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學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這是習近平十年前在出席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 中醫孔子學院授牌儀式講話中首次提出的,是 對中醫藥學在中華文明史上重要地位的精辟論 斷,是一個嶄新的學術命題。為什么只說中醫 藥而不是其他學科學派是“鑰匙”?這把“鑰匙” 究竟是什么?怎么真正發揮“鑰匙”的作用?這 不僅是中醫學界而且是國學界乃至整個知識界 都必須要回答的問題。
筆者多年來從事中醫文化和中華傳統文化 研究,這一命題對我觸動很大,經過反復學習思考,我有了幾點體會。第一,這一命題可以理解 為:中醫藥是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先行者,中醫 藥文化可以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第 二,中醫藥學這把“鑰匙”是由中醫文化三個層 面共同打造的。第三,只有中醫藥學而不是其 他學科學派能夠擔任“鑰匙”的職責。為此,我 在2016年的全國兩會上提交了《以中醫藥文化 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的提案,建議將這 一問題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進行研究, 后被采納,經過競標有幸成為該項目的首席專 家。下面結合這個重大項目,談談我對“中醫藥學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這一學術命題 的理解。[1]
1.“鑰匙”由中醫文化三個層面共同打造
“中醫藥學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所謂“鑰匙”也就是“先行者”,要打開中華文明 的寶庫,中醫藥要走在前面,要帶頭引領。只有 拿著中醫藥這把“鑰匙”才能打開中華文明寶庫 的大門;只有打開寶庫,發現寶藏,才能帶來中 華文化和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也就是說,在 中醫藥的引領下,可以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的偉大復興。
這就必須解決兩個問題:第一,中醫藥文化 究竟是什么?第二,中醫藥文化怎么“助推”中 華文化和中華文明的復興?經過反復思考,我 將本項目總體研究框架確定為:從中醫藥文化 的三個層面、兩個維度出發探討助推中華優秀 傳統文化復興的途徑。三個層面偏于回答第一 個問題,兩個維度偏于回答第二個問題。
中醫藥學這把“鑰匙”是由中醫藥文化三個 層面共同打造的。三個層面就是中醫藥的精神 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三個層面好比“心- 手-臉”,形成一個從“內隱”到“外顯”的過程。其中精神文化是“鑰匙”最核心部分,好比鑰匙 采用的金屬材料,行為文化好比“鑰匙”的制作 過程和使用方法,物質文化就是“鑰匙”的模樣、 形狀。三個層面比較而言,精神文化是最重要 的、最關鍵的,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這把“鑰 匙”就是中醫藥的精神文化,也就是中醫核心價 值和中醫原創思維。精神文化決定了行為方式 和物質形態,行為方式和物質形態體現了精神 文化。
再說中華文明的復興其實也包括這三個層 面,其中精神層面主要指中華民族天人合一、和 諧共生、尊崇生命、關懷天下的價值理念和天道 信仰,行為層面主要指中國人衣食住行的生活 方式,物質層面主要指中華民族發明創造的物 質產品。中華文明復興最重要的就是中華民族 的價值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復興,當然復興不是 復古,而是一種創造性的再生。中醫文化恰好 全方位滿足了中華文明復興的這一要求。所以本項目設立了三個層面子課題。
但在申報項目時遇到一個問題:中醫文化 三個層面的范圍太廣了,涉及內容太多了。從 一般意義上說,中醫藥的精神文化包括中醫藥 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醫德倫理、心理狀態、理 想人格、審美情趣等;行為文化既包括診斷治療 的行為方式、采集炮制的行為規范、學醫行醫的 禮儀規范,也包括中醫藥健康養生的行為活動 等;物質文化包括中醫藥的建筑、器具、藥材、品 牌符號等等。這么多問題如果面面俱到,是沒 辦法完成的,必須設定有限目標,在每個層面選 取一個關鍵性問題。
