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提要】中國近現代社會發展為什么會產生跳躍?在中國的古代文化中,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哪個最為合理?各自存在著什么缺欠?馬克思主義存在著什么優長和缺欠?它對中國文化缺欠如何彌補?中國的新型勞動文化如何成型?其現狀和前途如何?本文下半部分將與分別從縱向和橫向予以探討。
(續接上文)
5 社會發展存在跳躍性
以上探討的是社會存在和運動的共性,而要研究不同社會的個性,則要從不同而具體的社會入手。
在具體的物質運動中,由于能量值不同,電子會產生能級躍遷,會跳躍跨入不同的軌道。在物質的有機化運動中,有水的地方就容易生成有機物,而缺水的地方就不容易生成有機物。同樣,在社會科學中,由于各種社會不同的小環境或時空,它們會產生不同的運動。
5.1 兩種跳躍模式
按理來說,社會在其內能和外能的相互作用下,其發展應該循序漸進。但在具體的社會發展中,不同區域社會制度的變革卻以基本模式為框架,根據不同的內因(小環境)和外因衍生出不同的模式,有的是循序漸進,而有的卻出現了跳躍。
社會制度的變革,在歐洲屬于循序漸進,即由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制、封建制和資本主義社會。而受其影響,社會發展較慢的區域則出現了跳躍式發展的模式,比如美洲的殖民地國家,在資本主義思想支配下,經過短暫的社會動蕩后,一舉跨過封建制,從原始社會或奴隸制初始階段躍入資本主義社會。而當資本主義思潮蔓延到中國這塊特殊的土壤時,則出現了另一種跳躍,即經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動蕩后跨入社會主義社會。
所謂跳躍式,有時是直接的,比如美洲國家從原始社會或奴隸制初期直接跨越封建制進入資本主義;有時并不是直接的,而是也存在著某種短暫過渡,比如中國的資本主義制,也曾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徘徊過,然后再跳躍進入社會主義。
就全球社會發展來說,歐洲循序漸進的模式,屬于一種基本模式。除此之外,在這種基本模式的影響下,也呈現出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和美洲國家等不同區域不同社會制度交替發展的格局,見下表。
表7 社會發展模式及演化
歐洲國家 |
基本模式(循序漸進):原始社會→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 |
美洲國家 |
分支模式(跳躍式):原始社會→奴隸制初期→(跨越發達奴隸制和封建制)→資本主義。 |
中國等 |
分支模式(跳躍式):原始社會→奴隸制→封建制→(跨越資本主義)→社會主義。 |
表7反映出,在遵循社會發展大方向的前提下,不同社會的內因導致不同社會發展產生了不同的跳躍。
這種情況也反映出,隨著近現代東西方思想、文化、科學、經濟等交流渠道的增多與增速,全球社會制度的變革與發展也在趨同。這種趨同性發展是以思想、文化、科學、經濟等與政治制度的進步為依據的,既然西方能夠影響東方,那么,東方也將能夠影響西方。
歷史的發展只能向前,不能倒退。所以,美洲國家不能因社會發展中缺少奴隸制充分發展和完整的封建制而回頭補課或重新演進,而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也不能退回到資本主義,只能通過允許或兼顧私有制經濟的階段性要求予以彌補。前蘇聯的回頭補課,導致國家產生分裂,從而使社會勞動相互之間的聯系與合作產生了隔離,其所產生的消極作用,令人觸目驚心。
5.2 中國歷史的跳躍
關于中國歷史的跳躍,很多文章都有不同的論述,所列舉的原因也很多,大多是“階級說”或教科書的反映。而本文對于中國歷史跳躍的原因,下面則主要根據上面考察中所得出的勞動原理對其予以分析。
5.2.1 傳統文化原因
通過下面的考察會發現,中國的傳統文化,由于《易經》陰陽的統領作用,從而產生了對社會運動具有引導作用的“圣賢文化”,尤其是儒學的長期盛行,它屬于倡導人性(注:這時的人性突出的是“善”和“仁和”)或有機性的一種文化,由此,中國社會也就會對動物性或無機性具有相應的抵制作用,從而缺失資本主義賴以產生和存在的動物性或無機性土壤,不利于其萌生與滋長。
社會主義文化也是突出人性或勞動有機性的文化,所以,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文化存在著共同點。
5.2.2 歷史、經濟和政治原因
在歷史上,中國的社會科學一直快于自然科學,但由于其存在著理論空擋,在封建社會末期不但落后于自然科學(已有些許工業),更落后于西方,這實際上也為后來的跳躍式發展積累了一種跳躍的勢能。
根據近代史反映,中國的封建制度已經腐朽,它需要迎來一場變革以實現社會的進步,這是客觀方面的原因。為實現這場變革,可以說各種政治勢力都先后粉墨登場,有革命的,有變法的,也有投機和割據的,甚至還有復辟的,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從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到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戊戌變法,以至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等,最后都以失敗告終。在當時,中國社會處于混亂中,思想界也處于混亂中,各種思想和主義泛濫(曾涌現出700多個政黨),街頭演講也不時登場,但其基本共同點都集中于社會的第二性矛盾層面,沒有涉及第一性矛盾,即沒有發現或依靠人類社會的第一推動力。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主要受馬克思主義影響,也借鑒了蘇聯的經驗,但在建黨初期按照“本本”和搬來的經驗,卻屢遭失敗,曾幾度面臨亡黨的境地。在扭轉這一被動局面的過程中,不得不提到毛澤東個人的作用,他歷來反對那些秀才們照抄照搬的“本本主義”,力主從實際出發進行社會調研,從深層次上認識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雖然當時的各種主張都很活躍,但關于中國的革命都忽視了一點,都忽視了中國積貧積弱的現狀,都忽視了潛伏著的社會第一推動力。根據當時的事實反映,可以說只有毛澤東和少數人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因為從其辦農民夜校和農民運動講習所的情況看,開始并沒有幾個人這樣做。正是由于毛澤東等實事求是的社會實踐和所產生的實際效果,逐步扭轉了自視甚高的一些人對社會指手畫腳的教師爺作風和“本本主義”(鼓吹資本主義理論類屬于此),真正將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社會實際相結合,得出了切實可行的理論和方法,并領導全黨真正融入了工農社會,從而立足于社會的第一性矛盾中,并在第二性矛盾斗爭中站穩了腳跟。也正是由于我黨將社會的第一性矛盾與第二性矛盾綜合解決的一整套理論 - 毛澤東思想,從而使我黨領導中國革命和社會建設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對于中國積貧積弱的狀況,通過資本主義革命的方式是無法解決的,其它改良的嘗試也都遭遇了失敗,只有解決工農的最基本需求,尤其是農民的土地問題,將社會第一推動力發動起來,才能保障中國革命的成功,也只有實行社會主義革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積貧積弱的狀況,才能在后來的社會建設中不再次淪為積貧積弱并實現中國的長治久安。
這顯然是一種大政治,也是一種“活政治”,它的成功是必然的,也是歷史所無可替代的,而其它理論都沒能認識到社會第一性矛盾的基礎作用,更沒有著手予以解決,不可能不失敗。至于中國歷史跳躍其它的原因還有很多,許多人講得都很全面,在此不予重復。
5.3 中國的跳躍與反跳躍之爭
在中國的近代史上,出現了對中國歷史發展跳躍與反跳躍的激烈博弈,突出的就是國共之爭。共產黨主張中國實施跳躍式發展,跨過資本主義而直接進入社會主義,而國民黨則反對并阻止這種跳躍,主張實行西方式的資本主義,由此而展開了兩黨之間的博弈。
國共之爭是激烈的,它們的表現也是很不同的,其對比可從多個方面表現出來。首先,國民黨的“三民主義”較共產黨的“共產主義”,在胸襟和氣度上已經黯然失色。其次,在治國方面,國民黨在其控制區域所推行的資本主義,不但消除不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消除不了國外強權對中國的控制,更消除不了資本主義集團內部的派性林立,反而搞得民生凋敝,人民苦不堪言,嚴重阻礙了勞動的運動與發展,與當時的延安邊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再次,在軍事上,盡管當初國民黨軍隊很強大,但其所依靠的正規軍隊,終究不可與人民戰爭等量齊觀。
如果運用勞動原理看待國共之爭,結論就更為簡單明了。共產黨代表和依靠的是人民,而人民原理的實質就是勞動原理,其代表和依靠的力量屬于社會的第一推行力。縱觀中國的歷史,尤其是中國的近現代史,沒有一個政黨或政治勢力能夠代表勞動,沒有一個能夠將社會的第一性矛盾與第二性矛盾綜合在一起予以解決,而只有共產黨做到了。所以,國民黨所依靠的資本屬于“死勞動”,其從事的政治和戰爭也就屬于“死政治”和“死戰爭”,而共產黨所依靠的是“活勞動”,其從事的政治和戰爭也就屬于“活政治”和“活戰爭”。國民黨用“死政治”和“死戰爭”對抗共產黨的“活政治”和“活戰爭”,沒有不失敗的道理。
根據兩黨的宗旨,以及其實際表現,可大致列表比較如下:
表8 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大致比較
項目 |
中國共產黨的追求與效果 |
中國國民黨的追求與效果 |
||
最高理想 |
共產主義(國際視野) |
高瞻遠矚 |
三民主義(國內視野) |
相對狹隘短視 |
主要依靠力量 |
社會下層(即勞動或第一推動力) |
贏得廣泛支持 |
社會上層(即資本或第二推動力) |
失去廣泛支持 |
反帝 |
追求國家獨立 |
徹底 |
追求國家獨立 |
三心二意,與帝國主義勾勾搭搭 |
反封建 |
推行土地革命 |
徹底 |
推翻帝制,“平均地權” |
實際中保留了封建土地制度,并以地主階級為其依靠力量 |
反官僚資本 |
取締官僚資本主義 |
徹底 |
實行官僚資本主義(如蔣宋孔陳) |
以官僚資產階級為依靠或中堅力量,官商合流 |
政治 |
主張建立勞動政權 |
成功 |
主張建立“民主”資本政權 |
失敗 |
民主 |
建立廣泛統一戰線 |
成功 |
排斥民主黨派 |
一黨之私,實行獨裁 |
其它 |
|
|
|
反共最堅決 |
理論概括 |
在社會基本矛盾基礎上處理特殊矛盾 |
基本和特殊矛盾綜合解決 |
將社會的特殊矛盾作為基本矛盾 |
以全盤失敗告終 |
注:國民黨推行的是舊民主主義,而共產黨推行的是新民主主義,故除在反“封建”問題上反映出國民黨革命的不徹底性以外,在對待“官僚資本”問題上的區別則更為明顯。由此可看出,在當時情況下,國民黨與共產黨對中國社會的基本認識存在著根本性和層次上的差別。
