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聊《禮運篇》的“大同”和“小康”
阿 南
一
作為儒家重要經典的《禮記·禮運篇》中,有這樣一段記敘:
昔者仲尼與于蠟賓,事畢,出游于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已,大人世及以為禮,域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已。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在這一段著名的記敘里,仲尼先生以嚴謹的邏輯,簡潔而具體、全面地描述了他心目中理想的“大同社會”:
一、決定大同社會本質的經濟與政治制度,是“天下為公”——天下為天下人所公有,包括社會財富的全民公有和社會管理權力的全民公有。社會財富的全民公有,是社會管理權
力全民公有的基礎和前提;社會管理權力的全民公有,是社會財富全民公有的政治保障。
二、在大同社會里,確保社會管理權力全民公有的,是全民公選制。全民公選,才能選出真正的賢能人才;全民信得過的賢能人才,才會不負全民的重托,管理好社會。作為賢能的社會管理者,“講信”是其基本修養,對天下百姓不欺騙,不隱瞞,言必信,行必果;“修睦”是其根本職責,推動天下百姓友愛相處,促進社會安定和諧。社會管理者自己首先“講信修睦”了,天下百姓也都會“講信修睦”,這便形成全社會講誠信、講親睦的和諧人際關系。
三、人人為公,是大同社會的道德規范。人人敬老愛幼,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珍惜公有的社會財富,既憎惡一切浪費現象,也厭惡將錢財“藏于己” 的自私自利行為;人們唯恐自己的智力體力不能得到充分發揮,但這完全是為公,而不是為了個人的私利。
四、勞動是社會財富的源泉。在大同社會里,人人以各盡其力的勞動態度,高度自覺地從事各種社會勞動,為社會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與此同時,大同社會又給予人人各得其所的社會保障,“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家庭和諧,人民安康。社會給人們提供了公平和諧的生存條件,人們回報社會以高度自覺的勞動成果,二者互為條件,互為因果,又互相促進。因此奸詐陰謀的事無以發生,盜竊財物擾亂社會的事情不會出現,故外戶而不閉。
天下為公(全民公有)的經濟基礎,選賢與能的管理體制,講信修睦的人際關系,人人為公的道德風尚,各盡其力的勞動態度,人得其所的社會保障,這一切正構成了一個活生生的、高度民主的大同社會圖景!
不過,筆者更愿意相信,《禮運篇》中類似的內容,不少是孔門后人偽托于大名人仲尼先生的——古今有異,古人為傳播思想觀點常偽托大名人,今人為名利雙收則喜愛抄襲!
—是仲尼先生一生只頂禮膜拜文、武、周公時期的“小康社會”,明確申述“吾從周。”(《論語·八佾篇》)一貫倡導“克己復禮”,以“禮”治天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而“禮”,就是等級制度。所以上述記錄中仲尼先生禮贊大同社會,禮贊大同社會的高度民主管理,恐有違仲尼先生的政治理念和歷史真實。二是上述記敘顯然是贊美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的,而“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是作為大同社會的比照物而言說的。仲尼先生不可能像上述記敘那樣,“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同時把絕然對立的“大道之行也”的大同社會與“三代之英”的小康社會,都視為理想的社會模式。
二
那么,中國古人所說的大同社會與小康社會各自有什么特色,或者說這二者有什么區別呢?這在下表中,可以很分明地看出來。
兩類社會形態比照
社會類型 |
大同社會 |
小康社會 |
對應時代 |
三皇五帝時代(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
三代之英時期(夏、商、周三代的禹、湯、文武時期) |
社會制度 |
天下為公:社會財富公有制,政治權力公有制 |
天下為家:社會財富私有制,政治權力世襲制 |
政治制度 |
社會管理人員公選制(選賢與能),行政上講信修睦,倡導自覺、友愛 |
統治權力世襲制,行政上依法治理(以禮為紀),輔以“維穩”力量(城郭溝池以為固) |
價值觀念 |
貨惡其棄于地而不必藏于;力惡其不出于身而不必為已 |
貨力為己,功為己 |
社會狀態 |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
1.各親其親,各子其子。2. 以禮為紀,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關系。 |
治安現實 |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外戶而不閉 |
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
不管怎么說,上述著名記敘至少說明,早在二千二百多年前,中國已有匿名的“共產主義者”在傳播人類的理想社會。但與此同時,我們又只能說,古代匿名“共產主義者”所贊嘆的高度民主的“大同社會”,其實不過是現代人定義的原始社會。
所以第一,表中說的三皇五帝,只是原始社會里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首領而已。即使那時確是用了“皇” 或“帝”的名號,但與后世“皇”、“帝”的內涵,是迥然有別的。同時,那時所謂的“天下”,涵蓋面也很有限,僅僅是指本氏族、本部落或本部落聯盟。所謂的“全民”,也僅僅只是指本氏族、本部落或本部落聯盟里的人們。
