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艙醫院院長劉清泉:急癥是中醫真正的優勢!
劉清泉教授是國內從事急診臨床工作最優秀的醫生之一,尤其在中醫急診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
急癥是中醫真正的優勢
“中醫在急診中的作用不大,救急主要靠西醫,中醫的優勢在慢性病”,西醫界這么認為,中醫界抱有此想法的也大有人在。對此觀點,中醫急診出身的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說:“這種認識雖比較普遍,但有失偏頗,并且是非常片面和表淺的”,“如果真正深入ICU,真正參與SARS、甲流和登革熱等烈性流行病的救治,就會發現,如果沒有中醫藥的介入,那簡直不敢想象,將多死多少人,將有多少危重病人一直陷于危重的狀態而不能逆轉!”
劉清泉說,這樣的例子很多,如休克后胃腸功能不全,西醫沒有什么好辦法。中醫通過辨證論治,鼻飼中藥、中藥灌腸、艾灸、針刺等,效果很不錯,有些都出乎意料。那些曾認為中醫是瞎摻和的西醫危重病專家,看到這些中醫藥介入的效果也都點頭稱贊。再如危重患者往往涉及多臟器功能不全,如重癥感染,可能休克、合并腎功能不全、胃腸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礙??這時不只是抗感染、利尿那么簡單,要考慮整體情況、病理生理改變,從而選擇對患者最有利的治療。這符合中醫的整體思維模式,且整體改善危重病人的體質和抗病能力是中醫的強項。中醫的思路很符合急危重癥救治的特點——治療不是必須把邪氣趕走,而是把表里內外、氣血陰陽、臟腑經絡之間關系協調好,達到“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劉清泉指出,人們之所以覺得中醫在急診中作用不大,是因為上世紀以來西醫急救技術比較突出,但中醫在這一領域也絕不是或有或無,只是由于多種原因,中醫藥介入急診的程度不如以前,從事中醫急危重癥研究的人減少很多。
“我個人認為,中醫治療急癥的效果不亞于慢性病,中醫真正的優勢不在于慢性病,而在于急癥”。中醫治慢性病也好,治危急重癥也好,都是要辨證精準,而急診更考驗醫生的果敢,難度大,但并不能就說效果不大。劉清泉告訴記者,10多年前,曾治療一個瀕臨死亡的80歲老太太,她當時心跳已十分微弱,似有似無,用紅參急煎,掰開老人的嘴巴將藥灌服下去,大概三五分鐘的時間,老人的臉色轉過來了,眼皮動了一下,脈搏逐漸有力。大劑量的人參、附子,用對了,確有良效。“這件事情眾人都感到吃驚,也使我重新認識中醫藥的力量。”
中醫重大突破都與急危重癥密切相關
歷史上,中醫學術幾次大的飛躍和發展最為繁榮的幾個階段,都與中醫藥治療急危重癥密切相關。大家都知道《傷寒論》和六經辨證的重要意義。《傷寒雜病論》序中所言從一個側面反映《傷寒論》所治疾病多是急危重癥,促成了張仲景首次提出六經辨證的思路。晉代葛洪的《肘后備急方》記述的是治療各種急危重癥的單方驗方,此書是中醫第一本急救手冊,急危重癥的用藥、處理方法都囊括在內,其中一些治法是非常有效的。金元時期,中醫的發展空前繁榮,但最為突出的還是對于危重病的治療。李東垣和補土學派的產生,也是因為當時爆發了嚴重的胃腸流行病(土疫)。中醫學發展的另一個飛躍是在明清時期溫病學說的興起。溫病當然也屬于急危重癥的范疇。
可以這樣認為,從六經辨證的形成到金元四大家在學術上的發展,再到溫病學派中衛氣營血、三焦辨證學說的創立,任何一種對于中醫學來說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辨證方法的確立,都是根源于急危重癥的治療。
近百年,尤其是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以后,整個中醫的發展并不是很快,從某種意義上說中醫的療效甚至在退化。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中醫的研究對象搞錯了,重點放在了慢性病的治療上,忽略了中醫真正的優勢——急危重癥。
好在近年來,國家很重視中醫急診的發展,在學科建設、組織機構、教材、人才培養上做了很多工作。一些有識之士已把研究轉移到急危重癥上來。
現今中醫在急診領域仍有重要地位
隨著抗生素和急救技術、儀器的出現,使西醫急救能快速且立竿見影,這確實是事實,也是大家覺得中醫急救落后的原因。事實上,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雖明顯下降,但臨床出現了大量的耐藥菌株,尤其是一些重癥感染用抗生素后出現的一些不良反應、二重感染、耐藥等情況,西醫暫無解決辦法,這正是中醫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我們發現,通過中醫藥的介入,二重感染和不良反應等問題能得到很大改善,甚至對耐藥菌群也有一定影響。中醫對于出血類疾病,尤其是中等量出血具有優勢,特別是潰瘍類、腫瘤晚期的出血,通過中醫治療可很快止血,而西醫就缺少卓有成效的方法。
