,缺少政治核心的決策層在許多問題上出現分化、分歧和矛盾,缺少政治共識必然造成執政思路含混不清,在政策制訂和執行方面呈現出價值觀截然不同的觀點和做法,很難形成富有創新意義的、有膽魄的、長期的戰略決策,表現在對美問題上,往往被動應付、臨時決策;第三,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美國的文化和價值觀主導世界,中國社會在開放變遷過程中,在黨、政、軍、團和知識分子階層中間,哈美派不在少數,這部分人占據領導地位,掌握話語權,比較有利于產生符合美國利益的政策和主張。加之近年來絕大多數的“裸官”都逃到美國,許多高干子女在美國接受教育、持有綠卡,甚至加入美國國籍,客觀上造成了國家利益和資源的損失;第四,2012年中共十八大將選出新一屆國家領導人,值此換屆之時,中國需要一個和平安寧的外部和內部環境,以實現權力的平穩過渡,故在對美外交方面寧愿采取忍耐和妥協的態度。
尤其需要值得高度關注的是,在當下中國,許多贊賞美國政治價值觀的人,往往在國家主權與利益問題上產生糊涂認識;爭取國家利益的人,往往本能地拒斥美國政治價值觀。究其因,這是中國在開放環境下,傳統意識形態崩潰,新的意識形態尚未形成之時,思想意識領域長期接受美國宣傳的“人權大于民族”、“民族大于主權”觀念的必然結果。中國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傳統的國家,在一體化社會結構向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在開放環境的現代化變遷中,已經失落了文明。正如美國政治學者亨廷頓所言:“一些國家的領導人有時企圖摒棄本國的文化遺產,使自己國家的認同從一個文明轉向另一個文明。然而迄今為止,他們非但沒有成功,反而使自己的國家成為精神分裂的無從適從的國家?!保?)近些年中國對美政策的表現,與本國文化的失落有很大的關系。美國的價值理念,對于相對落后的失去文明傳統的國家,具有強大的瓦解破壞作用。作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和最先進的國家,美國能夠站在道義的制高點上,通過要求他國改善人權和實現民族自決這樣的攻心議題,將傳統的國家主權觀念徹底打碎,造成這些國家人心渙散、民族分裂、領土肢解的局面。
可以這樣說,中國外交政策的表現,從更深層次的原因看,是因為中國面臨的兩大歷史課題,或者說中華復興兩個必不可少的充分條件,迄今一個也沒有解決。一是實現國家和社會的良性互動;二是建構中華文明的精神價值體系。兩者密不可分。第一個歷史課題,自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我們就已經開始面對了,所見所聞,不外乎政治國家禁錮了社會進步,自1976年鄧公開啟改革開放國策,始有改觀,迄今仍步履維艱;第二個歷史課題,1919年新文化運動,雖然破除了儒法為核心的中華文明精神體系,卻沒有鍛造出新的精神價值體系,文化大革命之后,中華文明徹底地斷裂了。由于中國的政治和文化缺少底蘊、底氣、凝聚力和生命力,造成了中國對外政策的種種困擾。
三、中國爭戰太平洋的戰略原則與要點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由于中國振興之路與美國維系霸權地位的利益點第一次歷史性地聚焦在太平洋之上,中國將不得不面對和美國的斗爭,這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們必須明確,中美太平洋爭戰,是不可避免的歷史大勢。
2007年,臺灣親日派頭子李登輝訪問日本時,在《2007年及今后的世界形勢》演講中就曾針對中國作出了兩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判斷:第一,2007年后的中國經濟問題相當嚴重,容易受到內部問題的影響,國有銀行呆帳嚴重。他認為,中國的巨額外匯存底來自于出口的擴大,但無收益的出口擴大會使問題惡化,中國的經濟會持續呈現過熱的狀態;第二,他斷言:從2007年起到2008年的兩年時間,中國正專注于取得東亞政治的主導權。短期內在東亞,中國與日本將展開主導權之爭。他還估計:“今后美國將因布什政權向心力的低落化,而一時失去其在東亞的主導權。在那之后,美國與中國之間將會展開激烈的權力競爭,東亞的歷史將進入美中的太平洋爭戰時代”。
現在,這兩個預言已經成真,如果中國仍不能正視和振作,必定會在這場不可避免的中美角逐中敗下陣來!