從表8的比較中很明確地看出,只有共產黨才能擔起“天下為公”的歷史大任,而國民黨則背離了孫中山先生的教導,走向了反面。最終,共產黨主張的跳躍式發展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而國民黨所推行的資本主義則被歷史所拋棄。
總體來講,國民黨就是要阻止中國社會的跳躍發展,而共產黨就是要促進中國社會的跳躍發展。而在國共之爭的整個過程中,國民黨雖然曾占據軍事上的絕對優勢,但在政治活動中,它始終追求不遠,站點不高,理論、方針政策、組織和軍事指揮不當,群眾基礎不牢(最后完全失去了群眾基礎),其失敗是必然的。按照勞動或能量觀理論,共產黨代表的是勞動(第一推動力)或能量,而國民黨則代表的是資本和物質,它們所體現的正是歷史發展的正負能之爭。這是一個社會第一推動力(勞動)戰勝第二推動力(資本)非常典型的案例,從中可以領悟到很多有益的啟示。
歷史是公正的,它說明了一切。
5.4 國共領導人思維的區別
在此,想特別強調一下思維深度或念經與寫經的區別(只在此提一下,不過多談)。
對待傳統文化,可以說國共兩黨領導人都主張對其予以繼承,但國民黨領導人主張原汁原味地繼承,主要以念經為主,但由于對傳統文化理解不深,往往念歪經;而中共領導人則主張在繼承的基礎上寫經。這種現象反映出他們的思維深度不同。其實,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都屬于在念經基礎上的寫經之人,所以才在理論和社會實踐中取得了創新性發展。這對那些整天之乎者也的“本本主義”者是個提醒,也對我們總結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借鑒意義。
毛澤東對傳統思維的運用舉例:比如對抗日戰爭而言,如果按照投降派的三維時空進行思維,運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中國抗戰必亡,因為當時日本的確強大,而按照毛澤東的四維時空予以思維,運用運動的觀點看問題,將抗日戰爭看做一個過程,由此就分出了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發展階段,并得出抗戰必勝的結論。
這一情況運用到現在也同樣,比如按照一些洋奴的三維時空思維,運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中國的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的確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著差距,但如果按照四維時空進行思維,運用運動的觀點看問題,則美國必然衰落,而中國必然崛起。所以,在思維混亂的當今時代,中國思維同樣可以給我們以光明,同樣可以給我們以意志和信心,同樣可以指導我們一往無前。
6 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
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文化屬于社會的上層建筑。而從自然科學方面看,它也屬于勞動或社會生成的信息范疇,屬于既來自于社會又高于社會的一個層面,對社會運動會產生一定的規定性。
一個民族文化的形成,一般都以對自然的認知和解釋為基礎,根據對自然的認知形成哲學思維,從而形成相對固定的信仰,并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相比較而言,西方文化幾經變化,其古代文明都沒能繼承下來,而中國文化則特別穩定,它是世界幾大文明唯一的幸存和延續者。在中國的歷史中,雖曾遭遇過外族入侵,也曾出現過內戰,但這些都沒能使中國文化產生中斷,它不但使中國戰亂后慢慢地重歸統一,甚至還隨著外族入侵對其予以同化,出現了版圖擴張,導致文化的遠播,顯示出其獨特的統合力。
中國文化近現代的進化,其主要原因來自于兩個方面:1)西方文化的大規模引入,2)文言文被白話文所改造,使中國文化逐步適應社會的現代化需求。
中國文化就像一個龐大的生命體一樣,它的胃口一直很大,對于各種活生生的養料它一直都是來者不拒。將社會養料經過充分的消化,它會選擇性的進行吸收和揚棄,而目前正處于對西方文化深度消化后怎樣吸收和揚棄并對傳統文化進行改造的過程中。
在中國的歷史中,由于存在著傳統文化和近現代的新型文化,并且新型文化與傳統文化存在著繼承和進化關系,所以要從考察傳統文化做起。
6.1 多彩的傳統文化與社會
中國文字起源于象形,側重于由表意到表音,意味著先整體后個體,先宏觀后微觀的系統思維方式。而文字是用于交流和記事的工具,它的創生和流行反映著人們的思維習慣,意味著它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否則它會消亡。再加上造紙術的發明,較早地記錄了歷史,為后世研究提供了較多的素材,從而進一步有助于系統思維的形成。文字的表意和造紙術的較早應用,為中國文化的成型形成了相應的基礎。
中國的象形文字,由于其復雜,反而成為一種難于改變的文化載體,它本身也在中國的大統一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而通過這種載體所承載的思想,尤其是《易經》的太極理論,既包含“運動”的宇宙觀又包含“陰陽”認識論[4],還包括萬物相通的互動,它屬于中國古代整個思想和哲學界的一種統領,具有一定的統一性和恒定性。在這種統一性和恒定性中,因側重點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思想流派,再加上外來文化,又演繹出了其多樣性。由此,信仰的統一性與多樣性,文化的穩定性與變動性,便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而在統一性中所產生的多樣性,也使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彩,它們都對社會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6.1.1 易經與社會
據有人考證,“《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根,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就誕生了”(也有資料說在舊石器時代)。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易經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因為它主要體現為一種哲學,儒學、道教、中醫等理論皆源出于此,其太極理論不但解釋了宇宙的誕生、存在和運動,也使中國文化較早地擺脫了“神創說”,避免了政教合一體制的成形,并為中國古代哲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中國思想和科學界產生了巨大影響。由于易經強調“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使社會產生了相應的和諧統一性。同時,也由陰陽和諧原理(屬于雙相存在和思維)衍生出相應的包容性,故使人與人之間能夠和平共存,從而使中國社會較早地出現了和諧統一的思想理念。在中國版圖統一和穩定的功勞簿上,易經文化的作用遠大于軍事。
按照普遍的解釋,《易經》之“易”為“改變,變易、變化”等,指的是“陰陽”的變化,但根據考察,按照現代科學解釋,它應該屬于“運動”。而“運動”只能是“陰陽”對立統一能量的運動,所以,“易”含有“能量”之義。由此,《易經》的宇宙觀應該為(能量)運動,其認識論應該是“陰陽”的絕對運動,其體現為一種能量運動哲學。
而中醫的“氣一元論”,將太極或宇宙觀理解為“氣”,也與能量很相近,因為古代沒有能量這一概念,用“氣”表達也不算太走板。由此,“易”或“氣”很顯然屬于高于具體事物的一個層面。
最深的往是最簡單的。后世根據易經太極理論所提煉的一幅太極圖,它所包含的正是中國傳統哲學、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完整的文化或思想體系,也成為流傳給后人的思想和思維的第一載體。雖然也曾出現過多種思潮,但《易經》文化則一直在或明或暗地發揮著根本性作用。
然而,《易經》的“八卦”雖然對事物運動的普遍聯系存在著科學因素,但對事物的分類或微觀認知顯然是錯誤的,并且在多種形而上學的解讀中把其思維引向了神鬼莫測的境地。根據其“天人感應”和“八卦”理論而衍生的“觀天象知人事”,則也把人們對事物的宏觀認識引向了歧途,從而進一步影響了其對微觀事物的深入認知,對科學發展形成了不利影響。
按照現代理解,《易經》屬于基礎理論,不屬于應用理論,再加上其五行八卦對事實認知的偏差,所以其應用性不足。
《易經》最科學之處在于:1)運動(易),2)陰陽(對立統一規律),但有些酸腐文人往往除一味地“之乎者也”外,也不將其理解為現代科學的“運動”,更為嚴重的是不講“陰陽”的絕對運動,將其最科學合理的成分予以抹殺,如南懷瑾的《易經雜說》,導致念歪經現象盛行。
6.1.2 中醫與社會
縱觀目前整個自然科學領域,傳統的東方醫學(含中醫、印醫和朝韓醫學等)都包含著近似的能量色彩。尤其是中醫,這個在物質觀科學沖擊下幾欲被廢除的醫學流派,它反而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完備的自然科學體系[6]。盡管在當時的科技發展條件下,只能依靠肉眼觀察和哲學推理探討“氣一元論”,但中醫是從氣(在性態上近似于能量)的角度探索自然科學,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中國和其它亞洲國家影響深遠。
根據中醫理論的形成可以看出,它既來自民間大量的經驗積累,又結合了社會的主流思想,從而實現了一種理論與實際的相互融合。同時,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導下,它把各種知識融為一體,充分體現出一種系統論思維。所以,中國古代的學問家或學者一般都懂中醫,中醫理論是他們繞不過去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由此,中醫理論并不僅僅局限于醫學,它集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于一體,文理兼備,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自然科學理論的集大成者,是中國文化最具綜合性和代表性的體現者,也是中國就生命進行系統或整體思維最具代表性的堅實載體。中醫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和陰陽平衡,其本質是“和”。
既然中醫追求的是“和”,又由于氣血運行(含針灸和氣功)原理屬于氣,其用藥也主要采用植物,所以,中醫實質上相近于一種能量或有機醫學。尤其是其氣血運行,反映著類似于在自然科學考察中所得出的能量推動物質運動,這是科學和合理的,非常可貴。這種近似的能量醫學,是與中國的社會科學相統一的,與社會科學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
