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有生之年,常常被說成郁郁不得志,甚至惡評為“累累若喪家之狗”,似乎很是悲劇,其實,孔子感覺自己的一生是很充實、很成就、很崇高、很完美的,是人生喜劇得意的閉幕。
據說孔子的父親在六十多歲的時候才生下孔子,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就逝世了。可想而之,幼年喪父,日子是艱難的。
古人說“生于憂患”,孔子誕生于天下大亂的憂患年代,也從小生活在憂患家庭。他說自己少而賤,故多能。孔子一生想做官,但仕途不對路,其實憑孔子的才能,完全可以在仕途上大有作為,終身可以做到大富大貴。只是,他認為當時的霸道政治,不符合他的政治文化理想。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 于我如浮云” ,“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士志與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這些思想的表達,從各個角度反映了孔子對政治追求和物質利益關系的態度。他不僅不同沒有王道的統治者合作,而且還不愿同哪些追逐功祿名利的小人有交往。即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為了遵行仁,孔子堅強的表示,即使崎嶇坎坷,顛沛流離,他也會在所不惜,當仁不讓。孔子這樣的精神世界,即使不走仕途,但是絲毫也不失落,更不是消極悲觀,反而是充滿著精神世界理想的快樂。
“君子愛財,取之以道”,這是孔子的中庸之道在義利觀上的經典概括。孔子的義利思想很崇高,像“不義而富且貴 于我如浮云”,孔子又說“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但是追求富貴是人之常情,孔子并不反對,孔子甚至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孔子認為追求富貴只要符合仁義,即使付出執鞭之士那樣的辛苦(請注意,并不表示孔子愿意做這份工作),他也會拼命努力。孔子的這個表達,一下子就讓自己靠近了尋常百姓,他是那么善解人意,真實可愛,孔子并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他也生活在我們百姓當中。以致后來的人把商人分成兩種,一種是奸商,另一種是儒商。
孔子的思想為什么如此受到歡迎,就是孔子的思想不僅有高尚的原則,而且這個原則不是高不可攀的,不是上不著天的,而是人性化的,是兼顧到任何事物兩個方面的,是不走極端的,是每個人通過努力或多或少可以做到的,而且做到了能夠實實在在給人帶來利益的,因為人的本性中有執中的趨勢,因此人們愿意學習孔子對生活各個方面中庸精神的高度概括和簡練的表述,而只有執中的本性才能立人,立人了才能齊家,然后才能安邦。孔子的思想是中國政治和風俗文化的教科書,沒有哪一種思想理論能更好的代替了,因為通向最好的思想概括只有一條道路。好的東西會趨同。當然孔子的文化并不是他一個人獨創的,是歷經數百年甚至上千年,而由中華民族的優秀分子共同創造的智慧結晶。
孔子一生都十分熱愛學習。尤其愛思考把各種道理都打通的最最本質的“道”。他甚至夸張的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他把任何道理都融會貫通了,結果他能將所有道理都統一起來,能達到一以貫之。
有一次,有人請孔子的學生子路介紹一下孔子,子路沒有理睬,孔子知道這件事后,頗是不高興,責備他說:“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孔子這個表達,話語簡練,內容卻非常豐富。首先反映孔子很愿意讓人了解自己,說明了他人生的態度很積極。其次孔子不放過任何機會讓人了解他,說明他自信自己的思想已經很成熟,已經獲得了祖宗創造的中華文化的真諦,根據后面的講話判斷,孔子這時候應該有五十歲了,已經知道天命,因此他有傳道授業的強烈的主觀愿望。第三說明他的事業是非常遠大的,以致成為他生活中的頭等大事,甚至比吃飯都重要。第四,說明他非常熱愛自己的思想事業,以致心靈充滿著快樂,這種無比的快樂,把一切在為理想的奮斗中碰到的坎坷和困苦都拋到腦后面了。最后,說明孔子的一生是悲喜交加,悲的是他為天下所悲,是先天下之憂而憂,是他的政治理想始終還沒有實現,但喜的是孔子一生都充滿著以天下為己任的救國救民的樂觀精神,這種精神給他帶來的快樂,無與倫比,請問,世界上還有什么快樂比得上忘記自己已經年老了呢?
孔子的一生是快樂的,孔子的快樂是真正從本性中、從心底里流淌出來的,他為自己傳承和弘揚中國最優秀的文化所做的貢獻而深深的驕傲,他堅信自己的政治文化理想一定有普天下的最廣泛的需要。孔子完全以自己獨立的人格從事政治實踐和思考學習,他擺脫了物質欲望和權貴政治的各種誘惑。他的一生非常純潔,他的目標始終如一,他從來沒有動搖,沒有彷徨,沒有屈服。他身體力行,知行合一,始終帶著飽滿的政治文化熱情,高舉祖先優秀的思想文化的大旗,積極的去影響社會,去重新塑造社會。他笑到了最后。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