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要在城市生活,從空間的角度來說,居住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在城市,人口居住是以社區為主要聚落形態的。因此,對社會發展而言,亟待解決的是在城市社區空間中如何“安置”農民工的問題。
“混合社區”是農民工與市民在居住空間上的拉近
對于移民在遷入地的適應與融合,西方很早就開始“混合社區”模式的實踐。近年來,國內一些從事農民工城市融入問題研究的學者也提出了“混合社區”的概念。所謂“混合社區”,指的是農民工與市民混合居住的城市社區。這種社區主要特點是居住人口多元化。在農民工與市民的融合研究中,混合社區概念的提出是對當前農民工與市民居住隔離,大量農民工集中居住于城中村、城鄉結合部,與城市居民不融合的一種積極回應。
混合社區的建立,意在使市民與農民工群體之間的交往繞開空間屏蔽,實現在場式交往,借此來增進相互之間的了解。也就是說,希望農民工與市民在相同的空間和共同的規范下能夠產生相同或相似的認知方式和行為方式,從而拉近彼此間的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當然,這個結論來源于理論上的論證。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居住空間上的拉近所帶來的人際關系的融合結果是多樣的。混合居住模式的確增加了農民工與市民接觸和交往的機會,甚至也能夠在兩個群體之間實現低度交往和融合,并建立起某種弱鄰里關聯。但是,在某些開放式的社區,流動人口與市民兩個群體之間并沒有出現融合跡象,甚至出現群體相互隔離的局面。可見,融合不是混合居住模式必然的結果,更不是唯一的結果。
居住上的共同在場未必帶來交往的共同在場
居住空間的分異與社會結構的分化是相關的,二者表現為一種“互構”的關系。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混合社區的設想立足于從空間整合的視角來破解這種“互構”的關系。那么混合居住是否能解決農民工與市民的這種隔離困境呢?
從實踐看,市民和農民工住在同一社區并不能自然而然形成整合性的社區共同體。農民工與市民雖然同住一個社區,但不同的生活路徑和工作經歷使得兩者之間在空間中的行動并不能實現實際的共同在場。兩個群體間的交往實際上呈現出“離散型”的特點,尤其是社區內的農民工。農民工早出晚歸,從空間上看,白天他們遠離了社區和社區內的居民,接觸的主要是與他們從事相同職業的工友或老鄉,并逐漸在工作場所形成了屬于他們的社會關系網和交往圈。社區內的城市居民在工作中接觸和交往的對象也基本上是自己的同事、同學以及當地市民。可見,居住上的共同在場并沒有帶來交往的共同在場。“混合社區”的空間內部形成了農民工與當地市民兩個“單體同質型”的隔離性群體,無法形成“區域場所環境—社會群體或階層—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的社會關系再生產模式,難以實現有效融合。
事實上,社區中農民工相互之間的交往也不多,沒有表現出所謂的“外傾性”主動交往的行為,也沒有形成關系緊密的農民工群體。為了生存和發展而流動的他們對于交往和結識陌生人并沒有很大的積極性。“過好各自的生活”是他們共同的愿望。正如帕克所說:“城市生活的一個極大特征就是,各種各樣的人雖然經常見面,但卻從未互相充分了解……雖終日在社區的街巷中經常相遇,但他們依然屬于各自不同的世界。”
實現真正融合有待社區服務與管理等方面的外在支持
農民工進城后,長久地遠離農村共同體,容易導致其傳統社會關系的斷裂和社會支持網絡的解體。那么,通過規范化的社區管理為農民工建立起了新的社會支持網絡,是否能提高農民工社區融入的能力呢?
從實踐看,為做好農民工的服務和管理工作,提高農民工的社區融入能力,有的社區建構起了一整套的“新居民”互助服務網絡,通過創新社區管理和社區服務模式為農民工建立起了新的社會支持網絡。盡管如此,農民工與市民的交往也并沒有表現出理論上預想那樣的高度融合,而是呈現出低度交往和低度融合的狀況。主要表現在:
首先,農民工與市民的交往更多的時候是通過節假日的社區活動、聚餐、討論會、互助小組和志愿服務等方式才得以共同在場。雖然這種形式已經形成一定的常態化機制,但短時間的共同在場并不能產生很高的情感能量,從而難以滿足社區居民的交往需求。
其次,社區內農民工與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向鄰里求助的現象較少,一般更傾向于向物業求助。這表明,社區居民(無論是農民工還是當地市民)并沒有建立起很強的鄰里意識,鄰里之間的關系僅僅表現為“知道這家是誰、是做什么的、出門碰到打個招呼”而已。
再次,盡管通過互助服務站、義工隊、志愿服務隊等社會支持網絡為農民工提供了社區的宏觀支持,但來自社區內鄰里日常生活中具體的微觀支持還未有效地建立起來。
綜上,在城市社區,農民工與市民之間的弱交往與弱關聯的交往特點導致混合社區內部農民工與市民之間不可能輕易達到交往和融合的目的。由于身份和職業的同質性,與他們接觸時間最長、最頻繁的工作場所的同事順其自然地成為他們交往對象的首要選擇。混合居住只是提供了農民工與市民實現在場交往的空間場域,要真正有效地實現兩個群體的融合,還需要有相關政策與制度、組織構架以及社區服務與管理等方面的外在支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