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從兩個例子來談一談我對毛澤東的印象。舉個例子,一個阿拉伯總統來中國訪問,記者采訪阿拉伯國家元首對中國的印象。這個總統說,我很羨慕中國人,不是因為中國的長安街長,中國的鳥巢美麗。我們阿拉伯民族雖然有一個共同的信仰——伊斯蘭教,相信阿訇,但我們宗教之間斗爭不斷,國力削弱,兩伊戰爭、海灣戰爭,最近又發生了敘利亞戰爭、也門戰爭。他說世界上有三種政治模式,我們阿拉伯民族是政黨不換,領袖也不換,像伊朗的霍梅尼,他是宗教領袖,他可能干到最后都不在了,所以這個政黨生命力弱一些。歐洲和美國干得再長的也就干兩屆,他們政黨會換,領袖也會換,他說阿拉伯民族這個宗教國家政黨也不換,領袖也不換。但是你們中國的政黨是不換的,保持政黨的穩定性和持久性。
雖然有一些西方國家通過主流媒體來攻擊我們,說我們不民主,但我們在政黨穩定性上是他們比不了的。同時,你們五年一小換,黨代會五年開一次,保持生命力。鄧小平的貢獻之一就是實行退休,毛主席用自然規律戰勝這種社會規律,1976年,三個偉人——周總理、朱德委員長、毛主席,三個偉人過世了,自然規律讓他們離開了國務院,離開了人大,離開了黨的這個位置。他說我很羨慕中國人,有毛澤東這樣一個人,把一個國家給統一起來了。
但是1894年到1895年,在清政府的治理下發生了甲午海戰,清政府被迫向日本賠款2億兩銀子。日本軍艦把這些銀子從清政府運到了日本東京灣的時候,當時的日本天皇下令,所有日本人都要去東京灣迎接凱旋而來的日本軍艦,當這些銀子裝上集裝箱運到日本的時候,雖然2億萬兩不是一塊搬過去的,就是5千萬兩搬到東京灣,放在海灘上,那是怎樣壯觀的場面?所以日本人看到那么多錢的時候,激發了整個日本的軍國主義,這是中國的恥辱。從1895年開始,中國臺灣割給了日本長達54年。1912年以后,雖然有了民國政府,軍閥混戰、國共斗爭、抗日戰爭,當年日本敢欺負中國,搞得中國四分五裂,但是我們1949年建立了新中國。只有經歷過戰亂的人,對統一的意義才認識得重要一些,經過14年的抗日戰爭,經過三四年的解放戰爭,1949年終于實現了國家統一。.那個時候我們還很弱小的,但是國家畢竟統一了,這個統一就是在毛澤東同志這一代實現的。毛澤東同志讓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在毛澤東手里,我們造出了“兩彈一星”,在毛澤東的手里,我們實行了中美建交,實行了中日建交正常化。所以第一個意思,毛澤東實現了中國的統一。
第二個意思,今天的網絡上,對毛澤東同志的評價眾說紛紜。放眼望去,全世界能像中國人這樣,以平常的心理來評論領袖的也是不多的。比如阿拉伯民族,阿拉伯的老百姓不敢在網絡上攻擊他們的領袖,法律上也不允許。你在歐洲和美國,你算攻擊奧巴馬,攻擊小布什,他干兩年不干了,這是任期制的。不管大家怎么評論毛澤東,因為毛澤東在文革、大躍進,也出現了一些失誤,但是我覺得,在中國這個舞臺上像今天這樣來評論毛澤東的,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1982年,黨內形成了歷史決議,把毛澤東與毛澤東的晚年錯誤區分開來,我們不能否認毛澤東晚年是有些失誤的,但是你要充分肯定這樣一個黨和國家的領袖、奠基人對我們的貢獻。所以保持一種平衡的心態和心理來看毛澤東,那就會感覺毛澤東這個人在政治智慧、領導藝術上,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們去琢磨的。
