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生卒年新考
吳心源
(中共湘西自治州委辦公室 湖南 吉首 416000)
摘 要:關于釋迦牟尼的生卒年,眾說紛紜,并無定論,是一樁懸而未決、事關重大的歷史問題和學術難題。我們應用苗族古歷(十二生肖太陽歷)解讀佛生四月八日、卯月八日、二月八日,認為這三種說法都是同一天,而不是周歷或夏歷的表述;并以佛滅于公元前五四四年二月十五日(周景王二十五年[丁已年],楚熊郟敖元年)為基點,上溯八十年,推算出佛祖誕生的時間為公元前六二四年四月八日(卯月八日),即周襄王二十六年(丁酉年),楚穆王二年。
關鍵詞:釋迦牟尼 生年 卒年 考證
一、佛的生日諸說
研究確定釋迦牟尼的生卒年代,是中外學者論爭的關鍵,同時也是一宗值得研究發掘而十分有趣的古史事件。
關于佛的生日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1、據唐朝《法顯傳》說:佛生日在“卯月八日”。
2、據《歲華紀麗》記載:二月八日為“釋氏下生之日,迦文成道之時。”佛教徒在此日執香花作“繞城一匝之行”,并“在家守八關之戒”。宋朝周密的《乾淳歲時記》稱此日為浴佛節。
3、據《遼史·禮志》說:“二月八日,為悉達太子生辰,京府及諸州雕木為像,儀仗百戲導從,循城為樂。”悉達太子是悉達多的簡稱,成佛后即是釋迦牟尼,為佛教始祖,故慶祝其誕辰。
4、據《荊楚歲時記》載:“四月八日為佛生日”,這是中國古書中較早的記載,故常為人們所引用。
5、據古逸書吳國謝承《后漢書》說:“佛以癸丑七月十五日寄生于凈住國摩耶夫人腹中,到周莊王十年甲寅四月八日生焉。”陳久金等人認為《荊楚歲時記》所載之“四月八日為佛生日”,可能源出于此;并認為“周朝用的是周正,周正四月,正相當于夏正的二月,可知二說是一致的。后人不明此理,由此誤傳為夏正四月八日。古代有關洗佛節在二月和四月的矛盾,由此便可得到澄清。”⑴可見陳久金亦認為佛生四月八(卯月八)。
6、季羨林《論釋迦牟尼》中說:“釋迦牟尼出生在王家,父親名叫凈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降生的時間傳說是中國舊歷的四月八日。”⑵
7、南懷瑾《中國佛教發展史略》認為:“其中南傳佛教經典的年代,與隋代費長房的《歷代三寶記》中所說的‘眾圣點記’的年代數字,比較符合。又據《大唐內典錄》、《開元釋教錄》及《貞元釋教錄》的記載,也都比較近于此說。由此上溯九百七十五年,可以確定釋迦牟尼寂滅的時代,正當周敬王三十四年間。再上溯八十年,則釋迦牟尼出生之年,正當周靈王七年,也就是公元前五六五年,距今已有二千五百三十一年。至于他生時月日,據傳正是中國紀年的四月初八。不過,這是中國夏歷(陰歷)的日期,并非當時印度的歷日,究竟釋迦牟尼的生日,合于現行歷法或夏歷的何年何月何日,就很難說了。不過傳統習慣說是四月初八,已經有二千余年的歷史,似乎不再需要再為此事去辨證它。”⑶
8、據中國《人文百科全書大系·宗教百科全書》載:“佛教屬于沙門思潮之一。創始人釋迦牟尼生于今尼泊爾境內的迦毗羅衛,是釋迦族的一個王子。關于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傳佛教中,至今仍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但一般認為生活于公元前6~前5世紀。……29歲出家修行。……80歲時在拘尸那迦逝世。”⑷并無具體確切的年代。
9、趙樸初《佛教常識答問》一書說:“我國一般認為農歷二月十五日是佛涅槃日,四月初八是佛誕生日”,“關于佛涅槃的年代,東南亞佛教徒一般認為是公元前545年,所以1956年和1957年各國都舉行佛涅槃二千五百年盛大紀念。我國關于佛涅槃年代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一般公認的年代是公元前486年,與南傳佛歷相差59年。”⑸
10、馬書田、馬書俠《全像如來佛祖》一書指出:釋迦牟尼誕生的時間,“我國學者認為生于公元前565年,滅于公元前486年,大體與孔子同時,而比孔子早逝7年。此說也被日本、印度等國所接受。”⑹
二、佛滅時間眾論
我們從以上所述得知,佛祖的生卒年眾說紛紜,并無定論,是一樁懸而未決、事關重大的歷史問題和學術難題。
關于釋迦牟尼出生的時間,季羨林認為:“釋迦牟尼活了八十年,這沒有異議。爭論不休的是他滅度(逝世)的年代。只要把這一點弄清楚,他的生年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佛滅的年代,異說甚多,據說約有六十種。只在中國的西藏地方,就有十四種之多。其中比較通行的、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一、南傳佛教各國主張佛滅度于公元前544年或543年;二、我國蒙藏黃教主張佛滅度于公元前961年;三、我國內地有公元前1027年說;根據“眾圣點記”,則為公元前485年,較中國的孔子早死六年。四、在西方學者中,德國威廉·蓋格主張公元前483年說,荷蘭學者亨利·刻恩主張公元前370年說,日本學者有公元前386年和384年說。加拿大學者瓦德主張公元前486年說;采納得比較多的是公元前483年說。”⑺但季老沒有從中擇取其一,并據此推出佛的生年時間,這是一件十分令人遺憾的事情。