下面,筆者不揣淺陋,試擬中國爭戰太平洋的戰略原則與要點,供讀者思考、斟酌、參考。
中國太平洋戰略的三點原則:
第一原則,中美之爭主要是國家利益之爭,并牽涉國家主權之爭,而非意識形態、政治制度之爭。雖然美國新軍事戰略提到的中國以“中共”字眼代替,但這只是美國為尋求盟國在道義和價值觀方面認同而作出的政治修辭,美國也必然在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上尋找對抗中國的借口。事實上,中美之間的意識形態斗爭并不是爭戰太平洋的主要焦點(但卻是雙方較量斗爭的因素之一),焦點是國家利益。我們通過歷史可以了解到: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淪為“二流強國”,西方國家的經濟援助承諾和軍事承諾都無一兌現,使俄羅斯感到受騙,同時,盡管意識形態斗爭已經不存在,美俄之間爭奪國家利益和地緣政治空間的矛盾卻日益激烈。這足以讓我們認識到,真正導致美國與他國可能發生沖突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國拼命維系霸主地位和國家利益的意志。我們可以退一步思考,即便現在領導中國的不是中共政權,美國也必將與中國爭戰太平洋,這是它的國家利益決定的。
第二原則,中國必須取得以主導經濟為核心的東亞全面主導權,包括政治、經濟、軍事與文化等方面。歐美作為發達國家,資本的張力已經到達極限,而亞洲正在崛起,經濟重心東移已成必然趨勢,亞洲國家尤其是東亞國家“后發”優勢明顯。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要想在未來幾十年中保持較好較快的經濟增長,必須融入經濟發展最快的區域經濟體,而東亞無論從地緣、經濟發展速度還是經濟互補性方面,都具備令中國快速發展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取得經濟的主導權必須借助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等在內的保障手段。如果中國不能在東亞地區取得全面主導權,相當于將東亞拱手相讓給美國,丟失了搭上最快經濟列車的機會,發展空間將受到美國直接而嚴厲的制約,這是國際市場的競爭特點決定的。
第三原則,中國必須確保石油供應通道安全。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的能源供應離不開中東,經濟規模越大,對中東石油資源的依賴也越大,中東對中國的戰略地位也愈益重要。僅僅建立石油儲備無法在根本上確保中國能源安全——能源儲備只能維持一時,無法應對長期的能源消耗。這決定了中國必須確保石油供應通道的安全,也就是說,必須確保出口石油到中國的中東國家安全,這是中國二十一世紀的根本經濟利益所在。這就要求中國必須打破西方國家控制中東石油出產國的政治格局,建立符合中國利益的中東地緣政治秩序,才能在根本上保證中國石油供應通道的安全,這是現代能源經濟的本質決定的。
如果以上三點是制訂中國太平洋戰略的原則或者說是政治共識,我們就能必然地推導出中國爭戰太平洋的六項戰略要點:
1、 建立與東亞國家更為廣泛、深入、密切的,并區別對待的全面合作新框架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在東亞地區具備地緣優勢,與東盟國家業已形成良好的貿易關系,在地區事務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為東亞國家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但最近十年來,中國并沒有更加積極主動地向東亞國家開放更大的市場,缺乏與東亞國家建立更加緊密的經濟聯接和市場融合的大舉措。如果中國能夠在短期內以減少貿易順差為代價,給東盟國家以更大的市場“蛋糕”,更多的生意機會;同時加強不同國家間的文化傳播和交流;推動東南亞地區無核化;尤其是建立與中國沒有領土領海沖突的國家睦鄰友好互信關系,和這些國家加強政治層面的交流和軍事領域的合作,包括軍事情報共享、軍售、聯合軍演等;中國必能建立牢固的“東亞——中華經濟文化圈”,增強對東亞國家的吸引力和向心力,牢牢地掌握對東亞的主導權。
2、 在南海爭端問題上取攻勢
對南海爭端,在“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框架下,要對南海問題劃出底線,這個底線包括:任何國家不得擅自對南海島礁宣示主權、任何國家的軍艦不得開進有爭議的南海地區、任何國家未經中國同意不得擅自與石油公司簽訂開發合同。否則,中國將根據事態發展做出停止合作、經濟制裁、斷絕外交關系和軍事打擊的行動。而對于遵守中國底線的國家,中國則應在經濟合作、高層外交、軍事互信等方面做出積極的姿態,給予這些國家一定的好處。
3、 以化獨漸統策略積極推動臺灣統一進程
中國的地緣優勢取決于“兩面三線”。“兩面”就是東面與西面,“東面”維系中國海洋安全,西面維系陸地安全。所謂“三線”,是西面陸地“絲綢之路”一線,東面的海洋安全分為兩線,即通向太平洋和通向印度洋兩個戰略方向。臺灣所處的位置,恰恰就位于中國海洋戰略兩個方向的樞紐處,臺灣正好位于中國地緣戰略的要沖。如果臺灣回歸中國,在地緣戰略位置上,臺灣是中國東南的屏障。有了臺灣,大陸的東南部就成了中華海洋領土的腹地,陡增三至五百公里面向海洋的戰略縱深,中國不僅可以從容的控制黃海、東海以至于南海,還獲得了自由進出太平洋的水道。尤其重要的是,臺灣東部是日本南下的必經通道,一旦臺灣被統一,中國就扼住了日本的咽喉,控制了日本的地緣命脈,緊緊握住了東亞和平的鑰匙,獲得了和平復興的有利條件。更為重要的是,美國失去了在亞洲鉗制中國的重要戰略樞紐,從根本上喪失了可以嚴重威脅中國大陸安全的地緣優勢。
