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杭州回來不久。在蒙蒙細雨中,江南的梅花已然綻放,引得行人佇足觀賞。回到北京,在輕霧籠照下,不見梅花身姿,且待蠟梅初開時。
在遼闊的中華大地上,梅花隨處可見。雖然觀賞時間有所不同,人們對于梅花的喜愛之情卻是一致的。杭州西湖的孤山、武昌東湖的梅嶺、蘇州鄧尉山的香雪海、無錫的梅園等,每當梅花盛開,總會吸引無數游人的目光,游人如織,比肩繼踵。
自古以來,梅花就與中華民族結下了不解之緣。中國栽培梅花的歷史,已有兩千年以上。梅花不僅在漢族,而且在藏族、白族、瑤族、壯族、彝族、納西族、高山族等少數民族中,已成為其日常生活與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據說,浙江省天臺縣國清寺的隋梅,是該寺開山祖師章安大師手植,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年的歷史;杭州超山的宋梅,是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親手所栽;云南省安寧縣曹溪寺院中的元梅,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目前,國內梅花的栽培品種已達三百二十多個。
梅花原產中國,別名春梅、紅梅、干枝梅等,屬薔薇科李屬落葉小喬木。梅花本是野生,國人將其馴化植養,成為花中珍品。在中國,梅花栽培大都分布于西南、東南、華中及臺灣等地,因其偏愛溫暖濕潤氣候,在年平均氣溫十五度至二十三度的環境中生長良好,對于土壤的要求則不嚴,在地勢稍高或有坡度之處均能生長。至于梅花的品種,以開花品種為主,大體分為真梅、杏梅、櫻李梅三系,再分直枝、垂枝、龍游、杏梅、美人梅五類,以下又分為十幾個大類。
國人對于梅花的喜愛,與梅花的形態自然有關。梅花的形態,在其盛開以后,花冠呈現薔薇型,花瓣為圓形,花萼亦為圓形,皆為五片花瓣,與桃花、梨花、杏花相同。這種五瓣花形,是梅花花形中的代表。唐初詩人楊炯在《梅花落》中寫道:“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開”。“五出”,就是指五瓣、五片。梅花的五個花辦,有時也稱為“五葉”。宋代高僧紹曇的《賦梅》詩中寫道:“雪邊春信到衡茅,誰遣梅兄慰寂寥。秀氣一枝抽嫩玉,寒英五葉剪生綃”。其中“五葉”,就是描述和贊美梅花五瓣。當然,由于梅花品種繁多,花形也不只是五瓣,還有單瓣、復瓣、重瓣等。最為奇特的是“臺閣”,即花中有一小花開出,西南地區稱為“懷中抱子”;還有不少“臺閣”變異,如“素白臺閣”“粉妝臺閣”“臺閣朱砂”“臺閣大紅”等,堪稱梅花中的珍品。
人們觀賞梅花,當然會注意到梅花的顏色。梅花的顏色,最常見的有紅、粉紅、白色三種。紅色的梅花,艷若桃李,燦如云霞;粉紅色的梅花,羞澀含蓄,嫵媚動人;白色的梅花,冰清玉潔,清雅脫俗。南宋文人范成大在《紅梅》詩中寫道:“酒力欺雪寒,潮紅上妝面。桃李漫同時,輸了春風半。”這時寫的是紅梅。而北宋文人陳與義在詠梅詩中寫道:“愛欹纖影上窗紗,無限輕香夜繞家。一陣東風濕殘雪,強將嬌淚學梨花。”詩中寫的則白梅。元代文人王冕也寫有一首《白梅》詩,詩云:“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做乾坤萬里春。”詩人以此祝愿天下人都能享受春天的美好。2017年10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中外記者見面時還引用了這首詩。
梅花的香味與眾不同。自古以來,人們觀賞梅花時,不但喜愛花色之美,更對其別具神韻的暗香贊嘆不已。梅花的氣味芬芳濃郁,幽香遠溢,尚未近樹,未見其花,便已有陣陣浮動的暗香襲來。徜徉在梅花叢中,更是香氣盈懷,深深地吸上一口氣,則能感覺到清香滿口,令人心曠神怡。正如北宋文人王安石《梅花》詩中所寫:“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一個“暗”字,便將梅花的那種“花外見晴雪,花里聞香氣”(語出《紅樓夢》)的醉人風韻表現得淋漓盡致。據說,古人最為推崇、香味最濃的一個梅花品種叫黃香梅,范成大的《梅譜》,以及明代王象晉的《群芳譜》中均有關于黃香梅的記載。梅香還能持久。賞梅歸家,梅香依然沾襟染袖,香味數日不絕,令人回味無窮。
