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把我們的思想和心情調整到一個最佳水平,就必須研究我們的思想,研究我們的思維,研究我們的思維有哪幾種狀態?這些狀態各有什么特點?我們該常住哪些狀態?又該怎樣對待其他狀態?為了能在宏觀上把握思維的整體狀態,我們就必須跳出思維的某一個具體狀態,以防止“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情況。就我們現在的情況來說,就是要跳出我們現在所處的“思維的事相續狀態”。我們平時的思維總是和具體的事聯系在一起,并且后一個念頭總是建立在前一個念頭基礎上,如此相續不斷,就像瀑布一樣,無有暫歇,我們把思維的這種狀態叫做“事相續狀態”。
如果我們對自己平時的思維加以觀察,就會發現:自己在思維時,身體的一些相應部位會不由自主地處于緊張狀態。對,就是這樣,事實上身體對思維有著輔助和強化的作用,我們稱之為“身體對思維的響應”。如果用打仗來作比喻,那么思維就是需要解決的敵人,而身體就是敵人的強大援軍。有時候直接消滅敵人有很大難度,因為敵人強大的援軍就在附近,很快就會來到,這時候怎么辦?很簡單,圍點打援。我們就先消滅敵人的援軍,這樣就能孤立敵人,最終消滅敵人。因此,為了更好的跳出我們現在的思維狀態,我們就要首先斬斷身體對思維的輔助和強化,也就是斬斷身體對思維的響應。為了更好的達到這一目的,我們要進行靜坐。雖然靜坐不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唯一途徑,但無疑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最好的方法,因為在靜坐時我們的身體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從而才能最快和最有效地斬斷身體對思維的響應,斬斷身體和思維的聯系。
在靜坐中,我們首先要觀察身體哪些部位在響應思維。我們通常遵循的步驟是:
先觀察那些比較明顯的響應點,然后再尋找比較隱蔽的敵人;先觀察那些距離神經中樞比較近的響應部位,再觀察比較遠的。總體來說就是兩個原則:先明顯,后隱蔽;先近后遠。
就先近后遠這個原則來說,哪是近?神經中樞在哪里,那里的部位就是近,那里的部位對思維的強化作用就比較明顯和強大。我們一定要先近后遠,先從神經中樞附近的部位觀察起,因為這些部位對思維的響應最明顯、最強、最早。比如我們觀察眉頭、臉部肌肉、口唇四周的肌肉、鼻子等等,然后再觀察頸項、肩膀等,最后再觀察四肢等遠端部位。不過因為手和心最相應,所以有時候我們也把手作為優先觀察的對象。
在觀察中,我們要做到的原則就是:體會過程,享受過程。比如觀察肩膀,我們現在把肩膀放松了,但隔了一會兒又緊張了,那就再放松。就這樣,一個部位往往需要反反復復許多次。不要急,不要追求結果,要學會體會過程,享受過程。一定要仔細地、細心地、柔軟地、耐心地體會這個放松的過程。過程本身就是美好,要學會享受過程。需要注意的是,坐的時候一定要保持一動不動,因為我們的目的就是要切斷身體和思維的關系。
再說先明顯后隱蔽。先查找身體上那些比較明顯的響應點。在先近后遠的過程中,如果你發現正在觀察近部位的時候,突然遠處有一個部位很活躍,比如腿很痛,這時候就要本著先明顯后隱蔽的原則,先觀察腿痛。等把身體上比較明顯的響應點都消滅了,接下來就要觀察比較隱蔽的敵人,觀察這些深藏著的敵特分子。因為這些部位比較隱蔽,往往不能引起我們的注意,作為偵查員的你,這時候很容易打瞌睡。怎么辦?記著有一個隱蔽的敵人其實天天活躍在你的眼皮子低下,但你卻忽視了,那就是呼吸。呼吸既是思維的產物,同時又反過來強化思維。因此,一定要斬斷呼吸和思維的聯系。這時候你要做的就是檢查自己是不是干擾呼吸了,如果干擾了,那就放下,不要干擾。但我們這里所說的“放下”,并不是要你轉移注意力。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拿獵人捕捉兔子作比喻。兔子是一個很敏感的動物,對它很細微的威脅它都能感覺到,然后撒腿就跑。因此,聰明的獵人總是先麻醉兔子的注意力,讓它認為獵人根本沒發現它。所以,獵人就在兔子的周圍一圈一圈地轉,漸漸縮小包圍圈,但一方面又好像把注意力放在別處,這樣兔子就覺得這個人并沒有發現自己,并不是沖著自己來的,而是在散步,于是它就很放松、很自在地享受自在。其實獵人眼睛的余光一刻也沒有離開兔子,心中更是清清楚楚著兔子的一舉一動。等到包圍圈收縮到很小的時候,獵人就會一下子撲上去,把兔子壓在自己身下。對待呼吸,我們就要像這個獵人。然而,我們有的初學者,往往一刻不停地在那里干擾呼吸,十分在意呼吸長、呼吸短,十分在意呼吸粗、呼吸細。結果把這個兔子嚇得胸悶氣喘,緊張死了,難受死了。所以這時候一定要時時提醒自己,我們所要做的其實是斬斷思維和呼吸的關系,這才是目的。要觀察這個斬斷的過程,要享受這個過程,千萬不要驚嚇兔子。
