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說《不可侵犯的人們》(楓亞著,新文藝出版社西歷1957年2月出版)描寫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結束后,我志愿軍一個步兵師在奉命回撤途中主動投入阻擊戰斗,遏制住敵軍的瘋狂進攻,為我軍主力完成戰略防御部署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小說的描寫視角聚焦于一個步兵營攻占并堅守重要阻擊陣地的戰斗過程,真實展現我軍在后撤過程中面對敵軍反撲時出現的暫時不利局面,凸顯了扭轉這種不利局面的我軍指戰員們的英雄氣概,塑造了從戰士到營連干部以致師長等一系列人物形象。
書中以最多的筆墨描寫一班班長張慶安、戰士趙鐵牛、吳大富、小殷在阻擊作戰中的英勇、頑強與犧牲,尤其是他們義無反顧地埋伏在我軍陣地前方敵人坦克必經之地,進行了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反坦克大戰,體現了“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的革命價值取向。
年輕的營參謀長徐良斌勇敢、機智、善戰,責任心與主動性很強。率部占領阻擊陣地時,發現陣地上已有敵人,他當機立斷,身先士卒,帶領戰士們勇猛沖擊,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使我軍掌握了戰場主動權;營長秦少其在戰斗中部署錯誤,他當即提出意見和建議,據理力爭;阻擊陣地因人員傷亡、彈藥缺乏面臨被敵人攻占的危險,急需預備隊支援,營長秦少其卻想把預備隊留在身邊保護自己,他“把話筒一摔多遠”,“手一揮”,命令預備隊“立即上來”,并親率戰士們與敵人肉搏。這是一位精明強干的我軍基層指揮員。
師長鄧克,按照上級“渡過北漢江,進入金城以北地區整補”的命令率部后撤,行軍途中,根據種種跡象判斷敵人正在“實行突然的出乎我意料的沖擊”,企圖“擊破我軍的部署”,這時卻與上級聯系不上,他當機立斷改變本師原定后撤計劃,命令部隊就地占領陣地,不惜一切代價堅決阻擊敵人。他的這個決定,使我軍其它部隊得以“秩序正常地進入了戰略防御地區”,為粉碎敵人的進攻作出重大貢獻。具備全局觀念,具有戰略眼光,思維敏捷,積極主動,不顧私利,師長鄧克的形象生動地顯示了人民軍隊高級指揮員的基本素質。
小說中還描寫了兩個反面人物:營長秦少其和一班戰士冉云光。
秦少其“出身在一個長工的家里”,參軍后,“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他多次地下定犧牲的決心沖向敵人”,“有過光榮的革命歷史”,但解放后,他“為自己經過了漫長的戰爭而能頑強地活下來而感到幸運,在他看來,好日子握到手了,也該在美好的城市里住下來,歇歇氣,補養補養身體,安排一個像樣的小家庭,找一個有文化又漂亮的愛人,過幾年舒服日子”,因此,在“受戰士們積極要求參加志愿軍的影響”“一時沖動地報名”進入朝鮮后,他就“后悔自己參加志愿軍”,產生了“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而不惜一切”的思想。他行軍作戰中留在隊尾,部署指揮時懈怠敷衍,駐守陣地時將營指揮所設置在遠離戰場的地方,甚至不必要地將過多部隊“放到前沿的前沿”,以使營指揮所成為“安靜的后方”,最終在主陣地形勢危急的時刻放棄指揮脫逃,死在敵軍的炮擊中。
冉云光原是個“做小生意的人”,國民黨軍“抓了他當壯丁”,后“被人民解放軍解放,參加了解放軍”,又“隨大流,馬馬虎虎地當了名志愿軍戰士”,滿腦子只是“等打完了仗,還回到他那架舊柜臺上去,想法子賺點錢,建個家業”,所以參加戰斗時總是耍滑頭,消極躲避,以致在戰斗最激烈的時候開槍自傷,被及時發現,清理出部隊。
秦少其革命意志衰退,冉云光不具備革命意識,他們本質上都是被動卷入革命洪流中的自私意識強烈的人。他們的貪生怕死或許是可以理解的“人性”,他們或許本應該在安定的環境下做一個埋頭自顧的小人,但既然置身于捍衛中華全體利益的戰斗中,他們的自私“人性”和小人意識就成為危險的破壞性因素,其結局不值得同情。
這部小說拍攝成影視劇,可以塑造出志愿軍指戰員的群像,人民軍隊積極主動、英勇無畏的高貴精神,在個別人自私卑污的反襯下,更顯出弘大人性的光輝。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