然而,其“五行”對于事物的分類與事實相去太遠,不可能不在物質科學風潮中遭受冷遇。由于科技發展的歷史局限,傳統中醫不可能區分無機物和有機物,也不能體現微生物,其宇宙觀也不可能確定為能量,陰陽更不可能進一步明確為正能與負能,具有不可避免的模糊性和歷史局限性,使其在近現代發展中遇到了無法逾越的障礙。
6.1.3 孫子兵法與社會
2000多年來,孫子兵法備受國內外讀者所推崇,把它稱為世界第一兵書。但如果只把它看做兵書,便有損它的價值了。雖然它談的是戰爭,但它的意義絕不止于戰爭,而是太極原理以及“五行八卦(類似于普遍聯系)”理論在戰爭中的具體運用,相當于能量觀與物質觀在戰爭問題上的有機統一,它同樣能夠指導其它領域(日本商界就利用孫子兵法研究商場)。
孫子兵法的要旨是以戰止戰,是要消滅戰爭,其所運用的戰爭手段或計謀是在“慎戰”無望后迫不得已的選擇,并不屬于其初衷。在對敵斗爭中,孫子兵法強調戰略戰術,并且只有站在“太極”高度和正義性基礎上才能很好地對其予以運用。而這種高度相當于一種物質觀層面之上的能量觀,其核心還是“和”。中國的歷史也說明,能文的情況下,決不輕言武,絕不會輕啟戰端。
孫子兵法是以戰爭的手段解決人類社會和平統一的基本問題,在它問世后,中國社會便由戰亂逐步走向了穩定、融合和統一。
雖然中國文化始終重文輕武,但在歷史的關鍵時期和戰爭問題上,則能夠以文為基礎,有機結合武,在中國的統一進程中發揮了應有的歷史性作用。所以,在中國歷史中,演繹出了一幕幕文化智慧與軍事相結合的精彩片段。
隨著文化的交流,孫子兵法也早已傳播于海外(尤其是日本),但他們主要學習的是其“武”,而沒有悟透其所蘊含的“文”,違背了中國兵法理論的正義性和消滅戰爭的基本原理,最終都遭遇失敗。
6.1.4 儒道釋與社會
除易經、中醫和兵法理論外,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包括儒學、道教和佛教文化等。易經、中醫與兵法是太極理論與自然科學相結合的產物,尤其是中醫和兵法,它們是實踐性很強的兩種理論,而儒道釋則是與自然科學和社會實踐性關系甚微,它們都較少參與社會的工農業生產,脫離社會勞動,主要是坐而論道。
1)儒學。儒學源出于易經,是盛行于中國兩千余年的正統學派,它極力倡導王道德治,有些近似于國家宗教,其核心思想是“仁”。由于“仁”字思想超脫于利益之上,并強調“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它具有較濃重的人性色彩。同時,它所宣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觀(將陰陽用錯了地方),認為自然和社會秩序本來就應該如此,作為個人要努力克制自己適應并保護這種秩序。由于這種倫理觀對維護封建統治非常有利,統治階級便以其為正統社會學說舉行科考取士,把士人階層導向了苦學儒家經典的方向,并使這種科考制度延續了一千余年。因為這種學派崇尚人性,其輔佐的封建制較歐洲的封建制能夠些許弱化社會矛盾,再加上中國文化固有的恒定性,使得封建制在中國較為牢固并難以被打破。
由于中國文化成熟較早,又由于儒學刻意崇尚人性(類屬于能量性)而更加忽視物質性,存在著相應的片面性。限于當時的科技狀況,自然科學并沒有與社會科學同步發展,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所欠缺的一個重要方面。又由于士人的學習是以科考為目的,學習文化是為了做官,通過做官而對社會進行從上到下的教化,以實現其“大同社會”,而不是用于對自然科學的探索和改造自然,所以,儒家文化對勞動自然持以鄙夷態度。
這種重文輕理弊端所導致的后果是,既鄙視并脫離勞動和工農業生產,又倡導“大同社會”,這本身就是矛盾的,因為鄙視勞動的本身已否定了其社會性,不可能實現“大同社會”。再者,這種理論也容易為社會無機性所乘,許多士人往往會以人性之名,行動物性之實,走向了“升官發財”的邪路。由此,它對自然科學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阻礙作用,致使后來的自然科學遠遠落后于社會科學。這種思想在目前也還存在著一些余孽,比如公務員考試的趨之若鶩現象,就是一種明證。
在經濟發展方面,儒學主張“崇本抑末”,它對唯利是圖的資本又在形式上具有天然抵制的一面,不利于逐利性商品經濟的萌生與發展。
由于儒學的貫徹方式是從上到下的教化,缺少社會底層的積極響應,這說明其理論缺乏相應的現實性和科學性,其雙相思維存在著缺欠,在對“大同社會”這一美好愿景的追求中,儒學是消極的。它對這種愿景的追求方法,是要人們都克制私欲,而對于一些私欲膨脹的惡劣現象,卻采取中庸、克制、容忍進而感化的態度,而不是鼓勵人們積極與之斗爭。
2)道教。道教既類似于學派,也類似于教派,其基本思想源出于《易經》,并將《易經》的基本原理提煉成了太極圖,使其更加簡明和生動,也體現出宇宙的雙相存在和運動,屬于典型的雙相思維。
根據太極理論,道教認為“有生于無”,并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與大爆炸理論及宇宙演化存在著相通之處,相似于大爆炸能量產生正負能(暗物質和暗能量),而正負能產生物質,正負能和物質又產生萬物。由于道教理論屬于一種系統論,它對中國的古代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從而在深層次上影響到中國的傳統文化。
道教的宗旨之一是“濟世救民”,其所追求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本意是讓社會少些欲望和爭斗,使老百姓少些干擾和役使,能夠過上寧靜祥和的日子。
由于“道法自然”,道教理論雖然在本質上是客觀的,但在社會實踐中卻由無限的寬容性主張“無為”,任其自由發展,是避世的,這與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本性不相統一。由此,這種思想在中國的社會發展中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也在閉關鎖國和社會變革過程中發揮了一些消極作用。
3)佛教。除“有神論”信仰外,佛教講究棄惡從善,大慈大悲,尊重自然,尊重生命,認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同時,它對社會也采取回避的態度,對危害社會的私欲膨脹,也主張大度包容或忍讓。所以,佛教雖然勸人向善,但由于其軟弱性和妥協性,它在社會科學中的作用也是消極的。
6.2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
總體來講,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色屬于太極文化。
在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中,雖然各有區別,但在和諧“運動”或有機性這一層面它們卻是相通的,比如易經追求的是“和諧統一”,中醫追求的是“陰陽平衡”,兵家追求的是“以戰止戰”,儒家追求的是“大同社會”,道教追求的是“寧靜祥和”,佛教追求的是“大慈大悲”,所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境界,可以概括成一個字,即“和”。而“和”的本身,則意味著缺少斗爭性或競爭性,從而缺少對自然和社會的改造性。
由于易經的太極理論為中國文化奠定了哲學基礎,后續產生的各種學說基本都萬變不離其宗。中醫是在2000多年前形成的完整和系統的自然科學體系,又由于儒道釋等各種學說的有機性,使得中國的社會科學也早已產生了相應的有機性和(近似的)能量觀色彩。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雖然它也是人性與動物性沒能明確區分,但它卻偏向于一種“和”文化或有機文化。
綜合中國的傳統文化,應該說孫子兵法是比較科學的,既崇尚文,又弘揚武;既具有能量觀的高度,也具有物質觀的具體;既指明了社會統一和諧的大方向,又較為清楚地闡述了怎樣對邪惡和私欲膨脹積極斗爭的方式方法。雖然它源出于易經等文化,但不墨守陳規,使原則性與實用性以及靈活性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也符合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本性。而中醫卻偏向于“氣”[6],其對具體事物的“五行”分類則與事實不符。易經雖然具備能量觀色彩和科學的認識論,但其八卦卻對具體事物認識不夠具體,并引發人們多種解讀,從而有些神鬼莫測。道教雖然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系統思維,但它卻主張不問世事,讓社會自由或無序發展。儒釋二教雖然干預社會,卻與自然科學幾乎沒有關系,甚至鄙視工農業發展。
7 中國文化進化的縱向考察
文化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不但能夠影響社會的穩定和走向,也能夠影響民族的興盛與衰弱,不但能夠影響人類改造社會的特殊運動,也能夠影響改造自然的基本運動。然而,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考察,雖然它很有特長,但卻并不完美,這就需要對其進行相應的改造和進化。而這種改造和進化,需要對其精華的繼承和糟粕的摒棄,并增補一些所缺失的內容,其難度是很大的。也正是因為其難度大,所以它才更具有歷史意義。
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這方面文章很多,但由于著眼點和分析的不同,除系統論或總體思維外,有些各說紛紜。尤其對于“八卦”的解釋,甚至將其導向了風水算命等的邪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危害可謂不小?,F根據考察,直截了當從哲學方面談出自己的觀點。
為方便分析中國文化,先將對自然科學考察基礎上所得出的方式方法大體介紹如下:
7.1 “0或根”思維(太極思維)
不管是宇宙還是人類社會,它都存在一個誕生→演化→現狀的運動過程,都存在一個“0 + 過去 + 現狀”基本的運動脈絡和框架,都存在著各自的根→基干→現狀,都存在著其縱向的歷史維,必然屬于四維時空。
由此,不管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理論,必然既要反映宇宙和人類社會的過去,也要反映其現在,既要反映其絕對運動,也要反映其相對運動,都必須要有自己的哲學框架,如果不符合這些條件,那它就不能反映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實際,必然不夠完善。
從對自然科學考察中所得出的這種思維屬于運動思維,事實上它就是我們的太極思維,與中國《易經》的思維非常一致。這不是有意為之,而是自然的客觀反映,自己也是在得出結果后才發覺其與太極思維完全吻合。由此,它對于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很有裨益。
7.2 中國傳統文化的優長與缺欠
總體講,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易經》主要體現為一種(能量)運動哲學,它對自然的闡釋最為合理,只是由于科學發展的局限,對其深刻內涵有欠深入挖掘。
1)《易經》。易(運動)→陰陽(絕對運動)→八卦(“現實存在”在絕對運動基礎上相互之間的相對運動)。
