篤情石頭做“頑仙”
記重新打出“老坑艾葉綠”旗幟的孫曉宣
在東北靠近吉林集安和離朝鮮不遠的桓仁,這個藏在大山的小縣,很多人或許都沒聽說過。可近年來卻特別引起寶玉石界的關注,因這里發現了歷史上失蹤近400年的“艾葉綠”,而這個神秘的發現,則同一個人密切相關,這就是曾被下崗20多年的孫曉宣,他篤情石頭,情系大山,可謂“瀟灑做頑仙”。
1.這是高句麗建國定都之地。說起這座地處邊陲的小縣,其歷史悠久、地杰人靈,也是來歷不凡。桓仁戰國時屬燕國,秦代屬遼東外繳,漢代屬玄菟郡。桓仁歷史上最為耀眼時期,就是高句麗在此建國定都。
2000多年前,處于史前時期的東北少數民族,在今吉林龍潭山一帶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夫余國王城,公元前一世紀的漢代初期,夫余國大王子帶素怕小王子朱蒙威脅繼位,密謀除掉朱蒙。朱蒙置妻子懷孕不顧,被逼外逃。“朱蒙以漢昭二年自北夫余東南行……至紇升骨城居焉。號曰句麗,以高為氏”。朱蒙就在當今本溪市桓仁縣的五女山山城,建立起高句麗國并定都紇升骨城,隨后,高句麗攻占遼東半島,控制朝鮮半島北部,形成與百濟、新羅對峙的朝鮮“三國時代”。
2.這是盛產稀有寶玉石之地。桓仁縣山清水秀,自然地貌為“八山一水一分田”,境內有大小山峰64座,有渾江水庫總庫容達34.6×103立方米,人均水資源5160平方米。已探明礦產有9大類、40多個品種礦產資源分布在130多處礦產地。由于特殊的地理石構造,形成不同的“巖石”,在地質結構變化和地殼運動,地震,風蝕等外力作用下,這些“巖石”被剝落下來,沖到山谷,帶入江河。不同的江河產生了不同的“寶貝”。
迄今為止,經專家及鑒定機構驗證的“寶貝”:松花石、,蛇紋石玉(單體)、矽線石玉、紅寶石、藍寶石、“遼寧艾葉綠”、“東北老田黃”等寶玉石,有些寶玉石是中國唯一的發現,也是桓仁的僅存。生活此地的先人,很早就用這些“寶貝”打制“石斧,玉斧,寶石玉碾”等。如此而言,桓仁絕對是一方寶地。
3.這是一個礦工被下崗之地。這寶地的寶玉石收藏界,還出了“一寶”孫曉宣。他1965年出生桓仁鉛礦,父母都是“礦工”,從小就生活在大山里,四周被西岔坑口,向陽坑口,松欄坑口所包圍,出門就是山。打小就知道,生活需要的米、面、布匹、鞋等用品,都是井下采出的“巖石”換的。
孫曉宣從沈陽有色系統的技工學校采礦專業畢業,下礦井采過礦,由于“能寫會畫”,被調到工會當宣傳員,又到鎮政府、鋼廠等單位,做團委書紀、行政管理等。20多歲,正意氣風發,大展宏圖之時,突然,在上個世紀最后一年,他沒有邁進新世紀就被轉制下崗了!真是“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同所有下崗失業職工一樣,拿著礦山買斷的區區一萬多塊錢,回家“自摸職業”去了。
講到這里,孫曉宣都眼淚吧差的。越是傳統的行業,越是子承父業,有的一家祖孫三代礦工下崗,那簡直都讓人絕望。這偏遠的礦區一破產,想“掙碗飯吃”難如登天。孫曉宣舉家從礦山搬遷到桓仁縣城東關村,那也是揮淚而別。臨時租住間民房,當打工仔同當企業主人,這絕對是兩種感覺。他曾開過小吃部,也賠的一塌糊涂。后來建筑裝修等行業迅速興起,孫曉宣發揮“能寫會畫”的特長,從給人打工,到自己開了家“紅日藝術玻璃”店,日子總算過平穩了。
4.這是孫曉宣重新追夢之地。這吃飽飯的問題解決了,孫曉宣總覺得這精神上還需要追求點什么。偶然間,認識了縣“一中”校長宋長山,宋長山經常背個小包,手拿小鎬四處撿石頭。孫曉宣曾經是名礦工,天然與石頭有緣,宋校長的行為吸引了孫曉宣。他在飯店備倆小菜,整杯燒酒,就算行了拜師禮。就像宋校長當初所言:“別的都可以悔,但只要入了‘撿石頭’這行,就再也出不去了”。自此,撿石頭就成了孫曉宣矢志不移的人生追夢。
撿石頭關鍵要有好眼力,為練就一雙“慧眼識珠”,作為生命的一種狀態,孫曉宣進入“四個堅持”,即,堅持多看書,多學習,花上萬元購買書,也不心疼;堅持去全國各地博物館,展館及市場,看藏品和賣品;堅持弄清當地的地質資料,查看對應能出什么寶貝;堅持把參展當學習的好機會,只要有舉辦大型展會,甭管花多少錢,他都去看看。為琢磨透各地方帶去參展的“寶貝”。他有時能在一個展會泡上一個月,連有的賣石頭小哥見他都說:東北的“石仙”又來了。