其實,佛滅的時間顯而易見,只是眾多中外學者都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證據,這就是佛歷。我們知道世界公認的三大歷法有公歷、回歷、佛歷。佛歷之年,起于佛教始祖釋迦牟尼逝世之年。西元1950年,錫蘭首都科倫坡舉辦首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會中議決:佛陀誕生于西元前623年,成道于西元前588年,去世于西元元前543年。三年后的1954年,該年會于緬甸仰光舉行,會中再決議佛教國家以“佛歷”紀元,并以釋迦牟尼涅盤日推算,西元1954年為佛歷2498年,至此,南傳佛教統一認定佛滅于公元前五四四年。1956年泰國和柬埔寨參加了印度紀念佛滅2500年法會,1957年他們又根據自己國家所傳的公元前543年說舉行了佛滅2500年紀念法會。至今,佛歷的計算以佛涅盤于公元前五四四年為起始點。如2010年4月8日,佛歷為2554年4月8日,網上查詢佛歷萬年歷即是如此。
事實上,佛歷早于公歷,它也是陽歷,從佛涅盤后開始紀年,在佛教和佛教國家中盛行,它并不是公歷的簡單套用,更不是1954年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決議后,佛教及佛教國家才以“佛歷”紀元。如果說佛歷是公歷的簡單套用或是“議決”之歷,那它不能成為世界三大歷法。因此,作為世界三大歷法之一的佛歷,是一種使用時間比西元(公歷)還要早五百四十四年的陽歷,這是公論。迄今為止,佛滅于公元前544年應該為中外學者所公認。
三、苗歷表明:佛生卯月八、二月八、四月八實為同一天
南懷瑾采納“眾圣點記”的說法,佛滅的時間為公元前四八五年,與公元前五四四年相差五十九年,而且他認為:“四月初八,已經有二千余年的歷史,似乎不再需要再為此事去辨證它。”要特別注意的是“四月初八”與“四月八日”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歷法表述,前者是中國常見的農歷說法,后者則是公元陽歷的說法。中國傳統歷法采用農歷(陰陽歷,十九年七閏),西方歷法采用公歷(也叫西歷,四年一閏)。我們知道,周莊王居位十五年,乙酉年,公元前六九六年始。周莊王十年為公元前六九一年,庚寅年;周莊王十一年為公元前六九二年,已丑年。所以,吳國謝承《后漢書》說:“佛以癸丑七月十五日寄生于凈住國摩耶夫人腹中,到周莊王十年甲寅四月八日生焉。”的說法不對。陳久金等人認為《荊楚歲時記》所載之“四月八日為佛生日”源于吳國謝承的《后漢書》,并認為“周朝用的是周正,周正四月,正相當于夏正的二月。表面上看來,周歷四月八日與卯月八日吻合,夏歷二月八日與卯月八日也吻合,似乎這是二個不同的歷法系統,所以人們將他們互相混淆。事實上,中國歷法上的“三正之爭”,歷法系統都是相同的,只是各自的起點不同,夏朝寅正、商朝丑正、周朝子正。陳久金說“我們認為春秋戰國時楚國用周正,至少在公元前330年以前應該行用周正。……唐宋元明以來,已見過許多漢文化文獻記載苗族行用周正,或者以冬至為歲首,至今亦然。”⑻我們認為楚國在公元前330年以前使用的是苗族十二生肖太陽歷,所以才有《春秋》、《左傳》關于楚國“失閏”的記載。(張正明在《楚文化史》中說:“對照《春秋》、《左傳》和《史記·楚世家》所記楚事的月日,可知春秋時代楚國的歷法用天正建子,同于周室和魯、鄭、衛諸國。”“公元前541年楚郟敖死,《史記·楚世家》系于十二月己酉,《春秋》、《左傳》系于十一月己酉,……應是楚歷上失閏,以致《史記》誤書。”)
佛生四月八日、卯月八日、二月八日都是同一天,這是苗族十二生肖太陽歷。筆者在《苗族古歷》一書中論及“苗族古歷以十二生肖記時、日、月、歲,一歲365.25日,陽歷平歲365日,閏歲366日。每歲分為動月、偏月、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 以‘冬至’為歲首、年首、節首、氣首,屬中國歷法‘子正人統’。……用十二生肖記時、日、月、歲,一歲分12個月,一日分12個時辰,歲、月、日、時固定不變,日按十二生肖相記,循環使用。建制以“建”作日首,固定循環使用。”⑼據此推算,卯月八日是第四個月的八日,所以為四月八日,但月份名是2月(兔月、卯月),二月八日也是卯月八日,三者表述的都是同一天。⑽因此,佛滅于公元前五四四年二月十五日,即周景王二十五年(丁已年),楚熊郟敖元年。以此為基點,上溯八十年,推算出佛祖誕生的時間為公元前六二四年四月八日(卯月八日),即周襄王二十六年(丁酉年),楚穆王二年。