《易經》以“易(運動)”作為宇宙觀,與考察中得出的“能量即是運動,運動即是能量”完全相符,“陰陽”也與對立統一規律的絕對運動相符,“八卦”屬于“現實存在”在絕對運動基礎上相互之間的相對運動,也與現代科學相符合。就《易經》的整體思維來講,其屬于四維時空,包含歷史或時間維,完全符合基礎理論條件,只是其對具體事物的認知有所偏差。
2)自然哲學。中國傳統自然哲學的基本框架為:氣→陰氣與陽氣(絕對運動)→五行。其代表:宇宙觀→認識論→萬物相通(普遍聯系)。道教偏重于自然科學。
自然哲學框架完整。宇宙觀即為宇宙之根,也是自然科學之根,陰氣與陽氣意含的“絕對運動”也與考察相符,但“五行”則出現了偏差。
但“氣一元論”和“五行”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將人們對現實世界的認識引向了邪路,導致人們拐著彎地去理解和認識物質,使中國在物質科學的發展和改造自然的運動中自然會成為短板或劣勢。這也是中國近現代科學和生產力落后于西方的一個重要原因。
3)社會哲學。(儒學為主)善(仁)→善與惡、君子與小人、或圣賢與凡愚(權作“陰陽”)→ 三綱五常等(對其哲學框架強做整理,有些勉強)。
強調“善(仁)”為人類社會之根,與勞動觀不甚符合,缺失理論之根。但其“善(仁)”歸屬于人性,對社會的引導發揮了一些正面作用。
相比較而言,最差的還是社會哲學。也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大的短板是社會科學理論,尤其缺乏為勞苦大眾撐腰說話的理論。
7.3 馬克思主義的優長與缺欠
在中國文化的進化中,馬克思主義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于中國傳統的社會科學,其作用非常巨大,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要對其理論說長道短,可能許多人有些難于接受,所以自己對此也是小心翼翼,反復斟酌。
1)優長。為勞苦大眾謀利益,可引申為崇尚勞動,反對寄生。這是其理論的基本色調。
2)缺欠。受科學發展和西方思維所制約,其理論也不可避免地帶有歷史與思維局限性。①物質觀:其宇宙觀與考察結果不符;②辯證法:其思維局限于三維時空,只屬于事物存在和運動的橫截面,缺失縱向時空或歷史維,不可能解釋一切;③人性或人類觀:與考察結果不符,沒能以勞動作為立論基礎,缺失理論之根,主要闡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對運動,或將勞動的絕對運動混同于相對運動,從而以“階級矛盾”作為理論闡述的主線,沖淡了人類改造自然的基本運動。
但由于其理論中曾著重強調了“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后期著述中又得出了“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的著名論斷,理論本身帶有一定的勞動觀色彩,不但在促使中國古老文化的現代化過渡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為理論的深化留出了余地和線索。
7.4 中國文化的初步進化
1)社會科學。對比一下中國傳統文化的短板,中國引入馬克思主義后,可以說首先吸收了其為勞苦大眾謀利益的優長,總算彌補了為勞苦大眾撐腰說話的理論空缺。
2)自然科學。由于馬克思主義屬于物質觀,并且屬于相對運動,也正好可以對中國傳統自然科學的短板予以彌補。
所以,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與自己傳統文化相結合,從中國文化的需求方面來講是最為合適的,它有效彌補了中國文化的短板,使我國取得了民族的獨立,促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中國文化進化史上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為體現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含馬克思主義)等相結合的概況,借用《陰陽與辯證法思維》中的一幅圖顯示如下:
注:道教的“有道與無道”,佛教的“佛性與魔性”,被吸收進“人性與動物性”中。
圖10 (社會科學)陰陽與辯證法結合示意圖
7.5 中國文化進化的特點:本于陰陽,兼容并蓄
通過以上考察和圖10反映的情況,可以很明確地反映出中國文化進化的特點:本于陰陽,兼容并蓄。在歷史的發展和各種文化的激蕩中,任何外來文化都不能高于陰陽,它只能在五行八卦層面與我們的傳統文化發生碰撞,只能是在相互激蕩中被作為一種養料而吸收,從而豐富中國傳統文化的營養,補充并完善自己。
1)哲學。通過與現代科學和近現代發現相結合,充分挖掘出了傳統哲學的內涵。尤其對于《易經》,通過吸收現代科學的新發現(暗能量與暗物質),挖掘出了其真實含義,將宇宙觀或“易”確定為“(能量)運動”,其實就是宇宙的能量觀,“陰陽”也由此而明確調整為“負能與正能”。
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自然科學。通過吸收西方科學的物質觀,有效矯正了傳統五行八卦認知上的偏差,對中國文化進行了補充和完善。
3)社會科學。通過吸收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觀,撼動了2000余年封建社會圣賢文化的根基,為傳統文化補充了勞動基因,從而彌補了勞動理論的嚴重缺失和空缺(這在2000余年歷史中屬于第一次)。由此,中國的陰陽思維與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相結合,不但厘清了社會科學長期以來模糊不清的人性和人的本質,產生了全新的人類觀,而且徹底否定了達爾文的動物進化論,產生了全新的人類進化理論。
通過這一分析也可以反映出,為什么在世界四大文明中,只有中國文化長盛不衰延續至今,并且在吸收新的科技成果后,它又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還將繼續延續。
然而,中國文化的這些進化是潤物細無聲的。由于理論界的全盤西化,它目前還處于被壓抑狀態。由此,中國文化的這種潤物細無聲的進化并沒有止步,它還在繼續進化的量變中。
7.6 中國文化的再進化
改革開放后,鑒于“文革”中對勞動生產的干擾和國民經濟的副作用,中共果斷地取消了“以階級斗爭為綱”,將戰略調整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而使社會建設和理論開始了更深入的探索。
在這種探索中,由于指導理論暴露出一些不切實際,除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外,采取了“摸著石頭過河” 的方式,既保障社會的運動方向又放任自流,從而破除禁忌敞開胸懷,大量吸收人類一切文明成果,為中國文化補充了更加豐富的營養。結果,中國文化在原有基礎上,經過消化吸收人類一切文明成果,一種新型文化漸漸成型。對這種漸漸成型的文化,官方稱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但其實質屬于一種勞動文化。
之所以由“理論”稱為“文化”,1)“理論”具有指導含義,局限于某一領域,而“文化”則屬于一種社會現象,具有某種自然屬性,其含義更加廣泛;2)通過以上對比可以看出,引進馬克思主義后,其改造的并不僅僅屬于一種理論,而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改造;3)毛澤東曾稱這種進化為“無產階級文化”;4)它重新對“人性”的基本概念進行了確定,改變了中國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對其的片面解釋,從而確立了新型的人類觀,而人類觀的重新確立,勢必要帶動整個理論體系的變革,勢必要產生更為廣泛的社會意義。
下面對這種文化進行一下哲學概括。
7.7 中國勞動文化的哲學框架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宇宙觀與方法論是不分的,甚至強調“宇宙觀就是方法論”。嚴格來講,這樣的哲學框架是模糊的,其根源還是要追究到物質和辯證法,因為物質不但不屬于宇宙的本原,也無法反映宇宙的對立統一規律,更有礙對矛盾的深入追究,并由此產生了一系列問題。
首先,“勞動至上”和“勞動創造了人本身”,說明馬克思主義的本意是要突出勞動,顯然已深入到勞動的性質并上升為勞動能量層面,已經抓住了社會存在和運動的根本,但由于其沒能與《宣言》等影響力巨大的著作在同一時期予以闡述和發表,致使出現了以下不應發生的后果:第一,對社會第二性矛盾過于重視,從而淡化了第一性矛盾,并導致人們不能正確地對其予以領會和理解,容易使人產生不管任何時期都會“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覺,從而錯抓了社會運動的主要或基本矛盾,或將社會運動的特殊矛盾作為其基本矛盾,從而淡化了人類改造自然的基本運動。第二,把勞動和剝削人格化(無產者與資產者),違背了對立統一或一分為二原則,沒能將人性與動物性看成一種雙項存在,也沒能正確闡釋人性,由此而導致社會矛盾劃分簡單化和表面化,從而出現了兩種不應有的后果:1)容易導致勞動與資本形成對立,忽視資產者人性或積極性的一面,扼殺資本的活力,很容易導致人整人局面的出現,并迫使資產者普遍采取了一種不合作甚至抵制態度,無形中增大了阻力;2)容易忽視對勞動者自身的改造,因為勞動者自身也帶有一定的動物性,也需要不斷地進行自我改造。
由于過于重視第二性矛盾,也容易導致人們的急躁冒進情緒,在社會主義的起始階段就實行計劃經濟(前蘇聯和中國社會主義前三十年就是這樣實行的),而忽視了商品或市場經濟。在經過20-30年時間的驗證后,則最終不得不又回到市場經濟。慶幸的是,中國及時做出了調整,而沒有及時調整的蘇東社會主義則遭遇了失敗。也就是說,中國前20-30年的教訓除“階級斗爭”外,更多的在于計劃經濟。國家政治體制可以跳躍,但經濟規律則不能跳躍,否則會有違自然的經濟規律,有礙社會基本或第一性矛盾的解決。
其次,馬克思主義主要在于社會科學領域,其所依據的自然科學內容是當時經典力學盛行時期,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還沒有出現,宇宙誕生、存在和運動的真相更沒能被揭示出來,其所依據的自然科學內容難免不夠成熟。由此,也自然導致其有些忽視人與自然的基本矛盾。
再次,由于西方的辯證法屬于一種“大箱體”橫向思維,導致對立統一這一根本規律無法獨立成為認識或方法論,從而被迫被劃歸辯證法范疇,是與普遍聯系的觀點合在一起進行闡述的。
現在看開,物質統一性原理的弊端暴露得非常明顯:能量與物質不分,有機與無機不分,勞動與寄生(負勞動)不分,人性與動物性不分,使一些科學的根本性問題存在著混亂,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現象。
既然馬克思主義提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和“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運用中國的太極思維框架,將它們結合在一起,便產生了對“人性”的重新解讀,從而產生了新的人類觀,并引發整個理論體系的變革。這種變革的哲學框架如下:
表9 自然和社會哲學基本框架與中國古代哲學對照簡表