2013年12月26日是毛澤東同志誕辰的紀念日,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的韶山。2013年12月26日,在毛主席紀念堂,現任的常委、中央委員向毛澤東塑像鞠躬,下午召開了隆重的紀念大會。在這個會議上,總書記習近平這樣來概括了毛澤東的貢獻。第一,高瞻遠矚的政治遠見。現在在搞“三嚴三實”教育,我們要“補鈣”,“補鈣”就是要有堅定不移的政治信念。在家里要尊重老人,即使老人在教育孩子上有問題,作為晚輩一定尊重老人,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作為一個黨員,你首先要服從組織,我可以通過一些方式來改變當中一些失誤,首先來講政治規矩。家有家規,國有國規,黨有黨規,對黨的信念不能動搖,不能因為黨這幾天出現錯誤了,你就懷疑黨組織。第二,勇于開拓的非凡魄力。作為“一把手”,開疆拓土也好,開辟新的領域也好,這個是需要的。第三,爐火純青的斗爭藝術,包括外交,包括軍事,都需要。第四,杰出高超的領導才能。今天我圍繞這幾個字做解讀。
什么叫領導呢?毛澤東說,領導工作千頭萬緒,但大事只有兩件:第一,出主意,做決策。第二,用人。小平說,我的做法就是抓頭頭、抓方針。第一,出主意;第二,用好人、用對人。
1957年,毛澤東同他的秘書交談時,談到了中國傳統歷史中很多王朝的興盛衰敗,就說到,漢高祖劉邦為什么能夠奪取天下,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平民皇帝,一個街頭小吏,與當時的貴族、將軍項羽相比,他沒有兵,沒有人,最后他卻勝利了,為什么呢?第一,決策對頭,先進攻咸陽,平定阿房宮;第二,用人得當。劉邦說,得三人者得天下也,簫何、張良、韓信,三個人本事不一樣,有的做后勤,有的做將軍,他們不同的分工就彌補了劉邦的不足。而項羽呢,項羽手頭只有一個謀士——范增,得一范增而不能用也,有一個這么好的謀士,他都不會用。所以通過劉邦和項羽的對比,毛澤東說,第一,要決策對頭;第二,要用人得當。毛澤東讀書讀得非常多,他經常引經據典,用古來評論當下。
第一,怎么樣出好主意。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要出好主意,毛澤東說要做好三個方面:第一,預見性。就是把握形勢,預見勝利,就是自信心。就跟現在我們一樣,2020年我們要實現小康,2050年我們要超越美國,成為真正的世界強國,就是預見性。第二,全局性。因為我們是一個大國,一個大黨,一個中華民族,要通觀全局,抓住重心,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什么也抓不著。第三,果斷性。該斷必斷,善于拍板。
(一)預見勝利的政治自信
作為一黨之領袖,一國之元首,預見勝利的政治自信是必須要具備的一個基本要素。毛澤東說,什么叫預見性?寧可備而不用,也要預謀在先。我們經常講要未雨綢繆,就這個道理。毛澤東一生有很多精辟的預見,1916年,當時只有23歲的毛澤東在長沙讀書,他預言,二十年內中日之間必有一戰。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本人全面侵華。1938年5月,抗戰爆發第二年,他說,中國的抗戰要打七八年。誰都想著抗戰馬上能成功,速勝論,馬上要勝利;有人說可能要失敗,打多少年也會失敗的。但是毛澤東提出來《論持久戰》,要打七八年,而且后來事實也證明了他的正確性。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投降以后誰主導中國?有人希望以國民黨為首,但是毛澤東說,國和共談攏的希望一絲一毫也沒有,毛澤東頭腦非常清晰。毛澤東到重慶談判的時候,蔣介石說:“你那邊解散部隊吧,我給你分一些區域。”毛澤東就問蔣介石:“哪些地方讓我們去啊?”蔣介石許諾了,“我可以讓你去西北,讓你毛澤東做一個省的省長。”毛就問蔣:“你讓我做哪個省的省長啊?”新疆省。蔣介石就沒想讓毛澤東這個政黨生存下去。所以毛澤東很清楚,雖然他迫于當前的形勢要去重慶談判,但是他知道,這是場鴻門宴,底線要清楚。
