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雪梅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貢獻,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中國共產黨一直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并把保護、傳承和發展傳統中醫藥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不懈推動中醫藥與時俱進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中醫科學化,西醫中國化”:近代中醫之爭與民主革命時期對中醫藥的保護利用
近代以來,西醫因診療技術特別是眼科與外科等手術治療所表現出的顯著療效有別于傳統醫學的經驗,被稱為“科學醫學”,中醫藥學遭到懷疑和否定。民國時期,醫政制度基本仿照西方,傳統中醫被斥為“落后、迷信、不科學”,廢止中醫之爭開始。新文化運動中,中醫陰陽五行等醫理基礎被批判為偽科學、玄學。中醫在中國醫學界逐漸喪失了主流地位,演變為“西醫在朝,中醫在野”的格局。
在中醫之爭中,青年毛澤東認為中西醫學各有所長、醫理各有特點。1913年,他在讀書筆記《講堂錄》中寫道:“醫道中西,各有所長。中言氣脈,西言實驗。然言氣脈者,理太微妙,常人難識,故常失之虛。言實驗者,專求質而氣則離矣,故常失其本。則二者又各有所偏矣。”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時期,醫生和藥源都極為缺乏,毛澤東及時指導醫院“用中西兩法治療”(《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65頁),將中醫中藥重視起來。井岡山紅軍醫院廣泛利用當地流傳的中醫單方和自制中草藥,內服外敷,治愈了許多傷病員。1933年3月,江西瑞金的“中央紅色醫院”成立。毛澤東指示,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要結合進行,教育大家講衛生,要中西醫合作。延安時期,毛澤東親身體驗了中醫藥的療效——名中醫李鼎銘的幾劑中藥結合按摩治愈了他反復發作的關節炎和胃病。他主張破除中西醫之間的隔閡,改變當時延安的幾家醫院以西醫為主的局面。1940年,在紀念白求恩逝世一周年大會上,他強調必須團結中醫,發揮中醫的作用。邊區政府多次召開座談會,專門研究中醫工作問題,并正式提出了“中醫科學化,西醫中國化”的方針和要求。延安許多西醫學習中醫,虛心拜中醫為師。如魯之俊、朱璉就拜老中醫任作田為師,學習針灸知識。1944年5月,在延安大學開學典禮上,毛澤東進一步強調中西醫要講統一戰線:“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作用都是要治好病。”“能把娃娃養大,把生病的人治好,中醫我們獎勵,西醫我們也獎勵。我們提出這樣的口號:這兩種醫生要合作”(《毛澤東文集》第3卷,第154頁)。1945年3月,陜甘寧邊區成立了中西醫藥研究會等,對中西醫結合作了可貴的探索。中醫中藥在革命戰爭年代擔負醫療救護、控制傳染病等任務,為保證軍民衛生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西方的近代科學來研究中國的傳統醫學的規律,發展中國的新醫學”
舊中國疾病叢生、疫疬流行,缺醫少藥。據不完全統計,每年約有1億人口患各種疾病,“根據鄉村的一般調查,其中有80%的患者得不到合理的治療”(張伯禮:《百年中醫史》上,第350頁)。面對嚴峻的衛生形勢,中西醫團結合作,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黨發展人民醫學的必要舉措。1949年9月,毛澤東接見第一屆全國衛生行政會議代表時指出:必須很好地團結中醫,提高技術,搞好中醫工作,發揮中醫力量。1950年8月,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在北京召開,毛澤東為會議題詞:“團結新老中西各部分醫藥衛生工作人員,組成鞏固的統一戰線,為開展偉大的人民衛生工作而奮斗。”(《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冊,第493頁)會議確立了“團結中西醫”方針,將之與“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并列,共同作為新中國的三大衛生工作原則。
但是,由于社會上歧視中醫已久,觀念絕非一日所能消除,黨中央關于團結中西醫的指示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比如:衛生部公布的《中醫師暫行條例》和《中醫考試辦法》,要求過于苛刻、不符合實際,考試的內容多是西醫的,使得大多數中醫師被淘汰。1953年全國92個大中城市和165個縣登記、審查合格的中醫只有1.4萬多人。公費醫療制度中,沒有考慮發揮中醫的作用,各高等醫學院校中沒有考慮設立講授中醫中藥的課程。中藥的產銷無人管理等(國務院文委黨組《關于改進中醫工作的報告》)。
針對上述情況,毛澤東多次作批示和指示,要求從現實出發、從辯證唯物主義的高度來理解中西醫之間的關系。他指出,“我們的西醫少,廣大人民迫切需要,在目前是依靠中醫。對中西醫要有正確的認識。中醫是在農業與手工業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這是一大筆遺產,必須批判地接受,把其積極的一面吸收過來加以發揮,使它科學化;另一面,對不合理的要研究,分析批判”(《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2卷,第205—206頁)。“祖國醫學遺產若干年來,不僅未被發揚,反而受到輕視與排斥”,“這是錯誤的,這個問題一定要解決”。首先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思想上要改變。1954年,劉少奇受毛澤東委托召集會議,傳達關于中醫工作的指示:“必須把中醫重視起來。中醫問題,關系到幾億勞動人民防治疾病的問題,關系到我們中華民族的尊嚴、獨立和提高民族自信心的一部分工作。”中醫對中華民族人口繁衍有一部分功勞,在疑難雜癥治療中有優勢作用。對中醫的“湯頭”,“不能單從化學上研究,要與臨床上的研究結合起來,才能提高中醫”(《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2卷,第259頁)。毛澤東認為,中醫基礎理論目前沒法用現代術語解釋清楚,是因為“沒有把自己的東西研究透”,不能因此就“輕易加以否定”(《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3卷,第575頁)。中醫是臨床實踐醫學,評判中醫理論是否科學,要從整體上分析、從臨床療效上分析。他提出,“當前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大力號召和組織西醫學習中醫,鼓勵那些具有現代科學知識的西醫,采取適當的態度同中醫合作,向中醫學習,整理祖國的醫學遺產”(《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7冊,第332—333頁)。同年7月,黨中央成立了中醫問題臨時工作組,傳達中共中央關于中醫問題的指示,召開中西醫座談會,討論研究相關問題。1956年,毛澤東提出“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學來研究中國的傳統醫學的規律,發展中國的新醫學”(《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81頁)。