另外,重癥哮喘、急性呼吸衰竭,尤其是慢性呼吸衰喝急性發作,中醫也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呼吸衰竭首先考慮上呼吸機,但上機后會出現脫機困難、感染及營養問題等等,這些都是機械通氣不能解決的,病人可能因這些問題使機械通氣失敗而死亡。對此,正確使用中醫藥,采取補中益氣類中藥,可減少上機的比例、縮短上機時間、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在中西醫結合領域如通腑瀉下治療急腹癥,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衰的治療中,中醫都有確切的療效。可見中醫在急癥治療的多個領域都有重要地位和確切療效。
中醫急診弱化有多種原因
現今,中醫急診弱化的現象有多種原因。如歷史上分科不細,很多中醫都有機會接觸急危重癥患者,積累了很多經驗,過去中醫治療急危重癥比較普遍,很多名醫都有起死回生的病例。但現在分科太細,影響中醫急診的發展。
再如責任的問題,一個心衰的患者單用西醫搶救沒有成功,大家覺得理所應當,但是單用中藥,沒有采用西醫的方法,病人死了,恐怕要擔很大的責任,尤其是現在這樣的醫患關系背景下。
這種情況極大地限制了中藥的使用,還有中藥藥效的觀察研究。還有一些急救中成藥如丹參注射液等,被一些西醫醫生使用,當然是沒有辨證使用,療效自然就很難保證,有人就會認為是這個藥不好,實際上是沒有用對,沒有按照中醫的理法方藥用藥而已。還有個別中醫大夫看到肺炎就加清熱中藥,看到冠心病就加活血化瘀中藥??這種現象根本問題還是沒有真正掌握中醫思辨能力,只是低層次的模仿而已。
此外,就是中醫急診確實很考驗醫生的功力,生死有時候就一瞬間,用藥對與不對,結果大相徑庭。所以急診中醫一定要打好扎實的基本功,要掌握西醫的急救技術,還有中醫的基本功,無論多么危急,無論多么復雜,都要堅守中醫傳統的理法方藥及辨證體系,這是中醫的靈魂,就是所謂的萬變不離其宗。
劉清泉說,相繼邀請一些名老中醫參與中醫急診的會診、定期查房、指導等,就是要加強急診治療中的純正中醫成分。中醫自己要增強自信,如果用中醫思維診治患者時有畏懼心理,不敢大膽用中醫藥,這樣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從而導致中醫診治能力提升緩慢。而要改善這種局面不僅需年輕中醫不斷的自身學習,還需中醫教育、繼續教育的改革。相信中醫在急危重癥的優勢會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
《新聞聯播》報道江夏方艙醫院:中西醫結合救治患者
在武漢現有的15家方艙醫院中,江夏方艙醫院是唯一一家由中醫醫療團隊整建制接管的方艙醫院。在這里,醫護人員正在采取中西醫結合、以中醫為主的方法救治輕癥新冠肺炎患者。今晚《新聞聯播》對此進行了報道。
這個造型獨特的建筑是武漢市江夏大花山戶外運動中心,如今已被改造為可接收800名患者的方艙醫院。目前已收治患者391名。來自全國各地的209名中醫藥專家和醫護人員,組成國家中醫醫療隊在這里展開救治。一早,中醫專家們開始查房巡診,查看患者的脈象、舌象,辨證施治。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舌苔越厚、舌體越胖、越暗,病情看起來是可能越重。CT是我們中醫的望診的延伸,我看完舌苔的變化,可能是CT肺里滲出的一個再現。
在江夏方艙醫院的每一位患者除了早晚服用治療新冠肺炎相關的湯劑之外,還根據病人發熱、干咳和脾胃虛寒以及焦慮失眠等癥狀分別調制了可以用溫水沖服的顆粒狀中藥。
總臺央視記者柴丹楓:這就是流動應急智能中藥房,在這輛車上可一次性裝入300味藥品,能滿足一家中醫院的常規處方使用。一般情況下3到5分鐘就可調配出18副免煎中藥顆粒。
快速便捷的制藥方法確保了方艙醫院近400名患者的用藥。此外,中醫特色的耳穴療法、艾灸、穴位貼敷等也作為輔助治療手段在病區中推廣。八段錦、太極拳等中醫養生保健操,在幫助患者活絡筋骨的同時也傳遞著戰勝疾病的信心。
患者:拍打經絡以后就感覺全身很通暢,感覺血脈已經活起來了。
患者:現在的病情好轉了,又想吃飯了,又不發冷了,又不發燒了。
河南省中醫院副院長鄭福增: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采取的有耳穴壓豆,效果非常好,最后肯定是加速他的康復,縮短他的住院時間。
除了中藥湯劑治療,同時也齊備西醫的手段,包括吸氧、輸液等可以根據患者病情需要而使用。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這都是需要西醫的這種精準的這種理念,和中醫這種大的宏觀理念,兩個有力的結合,實際是咱們醫學最好的一種模式。
新華社:中醫藥參與救治6萬例,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好