1927年,大革命失敗,毛澤東離開漢口回到了長沙。回長沙之前,瞿秋白負責黨內工作,他說,毛潤之你跟我去上海吧,因為你當選中央候補委員了,就在中央工作吧。毛澤東說:“我不愿意住高大廈,我愿意上山下海、下湖,搞斗爭去。他回到長沙,贏得了秋收暴動。雖然當時集聚了四五千人,有工人,也有農民,說句實話,組織力、戰斗力很不強,進攻長沙還沒進去的時候消息敗露,敵人進攻,我們就失敗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毛澤東帶領部隊往南轉移,后來上了井岡山。但是走的時候四五千人,到了山下只剩下七八百人了。能不能打贏?帶人上了山了能不能堅持下去?堅持多久?1929年春節,林彪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形式上叫做賀年卡:毛委員,過春節了,過年好。我覺得老在山上待下去,也沒有希望。毛澤東看到林彪這封信帶有普遍性,不是林彪有思想問題,而是說這些人都有思想問題。毛澤東也給他寫了封回信。結果林彪就又給毛主席寫信了,說毛主席,你這封信批評了我,說我動搖了,你這個文章要收入《毛澤東選集》了,能不能把這個信的題目改一改,能不能把信里邊的“林彪”兩字刪掉。后來毛澤東改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把林彪名字刪了,說某些同志思想動搖了,問紅旗到底能拿多久。在革命年代,幾百個人、上千個人在井岡山上,紅旗到底打多久,這個信念很重要。所以毛澤東就一步一步把這四個難題給解決了。
第一,槍桿子里出政權。國民黨打我吧,蔣介石要殺我吧?行,我們以牙還牙,我用槍來對付你,我覺得這是個轉型。因為在當年的上海等地方,我們是文工,寫文章來批評蔣介石,批評這個,批評那個,不懂得槍桿子的重要性。
第二,路在何方,路在農村。十月革命、蘇聯的二月革命都是進攻城市,我們去農村干嘛?這種心態在當時占有普遍心理,而且包括林彪這些將領們說,上了山再下來嘛,就想趕快離開農村,進入城市。還有當時我們的上級——共產國際,前蘇聯共產黨,他們老是命令我們下山去,不要在山里面待著。所以,毛澤東這個預見性很重要。這是毛澤東在漢口的“八七”會議上,提出來槍桿子里出政權。這個會議得開一天,但是用了三天時間,把這一屋子共十來個人從那邊運過去,因為我們當時屬于非法狀態,白色恐怖,要殺我們。找幾個特工人員,過兩小時領一個,就這么十來個人領了整整三天。前邊人進去了,后邊人不知道是誰去;前邊人進去了,后邊誰來我也不知道,就這個情況。外邊敵人,開完這個會,我們有特工人員把這個人先領出去,去哪里后邊人也不知道。你可以看出,1927年,叫白色恐怖。陳獨秀,陳獨秀兩個兒子,陳喬年、陳延年,都是中央候補委員、中央委員,都被殺害了。周恩來同志也一度被捕,幸虧被解救出去了。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認為,國共兩黨合并多好。但是他不讓我們跟他合作,他要殺我們。不是我們愿意拿槍對付他們,是他們先拿槍對付我們。這就是我們政黨的合法性,必須通過武裝方式奪取政權。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我們上百萬人口打仗去。淮海戰役我們65萬,國民黨60多萬,犧牲了很多人了。但是共產黨奪取政權只能通過武裝方式,這是我們合法性所在。