三個層面選取哪三個關鍵性問題呢?這是 頗費腦力的事。最后決定,在精神文化層面選 取中醫藥核心價值問題,行為文化層面選取中 醫藥養生實踐問題,物質文化層面選取中醫藥 品牌符號問題。首先,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是 中醫藥文化的靈魂。核心價值和思維方式究竟 是什么關系?我認為是一體兩面的關系,中醫 核心價值也可以說就是“中醫思維”,它不僅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價值的重要體現,而且 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所以中 醫藥核心價值可以助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 踐行。其次,中醫藥養生實踐與儒釋道養生文 化有密切關系,將它與現代醫學健康科學、與當 代社會發展需求結合起來,經過創造性轉化與 創新性發展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因此中醫藥文 化養生實踐可以助推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再 次,中醫藥品牌符號是中醫藥文化的外在表現, 是中醫藥的形象標識。中醫藥品牌符號主要有 老字號中醫藥機構品牌、中醫藥器物品牌等,它 與儒釋道的文化符號融貫互補,共同構成中華 文化的形象標識,所以說中醫藥品牌符號可以 助推中華民族文化符號的塑造。三個層面的三 個關鍵問題之間具有嚴密的邏輯關系,其中核 心價值是靈魂、是思想指導,健康養生實踐是核 心價值的動態表現和具體應用,文化品牌符號 是核心價值的有形化、可視化體現。
兩個維度是縱向和橫向,縱向側重于國內 將中醫藥文化“傳下去”,通過國內中醫藥文化進中小學,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下一代的 傳承;橫向側重于國際將中醫藥文化“傳出去”, 通過國際中醫藥文化傳播,助推中華優秀傳統 文化跨國度、跨文化的傳播。這兩個維度實際 上是對前三個層面研究成果的傳承與傳播,但 因為傳承傳播的對象不同,所以需要根據國內 中小學生思維認知特點和國外民眾不同文化背 景的實際情況,對所傳播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創 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2.只有中醫藥學能夠擔任“鑰匙”的職責
中醫藥學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在 長期發展過程中,汲取了儒釋道的精華,蘊涵中 華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文化要素、文化基因。中 醫藥文化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 部分,而且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
中醫藥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和形 象標識。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從 2012年開始連續開展了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 查,從已經發布的6次調查結果看,中醫與中 餐、武術一直是海外受訪者認為最能代表中國 文化的三大元素,中醫基本排第二名(2015年 排第一名)。海外受訪者接觸或體驗中醫藥文 化的比例以及好感度都呈上升趨勢。2018年 調查結果顯示,31%的受訪者接觸或體驗過中 醫藥文化,其中81%的人對中醫藥文化持有好 印象,比上次調查好感度大幅提升。