哲學 |
宇宙觀或人類觀 |
認識或方法論 |
萬物相通(普遍聯系) |
中國古代哲學 |
太極或氣一元論 |
陰陽 |
五行八卦 |
自然科學 |
能量 |
正能與負能 |
三種宇宙組分和三種時空[4] |
中國勞動文化 |
勞動 (人類生存根本) |
勞動與寄生(負勞動) (勞動的對立統一) |
與勞動相關的各種聯系 (最終指向人性或勞動社會) |
注:1)“萬物相通”中的“物”,指的是事物。能量、宇宙觀和認識論以及歷史等也屬于事物;
2)用“人性或勞動社會”代替“共產主義社會”,除社會的發展直接指向這種社會形態外,主要也是考慮有些人或文化可能不認同“共產主義”,但可接受“人性或勞動社會”,其實它與“勞動成為生活第一需要”的共產主義或儒家的“大同社會”基本相通。
這樣,將中國哲學思維與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觀從人類社會之根上予以深度嫁接,連同自然科學能量觀一起,就構成了名副其實的勞動文化。它不但能夠通過四維時空反映人類社會誕生、存在和運動的歷史,也能夠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或現狀,并且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只要堅持人性或勞動社會發展的大方向,即便在一些具體問題上有些小的操作失誤也無礙大局。
8 中國勞動文化的橫向解讀
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發展,需要在對傳統文化繼承的基礎上予以內容的革命性改革。
8.1 中國文化改革的歷史需求
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化以儒家文化為核心,重文輕理,偏離自然科學,偏離社會,而近代的資本主義文化則是資本觀或物質觀,它們兩者合在一起屬于一種封建+資本老爺文化。而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后,雖然屬于勞動者當家作主,但在文化方面,除西方科學的老爺文化外,也仍然充斥著“帝王將相和才子佳人”色彩,屬于一種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文化相結合的產物,相應的勞動文化(毛澤東稱其為“無產階級文化”)仍然缺位,使勞動者當家作主的政治體制存在著隱患。而這種勞動文化,絕不僅僅是把勞動者搬上銀幕和體現在文藝作品中,而是使整個社會由衷地崇尚勞動創造而不是寄生,崇尚奉獻而不是索取,崇尚做事而不是做官等等,使其在全社會蔚然成風。這個難度是非常大的,它不僅屬于社會科學的課題,更屬于自然科學和哲學的課題;不僅屬于中國的課題,也屬于全世界勞動者的重大課題。如果沒有勞動文化作為保障,勞動政權中的新權貴階層就會不斷涌現,貪腐現象就會不斷產生并泛濫,從而人亡政息,前蘇聯的情況已經清楚地證實了這一點,中國共產黨一次次的反腐倡廉也說明了這一點。
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敏銳地洞察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改造問題,并召開文藝座談會鼓勵創造勞動文化。但在上世紀60年代,由于受“階級說”所誤導,以及對商品或市場經濟的認識不足,也由于毛澤東對黨和國家政治狀況的錯誤估計,為防止“資本主義復辟”和避免“興亡周期律”,讓群眾掌握“反復辟”的方式方法,并給“當權派”敲敲警鐘,在一些野心家和陰謀家的慫恿下,他錯誤地發動了“文化大革命”,對中國社會和經濟建設造成了巨大影響,并以失敗告終。在文化方面,“四舊”倒是破了不少,但卻沒能立起“四新”,并沒有達到相應的目的。這除主觀因素外,也有指導理論偏執和歷史發展進程的原因,以及自然科學與哲學發展的局限。由此,怎樣推動科技革命和發展生產力,怎樣推動自然科學和哲學革命并建立真正的勞動文化,怎樣防止新權貴階層的形成和貪污腐化的死灰復燃,怎樣使權力永遠屬于勞動人民,這一歷史的重任便落在了后繼者肩上。
改革開放后,隨著思想大解放,中共領導全國沖破了理論禁錮進行了大膽的改革,使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面貌煥然一新。但不得不明確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雖然已經非常接近于以勞動為中心,但畢竟還有所區別,在強調經濟建設的同時又會不可避免地出現腐敗現象,容易導致顧此失彼。這一狀況在中國歷史上已經歷過多次,也多次出現反復,很難根治。對于這一點,中國共產黨目前正根據社會運動的實際進行著嘗試,在鼓勵勞動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同時,嚴厲打擊社會腐敗,遏制寄生或負勞動。如果將這種做法運用系統論或雙相思維,對其稍加概括或理論升華,那就形成了明確的勞動觀,從而形成了一種具有鮮明特色的勞動文化。這種文化,絕不是僅僅是來自于書本,而是由反復多次的社會實踐所證實,它既屬于一種向前大步跨出的深入探索,也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升華,將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階段。
8.2 中國勞動文化的繼承性與革命性
以勞動作為人類觀,便抓住了社會科學的制高點,由此,整個科學體系便會產生一種根本性改變。
由于對人性或人類社會的本質缺乏深刻的理解,不管是中國傳統社會科學還是現代社會科學,其著眼點基本都停留于社會運動的表面,基本都是“以人為本”,所以,目前沒有一種理論能夠反映人類勞動的實質,都不能反映人類社會誕生、存在和運動的實際,都存在著各自的懸空性或浮萍性。而得出“人性=勞動性”,直接深入到人的本質或本性,挖掘出了人類社會的第一推動力或絕對運動,形成了新的進化論,有效克服了以往只注重人與人之間的相對運動的弊端和局限,應該說這是對社會科學的一種革命,將社會科學深入到了一個嶄新的層次。同時,由于其從哲學上進一步挖掘出了對立統一規律的原始性和絕對運動性,它也會帶動自然科學的深化,從而形成一種嶄新的文化。
以勞動為總綱,以勞動與寄生(負勞動)為雙相思維的認識論,以與勞動相關的各種聯系為其實踐和運用的實施細則,用以保障勞動的有效運動,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請參考上面的表3,中國勞動文化的基本框架和內容可以進一步細化如下:
表10 中國勞動哲學和文化框架簡表
哲學概念 |
人類觀 |
認識論(對立統一) |
萬物相通(普遍聯系) |
中國 勞動文化 |
勞動觀 (人類生存根本) |
勞動(正能) 1.個人勞動性,含有機性或人性; 2.社會勞動性,含有機性或人性。 注:勞動正能性質涵蓋人世間的真善美。 |
與勞動相關的各種聯系 1與自然界的聯系; 2.與歷史的聯系; 3.與資本的聯系; 4.與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 5.與各種宗教文化的聯系等等。 (最終指向人性或勞動社會) |
自然與社會 |
|||
寄生(負能) 1.個人寄生性,含無機性或動物性; 2.社會寄生性,含無機性或動物性。 注:寄生負能性質涵蓋人世間的假丑惡。 |
|||
基本思想 |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第一層次:引導并鼓勵勞動創造;第二層次:保護勞動。 |
注:生產關系和意識形態等,已包含在“勞動觀”中。
在引導并鼓勵勞動創造方面,根據近些年中國突飛猛進的現實,無疑是非常成功的,目前其影響和觸角正在向國外延伸。在保護勞動方面,中國不但有效利用了資本,也有效防衛并保護了中國社會的勞動。目前所開展的反腐倡廉,屬于在國內保護勞動的一種舉措。
8.3 中國勞動文化的優勢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默默塑造中的這種哲學和文化,實質上是以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化為基礎,集各種文化于一體,屬于一種集大成文化,也屬于一種自覺文化,其內容包括:自然科學、哲學、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現代文化(馬克思主義原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中國社會的俗成文化、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合理成分等。這種文化,如果說其時空跨越古今中外,其內容包括自然科學、哲學和社會科學并不夸張。正如能量觀科學與中國傳統文化高于又緊密聯系于普通科學一樣,它也高于并聯系于各種文化(如資本主義和宗教文化),并且可以對其予以統合。如果說它是集眾家之長,摒眾家之短并不夸張。這也充分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本于陰陽,兼容并蓄的獨特功能。
在“義”與“利”的對立統一中,中國的傳統文化是重義薄利,但經過進化,中國文化適當吸納或結合了資本的特性,使其既有別于西方物質觀的唯利是圖,又有別于東方的愚“仁” 愚“義”,而是兩者相互結合取長補短,在商品交換中既要“得人心”,又要“互惠互利”,形成了目前“互利共贏”的“義利觀”,使其在現代的商品社會中逐步適應了市場,適應了社會運動與發展的自然規律。
由于勞動文化少了些斗爭和對抗性,多了些合作與包容性,所以它容易被各種文化所接受。由此,勞動文化既屬于一種高于其它文化,也屬于雜合太極招式的柔性文化,在表面或形式上,它并不與其它文化產生沖突,然而其柔中有剛,將政治蘊含于文化之中,其政治追求既存在于勞動之中,也隱藏在勞動之下。在目前世界的多種變化中,無論其怎樣變化,世界人民對和平與發展的向往不會變,由勞動支撐社會存在和運動的本質不會變,它可以與各種社會制度開展合作發展經濟,顯示其符合人類社會誕生、存在和運動的根本規律,可以在目前的國際體系或市場中大顯身手,使世界朝著統一的方向發展(如與中東宗教和各利益方進行合作共同發展)。
根據考察和上表所示,政治不但體現于社會的特殊或第二性矛盾層面,它更深藏于社會的基本或第一性矛盾之中,并且要以基本矛盾為基礎,否則就會成為“無根”政治(如國民黨的失敗和蘇東劇變)。通過圖5的“勞動原理示意圖”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我國利用資本狠抓了社會第一性矛盾的解決,激活了人類社會的第一推動力,才更加為第二性矛盾的解決準備了條件,強化了勞動統治資本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而對資本形成了更大的優勢,并為政治斗爭和軍事博弈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
根據勞動屬于“活勞動”而(寄生)資本屬于“死勞動”的概念(吸不到血只有等死),依靠“活勞動”或工農大眾的政治就屬于活政治,而依靠“死勞動”的政治就屬于死政治,由此會更明確的反映出共產黨為什么會成功,其政治也越來越活,而國民黨為什么會失敗,以至目前在臺灣也正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可看出資本主義為什么在走向末路。
