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慶地區,有一個傳奇的紅色家庭,父子三人先后投身革命,并在中共五大同時被選為中央委員。父親一生為信仰所驅,曾是全中國青年的精神領袖;兩個兒子在我黨擔任重要職位,一年內先后為革命獻出寶貴生命。他們就是大名鼎鼎的陳氏父子三人:陳獨秀、陳延年、陳喬年。
2011年,中國郵政發行的《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三)》陳延年紀念郵票
風雨激蕩,皖籍才子上下求索
陳獨秀,原名慶同,字仲甫,清光緒五年(1879年)出生于安慶一戶官宦人家。他自幼勤奮好學,17歲便考中秀才。翌年,參加江南鄉試的他因為厭惡八股文而落第,并進入杭州中西求是書院學習,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開始積極進行反清宣傳。這時期,他與第一任妻子高曉嵐生育了長子陳延年(1898年)和次子陳喬年(1901年)。
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陳獨秀積極參加武裝討袁,失敗后被捕入獄。出獄后,他前往日本,幫助章士釗創辦《甲寅》雜志。這時起,他開始用家鄉的獨秀山為自己取筆名“獨秀”。
獨秀山又名獨山、卓筆山。康熙《安慶府志》、民國初年《懷寧縣志》均記述其“西望如卓筆,北望如覆釜,為縣眾山之祖,無所依附,故稱獨秀”。
1915年,從日本歸國的陳獨秀感慨于中國思想界的魚龍混雜、萬馬齊喑,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新青年》),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向中國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識形態發起猛烈進攻。此后,他愈戰愈勇,先是1917年出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延攬許多知名學者參與新文化運動,其后領導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并于1920年8月在上海發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最早組織。
在中國共產黨的創建過程中,陳獨秀發揮了重要作用,毛澤東贊譽他“創黨有功”。
救亡圖存,青年才俊投身革命
就在陳獨秀義無反顧擎起新文化運動大旗,以決絕姿態劃破思想界茫茫黑夜之時,他的長子陳延年和次子陳喬年也懷抱救國之志來到上海半工半讀。兩位少年白天在外發行《新青年》,餓了吃燒餅,渴了喝自來水,晚上就住在《新青年》編輯部。他們吃苦耐勞、自力更生的精神,為時人所贊。1917年,兄弟二人進入震旦大學(今復旦大學)學習。這時期,他們對無政府主義思想頗為向往。
1919年,陳延年和陳喬年通過無政府主義學者吳稚暉的保薦以及華法教育學會的資助赴法留學。留法期間,兄弟倆看到了無政府主義的弊端。在周恩來、趙世炎等的積極爭取下,他們轉向馬克思主義,離開法國留學蘇聯,走上革命道路。
毛澤東與陳延年、陳喬年曾有接觸,他這樣評價陳延年:“在許多地方,我看出了他的天才”。圖為電視劇《覺醒年代》劇照,毛澤東與陳延年、陳喬年互相勉勵為革命理想奮斗終身
從蘇聯回國后,陳延年先任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駐粵特派員,后任中共廣東區委書記;陳喬年先任中共北京地委組織部長,不久改任中共北方區委組織部長。兄弟一南一北,父親在上海居中,共同為革命事業而奮斗。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共五大于特殊時期在武漢召開。陳獨秀、陳延年、陳喬年父子三人在會上同時被選為中央委員,成為中共黨史上的一段特殊記憶。
中共五大會址紀念館
嚴守秘密,兄弟二人血薦軒轅
然而,正當陳延年、陳喬年意氣風發,欲與反動敵人斗爭到底之時,不幸降臨了。1927年6月26日上午,時任江蘇省委書記的陳延年與趙世炎等在上海區委所在地秘密召開江蘇省委成立大會。會間得到消息,有人被捕并已泄露大量情報,需要緊急轉移。下午3時,因擔心秘密文件的處理情況,陳延年等人冒險返回,被國民黨軍警發現,因而被捕。
本來,由于保密工作嚴謹細致,當時并沒有人知道陳延年的真實身份。他以“陳友生”為名寫信給父親老友汪孟鄒,請求他設法營救。汪孟鄒找到胡適,胡適又找到曾經資助兄弟二人出國讀書的吳稚暉。吳稚暉一向對兄弟二人的道路轉變耿耿于懷,得知陳延年被捕的消息,立即寫信“祝賀”上海國民黨警備司令楊虎:“今日聞尊處捕獲陳獨秀之子延年……”就此暴露了陳延年的身份。
得知陳延年乃陳獨秀之子,又是我黨的青年才俊,敵人企圖從他的嘴里挖出我黨的核心秘密,對其施以酷刑。陳延年為保護黨組織,寧死不屈。1927年7月4日,被捕之后的第9天夜晚,年僅29歲的陳延年在上海龍華被兇殘的敵人以亂刀砍死。
陳延年犧牲后,陳喬年化悲憤為力量,繼續投身革命工作,并擔任江蘇省委組織部長。在極險惡的環境下,他與省委書記王若飛等不斷變化斗爭方式,在隱蔽戰線上與敵人巧妙周旋,使得在大革命中遭受嚴重破壞的上海各級黨組織得以恢復并鞏固。
然而,正當上海革命力量開始重新聚集之時,卻遭到來自叛徒唐瑞林的致命一擊。1928年2月16日,正在上海召開秘密會議的陳喬年不幸被捕。雖在獄中受盡酷刑,但他始終一字不吐,一無所獲的敵人決定將其殺害。
臨刑前,同志們問陳喬年:“你對黨、對家庭有何遺言?”陳喬年回答:“對家庭毫無牽掛,對黨的盡力營救表示衷心感謝!”并樂觀地說:“讓我們的子孫后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換來的幸福吧!”
1928年6月6日,年僅26歲的陳喬年在哥哥灑下熱血的地方——上海龍華英勇就義,兄弟倆犧牲的時間相隔不到一年。
大江東去,逝水流年;
英雄風骨,永留人間!
主要參考文獻:
[1]曹輝,季天琴,劉以順,光華時.回望百年中國大家族系列之十五:安徽陳氏——一部百年悲壯史[J].新聞天地,2011(07):52~58.
[2]徐光壽,徐敭.陳延年陳喬年兄弟的上海往事[J].檔案春秋,2018(12):20~24.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