當年毛澤東只有34歲,帶著幾百個人上井岡山了。在行軍途中,毛澤東強調黨內民主。當時當官的一看就知道,金戒指、金項鏈、金牙、皮腰帶、大皮靴;當兵的一看,穿得普普通通的。毛澤東說不行,明天戴金牙、金戒指、金項鏈的,全部摘掉,服裝統一。原來是當官的到了宿營地,當兵的給當官的洗腳、按摩。毛澤東說,從今天開始我帶頭,帶領這些軍官們給士兵洗腳,黨內民主。你怎么能讓士兵跟著你干啊?怎么讓士兵不跑啊?毛澤東是有辦法的,而且毛澤東帶著人上井岡山了,井岡山是當時流寇、土匪的窩,山上有兩個山大王。有人說,我們是共產黨的部隊,共產黨的部隊能上山當山大王嗎?毛澤東說,這個時候還在乎什么啊,能上山就不錯了,給當時山大王寫了一封信。因為那個人當年也參加過中共,只不過后來脫黨了,希望能收留我一下。你看,對方還不喜歡你上去,回信寫道:“毛委員:敝地民貧山瘠,有王池難容巨鯨,片林不棲大鵬,貴軍馳騁革命,應另擇坦途。”毛主席,你不要上山了,你走吧,我不希望你上來。當時那個信拿給毛主席一看,毛主席讓周圍人一看,其他同志很生氣,說我們派人把土匪給剿了吧。毛澤東就說了,說你看看歷朝歷代農民起義,哪一個朝代能把農民起義給剿滅掉了?李自成起義、黃巢起義,都是農民自己干不成、完蛋了,沒有被政府剿滅的。所以要友好相處,毛主席說,我給你提供槍支,你提供幫助。一來二往,大家有感情了。所以兩個山大王,袁文才、王佐才在井岡山收留了毛澤東這支部隊。
怎樣動員這些人去打仗呢?我們就七八百人,國民黨幾萬人、幾十萬人的部隊啊,所以信念很重要。當時毛澤東在文家村給士兵講話,講話時墻上趴著兩個小孩,一個小孩叫胡耀邦,一個小孩叫楊勇,是胡耀邦的表哥。后來胡耀邦回憶當年毛主席在這個學校里邊講話的內容,他說多少年過去了,這些話我現在還是記憶猶新。毛澤東說:“我們現在就好比是一塊小石子,蔣介石是一口大水缸。只要我們團結得緊。打得勇,總有一天,我們這塊小石頭就要打破蔣介石那口大水缸。”水缸再大水再多,但是我們共產黨是個小石子,可以砸破它,讓它漏水。所以他講完之后,那些士兵說有道理。毛澤東說,我們是工農兵,工人、農民、兵,我們是三個手指頭,蔣介石就是個兵,難道三個手指頭打不過一個手指頭嗎?毛澤東給這些當兵的、普通黨員講課從來不講什么理論的東西,就是一個一個鮮活的例子,非常生動、非常形象。毛澤東怎么教育這些干部?你看,第一,力量不平衡;第二,軍閥混戰,敵人只要一打,我們就有勝算的空間了;第三,即使井岡山這邊東方不亮,但是我們還有湘鄂西、洪湖等,我們還有賀胡子(賀龍)呢。毛澤東很靈活,所以后來上井岡山的彭德懷說,我獨獨佩服那個“搖鵝毛扇的”(毛澤東),他說:“井岡山在常人看來滿目皆林,無路可尋,可毛澤東卻看出一條別人看不到的路——希望之路,光明之路,革命成功之路。”
但是上山之后,蘇聯共產黨又來信了,說你們在山溝里,農村里,農民黨員能有什么氣候啊?你們不要老待在一個地方不動,那樣會把那里的老母雞吃光的。我建議你們化整為零,不斷游擊,不要在井岡山一個山上,不要在一個地方,你們化整為零,去每個村,吃飯喝雞湯。就是否定了毛澤東上山的路線,但毛澤東認準的道理,一定要走向光明。所以他寫了一篇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寫了《反對本本主義》,提出了以鄉村為中心。但是現在看來很正常,那不就是在農村嗎?你要設身處地考慮到山區的生存之艱難,敵人反復圍剿,但是毛澤東說,怎么剿我也不離開山村,這是我們生存的空間。后來實踐證明了,不僅有當時的中央蘇區,川陜等,特點都是在兩省中間,在三個省的“三不管”地帶,誰不管我就發展起來,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二)高瞻遠矚的政治遠見