中國的這種新型文化,始終都是圍繞著勞動而闡釋的,突出了勞動這個總綱,它既全面,又貼近生活和簡單實用;既包括人與自然的基本矛盾,也包括敵我矛盾、人民內部矛盾,以及個人思想深處的矛盾;既具有理論的基本依據或立場,又具有明確的方式方法,也蘊含著最終的理想或奮斗目標。同時,它也屬于一種活政治或大政治,可以統合目前中國社會存在的各種思潮,比如“自由主義、公民權利、民族主義、階級斗爭”等都可以用勞動意識統合到一起,促使社會的更有序運動。只要崇尚或信仰勞動,并保障勞動能量或第一推動力的有效運動,最終不但會實現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也必然會走向“大同社會”或共產主義。
其實,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化就屬于勞動文化。雖然這些年我們把所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稱作中國特色,表面看來是退守或被動的,但實質上卻是摒棄了原來過于注重特殊矛盾的弊端(如偏重“階級斗爭”),尊重勞動,根據歷史和現實,以中國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基礎,使中國文化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她打破陳規,博采眾長,勇敢創造,正處于積極進取中。
綜合這些年的發展變化,中國實質上已從哲學理論和實踐方面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充實和提高,使其融合進了中國傳統哲學或文化中,把馬克思主義形式上的物質觀上升為實質上的能量觀,也將階級觀上升為勞動觀,使其真正地轉變為名副其實的勞動文化。如果說毛澤東等在中國喚醒并組織起勞動,鄧小平等則是激活了勞動,使人類社會中的能量與物質運動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
人類社會中的能量與物質運動,就是勞動與資本的運動,其在中國與資本主義國家不同,它更加自由,更加和諧,更加活力勃勃,因為在勞動或社會主義政權的調控下,使勞動與資本的活力都能夠充分發揮,勞動與資本的合法權益也都能夠得到保障,并克服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偏向于資本一方而有損于勞動的弊端。這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文化的巨大貢獻,其在新型文化建設中的巨大意義無論怎樣強調都不過分。
通過大膽的探索,中國勞動文化的確立,將完成毛澤東和廣大勞動者的夙愿,它不但對中國的發展具有指導作用,對世界的發展也具有重大意義,其必將被世界所認同,在整個人類進化史上也必會譜寫出新的篇章。
在目前的國際情勢下,雖然中國仍需要低調做事,但由于勞動文化涵蓋廣,并且帶有非常明確的正義性,也具有戰略性,所以希望中國能夠結合自己的基本國策,更加明確地(無需遮掩)打起勞動旗號,把全國人民凝聚在勞動的旗幟下,促進自己的勞動社會建設。同時,也希望世界各國人民進一步凝聚勞動與合作共識,朝著建立文明和諧的國際社會邁進。
8.4 兩類矛盾可以靈活調整
在特殊或第二性矛盾層面,對于寄生或負勞動的遏制和打擊,中國勞動文化較歷史上任何文化都更能體現出民心所向,也較任何文化都能更有力地遏制并打擊反動和邪惡勢力,有效克服了傳統文化的軟弱性,不管在軍事斗爭還是政治斗爭中都留下了不敗的記錄。
以第一性矛盾為基礎,并不意味著忽略第二性矛盾,在通過勞動去改造自然、改造個人和改造社會的過程中,面對不同的負勞動,其重點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進行必要的調整。當面對第二性矛盾激化時(比如對勞動政權的顛覆企圖、外族入侵、國內外反動勢力囂張等),就要把處理第二性矛盾放在突出的地位;而當第二性矛盾緩解后,就要重新回到改造自然和改造寄生性的基本運動。
重視勞動,并不意味著放棄政治斗爭,而是將政治放在更加宏大而堅實的基礎上進行,使政治與勞動文化相結合,使其變成“活政治”。重視和平,并不意味著忽視戰爭,而是與我黨的一貫做法一樣,將戰爭與勞動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其變成“活戰爭”。而以“活勞動”為基礎的“活政治”和“活戰爭”,毫無疑問將戰勝以“死勞動”為基礎的“死政治”和“死戰爭”。如果從第一性矛盾高度看待目前所盛行的處于第二性矛盾的政治和戰爭等爭端,我們就會“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并根據人類社會的運動規律按照毛澤東的戰略戰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從而爭取更大的戰略主動。
在從古至今各種戰略(含“民主”戰略)的博弈中,唯有勞動戰略是無可匹敵并持久而穩操勝券的戰略。
8.5 中國文化的浴火重生
現實是豐滿的。中國通過鼓勵勞動創造,廣大勞動者解放了思想,使潛藏在體內的能量得到了充分的釋放,大家都敢于和勇于做事,愿意、樂于和善于做事,并且許多人也都做成了事,國家也做成了許多事,促成了目前的安居樂業,國家高速發展可喜可賀的局面,使中國處于有史以來最好的時期,也與其它所謂的“民主”國家和地區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也確實不能否認,由于傳統文化的不完善和缺失資本主義生存的土壤,中國沒能使物質科學有效發展,在西方資本主義迅猛發展的時代,使得中國社會付出了數百年發展遲緩的慘重代價。從歷史進程和傳統文化的缺欠看,這幾百年的落后有其必然性,同時它也應該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又一個充實期,也是一個重要的調整和完善期。浴火重生是痛苦的,但慶幸的是,中國經過不斷借鑒、摸索和艱苦的努力,通過大力推動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目前已經度過了這一艱難期,重新完善了自己的文化,并找到了適合自己社會發展的模式,在吸納人性(指努力學習科學技術和人類文明成果)和抵御一些動物性思潮的同時保留了中國特色,恢復了自信,穩步走上了理性發展的道路。
9 結語
有鑒于本文屬于一種探索,所以不敢用“結論”寫結尾,只能用“結語”予以代替。
將社會科學置于整個自然科學體系中予以考察,這屬于一種新的嘗試。盡管在嘗試中可能存在很多不足,但基本可反映出整個科學體系的大體輪廓,也可以看出社會科學在其中的大概位置。
在宇宙能量擴散的普遍運動中,隨著太陽能和地球物質的運動與變化,產生了有機能這樣一種逆向而行不斷上升的能量,并成為宇宙能量運動的一個重要而特殊的分支,由此而產生了既包含無機界又包含有機界的世界,成為我們研究能量的無機和有機運動的根本基礎。
人類作為自然的產物,自然要從屬于自然界的能量運動。生物學和有機化學是以有機能為基礎的,而社會科學又以生物學和有機化學為依據。雖然它們各自的起點不同,但都以有機能為基礎,并沿著有機能的運動方向而運動。隨著有機能的不斷壯大,它便通過動物分化產生了勞動,并使其成為有機能運動的一個重要分支,從而誕生了人類和人類社會。這條線索對我們研究社會科學尤為重要,它是研究人類社會運動的基本依據和基礎,決定著我們怎樣看待人類生存及其運動的人類觀。
簡而言之,目前的社會科學理論,除中國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體系和有些宗教以外,基本都屬于動物性理論,或與動物性存在著根深蒂固的聯系,而通過考察得出,能量觀科學則要求社會科學理論需要從動物性理論中超脫出來,上升為名符其實的人性。
由此,根據人類的本原及其正負能運動規律,它便與傳統的社會科學理論存在著一定的區別,并為對其深入探討提供了新的依據和基本思路。
9.1 人類(勞動)觀
人類社會是復雜的,但相比較而言,根據目前對有機物或有機能的認識,通過物質或能量的有機運動-尤其是通過勞動-而考察和研究人類社會,則簡單并直白了許多。
根據宇宙的本原和人類社會的形成,人類社會存在和運動的本原并不屬于物質,更不屬于資本,而是勞動能量,它從屬于有機能運動。人類社會隸屬于有機界,物質只是其存在和運動的形式,而勞動能量才是其存在和運動的內容。除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外,人類社會自身的運動也是由勞動所推動的,這是人類觀最基本的問題,也是人類最核心的價值觀。
目前人類的信仰多種多樣,但形式上都被說成統一于物質或精神。人們的追求也多種多樣,有資本主義,也有天堂或“極樂世界”等。其實,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自然科學,才是目前最大的宗教,并且它依然在大規模地普及中??上驳氖牵谏鐣茖W方面,中國以自己的傳統文化為基礎,結合馬克思主義理論,博采眾長,正在創造和建立一種新型的勞動或社會主義文化,并且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這種文化已經初具模型。這是很可貴的,也是很不容易的,雖然她歷經磨難,中國黨和人民曾為此付出了重大代價,但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探索和社會實踐中,她不但在物質的重重包圍中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而且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上,更加明確地指向了光明的未來。
但宇宙觀的轉變或升級換代是一種自然科學、哲學和思想體系的轉變,是一項巨大而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絕非輕而易舉。雖然在這方面有所認識,但目前自然科學和哲學仍然處于物質統一性時代,它們仍然處于物質的禁錮中,難于撬開縫隙。這需要科學界打頭陣,需要眾多科學家們在各個學科和領域都要深入實際,刻苦鉆研(并不是只啃書本),并與傳統理論展開一場你死我活的大搏殺,以結束物質科學幾百年的統治,逐步把物質運動納入能量運動,使其上升為能量科學。在重建整個科學體系的過程中,存在著大量基礎性和創造性工作,需要科學家們的大量付出和努力。
9.2 認識論(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人與自然的對立統一或改造自然始終是人類的最基本運動,它不但揭示了人類的起源,也揭示了人類生存的根本,而人類自身人性與動物性的對立統一則是基于這一基礎而存在的。
在改造自然的基礎上,人類社會自身的基本矛盾是勞動與寄生(負勞動),它屬于人類社會的雙相存在。它們的對立與統一運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運動的基本形式,貫穿于人類社會的始終,其它社會矛盾都屬于這一對矛盾的變異。盡管世界上存在著各種宗教和各種學說,但除宇宙觀外,基本觀點都可以歸結為主張公平正義并懲惡揚善(邪教除外),都屬于勞動與負勞動的變異或翻版。
