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分四個部分來說明,第一是屬性與認知,第二個是認知體系的三個規范,第三個是科學的精神,第四個是中西醫的科學性比較。
(因為所寫時間有間斷,各部分之間有重復的部分,另外文辭嫌晦澀,抱歉了。)
第一部分:屬性與認知
總感覺屬性這個概念比較重要,我們還是單獨把它拿出來在探討一下吧。
屬性的定義:
假如一物A與另一物B通過相互作用方式F發生了相互作用,那么這時物A相對與B所表現出來的作用結果稱為物A 在作用方式F下相對與B的屬性。
記做:SxA>B=F(A,B)
比如:一張紙在日光下,被觀察者的眼睛看到后所表現出來的結果是顏色,那么這個顏色就是上面所說的是紙通過日光以及人眼睛的感光這個方式,被觀察者觀察到的屬性。
屬性的值與三個方面有關系:
一是:與物A有關系,是物A的函數。這個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與物質的本質有關系。比如說紙的顏色屬性就與紙的本質有關系。這點是人們比較熟悉的。(之所以說的這么繞嘴,的確是因為形式化的方式能夠比較準確方便的進行推理)
二是:與作用方式有關系。比如說如果不是在日光下觀察紙,而是在紫外線燈下觀察紙,那么紙的顏色會是不一樣的。
三是:與相對的觀察者B有關系。比如還是觀察紙那個例子,即便是在日光下觀察,色盲者與正常人看到的紙的顏色是不一樣的。蜜蜂看到的顏色也和人的不一樣。因為人只能看到7種顏色而蜜蜂看到的更多。
那么既然屬性的值與這么三個方面有關,那么我們如何看待屬性那?
首先說說我理解的科學的看法,科學要的是客觀世界的客觀不變性,為此科學:
一要剔除的就是主觀因素給觀察帶來的影響,也就是剔除屬性定義中B的影響。那么,它是怎么剔除這個影響的那,呵呵,這個剔除的方法有點像鴕鳥逃跑把頭扎到沙子里面的感覺。那就是規范這個觀察者,(我在“認知體系的3個規范”一文中和“科學改變世界信仰凈化心靈”一文中有相似論述)首先規定用一個客觀的物去衡量世界的屬性,比如,用尺子去度量,并且這個尺子還要是統一標準的,所以科學界總是有越來越復雜的標準體系。這個就叫做觀察主體的規范。其實用尺子量出來的屬性就不帶有尺子的影響了嗎?即便是用統一標準的尺子?那肯定是帶有了,那么如何從根本上消除尺子的影響那?我的答案是沒有必要消除也不可能消除,除非我們不去觀察世界,我們只要那個相對不變的觀察屬性就行了。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構建一個模型,讓這個模型包含我們用各種方式觀察到的物A的屬性,然后用這個模型代替A,進行邏輯推理等等,這個原理就是認識模型的原理,就是說我們在科學的意義上,我們根本無法通過觀察的手段直接探求到物的本質,我們只能通過屬性來分析本質,因為認識手段的不斷變化與深入,我們所發現的世界的屬性也越來越多,我們的認識模型也越來越復雜,這個就是認識無限發展看法的來源。
二要剔除的就是觀察方法給觀察帶來的影響,就是規范觀察方法,這個就是認知體系的方法規范。科學的方法是嚴謹的設計一套與客觀世界發生相互作用的方法體系,這個體系中包括試驗體系和實際應用的體系。同樣方法也影響著我們觀察到客觀世界的屬性,即便是統一而嚴密了的觀察世界的方法與改造世界的方法。
三是構建一個嚴密的邏輯體系來將觀察到的自然界的屬性統一起來,并依靠這個邏輯體系更深一步的認識客觀世界的本質。這個就是認知體系的邏輯規范。那么在規范的主體下,在規范的方法下,在規范的邏輯體系下,客觀世界所表現出來的屬性和依據體系內的推理所得到的屬性必然是相對不變的。
這三個方面的規范,無論從認識論的角度還是從實踐論的角度都是十分重要的。我們甚至可以說,正是我們規范了這3個方面,又因為它們影響著客觀世界的屬性,所以,我們在創造著世界。
最為重要的是:科學追求和造就了屬性的客觀不變性之后,屬性幾乎就成了客觀世界的代名詞。
那么其他的認知體系那?是不是也要屬性的客觀不變性那?它們承認不承認貫徹的主體與方法對屬性的影響那?
