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尤其是儒家思想,對于人才的要求,在《禮記·大學》中有很明確的描述。其中人們比較熟悉的,則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大學》中,這是有一個邏輯遞進的論述過程:
《大學》中有這樣的論述,這里引用的不完全是原句: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其大意是:從古至今,如果要想把高尚的德性彰顯于天下的人,要先把國家治理好。而要把國家治理好的人,先要把自己的家族整頓好。而要把自己的家族整理好的人,要先把自身的品性修養好,而要修養好自身的品性,就要把自己的內心放得端正一些。而要端正自身的內心,也就使自己的音信更為真誠。而要使自己的意念更為真誠,就要獲得真正的知識。而要獲得真正的知識,就要去接觸實際的事物。接觸到實際的事物,就能得到真知。得到了真知,就能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意念真誠之后,內心也就端正了,內心如果端正了,自身的修為也就提高了。修為提高后,家族也就能整頓好了。家族整頓好了,國家也就能夠得到治理了。國家得到了治理,那么天下也就太平了。
這一段話,主要是說,封建時代的人才應該具有上述的品質,而上述品質的獲得就需要這樣一個過程。這里講的邏輯很清楚,但很清楚的邏輯,其所包括的內涵未必都是正確的,或者是有道理的。
修身一節中,古代封建社會特別要講個孝字。兩漢時期,要想做官,孝的品德很重要。如果沒有這樣的品德,就沒有資格做官。當然,在那個時代,要做官,家庭出身是很重要的。所謂舉孝廉,也是從豪門望族中選拔。一般平民,你就是再孝,也沒有資格入選做官。
然而,不要說是國家的治理,就是一個地區,如郡,如縣,總還是要有治理的能力,即《大學》中所說的格物致知。有的人把格物解釋為去明理。這里讓人難以理解的就是,這個理與物到底是個什么樣的概念。把物理解為理,似乎不太能讓人明白。清末,有人把西方科學譯成格物致知,倒是能夠讓人明白一些,格物就是去接觸具體的事物,甚至去改變那個具體的事物,然后才能得到真知。這就有了一點實踐出真知的意思了。這里至少是說,你要具備治理國家的能力,必須通過接觸實際來獲得真知。
后來的人們,總是強調修齊治平,但對于格物致知就很少提到,似乎只要做到修、齊、治,就能平天下了。這顯然是有缺陷的。現代人有時候一說到平天下,就認為是掃平天下的意思。這樣的理解也是有片面性的。使天下太平,有時候是需要去掃,但在更多的時候是要讓人心服平和,才能使天下太平。至少掃過之后,人們的心服,或者心平才是天下太平的重要因素。
修齊治平,從某種角度上說,主要是強調內心人們的修養。個人的修養自不必說,而家庭或者家族的整頓,不過是個人修養的放大或者擴展。而《大學》中所謂的治國,也是說,要使國人都能夠做到修身齊家,國家自然就容易治理了,依然是講主觀的所謂修養。而最終結果的平天下,也是說,人心要平和,天下自然就太平了,還是強調主觀的行為。這樣看來,所謂修齊治平總的都是強調個人的主觀修養,真正的格物致知倒成了無關緊要的了。
不過,如果說把修身齊家都做得很好了,就自然而然地具備了治理國家和使天下太平的能力,顯然這個說法不太合乎邏輯。《大學》里不知道是不是也要表達這樣的意思。如果是這樣的表達,顯然不太能說得通。如果只強調個人修養的培養,就不得不把治國和平天下也理解為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的修養。這樣來理解好像也有點勉強。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個人的修養和素質,在今天的人才標準中,同樣是不可缺少的。有的人,有能力,也在治理方面有一套經驗和辦法,但就是心不正,意不誠。這樣也表現為他們在個人品性上是相當差的。他們的家庭在很多方面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子女利用父母的權勢經商或者要項目,另外還有配偶干政,以至于代收賄賂,胡作非為。這就是所謂身未修,家未齊,自然要出亂子,甚至要身敗名裂。
無論是治理國家,還是主政一方,都要在實踐中來做好修身與齊家的事情。現代中國共產黨人,并不是一味做那種只注重主觀修身所謂修煉。當年,劉少奇同志寫了《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一書,講的就是共產黨員在革命斗爭中,如何加強自身修養,而加強自身修養的目的就是更好地為革命做好工作,能更好地團結同志,更好地加強自身思想建設,更好地為人民服務。今天的共產黨員,依然有必要認真讀一讀這本《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對加強自身的思想建設非常有必要。
共產黨人除了加強自身思想修養之外,更要管好自己的子女和配偶。或許有人說,人家子女和配偶都有獨立的人格,你憑什么要管人家。聽起來,這話說起來沒毛病。但是,有些干部的子女和配偶利用這個干部的職權,開始為己謀私謀利,這就必須要管了。如果不管,這個干部就是失職、瀆職,甚至就是犯錯誤,以至犯罪。如果我們理解今天齊家的概念,就應該這樣嚴格要求自己和自己的家庭。
干部在這些方面如果能夠以身作則,那么國家的安定就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天下的太平和諧也不會有更大的阻礙。當然,我們的國家那么大,要做到一點事都不會出,也不現實。所以治理國家的能力是不可缺少的。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密切聯系群眾,虛心向群眾學習,是不斷增強治理能力的重要措施與方法。或許,我們今天對修齊治平應該有今天的認識和理解,也應該有今天的內容和標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