作為勞動的動物性,人性與動物性這一對矛盾能夠更形象更直接地闡釋勞動與負勞動的關系。從根本上說,資本主義文化是建立在動物性基礎上的,而社會主義或勞動文化則認為,人性是屬于高于動物性,并與動物性對立存在的一種屬性,它屬于勞動性。整個人類進化的歷史,就是人類改造自然和人性逐步戰勝動物性的歷史。很顯然,資本主義文化已經嚴重落伍或腐朽,它所固守的動物性文化已經落后于科學發展的現實。
但腐朽文化絕不會自覺地退出歷史舞臺,它會做最后的掙扎。目前的世界又一次處于大動蕩時期,又一次處于人性與動物性的激烈博弈中。這次的博弈具有某種決戰的意味,其基本態勢是,通過人性與動物性的激烈博弈(兩次世界大戰)和長期對峙,世界的人性在增長,和平與發展已成為世界潮流,而一些動物性的污泥濁水正在被人性的歷史潮流所蕩滌。
9.3 人類社會的普遍聯系(各種聯系與展望)
勞動的人類觀與認識論,它充分肯定了勞動在社會科學中的地位,并找到了人類社會的第一推動力或絕對運動規律。雖然目前物質統一性原理仍大行其道,但它已不能一手遮天,根據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實踐,結合馬克思主義建立起來的勞動或社會主義文化,也正在茁壯地成長中,她正用勞動能量發展和壯大自己,也正用勞動能量拓展市場,在世界范圍內建立起了廣泛的勞動聯系與合作。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本文的考察,不但將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聯系在了一起,也把個人與整個社會聯系在了一起。在明確了人性與動物性的雙相存在和對立統一后,自己可以捫心自問,“是增強自己的人性還是增強自己的動物性”?毫無疑問,答案肯定是要增強自己的人性而摒棄動物性。那么,從你自己的內心深處就可以看到各國甚至世界的變化。
9.3.1 世界將要發生的變化
從社會科學方面講,勞動的人類觀與認識論的確立,最起碼會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以下三方面的反應:
1)動物性世界將要結束,人性世界正在欣欣向榮。正如生活中所經常遇到的一樣,一些小人或小動作容易率先取得先手或先得勢,但卻是短暫的,難以持久,它將很快轉入被動,目前世界中的動物性就處于這樣的處境中。
在思想和文化領域,目前東西方正處于短兵相接中,即人性文化與動物性文化正處于激烈的博弈中。從中國官方和民間的反映看,顯然東方文化已開始反攻,而西方不得不被動回防。文化是社會深層運動的先聲,并且是大政治的先聲,其影響不止于中國社會,必然會波及西方,意味著全球范圍內一場文化、社會和政治等大規模變革即將展開。
隨著人類勞動觀和社會第一性與第二性矛盾的明確,動物性會被各國人民或人類社會明確地辨別清楚,一些動物性理論和制度將會慢慢處于人人喊打的境地(也許比想象的還要快)。由此,動物性世界將要結束,人性世界正在博弈中變得欣欣向榮。
2)中西文化和社會交流將進入新時期。西方文化的擴張是伴隨著戰爭進行的,而從目前情況看,各國的版圖被逐漸確定了下來,說明戰爭已得到逐步遏制,利用戰爭擴大勢力范圍的做法已經過時。在戰爭被基本遏制的情況下,世界將由軍事博弈逐步轉化為文化博弈,而這種博弈的結果,將產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而從歷史的長遠觀點看,東西方文化和社會的交流與融合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對整個世界也最為有利。
通過對自然科學、哲學和社會科學的綜合考察,很明顯地反映出,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哲學的系統性方面較為合理,而西方文化則在微觀科學(即物質觀科學)方面存在著優勢,由此而清楚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由此而清楚了它們各自所存在的優點和缺欠,從而為它們的相互融合明確了契合點,這為中西方文化和社會的交流與融合提供了重要參考。
文化雖然存在著差異,但不應該以己之長而相互歧視,而是需要根據自己的缺失而相互學習和借鑒,以彌補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共同發展與進步。
在勞動的本質中,其本身就包含著和平、發展、合作與進步。隨著勞動的交換與合作,隨著貿易量的不斷增長,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自然會在不知不覺中進一步增強,一些偏見會逐步消解,東西方社會也將進一步相互融合,整個世界也將進入一個更加和諧的新的歷史時期。
3)勞動必將風靡全球,世界將迎來大發展時期。宇宙觀和人類觀的變革,帶動的是整個科學和思想體系的變革。在思想或意識形態領域,腐朽文化的沒落和新興文化的生長,已反映出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物質觀是目前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根基,也是資本主義文化和制度的祖墳和命根子。只要證實了宇宙的本原是能量而不是物質,勞動與負勞動或人性與動物性,便將成為研究社會科學最基本的參照系。社會是勞動的社會,不是資本的社會,由此,不但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將發生重大變革,資本主義文化和制度也將失去其歷史的合理性,其所謂的文化和“制度優勢”也將不復存在,在整個科學體系的重建過程中,世界格局也不得不進行相應的調整和變化。2016.9.4-5日杭州的B20 和G20峰會,其議題由金融向實體經濟的轉變,應該就屬于這種調整和變化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在這場大變局中,如果有些國家或地區不能積極地順應潮流,它將被歷史所拋棄。尤其是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和其制度,如果不能主動實現自我變革,將很難面對和處理國際國內的一些矛盾。在國際上,各國間的勞動交換與合作已織就了一張很大的網,互相聯系與依靠,它突破了人為制造的物質藩籬,有效制約了資本的自私性和侵略性,世界由對抗走向和平、發展與合作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一些國家或區域之間的聯合也將快速地形成和推進。在國內,比如美國的“占領華爾街運動”、“弗格森事件”等一些抗議活動,暴露出多種社會問題,它們正在向更明確的政治事件發展。根據勞動與資本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這種變革的形式除分裂和革命外,也許還有其它的選擇(比如改良??峙潞茈y,因為政治斗爭是不可避免的),但其向勞動型社會的變革是目前必須面對的一種選擇。
隨著勞動觀的確立和更多勞動型社會的建立,勞動對于負勞動的抑制相應增強,勞動能量的釋放得以順暢,各行各業各類人才都能夠大展拳腳,社會的人性將大幅度提高,比勞動比創造會蔚然成風,促進人類向著人性或勞動性社會更快速發展。
9.3.2 中國將要發生的變化
根據地緣政治的歷史,若用文武之道論之,世界的基本狀況相比較而言是東文西武(東方好文而西方好武)。由于目前西方文化還在盛行,這說明目前軍事在社會運動中仍占有相應的地位。而在西方文化盛行的同時,隨著局勢的逐漸穩定,它也在漸漸式微,其“套路”(戰略)已出現了混亂,而東方文化卻在漸漸抬頭。鑒于世界和中國政治文化的現狀,目前中國的武備是必不可少的,軍事建設仍需要加強,但同時更需要加強自己的文化建設。而不管是軍事建設還是文化建設,都要以經濟為基礎,都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都需要勞動能量或第一推動力予以推動。
由于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和資本的非人性剝削與掠奪,決定了資本主義必定是一個短命的歷史時期,人類不可能允許其長久存在,資本主義文化的沒落和社會主義勞動文化的興起是不可避免的。而在這場變革的大潮中,中國處于非常有利的地位,尤其是中國新型的勞動哲學和文化,非常符合自然規律和人性,這在基本面上已決定了中國文化的繁榮不可避免。以此為基礎,中國也將迎來下列變化:
1)中國科學界將在基礎理論方面取得相應的話語權。通過對自然科學的系統考察,中國古代哲學與目前的科學現實非常近似。雖然“氣”與能量在內容上有所區別,但其雙相思維(陰陽)的認識論和近似于能量推動物質運動的理論則是科學合理的。尤其是中國《易經》的太極思維,與宇宙和人類社會誕生、存在和運動的實際基本吻合?,F代科學既屬于對中國古代哲學的一種補充或完善,也在某種程度上屬于一種理論的回歸。
在目前的物質科學基礎理論方面,話語權基本都掌握在西方科學界手中。但通過考察已經清楚,在新的哲學或思想體系中,中國的能量觀與勞動觀以及雙相思維的認識論,它將在科學大廈根基(基礎理論)的重建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并將在新的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基礎理論方面取得一定的話語權。
2)國人的思維將獲得解放,會促進科技、生產力和社會更快速發展。在整個科學史上,物質觀科學占有一席之地,它是人類認識自然和歷史發展一個重要的階段。在此階段,物質觀思維是有利的,而如果跨入能量觀和信息化時代,則物質觀思維的優勢將會相應地慢慢弱化,而中國在接受了物質思維的基礎上,再結合能量觀即雙相思維的長處,顯然會增強自己的優勢地位。系統越復雜,中國思維就越能發揮作用,這一特點已導致中國對西方科技的追趕速度在加快,并且隨著一些能量和信息化因素的增多而變成一種優勢,這在目前的科技發展中已經逐漸顯現出來。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根深蒂固(近似的)能量觀和對立統一的認識論,并具有傳統的運動思維,但由于近現代物質科學的盛行,它卻不得不遷就于物質,使其思維被禁錮在物質之殼內不能充分發揮,讓人感到憋屈,有種有勁使不出的感覺。
由于注重于微觀領域,我國的科技也曾深受影響,比如關于人類起源,關注點也被引導到遺傳或DNA方面,而通過考察已明確地反映出,人類的起源毫無疑問在于有機界能量的上升和累積,遺傳或DNA的變化應該是能量和信息運動的一種反映,應該從能量運動更高的層面對其予以探索才能揭示出人類和動物界起源的真相,宇宙觀需要從物質觀上升為能量觀。一旦掙脫物質枷鎖,確立能量觀,國人的思維將獲得解放。目前的一些科學概念有些混亂,亂得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似乎迷宮,不但科學家們走不出來,更讓普通百姓犯迷糊。通過調整宇宙觀和思維,系統整理并歸類目前科學領域的一些基本概念,努力對其予以概括使其簡單化,并拋棄一些非自然因素,實事求是地反映自然,其結果必然是既能使科技前沿更快速地向前突進,也能使科學知識更便于普及。
如果能夠明確科學的最基本問題和概念,使其走出物質觀的“圣殿”或“廟堂”并易于為百姓理解和掌握,必將能夠大規模開發民智,方便人們都熟悉科學,熱愛科學,研究科學,必將向全民科學方向發展,并產生大批科學家,會更有效地促使科技和生產力快速發展。由此,也能夠激發出全民的科學和勞動創造熱情,帶動整個社會的同步發展。