從一般感覺上來講,人們不認為我們觀察到的世界是因為我們自己的不同而不同的,比如,雖然有色盲的存在,我們還是認為我們看到的紙的白色或者紅色是紙的真色,我們甚至不認為有顏色屬性,干脆就把白色或者紅色當成紙的本質的一部分了。所以,我們通俗的認識觀堅信:我們看到的世界就是世界的本來面目。呵呵,這個的比科學的還武斷。
可是實事上是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但是,如果我們不像現代科學那樣規范一個主體體系,那么我們怎么追求屬性的客觀不變性那?那么這個方法就是在方法規范和邏輯規范上下文章,比如參佐的辦法,就是說看看我的感覺在實際應用中有那些不對,看看把感覺通過認識模型還原到客觀世界時用哪些出入,這樣反過來改正自己,或者與其他人參佐,這在現代科學中也常常用到,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是這個道理,我在認知體系的3個規范中認為無論是那個認知體系,都有這個體系解釋不了的無限現象,可是不管是哪個認知體系最后都要還原到客觀世界上,還原到應用上,這個層次是共同的,那么我們在這個層次上互相參考互相改正自己吧。
以上所說的都是追求的屬性的客觀不變性,有不追求的嗎?有依據屬性的主體影響與方法影響而進行的實踐嗎?有啊,比如電影、錄音機等視聽設備,其本質意義就是造一個假的屬性,騙人有真的感情而已。比如造一個遠景在人的頭腦中,那么通過追求和實踐,也許這個遠景就會變成真的。
我們朝更深層次思考一下,如果這個屬性是隨觀察主體和方法不同而不同的,那么這個屬性是客觀的嗎?是真實的存在嗎?我的回答是,屬性即便是變化的也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因為它發生在一個真實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它留下了真實的結果。雖然這個結果隨主體和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那么,再深層次思考一下,前面我們說無法直接通過觀察的方式觀察的客觀世界的本質,那么有沒有一種超越的辦法直接感知到自在的物,或者說,有沒有一種超越觀察的認知而直接認知到世界的本質的那?或者我們能不能在觀察基礎之上來一次超越,而最終克服了主體和方式方法對屬性的影響,而直接感知到本體那?
我的回答是:如果認知的主體還存在,那么,不能。如果渾然忘我,而不執著于我們觀察到的屬性,那么,我們所能感知的世界的本體只能是無屬性的,無屬性的本體是什么?我們自然也就不能表達它,因為一經表達,它就是有屬性的了,呵呵,不能表達的東西是什么那?(呵呵,你知道我知道,怎么說我不知道,這個是佛的說法。)我相信這個本質的世界一定存在,不然,我們和誰打交道啊,不然我們觀察的世界的屬性從那里來那,如果,你非要堅持問我它是什么,那你就是堅持要有一個觀察者,要有一個主體存在,就是非要說有一個相互作用存在,有一個關聯存在,則相互關聯就是客觀世界之所以能夠被表達被認知的原因之一,那么,客觀世界還要有一個自在的存在,這個自在的存在也是客觀世界之所以被認知的原因之一。可是這個自在的世界如果不能被感覺到,它就不會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因為,如果你說它是一個個相互區別的個體組成的,那么你已經感覺到到它了,如果感覺不到,而是超越感覺的認知,那么前面說了,它就是一個無屬性的存在,是無區別的存在。所以,我有如下科學與心靈兩個層面的關于世界本質的看法。
科學的是:萬物相區別而存在,萬物相關聯而存在。
這個存在是我們感覺到的世界,是由感覺而來的,是可以用科學認知體系解說的世界。
心靈的是:本體就一個,因緣生差別。
這個差別的世界就是指的能夠被觀察和感覺的世界,是屬性的世界。這個本體就是自在的世界。這個緣就是一個沖動,一個信念的沖動。
第二部分:認知體系的3個規范
關于認識的基本假設:
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
人類站在A的角度對世界的認識構成一個認識體系,站在B的角度對世界的認識也構成一個認識體系,如此眾多認識體系構成認識總集合。那么這個認識總集合是無限發展的。
一個認識體系由一下3個方面的內容支撐
一 、主體規范。就是界定一下什么是考察世界屬性的主體。這個主體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現代科學實際上第三方觀察的規范,就是用物去檢測世界的屬性,然后人作為第三方來進行觀察。
二、 方法規范。用什么方法來檢測世界的屬性。現代科學的方法是試驗的方法。我們平時的方法是實踐的方法。方法不是一種,即便是現代科學都暗含著其他方法。
三、 邏輯規范。象什么牛頓定律之類的。
兩個推論:
一. 任意一個感覺,或者說我們感覺到的現象,都有一個認識體系可以解釋它。
證明:假如沒有這樣一個認識體系,那么按照認識無限發展的假設我們可以發展一個這樣的認識體系。
二. 任意給一個認識體系,都能找到有一個感覺,或者說是現象,是這個體系所不能解釋的。
