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類醫院的數量接近美國所有類型醫院總數的70%。”和《補充與替代醫學雜志》(JACM)總編約翰·威克斯先生的對話緣起于今年2月他在該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的社論,白皮書披露的中國中醫醫療服務總量令他驚訝。威克斯說:“美國和歐洲學者們應該睜開眼睛看看中國中醫藥的發展。”
這位第一次踏足中國內地的美國學者曾是推動《世衛組織2014—2023年傳統醫學戰略》工作組的成員,他沒有中醫教育背景,但對于中醫等傳統醫學應遵循自身規律發展,卻尤為堅定。他甚至提到了一個新名詞——醫學殖民主義,即將一個醫學體系的理念和基本方法強加給另一種醫學。
“就好比你必須走過一個通道才接受你。而這個通道是按別人的條條框框設計的,為了通過它,你可能不得不丟掉一些自己寶貴的東西。”威克斯認為,強調所有醫學都必須通過多中心、大樣本、隨機對照、部分雙盲的臨床試驗方法來驗證有效性,某種意義上說或許就是一種“醫學殖民主義”。
“醫學殖民主義”這一用詞或許有點“言重”了,但“讓中醫的腳穿西醫的鞋”的問題確實屢見不鮮。當中醫藥遇到爭議,總有人下意識戴上西方中心主義和科學主義的有色眼鏡,不分青紅皂白“黑”中醫。長期以來,為“西醫的腳”量身定做的各種體制機制,如同那雙“西醫的鞋”,不同程度上影響了中醫藥的傳承發展。
這位美國學者并不是在為中醫等西方主流醫學話語體系中的“補充與替代醫學”爭取話語權,他看到的是一種醫學探索多元化的必要性。醫學交流互鑒的前提是平等對話,而不是一方服從另一方。在他看來,“醫學殖民主義”不僅限制了“補充與替代醫學”的發展,也剝奪了“主流醫學”汲取新營養、突破自身局限的機會,減少了民眾維護健康方式的選項。中醫藥在中國的實踐,尤其是在國家醫療衛生體系中的重要作用,令他感到震撼。
威克斯有關《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的社論其實是在向美國衛生政策制定者諫言。“我們在醫療支出上的投入比教育、住房更多。”交談中,他難掩對美國現行醫療體系的失望和憂心,“我拒絕稱之為衛生保健體系(health care system),它只是疾病控制體系(disease managing system)。”以疾病為中心的后果是政府醫療開支的飛漲,同時人民健康并沒有獲得更好保障。“醫療行業變成了醫療產業,隨之而來的是過度醫療、藥物濫用。”威克斯開玩笑說,“醫院首席財務官(CFO)每年制定的目標,可能是今年最少做多少例關節置換手術、心臟搭橋。如果超額完成了,喔,很棒!”
《英國醫學雜志》(The BMJ)2016年5月曾刊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馬卡里教授(Martin A Makary)等人的研究。他們發現,溝通不暢、診斷失誤、過度醫療等醫療失誤成為美國僅次于心臟病和癌癥的第三大致死原因。馬卡里教授等人還在今年10月的《英國醫學雜志》上發表文章稱,處方過量是引發美國目前鴉片類藥物危機的主要原因。
這或許才是威克斯等美國專家對白皮書中展現的中醫藥實踐感興趣的根本原因。“美國的補充和替代醫學還沒有很好地整合進綜合醫院,還處在一個初級的發展水平,希望他們能夠睜眼看看中國,意識到中醫可以提供多少體量的醫療服務,減少多少醫療費用。”
不僅如此,在他看來,中醫注重醫患溝通,需要通過與患者深入交流后才能進行診斷治療,醫生投入時間相對較長,更加注重個性化診療——這些對于解決醫患關系冷漠、醫生抑郁多發、過于商業化的美國醫療體系弊病是很好的借鑒。
威克斯等美國專家憂心“醫學殖民主義”會讓中醫藥丟掉的“寶貴的東西”,就是中醫藥“治未病”“辨證論治”“以人為本”等特色優勢,而這可能給全球醫療衛生體系帶來巨大的改革力量。醫學模式由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正成為勢不可擋的全球趨勢,西方醫學專家開始摘下有色眼鏡,打破僵化話語體系,關注中國的中醫藥實踐,給中醫藥平等對話的機會。
打破“醫學殖民主義”式刻板思維非一朝之功。隨著中醫藥法及其配套文件的出臺,中國國內的許多制度瓶頸被一一突破,但如何在科研、臨床、教育和產業發展中從根本上破除“以西律中”這種帶有些許“殖民色彩”的思維方式,在扶持與規范并重中真正釋放中醫藥發展活力,是各相關管理部門和全體中醫藥工作者需要用實踐回答的重要課題。
世界正睜開眼睛看中醫,中醫人任重道遠。中醫必將為人類健康做出革命性貢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