2012年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在臺灣領導人選舉中獲得連任,中國大陸未來四年對臺問題可稍緩壓力。不過,奧巴馬推出新軍事戰略劍指中國南海,從更長期來看,局勢對大陸不利。美國介入南海,使臺灣地區的問題更加復雜化,日本則與民進黨保持著密切的聯系。美國對南海取得軍力優勢,必然給這一地區帶來一定的政治與軍事威懾,打破地區力量平衡,這將意味著未來四年國民黨力量將呈衰減態勢,民進黨力量會在美日扶持下逐漸增強,在可預期的將來(四年后),可能對中國的統一大業產生較大的阻力。
中國大陸應避免僵化保守的對臺政策,采取更加靈活、彈性、務實、拉攏的策略。在加強當前臺海兩岸經濟、文化領域交流的同時,在經濟方面,既要阻止臺灣加入美國主導的TPP,又要讓臺灣以適當身份加入中國主導的東盟協議框架。在政治方面,要放棄拒絕承認臺灣是政治實體的做法,但要將其設定為地區身份,放寬其參與國際政治事務的空間;要實現臺海兩岸最高領導人會晤,積極促成并簽訂政治和軍事互信協議,通過法律文本的方式將兩岸關系匡定在九二共識之內,防止臺灣四年后發生大變,這會讓中國大陸在政治和軍事上取得主動。
4、 打通絲綢之路,確保陸地與海洋的能源供應安全
中國要通過外交手段用多種方式揭露以色列已經擁有核武器的事實,加強海灣國家對以色列忌憚的心理;加強與海灣國家的軍事合作,尤其要開拓聯合軍演、共享軍事情報和軍售的新領域,特別在核保護方面要給予對中出口石油國家以軍事承諾——任何國家對中東國家實施核戰,中國將予以核彈還擊,繼續推行中東無核化外交政策;深度介入和支持中東國家的政治變革,使中東一部分國家的外交重點向中國傾斜;加大投資建設陸地石油管道,派出軍艦到霍爾木茲海峽巡航,并對中國能源供應安全劃出底線,即中國有權對任何破壞陸地石油管道和阻撓海上石油運輸的國家予以軍事打擊。
5、 加快發展??樟Ⅲw作戰體系,應在2016年之前將航空母艦和殲20戰機投入使用
當前,南海爭端、海上護航和保護石油安全,已經成為關系中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隨著美國新軍事戰略對亞太地區布以重兵,日本放棄和平憲法,國際局勢越來越躁動,中國加快健全和夯實海空立體作戰體系,不僅必要,而且重要。中國當然不應走窮兵黷武的道路,但是,充當兇猛的豺狼固不可取,當溫順的羔羊任人宰割更不可取,富國與強兵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
6、 爭取中美合作雙贏,對零和博弈(8)結果做好必要準備
毋庸諱言,中美國力存在一定的差距,至少在政治改革和文化振興方面,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兩國間的競爭,更多的是經濟和地區內爭奪主導權的競爭,這是中國在走向復興之路上與美國不可避免的斗爭。在更多領域,中美存在合作雙贏的可能。美國主導的國際合作,中國應積極參與;在一些區域和領域,中國不僅要參與,更要和平地謀求主導地位。但在一些涉及中國底線的事務上,例如南海爭端、臺灣回歸、中國石油安全等方面,中國要做好零和博弈的思想與戰略準備。
注釋:
1、國家統計局初步測算,201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471564億元。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9.7%,二季度增長9.5%,三季度增長9.1%,四季度增長8.9%。
2、李劍宏:《時代在震蕩中逆轉:論中國社會未來二十年的變化軌跡》,載劍虹評論網:http://www.comment-cn.net/society/structure/2009/0103/article_26210.html
3、美國新戰略報告,全名叫做《維持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21世紀國防的優先任務》。美國國防部網站有下載地址,全文16頁:
http://www.defense.gov/news/Defense_Strategic_Guidance.pdf
4、奧巴馬就美國2012國防戰略報告發表講話。劍虹評論網:
http://www.comment-cn.net/lecture/politics/2012/0116/article_35820.html
5、CNN原文標題:Is China America's new enemy? 原文網址:
http://edition.cnn.com/2012/01/06/opinion/etzioni-china-enemy/index.html?hpt=ias_mid
6、李劍宏:《人類究竟選擇生存還是毀滅?——寫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前夜》,劍虹評論網: http://www.comment-cn.net/politics/world/2007/0810/article_14513.html
7、塞繆爾•亨廷頓,2010年第一版,《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訂版),新華出版社,281頁。
8、零和博弈又稱零和游戲,與非零和博弈相對,是博弈論的一個概念,屬非合作博弈,指參與博弈的各方,在嚴格競爭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總和永遠為“零”。雙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作者簡介】
李劍宏,獨立學者,北京中和經世信息技術研究院院長,中和文化研究所所長,劍虹評論網總編,著有《王權論》等。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