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象文字是整體翻譯事物范疇信息的符號圖示,也是文明的本來意義
——生象文字與卦之三
薛英俊 李桂秋
解決了認識的前提背景,我們才可以進入語言文字世界,探討語言哲學問題。否則,不可知論、懷疑論、多元論就會從各個方向不時投來匕首和標槍,使你總是不得不亡命天涯,仰望星空,發千古之無奈的悠嘆。
高玉在《論語言的“工具性”和“思想本體性”及其關系》一文的結尾處斷言:“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哲學思想、文學理論、宗教觀念的差異,從根本上是兩種話語方式的差異,從深層上根源于語言體系的不同⑵”。誠哉斯言也。但是其在文章內容提要中所言:“語言起源于對事物的命名,并且這種命名性至今仍然是語言的基本特性”,則因為意識形態上的字母語言的主宰地位,而將漢字——生象文字的起源根由一筆抹殺了(盡管其在文章中亦未被“命名”所拘),且其文章行文走筆的思維邏輯及哲學思想,始終是被這一概念的本質所牽制。
相反,其對章太炎的引言:“語言者不馮虛起。呼馬而馬,呼牛而牛,此必非恣意妄稱也。諸語皆有根,先征之有形之物則可睹矣。”雖不全面,畢竟還是說出了漢字的起源根據之一、二。且“征之”之用,對漢字的“形聲”特點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如同同樣引用的西塞羅:“詞語是事物的符號”;德國語言學家赫爾德:“第一個被意識到的特征就是心靈的詞!與詞一道,語言就被發明了”;所表達出的拼音字母文字與“事物”相割裂的“主觀”“理念”強制性、不連慣的“悟性”、自我中心主義的隨意性造成的“西方哲學的終結”一樣,昭然若揭。
我們之所以不再將漢字稱為“象形文字”,也正在于“象形文字”所表征的望文生義的簡單“命名”性,徹底歪曲了作為“生象文字”的漢字的起源基礎和創造、使用的原則式法:六書!盡管現存的典籍、辭典、流行文本,及“現漢”規范有太多的地方違反了這一原則式法。
關于“六書”,不要說在“五四”時期,即使在當代,學界的爭議也是非常激烈的。但為什么看不出,或者說能夠樹立起一個標桿流派,至少占據一個主流航道,讓國家、人民在論述文化傳統的先進性之時能夠有一個硬起腰桿的可靠的學理支撐?問題不但出在傳統學術對于“六書”的模糊論說和語言文字對其混亂的應用上;同時更緣于易學界對于《周易》整生邏輯的認識缺乏和思維范疇體系丟失上。
中國的學者若只是在“文字學”里面研討、論述“六書”,那么,不但不會有理論的說服力和邏輯的判斷功能,同時,也就不能不接受西方學者對中國哲學的“合法性”的置疑及中國到底有沒有哲學的追問。無原則地回避與批判西方的這些“無知”、或“陰謀”論調,只會更加加重中國傳統文化的災難,是不會有什么勝利期望的。所以,必須明確,這一問題的真正解決,靠的是我們傳統文明哲學自身的體系,尤其是范疇邏輯體系,而不是那些“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一類強詞奪理的惡劣態度。
傳統上,談“六書”(即會意、象形、形聲、轉注、指事、假借),一般都是舉例說事,現身(唐漢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說法的。這樣的結果是什么呢?直接的后果就是:一是缺乏邏輯支撐;二來對“反例”不能自圓其說;三則缺乏一以貫之的方式方法(思維式法);其四就是“六書”的六個層面被散亂、隨意和混沌化。
所以,當我們到字典上去尋求驗證哪個字是象形的,哪個字是會意的,哪個字是形聲的,或者一個字的字義中,究竟哪個含義是屬于象形的動態生象描述,哪個含義是會意的思想解釋,哪個含義是形聲的像形擬音方式表達,就會陷入即使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依然無所獲得的窘境。越認真,就越會氣急敗壞。故此,我們就能更深切地體會出“五四”先賢們的一些“過激”言論及狂批、打倒的態度了。