曹雪芹題自畫石:愛此一拳石,玲瓏出自然。溯源應太古,墮世又何年?有志歸完璞,無才去補天。不求邀眾賞,瀟灑做頑仙。這撿石頭讓孫曉宣如此癡迷上癮,他就成了現實版地“瀟灑做頑仙”。
5.這是發現“艾葉綠”之地。孫曉宣愛“感情用事”,動情之處,控不住流淚,高興的時候“手舞足蹈”,石頭本來也是冰冷的,無溫度的,可在他看來,這石頭是有“情感”的。一般看石頭要哈口氣,可孫曉宣撿到石頭于驚喜中,不管這石頭干凈不干凈了,拿起來就用舌頭舔一下,就能把這個石頭真正的顏色質地基本看出來。這撿石頭也靠緣分,有回在山路開車,就在馬車壓拖拉機碾的土路中間,他看到有塊露頭的石頭被磨的湛亮。多少年了,人們都視而不見,而他一眼就認出這是個“寶貝”。三伏天蹲在那里摳,熱地喘不上氣,他媳婦就用雨傘到河溝弄點水往他腦袋上澆來降溫。而撿塊“好石頭”,孫曉宣像見到朋友、親人,以至于摯愛,經常歡喜地摟著“石頭”睡覺。
2006年夏日的一天,他撿了一塊像艾蒿一樣綠色的石頭,他叫不準是啥東西,但直覺感到這石頭很有名堂,就用發泡做個墊,將石頭裝到箱里,弄個小行李車拉著,輾轉乘車直奔福州市當地有名的“壽山石”市場--特藝城集市,找到當地鑒定壽山石的4位老師幫“長長眼”,其中一位老師看完,很驚奇地說:從顏色、硬度、質地等方面看,很可能就是明清就消失的“遼寧艾葉綠”。這一句話對孫曉宣來講,有點石破天驚之感。撿了這么多年石頭,看了那么多有關石頭的書籍,他也知道“艾葉綠產于福建、浙江、遼寧,石色如同艾葉般翠綠”,“產于遼寧的稱老坑,浙江青田和福建壽山亦有少量出現,稱為新坑,”遼寧產的艾葉綠最上品”。可這艾葉綠的玉石料自明末清初就不見蹤跡,如今竟在自己手里發現,“夢里尋他千百回”,驀然竟然在眼前,這激動簡直無以言表。
6.這是打出“艾葉綠”旗幟之地。有位哲人講:無論做什么事情,方向和旗幟最為關鍵。隨后,孫曉宣在發現艾葉綠的地方,又撿到幾十塊相似的石頭,他打磨研究這些石頭,發現這種玉石的不凡之處在于:色澤是植物的顏色,莫氏硬度在2.4--3.0,細膩如嬰兒肌膚,非金屬礦物,打磨出牛奶一樣白漿,幾乎都是凍石,可高山石頭沒有全通透石料,更沒有綠色,特別是初步化驗礦物主要成分為絹云母。凡此種種,這種寶玉石與古書描寫的艾葉綠極為相似。
2014第三屆中國“遼寧四寶”文化藝術品博覽會在遼寧省工業展覽館舉辦,孫曉宣的展臺首次打出了“遼寧艾葉綠”的牌兒,“遼寧艾葉綠”開始受到業內個別人關注。隨后,在“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孫曉宣用“遼寧艾葉綠”材質雕刻的雕件“如意”獲獎,這也是“遼寧艾葉綠”材質的雕件獲得第一個獎。在第7屆中國“遼寧四寶”文化藝術品博覽會上,當孫曉宣又打出“遼寧艾葉綠”的招牌時,他發現又有一位展商也打出“遼寧艾葉綠”的招牌。相互一交流,原來是同一座山的那面,在毗鄰的新賓縣相對應的山溝里,也發現了“遼寧艾葉綠”,而且,作為那面的張洪鈞發現“遼寧艾葉綠”的時間更早,投入的資金更大,并已經在全國做過上百次的各種鑒定和化驗,特別是有權威機構的拉曼光譜認定,這就是“遼寧艾葉綠”。自此,“遼寧艾葉綠”聲名鵲起。
結束語:孫曉宣今年56歲了,或許,他人生經歷的太多,在大山里經受的風霜太多,他臉上的皺紋才更深。可就如任何一個偶然的發現,都有必然的準備,就如任何一個把握機遇的降臨,都必須有長期修煉的內功。孫曉宣臉上那刀刻般的皺紋,就記錄了他長期的準備和修煉內功的艱辛。科學的發現需要執著的追求,“遼寧艾葉綠”被再度打出旗號,也需要孫曉宣這般癡迷。一個有故事的人生,往往能啟迪更多的人生故事,下崗礦工孫曉宣破解“艾葉綠”之謎的故事,該對人們有何啟示?
(文中配圖,忠新自拍與曉宣供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