到了抗戰年代,毛澤東看到抗戰的形勢以后寫了《論持久戰》,分析了中國和日本的矛盾。今年是抗戰勝利七十周年,毛澤東這本書寫完之后日本都很佩服,分析得很到位,比如敵強我弱。1937年抗戰爆發的時候,中國基本上片鐵不產,我們沒有一個成型的鋼鐵業,我們的鋼鐵是進口的,自己產不了鋼鐵,你要造槍,造坦克,造不出來;而日本已經有完整的軍工體系了。我們沒有一架自己的飛機,有個別從外國買來的;日本有很多飛機了。所以,敵強我弱是客觀現實。第二,敵退一步,我進一步;國土面積:敵小我大;敵寡助,我多助。打到最后肯定有人幫助我們,因為我們是進步的。同時毛澤東就說一句話,為什么日本人敢進攻我們,因為我們中國是一盤散沙。只要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能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老百姓團結起來,一呼百應,日本人像一頭牛沖進了我們的火牛陣,可以燒死它。為什么抗戰年代出現那么多漢奸?因為他忘了自己是中國人了,忘本了,所以國民一盤散沙。
《論持久戰》寫完之后,周恩來從延安去了重慶,毛澤東說你把我這個書帶過去,給當時的執政府,給國民黨,給老蔣看看。老蔣忙得要命,哪有時間看啊,就扔在了一邊。后來陳誠看到了,他很佩服毛澤東的分析,把這本書又推薦給了“小諸葛”白崇禧。白崇禧一看,確實是好東西,他說可以概括為這樣幾個字:積小勝為大勝。我們積累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最后就是全國勝利;我們占領一個又一個地方,換取奪取勝利的時間。白崇禧又把書推薦給蔣介石,蔣介石一看,確實是有本事。所以就是這樣兩黨合作,我給你提供策略、謀略。當時的日本人后來也看到這本書了,當時的日本參謀中佐說,毛澤東的抗日游擊戰,堪稱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質量最高的游擊戰。它是一種全民總動員的攻勢戰略,把百萬帝國陸軍弄得團團轉。在中國,打敗日本人,這是不得了的。因為大家都希望趕快勝利,但是你勝不了,所以就悲觀了、失望了。
這篇文章贏得了聯共部的普遍贊譽,也是由于他的貢獻,才贏得了黨內的的普遍贊同,像陳云(當時在延安做組織部長),他就很佩服毛澤東這些東西。毛澤東以他對馬克思主義的嫻熟運用和對抗戰的透徹分析,征服了全黨同志,特別是高級將領的心。
毛澤東說,保證路線方針正確。他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天,他看到一個老頭騎著毛驢下山了,此人張果老,路上碰見了呂洞賓了。呂洞賓說:“張果老,你去干嘛呢?”他說:“我要去蓬萊朝圣。”他說:“你的毛驢是往西走。”你路線錯了,再往西走轉一圈也到不了蓬萊。他講這個故事的寓意,是指路線的正確性很重要。
他講,第一,作為領導干部預見勝利的政治自信的重要意義。第二,通觀全局,抓住重心。,給大家舉一個總攬全局的例子,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投降之后,國民黨肯定要下山“摘桃子”。在這樣情況下,蔣介石三番五次地邀請毛澤東去重慶談判。毛澤東開始不同意,第一次他不想去,第二次也不想去,但是等到第三封信,再推辭就很難了。同時,斯大林等人也來信催促毛澤東趕赴重慶。你看,自己的認識,黨外的壓力。第三點,黨內同志是反對的,劉少奇、周恩來都反對,認為這只不過是一場鴻門宴。比如蔣介石不喜歡汪精衛,他可以通過什么事件把汪精衛逼迫出國;他不喜歡胡漢民,打電話請胡漢民來家里喝茶,胡漢民到了蔣介石的府第,等半天不見老蔣,問老蔣干嘛去了,見不著,他正要出去的時候,就被軟禁了。蔣介石在這一點上像一個政客,所以毛澤東當年如果過去了,會不會有這種結果呢?全黨上下都非常擔心,但是毛澤東是義無反顧地奔赴前線。毛澤東在重慶待了四十多天,談出一個《雙十協定》,最后老蔣(蔣介石)也不執行。后來,蔣介石首先派兵發動戰爭。