1954年11月,中共中央批轉國務院文委黨組《關于改進中醫工作的報告》,進一步闡明了黨的中醫政策,提出了改進中醫工作的具體措施。同月,衛生部成立中醫司(1952年成立了中醫科)。1955年12月成立中醫研究院,周恩來親筆題詞:“發揚祖國醫藥遺產,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一些省、市、自治區也相繼成立了中醫研究所,積極培養中醫、壯大衛生隊伍。一方面,推動“中醫帶徒弟”工作,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基層中醫藥人才;另一方面,開辦中醫學院,將中醫教育納入正規學歷教育體系。1956年,衛生部會同高等教育部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籌建四所中醫學院,同年招生,學制6年,每所中醫學院規模為2400人。開設課程主要有“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及“溫病學”等。1962年至1965年,全國各中醫學院的畢業生,累計有5600余名;截至1965年,各地共培養中醫學徒5.9萬余名,為中醫隊伍增添了新生力量。大力吸收中醫參加大醫院工作。據統計,1952年,全國有中醫院19所,中醫院床位224張;1960年,全國中醫院發展到330所,床位14119張。絕大部分綜合醫院和??漆t院都設立了中醫科。1958年,衛生部發出《關于繼承老中醫學術經驗的緊急通知》,各地組織大批中醫工作者對古典醫籍和老中醫經驗開展整理、總結、研究工作,整理民間秘方、驗方。
1958年,中國掀起了西醫學習中醫運動。中醫學院舉辦了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毛澤東肯定了這一做法,并批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7冊,第451頁)。從1955年到1966年,共培養了4700多名“西學中”人員,他們成為全國各地、各醫學學科中西醫結合研究的開拓者和權威人物。屠呦呦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她曾于1959年到1962年在衛生部舉辦的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學習。
1965年,毛澤東發布“六二六”指示,要求“把醫療衛生的重點放到農村去”,以解決七億農民的防病治病問題。辦法是因陋就簡,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培訓赤腳醫生,而“安全、有效、廉價”的中醫藥充分發揮了作用,借助一根銀針、一把中草藥的力量,大大降低了醫療成本,依靠赤腳醫生基本上實現了廣大農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鄉”的目標。在農村加強中草藥知識普及與中醫藥適用技術推廣,也帶動了中草藥種植與加工。1971年,中藥品種由2600種增加到5000種以上。1974年,全國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226萬畝,中藥材銷售9.9億余元。1971年7月,中國將針刺麻醉術成功應用于外科手術。到1979年底,在國內開展的針刺麻醉數量為200萬例。
中醫治療適用于流行性乙型腦炎、痢疾、關節炎、神經痛、燒傷、脫臼、多種皮膚病等,療效顯著;對于高血壓、晚期血吸蟲病、慢性腎炎、再生不良性貧血等疾病也有一定的療效。全球瘧疾肆虐時,1967年5月23日,中國啟動對抗瘧疾的中藥研制。39歲的屠呦呦臨危受命,成為課題攻關的組長。她從中國古代藥典《肘后備急方》這一寶庫中發掘出青蒿素,經過反復試驗,1971年提煉出的青蒿素對瘧疾抑制率達到100%。2011年9月,屠呦呦因此獲得拉斯克醫學獎。2015年10月,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中國兩種傳統迥異的醫學“同唱主角,爭唱主角”,在當時中國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較低的情形下,在構建以人民為主體、農村為重點、積極防治為內容、人民健康為根本的新型人民衛生事業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獲得了世界衛生組織所贊譽的“以最少的投入獲得了最大的健康收益”。人民健康水平和身體素質有了根本提高:1949年到1976年,全國人口由54167萬人增長到93717萬人;死亡率從20‰下降到7.25‰;人均預期壽命,1949年為35歲,1975年提高到68.8歲(《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第6頁)。“文化大革命”時期,和許多其他領域一樣,中醫藥事業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中西醫并重”: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發展、長期并存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醫藥事業逐步恢復發展。1978年,中共中央轉發衛生部黨組《關于認真貫徹黨的中醫政策,解決中醫隊伍后繼乏人問題的報告》,重申了黨的中醫藥政策,對辦好中醫院校、培養中醫藥人才、辦好中醫醫院、加強中醫藥研究機構建設、組織西醫學習中醫等提出了明確要求和措施。鄧小平批示,“這個問題應該重視,特別要為中醫創造良好的發展與提高的物質條件”(《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第370頁)。1979年5月,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后改為中華中醫藥學會)成立。
1980年3月,衛生部召開全國中醫和中西醫結合工作會議。會議全面總結新中國成立30年以來的經驗教訓,明確提出了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發展、長期并存的方針。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21條規定“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確立了中醫藥等傳統醫藥的法律地位。面對當時出現的運用經濟手段管理衛生事業,西醫西藥的迅速走俏使得中醫日益邊緣化的格局,1985年中央書記處要求“把中醫和西醫擺在同等重要地位”,中醫不能丟,必須保存和發展。同時,要求中醫必須積極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現代化手段,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1986年,衛生部制訂了《中醫事業“七五”發展規劃》,提出“以機構建設為基礎,以人才培養為重點,以學術提高為依靠”的發展思路。同年,成立國家中醫管理局。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將“中西醫并重”列為衛生工作的基本方針之一。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中西醫并重”的方針。2001年9月頒布了第一個《中醫藥事業“十五”計劃》。