似此,原因何在?答案是緣由在于學者們并沒有真正體會出“古文”,亦既“文言文”的源泉內涵。因為“文言文”就是“古文”的另一種指稱,所以,在這里我們只需回答“文言文”的范疇所在也就算是完成了任務。
“文言文”,并不是一個概念,或名稱,而是一個全稱的肯定判斷。其第一個“文”,是作為主體的文字及文字組合信息;第二個“文”,則是自然事物范疇的狀況(靜、實體)及狀態(動、過程)信息。請注意是范疇,而非“事物本身”,這才是文字學與語言哲學的區別所在。作為范疇的生象文字是刻畫與描述,而不是命名。命名是以人的理念為中心的(所謂主觀的),刻畫與描述則是以事物的真實存在為依托的(所謂客觀的)。
文字學的研究離開了文字與事物范疇的關聯關系及認識是如何達成的追問,只是在文字系統中就文字研究文字的歷史及造、用、義等等;而語言哲學則必須要回答文字與事物的關系和認識怎樣才能成為真正的知識,尤其是智慧的問題。二者不在同一高度層次上。所以前者被稱為文人、文字家,而后者才被稱為科學家、哲學家。因此,“文言文”的完整解釋應該是“文字是事物范疇信息復制與轉錄的符號圖示,它所描述的是自然事物的狀況或狀態‘生象’信息的”。而不是因為帶有文言虛詞(原則上漢字本身是范疇生象,而不是“詞”,更不應該有什么“虛詞”、“連詞”之稱。漢字語句之間的聯系靠的是自然的法則和秩序,而不是“詞”性),所以才叫“文言文”。
在此,我們不妨回憶思考一下提出“文以載道”的韓愈,為何要提倡學習先秦的“古文”,反對魏晉南北朝以來“玄”學華而不實的文風,反對當時流行的駢文的根源。先秦“古文”中有“文言虛詞”的定法么?而且韓愈還在《原道》一文中,氣勢充沛,有破有立地說:“坐井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這里的者、也,是“虛”的詞么?所以,楊潤根對“文言虛詞”方面的理論批判是恰當其時,恰如其分的。所以,當我們推崇唐宋八大家時,也需要好好地咀嚼一下漢字的生動及識情畫意功能。
下面讓我們通過將鼎、維、八三個字的含義與“六書”原則式法的一一對應,來說明“范疇”生象信息是如何表達的(字義均錄自《漢語大字典》)。
(一)鼎
1.會意(邏輯,信息,道,規律,法則,“理念”,思想范疇;陽,大一)。傳國之重器。指王位或國家政權。
2.象形(心靈,意識,靈魂,精神,思維,機制范疇;陰⊗陽,幾)。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
3.形聲(器物,身軀,行為,具象范疇;陰,小一)。器物。圓腹三足兩耳,方形四足。
4.轉注(自然界,人類社會,信息維,相干范疇;陽,整體)。⑴表示正在進行或正處于某種狀態。相當于“正”,“正當”。⑵顯赫,盛大。⑶最,頂。⑷抵拒。⑸系船之具。⑹六十四卦之一。
5.指事(國家,政府,聯盟,體制范疇;陰⊗陽,“大人”,“大象”)。喻三公,宰輔,重臣之位。
6.假借(團體,組織,符號,中介范疇;陰,局部)。⑴三方并立。⑵同“釘(dìng)”。
(二)維
1.會意(邏輯,信息,道,規律,法則,“理念”,思想范疇;陽,大一)。系,連結。
2.象形(心靈,意識,靈魂,精神,思維,機制范疇;陰⊗陽,幾)。網,絡,網絡。
3.形聲(器物,身軀,行為,具象范疇;陰,小一)。系物的大繩。
4.轉注(自然界,人類社會,信息維,相干范疇;陽,整體)。⑴角落。⑵表示范圍,相當于“只”、“僅”。⑶表示反問,相當于“豈”。⑷量名。⑸地名。⑹表示判斷,相當于“乃”、“是”、“為”。⑺相當于“以”、“于”、“於”。⑻相當于“與”。⑼姓。⑽數學名詞。幾何學及空間理論的基本概念。直線一維,平面二維,立體三維。
5.指事(國家,政府,聯盟,體制范疇;陰⊗陽,“大人”,“大象”)。綱紀,綱要。
6.假借(團體,組織,符號,中介范疇;陰,局部)。⑴維持,維護。⑵通“惟”。考慮,計度。
(三)八
1.會意(邏輯,信息,道,規律,法則,“理念”,思想范疇;陽,大一)。數。一加七的和。
2.象形(心靈,意識,靈魂,精神,思維,機制范疇;陰⊗陽,幾)。分開。
3.形聲(器物,身軀,行為,具象范疇;陰,小一)。像聲。