第二,那時也沒有表中說的“制”、“制度”之類的概念,這些概念是階級與國家出現之后才出現的。所以表中說的公有制、公選制、民主的政治制度等,是現代人對原始社會的某種解讀,并非當時確有這些制度規范。如果說有,那也是習慣法、自然法罷了。
第三,原始社會實行天下為公的“原始共產主義”,是因為當時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在滿足人們最低水平的基本生活需求外,已沒有多少剩余的、值得私有的“產”,也因而“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外戶而不閉”。同時,各個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在嚴酷的競爭環境中,((參見《金權時代》,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第26~29頁)為了獲得并保持生存與發展的相對優勢,也不能不采用財富公有制;不能不采取選賢與能的首領及社會管理人員公選制;不能不倡導“貨惡其棄于地而不必藏于已、力惡其不出于身而不必為已”的價值觀念;不能不實行“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的保障體系。
第四,在財富公有制的經濟條件下,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首領們的責任遠重于權力,辛勞遠大于權利,他們沒有迷戀權位的動力和欲望,因而“禪讓”成了自然而然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首領接續方式。
總之,現實的就是合理的,原始共產主義是當時歷史條件下“自然”的、最優的社會制度選擇。或者說,不采取原始共產主義的氏族、部落,都在優勝劣汰的社會發展模式的競爭中自然敗落,湮沒于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了。
三
在原始社會后期,隨著農業生產力的逐步發展,和伴隨而來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之間為奪取更有利的生存發展環境所進行的爭戰,導致私有制、家庭、階級和國家的出現。(參見《金權時代》,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第29~32頁。)于是“大道既隱”,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轉換為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了。
說到這里,筆者真的非常驚嘆于古人的概括力,他們所記述那個“小康社會”,幾近囊括了我國封建時代的基本制度:
第一,經濟制度是天下為家,實行社會財富私有制。而且權力越大,可霸占的社會財富也越多。最高統治者天子,當然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下面各級統治者,也都力爭在自己權力范圍內,將社會財富,包括美女的人力資本等等,搜刮到自家名下。
第二,政治制度是統治權力世襲制,權力的寶座,實行父傳于子,兄傳于弟,“非我族類,不得染指”。行政上“以禮為紀”,依法治理——以統治者制定的“禮”為法則,統治管控老百姓。當然,對于“禮”的制定者也即治人者,那自當別論。再輔以“維穩”力量——城郭溝池以為固。
第三,價值觀念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財富生怕不歸自己所有,氣力則唯恐出于己身。只講權利和利益,不講義務和責任。
第四,社會狀態是各人自掃門前雪,各親其親,各子其子。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整個社會像一灘沙子,一堆散裝的馬鈴薯。
第五,治安現實呢?謀用是作,勾心斗角,明搶暗奪,甚至一言不合,兵戎相見。
大概是出于儒家門徒的謙虛,《禮運篇》作者沒有點出,“小康社會”的意識形態一定是尊孔崇儒的。這姑且算第六點吧。
四
人類自出現了私有制、階級、國家后,人們有了階級的分野,有了物質利益的沖突,理想的大同社會——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從此成了歷史的反動。而面對天下為家、貨力為己、謀用是作、兵禍四起的階級社會現實,人們又懷念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把它作為孜孜以求的理想。無論是儒家的《禮運篇》、英國莫爾的《烏托邦》,還是孫中山的“天下為公”,甚至包括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與佛教。在歷經五、六千年的晨鐘暮鼓、滄海桑田之后,再度有力地吹響共產主義號角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而馬克思雄辯地證明了的高度民主的共產主義,既不是《禮運篇》那樣的倒退復古,也不是《烏托邦》那樣的虛無縹緲,更不是像三大宗教那樣寄托于死后的天堂。它是科學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歸宿。
有人說,歷史是螺旋形發展的。如果說,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代替天下為公的原始共產主義,曾經是歷史的進步。那么在今天,……晤,不好說,就不說也罷。
2019.11.15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