近年來中醫在海外越來越受歡迎,這一現 象也說明了只有中醫學能夠擔任“鑰匙”的職 責。為什么說只是中醫而不是儒道佛也不是其 他科技文化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中華傳統文化的 基本結構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兩個維度 來考察。首先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結構,我 曾提出“一源三流,兩支五經”的觀點。和西方 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的“一源一流”的結 構不同,我們中華文化的基本結構是“一源三 流”,“一源”是指中華文化的總源頭是“易”,從 “易”這一源頭流出了三條河流,那就是儒、道、 佛(中國化佛教)。因為《周易》的經文形成于三 千年以前,是中華第一經典,也是世界四大元典之一。它導源出兩千五百年左右的儒家、道家 及其他諸子百家,也影響了從印度傳入兩千年 左右的佛家,使其逐漸演變為以禪宗為代表的 中國化佛教。從學術源流看,孔子弘揚了《周 易》乾卦精神,老子弘揚了《周易》坤卦精神。后 世儒家將《周易》奉為五經之首,道家將《周易》 奉為三玄之一。《周易》成為唯一一本為儒家和 道家共同尊奉的經典。
“兩支五經”中的“兩支”是指中國傳統文化 在當代社會的兩個支撐點、兩個落腳點,也就是 說在當代社會還有兩大學科最完整、最系統保 存了中華傳統文化,那就是國醫與國藝,國醫和 國藝還在現實生活中為大眾服務,為大眾所熟 知。“五經”是指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的五部經 典,那就是《易經》《論語》《道德經》《六祖壇經》 《黃帝內經》,其中《易經》是中華第一經典,其他 四部分別為儒家、道家、中國化佛家、醫家的第 一經典。遺憾是國藝沒有留下一部可以與這五 經并列的經典。
從中華文化的結構看,儒釋道偏于“形而上 者”,是上層思想意識、精神信仰;中醫藥則偏于 “形而下者”,關乎每一個人的生命,貼近每一個 人的日常生活,是落地的。但中醫又不是純粹 的“術”,中醫還是“道”,是道術合一,中醫的 “術”是“道”的應用、“道”的體現。在當代社會, 很多人已經不知道儒釋道,但都知道中醫,有病 也會去看中醫、吃中藥(除了“中醫黑”之外)。此外中醫還是將科技與人文融為一體的文化形 態,中醫除了吸收儒釋道的思想精華以外,還吸 收歷代的科學技術成果,可以說中醫學最全面、 最完整地保留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且中醫 學持續時間長達幾千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 斷創新不斷發展,至今長盛不衰。所以用中醫 這把鑰匙可以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大門。
我們再考察一下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精 神。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或者說中華文化 的精神主干究竟是什么?目前有三派觀點,一 是“儒家主干”說,二是“道家主干”說,三是“儒 道互補”說,我是贊成“儒道互補”———準確地說 應該是儒釋道三家互補說的。但互補的交點在哪里?我認為就是“大易之道”,所以我提出“易 道主干”說。“大易之道”貫通儒家、道家乃至中 國化佛家,所以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
“大易之道”的內涵可以概括為“陰陽中和” 四個字。“陰陽”代表中華民族有兩大精神,就 是乾卦的“自強不息”和坤卦的“厚德載物”。儒 家偏重于陽,道家偏重于陰。儒家的基本精神 是乾卦陽剛的精神,自強不息、剛健有為、勇往 直前、百折不撓、昂揚向上、變異創新、與時俱 進、拼搏進取、勤勞勇敢;道家的基本精神是坤 卦陰柔的精神,厚德載物、柔弱虛靜、包容寬厚, 自然無為、居下不爭,謙虛謹慎,以柔克剛。這 兩家不是截然分開、絕對對立的,而是互相包 容、有所交叉的。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乾坤 并健、儒道互補。雖然如此,但兩家畢竟有所偏 重。
與儒家道家相比,中醫則是不偏陰陽的。如果陰陽有偏了則是病態,所以中醫治療的目 的就是調和陰陽,達到陰陽不偏、陰陽平衡、陰 陽調和,這樣才會健康、快樂、長壽。就這一點 而言中醫比儒家、道家更接近于“大易之道”,更 能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