也許有人會問,此時古印度的歷法是什么樣子,苗歷與佛歷又有什么聯系呢?我們可以從“支那”、“密支那”、“印度支那”這幾組詞找到一些端倪。蘇仲湘在《論“支那”一詞的起源與荊的歷史和文化》一文中指出:“中國的名稱,在國外通常被稱為‘支那’。世界上各文明古國,包括印度、伊朗、希臘、羅馬等,幾乎都使用這個名詞,或相近的名詞。在梵語、波斯語或希臘語中,稱呼都是近似的,如‘支那’、‘震旦’、‘希尼’、‘賽勒斯’等;這個名稱有一個特點:它保留了中外交通的早期起源的痕跡。”“‘支那’一詞的出現要早于統一的秦王朝的出現。”“印度的兩部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人們所習知的。它們的梵文定本編成于紀元后,但是其基本內容形成于公元前5世紀,其中業已出現‘支那’的稱呼。”“古代印度對當時中國內地的印象,還不是一個完整的中國內地,而是分為兩部分的中國內地。《羅摩衍那》中的《地志》部分,列舉位于印度北方的二十國名,其中標出的‘支那’和‘外支那’兩個名字,就是這種印象的反映。釋藏中《正法念處經》第七品載錄了這段文字,漢文譯本刪去了‘外支那’一名,藏文譯本中則兩名都保留了下來。按本意來說,它說的實際是‘荊’和‘外荊’它乃是以南部中國為主要對象,也就是以荊為主要對象,視之為中國的代表,而把居于北方與荊相爭衡的中原地區,放在較遙遠的地位,視為前者之外的地區。荊的名稱大體正是伴隨著這樣的模糊印象而流傳到南部亞洲的。”“‘支那’一詞應是由‘荊’所導源,而與‘秦’或其他別的什么名號無關。……最早是由印度傳出轉播亞歐各地的,它當時主要是指中國的南部。”⑾
石宗仁在《荊楚與支那》一書中明確地說:“而今,我們可以豪不掩飾地說,楚國是以苗族為主體民族建立的國家。……從各種不同版本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夏、商、周全圖中,明眼人一看,即可發現楚國是在三苗國的地緣上建立的國家。所以,我們用苗蠻語言來解釋‘荊楚’即意為水田平原、水田之鄉、水田多的國家。可見,中國名稱‘支那’,是江漢苗蠻(三苗荊蠻)族那國稻作文明所導源!”⑿密支那實際是羋支那的同音異寫,把整個東南亞稱為印度支那,說明在古代時它們與南部中國關系相當密切,從稻作的起源、十二生肖及二十八宿“雙星疊稱”的起源,中國都早于印度也可以證明這一點。《尚書·堯典》載:“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厘百工,庶績成熙。’”也因記述簡約或未被人們復原,往往對之不置可否。日本的大橋由紀夫先生研究印度天文學史,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印度沒有一歲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三百六十六日以閏的表述;只有一歲為365.25日的說法,而且時間比中國要晚得多。⒀所以,中國苗歷比印度的陽歷要早,也就是比佛歷還要早。而且,以前佛歷也有可能使用十二生肖紀年,才有中國文獻佛生四月八日、卯月八日、二月八日的記載,而不是周歷或夏歷的混用;之后或許出于某種避諱或議決,佛歷不再使用十二生肖紀年,只使用公歷紀年。
注釋:
⑴陳久金、盧蓮蓉編著《中國節慶及其起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89年5月第1版,第61、62頁。
⑵⑺季羨林著《季羨林文集》(第七卷·佛教),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年6月第1版,第77、76頁。
⑶南懷瑾著《中國佛教發展史略》,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6年8月第1版,第34、35頁。
⑷《人文百科全書大系·宗教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北京1993年3月第一版,2006年7月第二次印刷,第97頁。
⑸趙樸初著《佛教常識答問》,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年1月第1版,第025頁。
⑹馬書田、馬書俠著《全像如來佛祖》,江西美術出版社 2007年6月第1版,第10頁。
⑻陳久金、杜升云、徐用武著《貴州少數民族天文學史研究》,貴州科技出版社 1999年3月第版 ,第118頁。
⑼⑽⒀吳心源著《苗族古歷》,民族出版社 2007年9月第1版,第1、4頁。
⑾蘇仲湘:《論“支那”一詞的起源與荊的歷史和文化》 原載于《歷史研究》1979年第4期,1981年修訂于北京。
⑿石宗仁著《荊楚與支那》,民族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424頁。
作者簡介:吳心源(1964—),苗族,男,湖南花垣人,中共湘西自治州委辦公室干部,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文化。
本文發表于《云夢學刊》2010年6月第31卷第3期第51、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