4.轉注(自然界,人類社會,信息維,相干范疇;陽,整體)。姓。
通過這三個實例,我們可以明確幾個結論:
1. 漢字——生象文字,是不能盲目地以會意、象形、形聲、轉注、指事、或假借來獨稱的。對應于其中的每一個原則,它都有其特定的范疇所指。“六書”是造字、用字的思維式法,不是六種字;而六大總范疇包涵了所有的字,及一個字在六大總范疇中的特定意義及應用對象。
2.漢字中有些字是不完全具備這六個原則的。只有特殊的、只符合一個原則的字才可以馬馬虎虎地稱其為象形字、指事字、形聲字(如楠)等,且只具有范疇區分意義,不能作為字與字之間創造方法的區別定義。因為很多字都具備有六大總范疇的全部適用功能。
3.漢字是不能以“象形文字”來命名的。否則,其它五個原則就與“象形”原則失去了在思維式法中并行的同等地位,從而違反了“同質等價”的邏輯規律,也失去了漢語言的天然哲學性。
4.漢字也不是命名的詞,或定義出來的概念。一旦對漢字進行命名、定義,其定義的內容并不是這個“詞”的含義,而是這一個字、這一個范疇、或這一個名稱所對應的事物的本質、性質、具象及規律。漢字的科學性就在這里。
5.漢字應該明確為:生象文字。一是漢字具有“腦電波”顯象信息的記載功能;二是“象形”原則的內涵不是“像……形”,而是“象者,像此者也⑶”。就是說此“象”,是字符所指稱的“事物”的實際狀況或狀態的、活生生的“象”范疇(漢字的真正起源正是對事物的仿生畫象),故可簡稱為“生象”。一如照象、錄象中的實象(必須注意:會意原則中的所含之“象”,則是虛象、幻象)。
6.生象文字的思維邏輯是藝術哲學,所以中國才會有源遠流長的“書法”傳世。即如亞里士多德《詩學》中所稱的“藝術的本性是摹仿⑷”,“摹仿處于活動中的人⑷”,“摹仿出人的性格、情感和活動⑷”,等等。用現在時髦的話講,生象文字學就是仿生學的前身。也就是說現時代,如若修定完善漢字譜系,只要在“六書”原則下,采用仿生學的科學手段即可實行。無需再進行沒有任何意義的繁簡之爭。這一工作也不限于文字界,其不但適用于所有中國人,也適用于整個人類共同來完成。結論當然是:不是讓漢字走向世界,而是請世界人民走向漢字,共同擁有“菩提心”。
7.“六書”的六個原則作為思維式法的構形定位是有嚴格的規律排序的,而非獨立或任意成“章”,否則,就失去了同一性原則的思維式法作用。是對對象的“三個一組(八經卦式),兩個核心(六十四別卦的內、外卦式),一個軸心(信息維和思維的幾制)”之六大范疇的思辨的哲學分類,其次才是通過偏旁部首組合所進行的對事物的科學分類。但這一結論則需要對比著卦的六爻順序及內、外卦作用原則(棋子和棋局的關系)才能夠認識清楚。并從而弄清《易經》中的卦與漢字的邏輯聯系,中國為什么會出現“卦象文字”,中華文化之所以為易文化、龍文化、龍鳳文化,《易經》的整生邏輯,以及“文字易”的由來等等疑難問題。
同時,根據中醫學《珍本祝由十三科》⑸的描述:“據歷史考證。相傳軒轅氏因為醫學領域深邃,懸壺濟世者不乏七竅只通三、五竅者,往往以人命為兒戲,害人誤己。于是仰觀天文,俯察人心,授意左史倉頡,創造祝由術。一種是由秘字,一種是五雷符章。秘字,以雨字為君,鬼字為臣,其它名字為左使。符章,以尚字為將,食字為兵,其它對癥字為先鋒,以作治病驅邪之用。
秘字符章造成,天為雨粟,郁為夜哭。軒轅氏憬然有悟,知文字有靈,足以格天心而懾鬼魅。遂與歧伯咨商。在各秘字之下標以主治病名,配以相當藥引,試治疾病,百發百中,治人無算。因而祝由一術得以發展,被歷代官方或民間使用,數千年來傳遞不衰,歷盡蒼桑。可見其乃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聯系到生物波和“信息”的收發模式,其書中的那些字、符,也就不再神秘了,不過是現代科技工具——頻譜儀所使用的特殊頻譜的變種,網絡上使用的“補丁”軟件而已(祝由,乃“祝說病由”,即唱說病機病癥,非人的名字)。事實上,計算機編程使用的“C語言”系列,其功能作用已經越來越趨近于“漢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