再看“中和”,儒、釋、道三家都講“中”:儒家 講中庸,道家講中氣,佛家講中觀。三家都講 “和”,儒家講仁和,道家講柔和,佛家講圓和。儒、釋、道三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圓融和 諧。而中醫則從人體健康這一最切近生命的領 域,最完整地體現了“中和”的核心價值和思維 方式。
對于中醫的核心價值,我曾概括為“仁和精 誠”四個字。具體說就是:醫者仁心,醫道中和, 醫術精湛,醫德至誠。其中醫道之“和”字正是 中醫思維方式的最大特征,“和”用兩個字說就 是“中和”或者“平和”。中醫將人的健康狀態稱 為“平”,將健康人稱為“平人”,也稱為“陰陽和 平之人”。“和平”就是調和致平,“和”是“平”的 手段,“平”是“和”的目的。《黃帝內經》提出“法 于陰陽,和于術數”“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 為期”“內外調和,邪不能害”,強調人只有通過 調和陰陽,依靠自身臟腑、經脈、氣血的功能活動及調節能力,才能達到人體內外的協調統一、 形神氣血的協調平衡。與西醫的對抗性治療不 同,在“以平為期”理念指導下,中醫采用調和性 治療的方法。中醫以激發人體潛在的自組織、 自修復能力為目的,通過人體內各種機制綜合 作用的調控,維持生命的動態平衡。這一方法 符合現代肌體內穩態或自穩態理論。
中醫認為,“陰陽失和”是病機的總綱,它具 體表現為三個層面的“失和”:一是人與自然失 和。人與天地萬物陰陽之氣相通相和,如果風、 寒、暑、濕、燥、火等氣候變化異常,太過或者不 及,六氣就變為六淫,由對人體無害轉化為對人 體有害,成為致病的因素。二是人與社會失和。《黃帝內經》重視人的社會致病因素,在《征四失 論》《疏五過論》中有詳細的論述,認為社會習 俗、政治經濟、道德行為等失和都可以致病。三 是人本身陰陽失和,表現為氣血不和、形神不 和、臟腑不和、經絡不和等。盡管疾病的病理變 化復雜多端,但都可以用“陰陽失和”即陰陽的 偏盛偏衰來概括。當陰陽失和發展至嚴重程度 時,就會出現“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的現象。既 然疾病是“陰陽失和”造成的,那么,“調和陰陽” 就是中醫的治療總則。藥物、針灸、推拿等各種 治療方法,都是為了調和陰陽,把“不和”轉變為 “和平”,達到陰陽的動態平衡,恢復肌體的內穩 態。
相比較而言,儒家更強調人與社會的和諧, 道家更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佛家更強調人與 心靈的和諧,而中醫則不僅重視人與自然的和 諧、人與社會的和諧,而且重視人自身的和諧。中醫“調和致平”的理念和方法不僅可以用于治 病,而且可以用于治國,所謂“上醫治國,中醫治 人,下醫治病”。對個人來說,人與人之間關系 和諧了,那他一定是快樂的,他的生活一定是多 姿多彩的。對國家來說,國家內部體制機制順 暢、和諧,國與國之間互聯互通、關系和諧,人類 就會和平發展、社會就會安寧大同。[2]
中醫既反映了中華文明的價值理念和思維 方式,也是貼近百姓生活、將科技與人文融為一 體的文化形態。中醫“調和致平”的理念及其各種醫療技術、養生方法,幾千年來護佑著中華民 族繁衍生息。所以用中醫藥這把“鑰匙”可以打 開中華文明寶庫,也可以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 化的偉大復興。
3.中醫藥抗擊新冠疫情彰顯中華文化的魅力
面對肆虐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醫 人挺身而出,第一時間逆行武漢,奮戰在抗疫第 一線。相比2003年的SARS,這次中醫從一開 始就及時參與進來,并且是全程參與,這是一大 進步。中醫藥總有效率達90%以上。以武漢 江夏方艙醫院為例,564名患者以中醫藥治療 為主沒有一例轉為重癥,同時縮短了治愈時 間[3]。中醫藥為戰勝疫情發揮了重大作用,作 出了杰出貢獻,極大提升了中醫文化自信。
為什么中醫藥能取得這么大的勝利?究其 根本,還是“中醫思維”發揮了作用。前面已經 說過,中醫思維和中醫價值觀是一體兩面的關 系。中醫思維是中醫立身之本,也是中華優秀 傳統文化價值理念和思維方式的集中體現。此 次抗擊疫情,中醫藥在發病、治療、預防三個方 面彰顯了“中醫思維”的威力。