最后我們應當有這樣一個觀念,那就是:身體和思維是一一相應的,只要還有一絲一毫身體的感覺,那么身體對思維就還有輔助和強化作用,也就是說敵人的援軍還沒有被徹底干凈地消滅,還要努力,直到身體的感覺全部消失。等到身體的感覺全部消失,你就會發現思維的“事相續狀態”再也無法相續下去了,任何一個念頭都無法像以前那樣展開,前念和后念是并列的,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任何一個念頭,只要你決定放下,就一定能輕松地、徹底干凈地放下,絕無絲毫拖泥帶水,這種情況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以前雖然你知道紛飛的雜念對身體不好,盡管你也想盡各種辦法希望能夠放下,但無論如何你無法做到真正放下。到了這個階段,可以說離跳出思維的事相續狀態僅僅只是一步之遙了。
接下來,你只要靜靜地觀察念頭的生滅就可以了。出來一個念頭,就立刻放下。漸漸地,你會發現前一個念頭下去,隔了一會兒,后一個念頭才出現,前念和后念之間有了一個時間距離,而且這個距離越來越長。這時候你會不由自主地想:怎樣才能讓念頭不再出來呢?這是自然而然地,任何人到了這個時候,都會不由自主地這樣想。很簡單,這時候只要你想象著把自己完全消融,讓自己完全成為大自然的一份子,你會發現念頭再也不出現了,但一切都極其清楚、極其明白。這就是思維的另一個狀態,我們把它叫做“思維的無私無我狀態”,因為在這里只有深深地關愛,沒有一絲一毫的自私自利。這一點在思維的事相續狀態是不可想象的。因為在事相續狀態你是根本無法做到徹底地無私無我,盡管你知道自私自利很不好,你也竭盡全力想去除自私自利,但肯定不可能做到徹底,這時候你是有所作為的,你是盡量做到無私,而不是根本就沒有自私,根本就不可能自私。事實上任何人到了這時候,因為畢竟是第一次擁有這種狀態,總會不由自主地希望在體驗一下以前那種事相續狀態,但是一切努力都毫無意義,無論如何這時候你再也無法自私自利了。
當我們從這種狀態出來,你會首先經歷一個令人吃驚的心動,也就是一個很強的執著的心力一下子升起來,隨著這種心力的升起,馬上就會出現第一個念頭。這第一個念頭是什么呢?就是“我”,緊接著就會出現一個與之對立的念頭“他”,此后,其他一對一對互相對立的念頭依次出現。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人類的第一個念頭竟然是“我”,而且這些念頭都是一對一對的,都是相反的,是互相對立的,比如“喜歡”與“厭惡”等等。這些念頭都不會和具體的事情相結合,都是抽象的,我們把思維的這種狀態叫做“思維的抽象分別狀態”。
我們可以看出,思維分為“事相續狀態”、“抽象分別狀態”、“無私無我狀態”。我們平時生活在“事相續狀態”。一般情況下,只要能夠進行嚴格的、密集的、專業化的訓練,三個月時間就能夠親自驗證思維的這三個狀態。我們很多疾病,都是“事相續狀態”和“抽象分別狀態”的產物。疾病不是憑空而生的,必然有原因,只要找到原因就一定能解決。只要我們能證到“無私無我”狀態,我們就會擁有健康和快樂。這一點已經得到大量臨床病例的驗證。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我們這里所說的靜坐,不是求靜的靜,而是放松、放下的意思,但又不能叫做“放松坐”、“放下坐”,因為人們總是習慣于習慣,所以這里就順從人們的習慣,叫做靜坐吧。注意千萬不能求靜,雖然求靜也能讓你心情平靜,但是那僅僅是“求靜”這個念頭的相續狀態,還在思維的“事相續狀態”,和我們的目的相反,我們的目的是跳出這個狀態,從而在宏觀上把握思維的整體狀態,最終達到應用思維的所有狀態,來達到身和心的最佳狀態。
為了更好地指導大家的康復,我們把qq號碼公布出來:1051141293,希望身體和心理有所不適的朋友能夠和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個養生方法,讓更多的人擺脫疾病的煎熬。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