證明:如果一個認識體系能解釋一切,那么該認識體系就是終極的認識體系。這和認識是無限發展的基本假設相矛盾。
推論2的推論:任意給一個認識體系,都有無數多個現象是它所不能解釋的。
第三部分:科學的精神
一是追求所觀察的世界屬性的客觀不變性。屬性除了與自然世界本身有關外,還與觀察的主體與觀察的方式有關,從這個意義上講,有什么樣的觀察者和方法就有什么樣的帶有主觀特色的世界的屬性。這樣也許是有好處的,但是也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不便于交流和構建嚴密的認知體系。因此,如何排除觀察者與方法對世界屬性的影響是真正的科學精神的所在。呵呵,這里還有一個假真的科學精神,注意我叫它假真,那就是如果不能排除觀察主體與方法對世界屬性的影響,那么我們就規范一個觀察主體體系與方法體系,那么用這個統一的觀察主體體系與方法體系觀察世界,所得到的屬性雖然也帶有主體與方法的影響,但是它不會改變了,因為主體和方法沒有改變。這樣座也是一種務實的假真的科學精神。現代科學就是這種做法的代表。
二是追求可實踐性。我們所觀察的自然世界的屬性能夠在特定主體與方法下,被無差別的無數次的重現出來。這樣追求的好處是可以用推理指導實踐。因為如果這樣那么知道了主體與方法以及觀察的結果后,就等于知道了它的下次的觀察結果,這樣就邏輯推理奠定了基礎,一個嚴密的認知體系才會建立起來。反過來,下一次的實踐也可以檢驗上次觀察所得認知是否正確。
三是追求邏輯體系的相對完備。一個邏輯體系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屬性模型部分。屬性模型是指我們構建的一個關于真實世界的思維模型,這個模型包含了我們對這個世界觀察到并且感興趣的屬性。這個屬性模型是推理規則所操作的對象。
第二個部分是推理規則。所謂推理規則就是推理所遵循的方法什么的了。
所謂相對的完備是指邏輯體系所推導出來的結果,在一定的范圍內,可以被下一次的實踐驗證是正確的、或者基本正確。
四是追求不同的互補。任何一個認知體系都有不解釋的以及不能解釋的現象,并且這個現象是無限多的。這是由認知體系的主體規范所決定的。那么如何消除觀察主體對世界屬性的影響那?追求不同認知體系的互補、相互佐證、相互指偏,就是一種方法,這既是一種科學的精神也是一種胸懷。
第四部分:中西醫的科學性比較
一、 主體的規范
中醫的觀察主體是經過嚴格訓練了的醫生。
醫生作為觀察主體的缺點是為了保證每個醫生對同一個病人所診斷的結果的一致性,以及不同次診斷間的一致性,需要對每個醫生進行長期的訓練,而成長為一名這樣的合格醫生很難。對一個醫生來說,追求診斷的客觀不變性也許是他一生都在追求的目標。
醫生作為觀察主體的優點是,診斷的信息良大而全面,想一想中醫的"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法可以同時進行,這幾乎就是對病情的一個全息診斷,同時便于不同信息之間的互補以消除主觀影響。
西醫的觀察主體是規范了的儀器。
儀器作為觀察主體的優點是,它很容易做到微小差別的復制,幾乎每個儀器都能近似的做到性能一致,這樣就保證了其對病情觀察的一致性,正是因為這個巨大的優點,西醫才被認為比中醫更科學的。但是即便是這樣,對病情的觀察依然與儀器有關,并沒有從理論和方法上消除儀器這個觀察主體對病情這個觀察結果的影響。這只是一個務實的假真的科學做法。但是切不可以為儀器觀察的結果就是不受主體的影響,如果那樣就不是科學的精神了。
儀器作為觀察主體的缺點是信息量單一,不便于修正主體對觀察結果的影響。
二、可實踐性
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追求可實踐性,雖然實踐的方式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
三、相對完備的邏輯體系
先來說說中醫邏輯體系的兩個要素:一個是屬性模型體系,中醫的屬性模型是一個形的屬性與功能屬性相結合的屬性模型,比如中醫的臟象模型,它不單是解剖學的模型而且還是一個機理的模型,它不單是一個器官的機理而且是一個系統的機理模型。先別說攻擊中醫的說中醫不懂解剖學,就是現代解剖學發現不了的經脈氣穴,中醫都能通過實踐發現它,呵呵,可不要說儀器發現不了的就不存在奧,現有的儀器發現不了的東西太多了。
二是推理規則,中醫的推理規則是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是陰陽平衡論,是五行生克的理論等等。就說這個五行生克吧,它是一個純粹的邏輯工具,它即不同于數學的邏輯,也不同于一般的推理邏輯,它是我們中華文明的創造。此邏輯的操作對象就是與之配套的臟象模型。臟象模型與五行生克的推理規則結合起來就是一個近乎完美的邏輯體系。
以上兩個方面構成中醫的邏輯體系,它是相對完備的,這點已經被上千年的實踐所證明。
西醫也有一個相對完備的邏輯體系。說明略
結論:中醫西醫兩種不同的并且具有科學精神的認知體系而已。本應相互佐證、相互指偏,這才是真正的科學精神啊,怎么能站在西端看東端,那么偏執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