新華社北京2月22日電(新華社記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數據顯示,全國中醫藥參與救治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經超過6萬例。近日國家有關部門披露的臨床實踐數據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冠肺炎效果良好。
21日在京舉行的國新辦發布會上,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介紹,在藥物和臨床救治方面,加快推進“三藥三方案”研究,中醫藥在阻斷輕型患者向重型患者發展方面取得積極成效,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納入了第三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
“首先是中醫藥,第三版就進了,第四版、第五版、第六版不斷完善,現在看來效果是非常不錯的。”徐南平說,總體來看,當前的中醫治療有一定療效,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十分明顯。
日前在湖北省武漢市舉行的國新辦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副局長余艷紅介紹,張伯禮院士、劉清泉教授團隊在武漢的102例臨床對照研究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輕癥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縮短2天,體溫恢復正常時間縮短1.7天,平均住院天數縮短2.2天,CT影像好轉率提高22%,臨床治愈率提高33%,普通轉重癥比率降低27.4%,淋巴細胞提高70%。
黃璐琦院士團隊在武漢的臨床研究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重癥患者,住院天數、核酸轉陰時間平均縮短2天以上,血氧飽和度明顯提升,脫離吸氧時間縮短,淋巴細胞百分數、乳酸脫氫酶等理化指標明顯改善。
“上海、廣東、浙江等其他省份也堅持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結果是鼓舞人心的。”余艷紅說,大量臨床實踐證實,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冠肺炎的效果是肯定的、有效的。
中西醫密切協作、聯合攻關,還發現了一批有效方藥和中成藥,在治療新冠肺炎中產生了較好的療效。
國家中醫藥局科技司司長李昱近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在取得214例臨床有效數據的情況下,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局2月6日聯合發文向全國推薦使用清肺排毒湯。截至2月17日,10個省57個定點醫療機構的701例使用清肺排毒湯的確診病例中,有130例治愈出院,51例癥狀消失,268例癥狀改善,212例癥狀平穩沒有加重。
李昱說,對有詳細病例信息的351例病例分析統計,在服用清肺排毒湯之前,有112例體溫超過37.3℃,服藥1天后,有51.8%的患者體溫恢復正常;服藥6天后,有94.6%的患者體溫恢復正常。有214例患者伴有咳嗽癥狀,服藥1天后,46.7%的患者咳嗽癥狀消失;服藥6天后,80.6%的患者咳嗽癥狀消失。同時,清肺排毒湯對其他癥狀,如乏力、納差、咽痛等,也有明顯療效。
記者采訪了解到,一些地方在救治的同時積極開展中醫臨床科研,也推出了有效方藥。例如,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的“江中抗疫1號”和“江中抗疫2號”方、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的透解祛瘟顆粒、四川省的“新冠1號、2號、3號”醫院制劑等。
因此,在總結分析全國各地中醫診療方案、梳理篩選各地中醫治療經驗和有效方藥基礎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在中醫治療的“臨床治療期”推薦了通用方劑清肺排毒湯,并分別對輕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和恢復期從臨床表現、推薦處方及劑量、服用方法三個方面予以說明。同時,方案增加了適用于重型、危重型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的具體用法。
“新冠肺炎的救治實踐顯示,中醫藥早期介入、中西醫結合治療,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的一個重要方法,也是這次救治工作的一大特點。”余艷紅說,下一步要深入推進中西醫會診制度,發揮中醫辨證論治優勢和西醫抗病毒、呼吸支持等治療優勢,發揮兩種醫學的疊加效應,減少并發癥,降低病亡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