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建筑工地,除了那高高的吊塔和精心搭建的建筑框架,最顯眼的恐怕就是圍墻邊成排的集裝箱了。如果不曾走近工地,不曾走進這些集裝箱,你永遠不會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本文記者走訪了多個建筑工地,為我們揭開那一個個集裝箱中的蝸居者——農民工的“柜族”生活:擁擠、低廉、不安全、沒有歸屬感。
由集裝箱改裝成的簡易工人房,在城市并不少見。記者近日走訪南寧市多處工地看到,住集裝箱成了很多在工地上打工的建筑農民工的常態。一個小小不到10平方米的集裝箱,一般會住8~10人。這些白天在工地上干著繁重的體力活,晚上住在集裝箱里的農民工,有了一個令人心酸的名字———城市“柜族”。
1、集裝箱里的“蝸居”
隨著一場又一場的秋雨,南寧的氣溫逐漸走低。傍晚六七點鐘左右,天色已逐漸暗了下來。王世背著一個裝滿工具的挎包快步走進位于工地一旁的“家”里,一進門就解下滿是油污的紗布手套,拿起熱水瓶給自己倒了杯水,邊嘟囔著:“今天可真冷啊,下著小雨,這天氣最適合吃火鍋了。”王世的提議得到了舍友們的同意,大家分頭行動,利索地開始準備晚餐。
王世來自貴州,是一名電工,現在南寧市安吉大道一處建筑工地打工。王世和其他的7個人在南寧的“家”,僅僅是在工地一旁的一個集裝箱里。記者走進去,發現這小小的集裝箱里要住上8個人,確實有點擁擠———在放了4個有上下鋪的鐵架床和一張擺滿生活用品的桌子后,整個“家”里顯得滿滿當當、擁擠不堪。如果屋里有三四個人在,來回走動就必須側著身走。門口的角落凌亂地堆放著電線和工具,門上還掛著一塊小黑板,寫著當天要完成的工作任務。
記者發現,在城市的各個施工工地上,農民工住在集裝箱里的情況并不少見。在大學明秀路口一處閑置工地上,記者發現一棟兩層的集裝箱,上層用來住人,下層用來辦公。在大學路的另一處工地,一名農民工正提著桶、毛巾和衣物從兩層的住人集裝箱下樓,到工地上的一處簡陋的“洗澡房”洗澡,由于沒有熱水,這名農民工把熱水燒好后提到樓下。
擁擠的集裝箱,簡陋的居所
2、價格低廉,日租僅4元
在住人集裝箱的外墻上刷著這樣幾個字:“日租金僅需4元”,并留下一串電話號碼。記者撥打了其中一個電話號碼了解到,這些集裝箱都是由一些專門出租集裝箱的公司來安裝的。接電話的羅經理告訴記者,他從事住人集裝箱出租業務已經十多年了,基本上只要有建筑工地的地方,就會有住人集裝箱的存在。“現在很多工地都喜歡租集裝箱來給農民工住,而不是像以前那樣搭建活動板房。因為集裝箱算下來會更劃算一些,工地只需付一定押金,我們就用吊車把集裝箱吊來安裝好,最低的日租金4元就可以。需要更大的集裝箱或者另外安裝空調等設施的,價格稍微高一些。但是還是會比活動板房便宜。”
除了劃算以外,集裝箱也更靈活更耐用。“活動板房基本上拆過兩次后就變形了,不能再次使用。而集裝箱是整體焊接結構,沒有拆卸組裝問題,不存在變形問題。搬遷也不費勁,因為集裝箱房屋可以整體移動,可以叫吊車整個吊走,特別方便省事。”羅經理說。
農民工王世告訴記者,在他所在的工地上,農民工也不全住在集裝箱里。一些工期長的工種如鋼筋工、模板工等,被安排到離工地不遠的農民工宿舍。“那兒的條件好多了,夏天還有空調。”像王世這樣的僅需在工地干一個月的短期工程建筑隊,就要住在集裝箱里。“這沒什么,除了地方小點其他還挺好的。打工本來就是走南闖北,臨時住的地方也沒法講究這么多了。以前我們打工的時候還住過更差的呢。”王世撓著腦袋說。
3、安全隱患令人擔憂
農民工住在集裝箱里,對于施工單位而言確實省事方便。可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農民工“蝸居”在集裝箱里,存在令人擔憂的安全隱患。
幾個月前,南寧市新陽路進行道路維修擴建,施工方貪圖方便,便租來一個集裝箱安放在一旁的人行道上,讓施工的農民工居住。當時記者發現,安放在人行道上的集裝箱,并不像在建筑工地上那樣有相關的配套設施,農民工做飯、洗澡,甚至日常用電,都非常不方便,他們不得不“鋌而走險”。
記者看到,這個安放在路邊的孤零零的集裝箱雖然不大,但是有門有窗戶。集裝箱里住著一對農民工夫婦和他們的兩個孩子。為了解決用電問題,農民工夫婦只能和路旁的商戶老板商量,每個月付電費,從商鋪里拉出一條電線來用。每到晚飯時間,他們就把電磁爐和小桌子從屋里搬出來,一家人圍坐在路邊吃飯。“雖然拉電線不安全,可也就只能這樣了。我們工期也不長,過一陣子就走了。”這位農民工告訴記者。
在多處建筑工地記者了解到,由于條件簡陋等原因,私拉電線、堆放易燃易爆物品、違規使用“熱得快”等容易發生火災的電器的現象并不少見。安吉大道上的一個地鐵二號線工地負責人告訴記者,正因如此,他們對于農民工宿舍的安全問題監督十分嚴格,定期派人檢查,一旦發現問題就要求立刻整改,防患于未然。
臨時的廚房
4、臨時“家”能否更溫暖
記者查閱網上資料了解到,在國外,將二手集裝箱改造成集裝箱房屋已經成為非常成熟的產業。集裝箱房屋是以廢舊集裝箱為基本模塊,采用“工廠制造加現場安裝”的預制式模塊化建筑模式。目前美國、英國、荷蘭等國將廢舊集裝箱組裝建成各種樣式的商場、廠房和酒店,不乏成功范例。
這種住人集裝箱的創意前幾年傳入中國,在深圳、廈門、重慶、上海等城市興起。將集裝箱稍微改造,就“搖身一變”成為有窗有門的小屋。相比國外,這類住人集裝箱在我國基本上僅用于解決工地工人臨時住房問題。
雖說農民工對生活質量上要求不高,住在集裝箱里也能將就,不過,他們希望能夠改善居住環境,希望能有一點小小的個人空間。采訪中一名農民工向記者傾訴了他的煩惱:“集裝箱里住了10個人,空間太小,每個人都沒有隱私了。給家里打個電話,全屋子的人都能聽得到。”農民工王世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工程隊里有一名小伙,覺得住在集裝箱里條件太簡陋,人太多不方便,寧愿花600元到附近的城中村租房子住,“他覺得雖然租房要花錢,地方也小。但至少是一個人一間屋。”大學西路一處工地的保安也告訴記者:“工地上住在集裝箱里的人很多,人來人往的,有時候容易丟東西。上個星期還有一個人說他手機不見了呢。”
如今,新陽路上的工程已經完工,那對農民工夫婦住了幾個月的“家”已經被移走,曾經住在里面的農民工也不知去向。采訪中多名農民工期盼,希望社會各方面能為像他們這樣的外來務工群體提供一個安全方便、能滿足基本住宿需要的臨時的“家”,更好地利用集裝箱等資源,提供更完善的管理和服務。他們,不希望當一名“柜族”。
(文章配圖來自網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