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一部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詩。而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古詩詞中,有眾多的篇章都充滿了強烈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浩然之氣。千百年來,這類主題的詩詞作品對于華夏兒女砥礪情志、陶冶情操提供了巨大的正能量和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
家國
“位卑未敢忘憂國”,最是詩中家國情。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意義上,“家”和“國”從來融為一體,不可分割。在上下五千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家國情懷與情感的延續(x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詩文的形式傳承的。宋代政治家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的兩句名言頗具代表性:“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作者無疑表明,自己不論身處何時何地,一以貫之的,依然是憂心蒼生社稷的家國情懷。南宋詩人鄭思肖在《德佑二年歲旦》一詩的頷聯(lián):“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是詩人渴望收復失地,統(tǒng)一國家的激情吶喊:“我一心想要統(tǒng)一祖國,我日夜盼望的,正是那萬古傳誦的《下泉》詩中所表達出的愿望啊。”唐人劉禹錫在《學阮公體三首》(其三)中“憂國不謀身”的簡潔表達,是古代先哲一心擔憂國家興亡,從不為自己利益做謀劃的真實寫照。明代顧憲成撰寫過一副名聯(lián):“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副對聯(lián)曾經(jīng)是天下讀書人關心國家大事、樹立家國情懷的座右銘。晚清著名外交家、詩人黃遵憲寫過多首關于香港的詩,其中一首七言詩中寫道:“寸寸山河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wèi)無窮填海心。”詩人看到國家情勢嚴峻,感嘆山河分裂,期望以杜鵑啼血之情喚醒君王力挽國家危亡的決心,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愿與君主一道,如同精衛(wèi)填海一般,為解危難之中的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從《禮記·大學》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名句到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擔當,從韓愈“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到文天祥“平生讀書為誰事,臨難何憂復何懼”的報國之志,從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到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念念不忘,從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到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豪邁氣概……展開古代詩文的浩瀚長卷,我們感受到的滿是家與國、蒼生與社稷、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的同頻共振。
熱血
古詩詞中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是反映邊塞戰(zhàn)爭,而這類題材的詩詞多半融入了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民族正氣。大詩人李白在《塞下曲》中寫道:“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詩句畫龍點睛地以“曉”和“宵”字,把戍邊將士們夜以繼日、無怨無悔駐守邊關、英勇殺敵的戰(zhàn)斗意志表現(xiàn)得極其鮮明。唐朝詩人李賀面對當時藩鎮(zhèn)割據(jù)的黃河中下游大片土地,在《南園十三首》中發(fā)出了“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豪邁詩句,表明了熱血男兒收復失地、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斗激情。盛唐時期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在《從軍行(其四)》中“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名句,寫出了將士們在異常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激烈的戍邊生活中所表現(xiàn)出的英雄氣概,將士們不打敗敵人誓不還鄉(xiāng)的昂揚斗志和士氣躍然紙上。晚唐詩人陳陶筆下的“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的詩句,以充滿激情與悲壯的筆觸描寫了前線士兵奮不顧身誓死殺敵、血灑疆場慷慨悲壯的場景。清代徐錫麟《出塞》一詩同樣寫得器宇軒昂,慷慨激越:“軍歌應唱大刀環(huán),誓滅胡奴出玉關。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詩句表現(xiàn)了出征將士們?yōu)閲柢|在所不辭的崇高情操。唐人楊炯的《從軍行》是一首反映古代文人投筆從戎、征戰(zhàn)疆場的詩詞,詩中“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即是作者從軍殺敵戰(zhàn)斗意志的真實寫照,表達了寧愿做一個小小的軍官,也不愿當一個書生的決心。
古人征戰(zhàn)沙場的英雄氣概不僅表現(xiàn)在熱血男兒身上,也描寫了女子從軍的故事,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南北朝時期北方長篇敘事民歌《木蘭詩》,記述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詩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夸張地描寫了木蘭身跨戰(zhàn)馬,萬里迢迢奔向戰(zhàn)場的情景。詩詞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精忠報國的巾幗女豪杰形象,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亦抒發(fā)了作者報效國家,愿灑一腔熱血的英雄情懷。
風骨
中國古代的文人大多具有不畏權勢、剛直不阿的堅貞性格。東晉大文學家陶淵明一生淡泊功名,為官清廉,從不趨炎附勢。“不為五斗米折腰”便是他重節(jié)義貞操的真實寫照。讀古詩詞時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許多詩人均以言物寄志的手法表達了自己崇高的思想情懷。
陸游在《卜算子·詠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詩句托梅抒懷,暗含了作者雖然屢遭磨難和不幸,但始終不改抗金初衷、堅決不與投降派同流合污的忠貞高尚的愛國情操。宋人鄭思肖在《題菊詩》中“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的詩句,通過贊美菊花寧愿抱香枯于枝頭而不為北風吹落,來比喻自己忠貞不屈,決不投降元朝的民族氣節(jié)。詩詞畫中景物傳出了畫外的意蘊,達到了景物美與意境美的完美融合,頗有韻致。
“未出土時先有節(jié)”是宋人徐庭筠在《詠竹》中對竹子的贊譽。竹子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被賦予了一種特殊的氣節(jié),它具有“寧折不彎”的操守和“中通外直”的品格。竹性淳厚而質(zhì)樸,品清奇而典雅,形文靜而怡然,此種秉性是國人對高尚情操的最好詮釋。明人唐寅在《無題或絕句》中“立錐莫笑無余地,萬里江山筆下生”的詩句頗能表現(xiàn)文人畫家的傲然風骨。詩人雖然窮困潦倒,足下無立錐之地,卻不失青云之志,筆下的萬里江山就是其胸中萬丈豪情的抒發(fā)。
氣節(jié)
古詩中表現(xiàn)堅貞不屈、大義凜然民族氣節(jié)的詩句可謂比比皆是。早在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九歌·國殤》中對戰(zhàn)死沙場的將士予以極高的禮贊:“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詩句聲情并發(fā),慷慨深沉。漢魏之際,文學家曹植在《白馬篇》中“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詩句可謂骨氣奇高,悲壯激越,表達了作者為報效國家甘愿以身殉國的凜然風骨。
其實,反映民族氣節(jié)最具代表性的詩文當數(shù)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過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這氣勢磅礴、風骨遒勁的千古名句,表達了作者雖救國無成,但以死明志的高尚情操和堅毅的民族氣節(jié),是作者忠貞肝膽的披露、浩然之氣的寫照。詩人在《酹江月·和友驛中言別》中“鏡里朱顏都變盡,只有丹心難滅”的詩句同樣意境沉雄,氣勢不凡,充滿了英雄遲暮之感,抒發(fā)了壯志未酬的悲慨。
被世人譽為“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和當時朝廷的昏庸無能,竭力主張禁煙抗英,即便是自己在遭到革職充軍的情況下依然初衷不改,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浩然之氣,從容踏上流放西域的充軍之路。清代另一位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譚嗣同在從容就義前的《絕命詩》中寫道:“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詩句筆力千鈞,氣貫長虹。與譚嗣同并稱“瀏陽二杰”的清末著名政治活動家唐才常因戊戌變法失敗遭清政府逮捕,臨刑前留下了“七尺微軀酬故友,一腔熱血濺荒丘”的詩文,表明了作者泰然面對死神的崇高氣節(jié)。李清照在《夏日絕句》中“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詩句,同樣充滿了鐵骨凜然的英雄豪氣。
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前進,中華民族歷經(jīng)滄桑巨變,古代詩詞中所表現(xiàn)的民族氣節(jié)將永遠是華夏兒女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精神動力。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