國人對于梅花的喜愛,大量見諸于文學作品之中。南朝梁詩人吳均在《梅花落》詩中寫道:“終冬十二月,寒風西北吹。獨有梅花落,飄蕩不依枝。流連逐霜彩,散漫下冰澌。何當與春日,共映芙蓉池。”詩人從梅花落下的景象入手,描寫梅花在寒風之中“飄蕩并不依枝”,與霜雪一起“撒落下冰澌”的壯麗景色。唐代詩人王維詠梅詩中寫道:“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表達了故鄉的思念。唐代詩人張籍在《梅花》詩中寫道:“自愛新梅好,行尋一經斜。不教人掃石,恐損落來花。”詩中表現詩人踏雪賞梅,見到“梅花落”,“不教人掃石”,可見其愛梅之深。歷代文人中,北宋詩人林和靖之愛梅與眾不同。他是杭州人,終生不娶,二十年不到城里去,就在孤山養梅,把梅作為自己的妻子,把鶴作為自己的子女,人們稱他是“梅妻鶴子”。他對梅花有深厚的感情,寫下了感人至深的《梅花》詩:“終芳搖落獨暄研,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需檀板共金樽。”其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寫出了梅花的神態、風韻與內在之美,堪稱詠梅絕句。
歷代畫家中,有許多人對梅花都情有獨鐘。南宋畫家宋伯仁,篤志畫梅,每當梅開時節,總要從早到晚在梅園中細致觀察,將梅花從盛開到枯萎的各種形態一一描繪下來,并精選出一百余幅不同姿態的梅花裝訂成冊,在每幅下題五言詩一首,留下了著名的《梅花譜》。清代畫家金農擅長畫梅花,而且特別喜歡畫寒梅,所畫寒梅有“凌寒獨自開”之傲雪英姿,其《梅竹圖》上的“凌霜雪,節獨高;我與君,共歲寒”,表達的是他堅貞不屈的品格與氣節。清代畫家李方膺將其居室名為梅花樓,所畫之梅以瘦硬見稱,筆法蒼勁,自成一格,體現其寧折不彎的倔強性格。近代畫家吳昌碩一生酷愛梅花,自稱“苦鐵道人梅知己”。他所作梅花,喜以朱砂、洋紅點紅梅,極富韻致;所作雪梅,則是墨華水韻,碎玉橫空,使人不知是雪是梅。吳昌碩去世后,埋于超山,以梅為伴,傳為美談。
音樂對人精神塑造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正如古人所言:“移風易俗,莫善于樂”。(語出《孝經》)中國古典音樂中,就有以梅花為主題的經典名曲。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古琴名曲《梅花三弄》。此曲產生于魏晉時期,以琴聲之清,寫梅花之清,故有“凌霜音韻”之稱。在南音中,有一曲《梅花操》,采用器樂合奏的形式,描寫梅花不畏嚴寒、競相怒放形象,以此贊美其堅忍不拔、高尚純潔的崇高情操。廣為傳唱的歌曲《紅梅贊》,由閻肅作詞,是歌劇《江姐》中的主題歌,歌詞寫道:“紅巖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向陽開!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萬朵,香飄云天外。喚醒百花齊開放,高歌歡慶新春來,新春來!”此曲以梅花來表現共產黨員江姐的高尚品格,她雖為弱女子,卻滿懷豪情,英勇不屈,鐵骨錚錚。江姐以自己的生命,生動地詮釋了梅花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品質。
事實上,在中華文化中,梅花早已不是一種供人觀賞的普通花卉,而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甚至可以說是文化精神的一種象征。梅花的精神,不僅被文人、學者、藝術家所歌頌,而且已廣泛地滲透到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人們的心目中,梅花不僅是一朵花,她已經完全被人格化了,人們在梅花身上發現了做人理想的境界和品格。梅花除了自身的姿態美,還代表了許多更好、更美的事物。古人認為,“梅具四德:初生為元,開花如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語出《朱子語類》)梅花綻開五瓣,象征快樂、幸福、長壽、順利、和平,故有“梅開五福”之說。梅花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或者說梅花精神,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折射出中華民族博大深邃、古樸久遠、耐人尋味的文化內涵,體現著中華民族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追求。人們愛梅、賞梅、詠梅,或詠梅言志,或借梅寄情。國人還將各種花卉分為不同品級,梅花被認為是“仙品”,桃花是“華品”,杏花是“貴品”,蓮花是“靜品”,蘭花是“高品”,菊花是“逸品”。一個“仙”字,表明了梅花超凡脫俗的高貴品質。