2003年,面對非典疫情,科技部發布了中藥防治非典研究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初步篩選出可在非典治療中發揮一定作用的中成藥,引起國際社會關注。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出臺,明確指出保護、支持、發展中醫藥事業,實行中西醫并重的方針,鼓勵中西醫互相學習、互相補充、共同提高,推動中醫、西醫兩種醫學體系的有機結合,全面發展我國中醫藥事業。2005年,科技部在“973”計劃中設立中醫理論基礎研究專項,用于對中醫理論的整理、研究和創新。2007年黨的十七大召開,堅持“中西醫并重”“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等方針政策,首次寫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
這一時期,中西醫并重很大程度上尚未能很好地實現。和西醫的造影、化驗、超聲波等診斷手段與對病癥講究精準的學理分析相比,中醫拿不出“人體數據”,而依靠個案經驗的累積很難得到廣義上的認可,這些“短板”造成中醫發展較慢。中醫人才大量流失,即便在一些大型中醫院,看病也以西醫為主;院校教育也存在中醫教育西化、中醫思維薄弱、中醫技能缺失等問題。
“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把中醫藥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2015年12月22日,在致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周年賀信中指出:希望廣大中醫藥工作者增強民族自信,勇攀醫學高峰,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2016年,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把發展中醫藥上升為國家戰略。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要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實施,為繼承和弘揚中醫藥,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確立了法律依據。2019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堅持中西醫并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充分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內容包括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發揮中醫藥在維護和促進人民健康中的獨特作用、大力推動中藥質量提升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改革完善中醫藥管理體制機制等,明確了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目標方向和具體舉措,彰顯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中醫藥事業與中醫藥文化的高度重視。
正確處理好守正和創新的關系,堅持中西醫并重,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發揮中醫藥在防病治病中的獨特優勢和作用。2016年,我國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動計劃》,致力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的中醫藥技術服務能力建設。截至2018年底,全國已有98.5%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7.0%的鄉鎮衛生院、87.2%的社區衛生服務站、69.0%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縣以下基層中醫藥事業迅速發展。截至2018年底,我國中醫藥衛生人員總數達71.5萬人,年診療人次約10.7億;全國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60738個,全國中醫類醫療機構床位123.4萬張。中醫藥學強調“治未病”,提供醫療、預防、康復、養生等多種服務的中醫館獲得很大發展。
傳統醫藥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促進文明互鑒、維護人民健康等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歷史上,中醫藥作為成熟的傳統醫藥體系,不僅曾影響周邊國家,還漂洋過海走向世界。在當代,2010年中國申報項目“中醫針灸”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國向亞非拉近70個國家派遣援外醫療隊,幾乎每個醫療隊中都有中醫藥醫務人員。中醫藥以其在疾病預防、治療、康復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受到許多國家民眾廣泛認可,特別是在流感、埃博拉出血熱等傳染病的防控中發揮了應有作用。
2020年初,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斗中,中西醫發揮所長,協同救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中西醫并重,組織優勢醫療力量,在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上拿出更多有效治療方案。2月13日召開的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會議要求:強化中西醫結合,促進中醫藥深度介入診療全過程,及時推廣有效方藥和中成藥。
總覽中醫藥近代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我們黨對保護傳承和發展中醫藥始終高度重視。中西醫各有長處與優點,中西匯通、中西醫學優勢互補、融合發展,能夠為世界醫學發展和人類健康作出更大貢獻,而“安全、有效、廉價”的中醫藥對健康中國、健康世界也將發揮獨特作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