首先在發病方面,中醫主張“內外相合,正 氣盛衰”。中醫有三因致病學說,如果從內外兩 個角度看,此次新冠肺炎是由內外兩個原因造 成的,外在的原因是疫毒加上氣候。新冠病毒 屬于中醫“疫毒”的范疇。《素問·刺法論》說:“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這 種“疫毒”是一種有別于六淫、具有強烈致病性 和傳染性的外感病邪。“疫毒”加上異常的天氣 就會導致傳染病的發生。按照《黃帝內經》五運 六氣的說法,去年己亥年第六步氣,也就是小 雪—大寒(2019年11月22日—2020年1月 20日):“其病溫厲”,容易導致溫熱、疫癘類疾 病,也就是傳染病多發。當時武漢近一個月的 氣候的確是這樣,是暖冬,本來應該下雪,結果 沒有下雪,而是下雨,陰雨蒙蒙,濕氣很重。所 以仝小林院士提出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稱為 “寒濕疫”,是由寒濕之疫邪引起的,病性上屬于 陰病,以傷陽為主線。
從內因看,各人的體質有差異,正氣盛衰不 同。這次疫情傳染性極強,但也有同一個家庭 多數被感染但個別沒有被傳染的例子。什么原 因?就是這個人正氣足,抗病力強。《諸病源候 論》說:“惡毒之氣,人體虛者受之。”《溫疫論》 說:“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 外邪因而乘之。”所以,最終是否發病,還取決于 人體自身的正氣是否旺盛。
其次在治療方面,中醫主張“扶正祛邪,整 體調節”。中醫對待疫病的治法和藥方眾多,東 漢張仲景《傷寒論》就有多個有效經方,總的說 都強調治病必求本,辨證論治。根據不同證候, 有的用發汗法,有的用下法或吐法。明代的吳 又可認為,治疫以逐邪為第一要義。這次在新 冠肺炎中得到普遍使用的“清肺排毒湯”,就來 源于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記載的四個經方:麻 杏石甘湯、射干麻黃湯、小柴胡湯、五苓散。“清 肺排毒湯”的治療有效率為97.78%,輕癥患者 沒有一例在服用清肺排毒湯之后轉為重癥或危 重癥的情況。
“清肺排毒”這一方名其實反映了中醫對待 病毒的思維方法,是“排毒”而不是“殺毒”,這一 點和西醫是不同的,西醫是殺毒。這正是中西 醫學不同的思維方式,西醫是分析性、對抗性思 維,中醫是整體性、調和性思維。西醫致力于精 準有效的單靶向治療,遺憾目前還很難實現。中醫則是扶正祛邪,整體調節,是多靶點治療。一方面是扶持正氣,也就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抵抗力;一方面是祛除邪氣,將體內的疫毒排除 出去。
在預防方面,中醫主張“形神兼養,提升正 氣”。中醫十分重視“治未病”,重視預防。對新 冠病毒,最有效的預防當然是隔離,徹底阻斷傳 染渠道。同時中醫強調要增強體質、提高正氣、 提高免疫力,這就是《黃帝內經》說的:“正氣存 內,邪不可干”。
怎樣提高正氣?中醫主張要形神兼養。所 謂“形”不僅指一些補氣血的藥物,更指形體導 引運動。
所謂“神”,就是要調節情志、調節精神。《黃帝 內經》重視七情五志、心理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 響:“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心為君主之官”, 如果“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要保持平和寧靜的心態,不 要恐慌,不要焦慮,不要悲觀。一旦形神兼養, “形與神俱”,正氣就得以提升了。
中醫藥抗擊疫情不僅彰顯了中醫藥的威 力,也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和中華文 明的永恒魅力。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作出了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 1]中醫藥是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先行者[N].中國中 醫藥報,2013 - 08 - 22( 1).
[ 2]張其成.調和致平 利國利民[ N].人民日報,2017 -08- 13( 5).
[ 3]治療新冠肺炎 中醫藥總有效率達90%以上[EB/ OL]. [ 2020-03-24].htt p://www.xinhuanet.com/poli -tics /2020 - 03/24/c_1125757251.htm.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