在傳統文化中,松、竹、梅,被稱為“歲寒三友”;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 在詩人、畫家的筆下,梅花的形態,總離不開橫、斜、疏、瘦四字。至于賞梅的標準,當代畫家張大千曾提出:“貴稀不貴繁,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含不貴開”,即所謂“梅韻四貴”。中國畫中梅的形象,經常被夸張和強化,或體態古怪,磐曲如龍;或老干奇特,枝梢清健;或如劍似弋,羽飛箭發;或龍鱗老斑,仰俯收放,真是千姿百態,氣象萬千。在傳統工藝美術中,諸如雕刻、織繡、陶瓷、剪紙、編織、漆器當中,“四君子”圖案大量呈現。梅、蘭、竹、菊“四君子”的吉樣圖案,取梅、蘭、竹之不畏嚴寒、剛正不阿,取菊之清雅自得、不趨炎熱之高風亮節。人們以“歲寒三友”來比喻忠貞不渝的友誼,以“四君子”表達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因此,在中華文化中,梅花與松、竹、菊一起,呈現的不僅是一種自然美,更是一種人格力量、道德情操,寄托著人們的理想和價值追求,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
梅花傲霜斗雪,獨立嚴寒,是中華民族不畏強暴、不屈不撓、巍然獨處的精神象征。梅花先春而放,一花獨開,報春而不媚春,自傲而不狂妄,當萬紫千紅、春回大地時,她卻悄然隱容,體現了中華民族高貴謙遜的美好品德。正如南宋詩人陸游在《卜算子·詠梅》中所寫:“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詞中的梅花,未免顯得孤寂、凄涼、清高。而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詠梅》詞,則“反其意而用之”,詞中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毛主席的這首詞,作于1961年,正是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遇到嚴重困難時期。此詞通過對梅花俊美而堅韌不拔形象的塑造,迎冰雪而報春,寄托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人要藐視困難,英勇無畏,堅持真理,同一切反動勢力作不屈不撓的斗爭,堅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抒發了革命領袖的英雄氣概和壯志豪情。
總之,梅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梅文化為我們積淀了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們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英明領導下,我們一定要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不忘初心,不慕虛名,以不爭春的從容、不畏寒的定力,砥礪奮進,將我們的偉大夢想化作“乾坤萬里春”,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簡介:全根先,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中國記憶資源建設總審校,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理事,紅色文化收藏專業委員會顧問,北京師范大學影像史學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理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