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短視頻爆紅中文互聯網,引發了廣大“打工人”的共鳴。
具體是這樣的,一個長得酷似貓王的外國中年大叔,以一句中氣十足的“喂”開篇,之后以流利的粵語講到:“喂!三點幾嚟,做,做撚啊做。飲茶先啦!做咁多都冇用嘅!老細唔錫你嘅嚟。喂飲下茶先啊,三點幾嚟,做碌鳩啊做。”
簡單翻譯一下:喂,三點多了,還工作,工作個屁呀!三點多了,該喝茶了!做再多都沒有用!你老板不會心疼你的!喂,先喝下午茶啊,三點多了,做個狗屁啊做。
許多人看到這一視頻,瞬間破防。
的確,外國人、流利粵語、時長夠短、一聲吸引注意力的爆喝、短促有力的聲音,所有這些元素在短視頻時代都是引人注目的優勢。
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句“做再多都沒有用!你老板不會心疼你的!”在這背景下,一位中年大叔,以貌似粗鄙的語言,勸你停下來休息休息,還貼心地送上一袋奶茶。
果真天下打工是一家,還是打工人最懂打工人,打工人最疼打工人啊。
于是,在微博、B站等社交媒體上,以“三點幾,飲茶先”為主題的各種視頻開始出現,這位大叔被人親切地稱為“飲茶哥”,還有人將其做成表情包發在自己的工作群里,提醒該休息了。
其實,說起三點鐘下午茶,其起源還頗有幾分辛酸,遠沒視頻中的那么愜意。
下午茶起源于英國,后來在香港落地生根。最早,只有高層才能享受,后來慢慢地勞苦大眾也有這需求——主要是香港的三行工人以重體力勞動為主,中午12點吃飯,傍晚6點下班,在中間3:15-3:45用半小時休息,于是,他們趁這會兒趕緊歇口氣、咬口三明治、喝口港式奶茶、補充一下體力,之后又得繼續為生活奔波。
這和今天的打工人其實并沒什么本質區別。
畢竟,歷史證明,“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勞動是造成智力衰退和身體畸形的根源”。于是,磨洋工、摸魚、懶惰權成了勞動者為了保全自己身心的必備法門。
當然,大叔不止勸人“三點幾,飲茶先”,在別的視頻中,他還勸人早下班——“做這么多,錢去哪兒了”,“happy一下,做那么多是沒有用的,放工啦,不用做那么多,喝杯茶”,“放工就放工,做碌鳩啊做,死了都沒用”。
綜合一下,就是多做無益,三點飲茶,早點下班,珍愛生命。
這些話,對打工人來說,無疑是戳心窩子的話。
當然了,某些人可不這么看。
在他們看來,這大概也算是“躺平”的一種了,畢竟這“三點幾,飲茶先”、到點就下班的態度與“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差了十萬八千里。
年輕人的父輩是爭先恐后自動加班族,現在的年輕人是主動摸魚差不多得了一族。這背后巨大的社會變化,某些人真的視而不見嗎?
年輕人的所謂“躺平”不過是發現投入產出比實在太差,自己辛苦勞作的努力很難帶來自身境遇的改善,卻最終造就了黃崢、馬云、左暉們口袋里的巨額財富,還得面臨巨大的猝死風險——此情此景,傻子才會往死里干呢。
這應該也算是一種時代的共鳴了。
當然,所謂的“躺平”,可以算是一種非暴力不合作,并不是真的認命,只是暫時的無奈。畢竟,對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家里并沒有礦,長期不勞動真的會死人的。要么逆來順受,要么就此了結,這才是真的認命。
飲茶大叔被人找到了,印度裔、馬來出生、新加坡工作,一名海事技術員。在兩名南洋理工小伙子的采訪中他是這么說的:
“老板眼里只有錢,不在乎員工,就知道做工做工做工”;“你需要休息才能,更好的工作”;“他覺得就該一直工作,所以我會去XX”;“你只活一次,休息時間我就是我的老板”。
說得多好,該工作工作、該斗X斗X、該休息休息。這份積極樂觀的行動力,讓多少人羨慕和共鳴不已啊。
而這,才是打工人該有的態度。
“三點幾,飲茶先啦!”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