1948年前后,毛澤東與楊尚昆有一個談話,他說同蔣介石這場戰爭可能要打60個月,就是五年。前面30個月是上坡,比較困難,形勢也不好;但是后30個月叫傳檄而定,是下坡。1948年1月,蔣介石就動用飛機、軍艦,把上海、南京倉庫里的金銀珠寶、字畫全弄走了。他看到敗局已定。到淮海戰役的時候,我們65萬,他60多萬,我們基本上占優勢,但是打得也非常艱難。但每天都有一些師、旅、團投誠的,起義的,投降的。這是全局性。
第二,綱舉目張,掌控中心。講一個例子比較合適一些,叫緊緊盯住對方要害。抗戰結束以后,共產黨和國民黨的仗怎么打呢?當時蔣介石一開始實行全面進攻,后來轉向重點進攻。一方面派人進攻山東解放區,一方面派人進攻陜甘寧解放區。國民黨幾十萬部隊進入延安,毛澤東不撤離,與大家同在延安。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提出兩頭挑擔子,中間直插敵人胸膛,這是后來毛澤東的秘書胡喬木提到的。他說:“蔣介石兩個拳頭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來了。所以,我們的戰略就是要把這兩個拳頭緊緊握住,對準他的胸膛插上一刀。”這一刀就是我劉鄧大軍挺進中原。
我們知道,我們共產黨能夠勝利靠什么?靠根據地,我們永遠不離根據地,但是劉鄧大軍是唯一一次放手進入中原的。特別是鄧小平說,中央讓我們去哪里,堅決過去。到了河南魯山、湖北北部、河南信陽一帶,生活非常艱苦,但是它畢竟起到了重要的關鍵作用,叫一個“扁擔”挑起了“四水三山會中原”,當時叫“三箭齊發”,劉鄧大軍,陳毅、粟裕大軍,還有陳賡、謝富治集團,成了一個“品”字形。我們直接進入了敵人的心臟,這一盤棋就下活了。所以小平說:“我們好似一根扁擔,挑著陜北和山東兩大戰場。我們要責無旁貸地打下去,把陜北和山東的敵人拖出來。”所以剛講的是全局,這就是重點。
我再講一個重點例子。建國以后進入了抗美援朝時期,到底打還是不打?要考略第一實力怎么樣,第二是誰去,能打成什么情況。后來彭德懷從西安坐專機到北京,他當時以為討論農墾的問題,抱著一摞材料,后來授命去前線領導抗美援朝。怎么打呢,毛澤東出主意了,叫“靈敲牛皮糖”。他是這么說的,美國軍隊在現實還有頗強的戰斗意識和自信心,為了不打落敵人這種自信心以達最后大圍殲的目的,似宜每次作戰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軍每一個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滅美英士軍一個整營,至多兩個整營,也就夠了。”這是當年毛澤東授予彭德懷的一個打仗方式——“靈敲牛皮糖”。毛澤東早年說,寧可傷及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所以說毛澤東這個游擊戰略,不管解放前抗戰時期,還是解放后,他運用得非常嫻熟。 第三,敢于抉擇,勇于勝利。毛澤東有一次去成都,到了武侯祠,他看到一副對聯說非常好:“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寬嚴皆誤、不審時度勢就會錯失戰機,要敢于拍板。他又講了諸葛亮的正面和反面的例子。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