3)中國文化的溢出效應將加速。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結合產生的毛澤東思想,再加上鄧小平等通過改革開放使能量觀與物質觀有機結合在一起,為古老的中國文化補充了新的內容,并煥發出新的生機,從而產生了一種新型的勞動或社會主義文化,使中國在社會科學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面。這種文化既能吸收借鑒資本主義文化的合理成分,又能抵御其糟粕的滲透(如自私、貪腐、色情暴力等),由此形成了中國文化一種獨特的生存和發展優勢。在擇優吸收和合理汰劣的交流中,她會促使自己進一步完善。
隨著中國勞動文化的完善和各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她會成為各國(尤其是勞動者)的重要參考,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甚至醫學等,其影響將會向外自動溢出,并將加速。
4)新型醫學應該在中國誕生。西醫的理論基礎是物質,基本屬于無機醫學,而中醫的理論基礎是氣(≈能量),所以,如果不使其層次分明,并把物質運動納入能量運動,它們根本無法結合。隨著物質觀與能量觀的有機統一,偏重于(無機)物質運動的西醫必將與偏重于(有機)能量運動的中醫相互交融或結合。如同文化與社會的大交融一樣,在改造西醫的過程中,中醫自身也將得到改造,比如由能量取代氣、正負能取代陰陽、微生物的補缺、經絡和穴位生理功能的明確、有機與無機理論的運用等等,都需要重新考察和補充。由此,中西醫結合并不是簡單的結合,而是在各學科升華為能量觀的基礎上,使原有中西醫理論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新型醫學。
很顯然,這種新型醫學將不得不以中醫藥為主,不得不在中國誕生。屆時,其對世界的影響將遠遠超出醫學的本身。
5)國家統一步伐將加快。由于勞動能量的延伸和對社會的聯系作用,人類社會的運動屬于“化合”反應,而分裂則是逆勢而行,必然遭遇勞動和社會的反制。所以,兩岸之間的“化合”是必然的,何況兩岸屬于同種同根。尤其是大陸與其各方面比較所形成的反差,其效果會深深撼動臺灣社會。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大陸的進一步穩定,以及文化和社會的更加繁榮,無機性的臺獨勢力將受到遏制,和平統一的浪潮會更加澎湃,統一進程將加快。
9.4 順應趨勢,做社會發展的正能
通過對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系統考察、分析與綜合,社會運動與發展的趨勢已經非常明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堅定信仰,順應趨勢,各盡所能,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和諧文明,更加繁榮富強。
這是一個各方面都在發生大變革的時代。從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看,它們都屬于中國發展非常有利的條件。尤其是中國經歷兩百年左右的洗禮,在社會主義革命后,其文化已經過調整和完善,得到了相應的進化,使我們在物質觀方面也得到了相應的彌補,為國家科技事業和經濟的發展創造了非常優越的社會環境和條件。作為每個人,要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努力學習,發揮各自所長,積極投身科研創新,提高勞動技能,為祖國的更加繁榮昌盛和富強做出更多貢獻。
中國的勞動或社會主義文化,由于其貼近生活,便于人們掌握和遵循,必將形成全社會共識,在推進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全面發展的同時,也會促進社會風氣的全面好轉。
在明確了人性與動物性以及其進步與落后的區別后,應該在思想上更加注意培養自己的人性,遏制動物性,在博弈中戰勝自己,使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
這些年由于中國主要從事經濟發展,不可避免地導致一些人過于重視物質層面的追求,從而產生教學、學習和做官以及一切社會活動都是為了發財的物質追求,使自己沉淪于物質索取層面。信仰的缺失,心胸的狹隘,追求的膚淺,使得有些人沒了方向和奔頭,處于發財的焦慮和迷茫之中,使自己的潛能被卡在物質之殼中不能有效釋放,甚至有些通過自己的知識或權力,過分謀取私利危害社會,成為社會發展的負能。
欲改造自然和社會,首先要改造自己,使自己成為社會發展的正能,因為只有正能才符合社會發展與進步的趨勢,才能對社會產生有益的作用。由此,社會的發展對人類的自我改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做事者不奢華,奢華者不做事。能者不貪,貪者不能。能者講究簡樸節約和勤勞奉獻,而貪者則貪圖揮霍浪費和安逸享樂,這是一些最基本的道理,也是我們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社會的一種共識。崇尚人性,抑制動物性,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個人成長進步的明確彰顯。任何個人,只有將自己的理想與時代潮流和祖國大業聯系在一起,才能為社會所稱道,才能有前途和出息。通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比較,作為一個知識的求索者,他也應該是一個人性的追求者,在視界開闊并胸懷遠大的同時,應該進一步加強對自然與社會科學知識的學習,提高追求的層面,在積極參與改造自然的同時,更要注意對社會的奉獻,使做官不參與社會爭利,學文化為了高效生產和科學創造,并把這些傳導給社會,使自己和社群合于社會發展的正能,推動我們文明與和諧的社會建設,把我們的國家建設成更加人性或勞動型(即社會主義)社會。
同胞們,世界正在從動物性走向人性的量變中,很快就要發生徹底的質變。讓我們深感慶幸的是,經過世世代代的共同努力,我國已發生了這種質變,也創出了新型的科學文化,她必將在人類社會的進步中進一步大放異彩。由此,當心中每想到中國這個響亮的名稱,作為她的一員,我們會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大家共同努力吧,讓我們團結在勞動的旗幟下,滿懷自信,堅定勞動信仰,堅持勞動價值觀,用我們辛勤智慧的勞動去創造一個更加光明美好的未來!
初稿:2012-3-16。修改:2012-3-27。再次修改:2012-4-17。改定:2012-5-1。改寫:2012-6-14。再次改寫:2013-7-18。系統修改:2013-10-23。再次系統修改:2014-6-6。補充修改:2014-6-21。再修改:2014-12-22(有待其它補充意見)。擴展閱讀后補充修改:2015-2-12。裁剪修改:2015-6-18。 再次修改:2016-9-4/5。
參考資料
[1] 宇宙本原與對立統一規律[2014-07-1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8e70fc70102ux8n.html.
[2] 化學的能量觀考察[2012-06-2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8e70fc7010158ys.html.
[3] 三大理論與三種時空[2014-07-1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8e70fc70102uxg1.html.
[4] 能量的宇宙[2014-07-2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8e70fc70102uxk8.html.
[5] 生物學初考[2012-06-2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8e70fc7010158ys.html.
[6] 中醫與能量觀芻議[2013-07-0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8e70fc70101dz6x.html.
篇后語:為展開討論,有幾個問題需要說明如下:
1)很抱歉,參考資料都是出于自己之手,這并不是為了突出自己而有意這樣做,而是目前鮮有運用能量觀闡述各學科的資料,實屬不得已而為之,請見諒。
2)由于健康原因,目前還沒有對生物學和醫學考察的稿子進行最后的系統修改。不過,其修改也只限于一些小問題和文章結構,本稿所引用的一些基本結論不會變。其實,一些基本問題的結論已包含在主要的自然科學考察的三篇稿子中。
3)社會科學的根本問題在于自然科學。建議社會科學造詣深厚之士,不妨發揮一下自己思維活躍而開闊的的優勢,考察一下自然科學。但在考察中需要注意幾點:
⑴不要涉入太深,只求泛泛了解,從客觀角度觀察它,以免被物理學帶入“溝”里爬不出來(這種情況很容易出現)。在其它方面也是如此,比如考察《易經》時,只要得出其“八卦”屬于事物間的普遍聯系就可以了,不必對其研究過細,因為事物的八種劃分本身就是錯誤的(更不要說用其看風水算命了)。
⑵不管從哪個學科發現矛盾,都要歸結到最基礎的方面,要在這些方面多下功夫,因為如果一座大廈的根基打歪了,上面建得再花樣百出,它整體還是歪的。
⑶各種矛盾匯總起來,最終都會追究到能量,直至大爆炸。由此說明,物質科學的上方還存在著能量科學。
⑷在得出宇宙觀和認識論之后,再返回頭考察并對照各學科,許多問題就較為清楚了。
4)由于考察中所得出的一些結論與傳統理論不符,并存在嚴重沖突,所以,自然科學考察的稿子很難被“廟堂”認可并得以發表,由此該稿也只能在民間展開探討(“廟堂”是指望不上的,因為那些專家教授誰也不敢對此輕易表態)。鑒于這種情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提前在民間著手做些考察和研究,本人很愿意與大家一起交流提高。
5)為便于大家參考,自然科學考察的幾篇稿子已發布于博客中。自己很希望有興趣的朋友能夠對其提出批評和指導意見,以便使一些證據和結論更加扎實可靠。
6)本稿屬于討論稿,主要是面對普通百姓的,因為據觀察,有的論壇中一些公職人員似乎不方便對其發表意見。由于自己一人畢竟知識有限,一些思考也不一定到位,所以,大家的一些意見可以大膽提,說錯了或言語激烈些也沒關系,只要講實話就歡迎,目的是通過集思廣益,讓我們共同完成這一探索,它對我們國家和民族有益,對整個人類社會有益。
實不相瞞,對于自然科學、哲學和社會科學的一系列問題,自己原本是想通過自學搞懂搞通,并沒有想到會追出一系列矛盾,也沒有想到會涉及這樣一些超大型課題,更不是存心或有意要冒犯一些超級大師或名家。這些課題對我有些超負荷了,自己感覺很吃力。又由于自己屬于草根,不但沒有公職,更沒有“專家教授”那套長袍馬褂,也從未正式發表過文章,寫作方面也沒人給予過指點,各方面都很需要大家的幫助。尤其是對自然科學的考察,需要更多的證據予以更嚴謹的科學證實,懇請大家不吝賜教。
7)本文中所涉及的一些具體問題,基本都抽出來形成了一個個短篇。如想對其深入了解,可參考那些短篇。
如果有人不方便公開發表意見,可直接與我取得聯系。
歡迎大家提出寶貴意見。聯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13793888426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