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關公和孔子的評價,很多人沒有進行比較,但是如果真的拿來比較一下,大家就會奇怪的發現關公的地位是高于孔子的,因為關公死后被尊為帝,而孔子只不過是王公,這之間一個為君一個為臣,是有天壤之別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是值得思考的。
在中國古代社會一般是以文制武,文官的地位是要明顯高于武官的,在一個省是二品的文官巡撫可以挾制從一品的武官提督的,并且在古代把讀書科舉等放到了社會最高的行業地位,對于練武則沒有那么高了,因此作為文臣的孔子應當比武將的關公地位高才對。
有人會說關公是民間的財神,民間是愛財的,但是對于歷代的統治者,他們給封號不是以財物為標準的,而孔子是讀書人的領袖,讀書科舉拜孔子可是求官的,古代的官本位當官是比發財更重要的事情,連俗語都是升官發財,把升官要排在發財的前面,從這一點而言也是孔子的地位要高于關公才對。因此關公的地位高于孔子是有中國古代皇權時代的特別需要的。
這里首先就是孔子是有傳承有序的嫡系后代的,如果孔子被尊為帝王,則他的后代就有繼承帝王的公信力了,這個公信力是要分享當朝統治者當皇帝的公信力的,要降低皇權的信用的事情是絕對不會讓之發生的,因此孔子的地位就絕對不能在死后被尊為帝王的!還有就是孔子如果以文德被尊為帝王的話,就給很多陰謀篡位的權臣以文德得到君位帶來了合法性來源,對于皇帝也是不利的。
關公是沒有嫡系后代的,因此關公死后成為帝君是沒有孔子的障礙,但孔子不能被尊為君并不意味著就要把關公尊為帝君,武將被尊為帝君不是更助長武將的造反嗎?古代的統治者是十個文臣貪污也比不上一個武將造反,對于武將造反是防范甚深的,但是為什么就把關公尊為帝君呢?這里的關鍵就是把關公的信義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古代的社會管理成本極大,需要信義的道德進行維護,帝君本身也是信義道德的信仰典范,中國古代是尊崇以信義成為帝君的,古代的農民起義的領袖入主大統,都是以信義為號召的,以原來的皇帝失德失信而失去上天的信任,因此天道改而取得成為皇帝的合法地位的,尤其是明朝的皇帝出身低賤,如何能夠承襲大統就要把信義拔高,乃至創造出了朱太祖與玩伴共屠牛犢果腹而獨擔責任的故事,關公也就是從明朝開始被尊崇為帝君的。而清朝入關是以武力得到統治權,崇尚關公的武力和信義就是給他們自己的統治合法性貼金,當然會把關公的地位一再的拔高,在拔高關公的地位過程當中增加他們統治的公信力。
因此關公的帝君地位是要給古代的統治者帶來公信力的,關公的死后成為帝君說明了武力和信義的結合可以成為帝君,使得這些武力開國的王朝的皇權信用來源得到鞏固,而文臣的孔子是反對禮崩樂壞的亂世梟雄的,只不過是為了籠絡天下精英而必須給孔子地位,這其間是有很大的不同,所造成差別的根本在于皇權公信力的考慮,皇帝的公信力是皇權的根本。
背景資料:關公與孔子的歷史封號
孔子死于魯哀公十六年(前479),魯哀公親誄(lěi)孔子,誄文中稱孔子為“尼父”。孔子有封號始于漢平帝劉衎(kàn)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衎追封孔子為公爵,稱“褒成宣尼公”。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孝文帝元宏改稱孔子為“文圣尼父”。大象二年(580),北周靜帝宇文衍恢復孔子的公爵之封,號“鄒國公”。隋文帝楊堅開皇元年(581),尊孔子為“先師尼父”,取消封號。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二年(628),尊孔子為“先圣”,十一年又改稱“宣父”。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666),尊孔子為“太師”。武則天天授元年(690),恢復其公爵,稱“隆道公”。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七年(739)升孔子為王爵,謚號“文宣”,稱“文宣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趙恒加號孔子為“玄圣文宣王”,五年又改為“至文宣王”。孔子家族從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第46代起,由嫡長孫世襲“衍圣公”爵位。自此孔氏族人,無論長幼輩分,得以“公爺”稱之,并得大禮參拜。元成宗鐵木耳大德十一年(1307),加號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朱厚熄嘉靖九年(1530)改稱孔子為“至圣先師”。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二年(1645),加號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先師”,十四年又復稱“至圣先師”。民國年間,“國民政府”派官員祭祀孔子,祭文仍稱孔子為“大成至圣先師”。
關羽生前除曹操奏請漢獻帝封其為漢壽亭侯外,正式官職為襄陽太守、都督荊州事務。劉備封賜的爵位先為蕩寇將軍,后為前將軍,列蜀漢“五虎上將”之首。在其歿后的41年,即三國蜀景耀三年(260,正好是其誕辰100周年),后主劉禪追謚為壯穆侯。然而,從南北朝開始,直到清朝末年,關羽受歷代封建帝王的祟封有增無減,“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盡,廟祀無垠,關羽名揚海內外,成為歷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之一。
給關羽加爵封王始于宋代。徽宗趙佶于祟寧元年(1102)追封關羽為“忠惠公”,使羽由侯爵進為公爵。事隔一年,又于崇寧三年進封羽為“崇寧真君”;大觀二年(1108)再封羽為“昭烈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又封羽為“義勇武安王”。在短短的21年內,趙佶追封關羽多達4次,由侯進公,由公進君,由君進王。南宋第一個皇帝趙構也宣稱關羽能“肆摧奸宄之鋒,大救黎元之溺”,于建炎二年(1128)加封羽為“壯繆義勇武安王”,其子趙昚更稱關羽“生立大節與天地以并傳,投為神明亙古今而不朽”,“名著史冊,功存生民”,于淳熙十四年(1187)加封羽為“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封關羽為帝始于明代。朱棣說他的行動得到關羽顯靈保佑,由他當皇帝乃是“天意”。到了明朝中后期的正德四年(1509),朝廷下令將全國的關廟一律改稱“忠武廟”。萬歷二十二年(1594),神宗朱翊鈞進封關羽為帝,關廟的稱謂亦由“忠武”改為“英烈”。萬歷四十二年(1614)十月,朱翊鈞封羽為“三界伏魔大神威遠震天尊關圣帝君”(見《咳余叢考》《老圃叢談》兩書)。《解縣志》和《山西通志》對關羽封帝的記載與上述說法有異:一說是萬歷十八年(1590)封羽為“協天護國忠義帝”;一說是萬歷十年封羽為“協天大帝”。
清代統治者也是極為崇信關羽的。順治元年(1644),即封羽為“忠義神武關圣大帝”。雍正四年(1726)追封羽的遠祖、祖父、父親為公爵。乾隆之后,歷嘉慶、道光二朝,羽的封號陸續加成“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羽贊宣德忠義神武關圣大帝”,多達24字,比之歷代表彰尤著。文宗奕寧于咸豐五年(1855)追封羽的遠祖為“光昭王”,祖父為“裕昌王”,父親為“成忠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