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中華文化

法家的勝利

萬里長征 · 2010-08-15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法家的勝利  

一、法的產生  

從春秋中葉以來,“法”與“禮”的思想斗爭已經開始。這種斗爭,是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步的。由于鐵器的應用,春秋中葉,土地私有出現,氏族貴族不再能壟斷經濟,平民階級也可以以較為平等的身份參與經濟競爭。這樣,氏族貴族之間、氏族貴族與“顯族貴族”(依靠私有經濟致富的平民)之間,以及平民與平民之間,就展開了激烈的財富爭奪戰。  

在這種時候,社會就需要一種規則來調整不同階級之間的矛盾。而作為古代的法權形式的禮是不能完成這個任務的。因為禮只是用來調整氏族貴族內部關系的。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在氏族貴族與其它階級之間沒有統一的社會規則。而在經濟競爭中的平等,則要求一種對所有階級都有約束力的法權。于是,在統治階級內部就有一部分開明人士,開始對氏族專政進行改革。鄭國的刑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刑書就是法。禮與法的主要區別在于:禮是講上下貴賤的,而法是用來約束全體社會成員的。對這種區別,人們有著清醒的認識。所以,當刑書出現的時候,遭到了許多氏族貴族的反對。晉國的貴族叔向就給鄭國的貴族子產(刑書即由他主持制定)寫信,他說:“先王只制定禮,不制定法,……害怕平民與貴族爭奪財富,……就用刑約束他們,……有了法之后,平民就不害怕貴族了……”(昔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懼民之有爭心也,……嚴斷刑罰,以威其淫,……民知有避,則不忌于上)從這封信里,我們可以看出叔向是沒有認清當時的社會發展趨勢的,作為一個氏族貴族,他是不同意改革氏族專政的制度的。但是歷史的車輪無法阻擋,才過了二十三年,叔向自己的祖國——晉國,也鑄起刑鼎來了。而孔子聽說這件事之后,仍然表示反對。  

子產對當時的歷史趨勢有著清醒的認識,他甚至已經預料到氏族政治的滅亡是一種必然。在給叔向的回信中,他承認叔向的話有道理,并且對氏族貴族的子孫表示歉意,但他又說,他這樣做是為了救世,是想通過“妥協的政策”使將要沒落的貴族不會一旦而亡。叔向在別處的話也印證了當時的社會狀況,“晉國的氏族貴族大多已經不存在了,……我所在宗族本來有十一支,今天只有羊舌氏一支了。”(晉之公族盡矣。……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  

這里,需要我們注意的是,此時的法,是氏族貴族與國民(包括顯族貴族與平民)妥協的產物,他們讓出了自己的一部分特權,以求調和與國民的矛盾。這時候,他們還是比較主動的。  

二、對氏族貴族特權的徹底剝奪  

氏族貴族作為一個階級是不愿放棄自己的天堂的。氏族貴族與顯族貴族(作為國民的代表)的矛盾事實上是不可調和的。  

到了戰國時期,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更加激烈。各國的統治階級不能不感到危機深重。對各個國家來說,最重要的事情莫過于戰爭。而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必須富國強兵。這時,各國的王室已經意識到氏族貴族專政阻礙了國家經濟的發展。于是,各國都進行了程度不一的改革。這種改革,在秦國進行地最徹底,所以,秦國最終得以滅掉六國,統一了中國。  

這種改革所以在秦國取得成功是有其原因的。相對東方六國而言,秦國在變法前是落后國家,正因為這種落后,秦國的氏族貴族的力量就相對弱小。所以,在剝奪其特權的過程中就沒有遇到太大的阻力。因此,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就逐漸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國家,各地官僚由中央委任,而不再由氏族貴族世襲;在經濟上,井田制被破壞,自由經濟逐步代替了國有經濟。氏族貴族的力量在秦國逐漸就衰微了。  

商鞅剝奪了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建立了“軍功爵制度”。這是一種新的等級制,它不是像“禮”依照血緣決定人的社會等級,而是以“勤耕戰力者顯榮”為原則。也就是獎勵耕戰。“農戶努力耕織,向國家交納糧食布匹多的,成為半自由農民(大小戮力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即氏族貴族)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這種等級制共二十級,由第一級至第二級得列入戶籍,有一定的田宅或份地,大概屬于普通平民。——秦國還有奴隸存在。大概九級以上,就進入了權力階層,九級為五大夫,十級為左庶長,然后依次為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上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徹侯。  

商鞅變法另一個最重要的措施是初步建立起戶籍制度(別的國家還沒有),到秦始皇十六年,戶籍制度在秦國固定下來。戶籍制度是和行政區劃上的郡縣制結合在一起的。秦國郡下設縣,縣下設鄉,鄉下設亭,亭下是一個個按姓氏聚居的村落自治體。老百姓按十戶為“什”五戶為“伍”編為什伍,一戶有人犯法,其它各戶都要受罰(“為什伍而相司連坐”)。縣設縣令長,鄉設三老,有秩,游徼,還有嗇夫一職,專管訴訟收賦稅。亭設亭長(劉邦就是亭長出身)。村落中,族長地位最高。  

戶籍制度的建立,使國家的稅收有了保障。更重要的是,這種制度把全國民眾組織了起來。而國家組織民眾的能力對于戰爭來說是最重要的。在這一方面,東方六國是遠遠落后于秦了。  

另外,秦國通過建設水利設施,如鄭國渠、都江堰等,農業獲得了大發展。同時,秦國耕地充足,人均占有土地面積大。為了發展生產,還誘使三晉(即韓趙魏三國)之民到秦國種地。  

商鞅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史記》)。  

三、秦統一六國  

商鞅變法后,秦國的國家組織能力大大提高,中央和地方、國家與民眾組成了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而相對而言,東方六國由于氏族貴族力量巨大,雖然也進行了變法,但很不徹底(比如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就以失敗告終)。這樣,王室與貴族之間的矛盾,就導致國家力量的分散。民眾各依附于對自己有利的貴族,眼中只有自己的依附者,而沒有國家。這樣,國家的組織能力就遠遠不如秦國了。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六國最終被秦國統一。  

秦國的統一,是法家思想的勝利。  

四、法家思想的先進性  

法家思想是作為儒家思想的對立面出現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維護氏族宗法制的“禮”,而法家思想的核心則是棄禮立法。  

私有制造就的顯族貴族的出現,以及自由經濟的發展,使得“禮”成了落后的束縛生產力發展的力量。在自由經濟之下,必須有一種對全體社會成員都有約束力的社會規則出現,使人們可以有序競爭,以推動生產的發展。這就是“法”。  

儒家思想是保守的,法家思想是進取的。儒家思想宣揚“無變古,無異常”,法家思想宣揚“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儒家主張“親親”,法家主張“內不私貴寵,外不偏疏遠”;儒家主張“仁政”“德治”(實質上還是要維護禮),法家講“禮墮而修耕戰”,后來的韓非更提出“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完全否定了“仁政”“德治”。  

按照戰國時期的狀況,各國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只有不顧現實的唯心主義者才會認為,可以通過什么“仁政”“德治”達到天下太平。  

法家的思想家們敏銳地看到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就是“自由經濟與氏族貴族的國有經濟之間的矛盾”。這種經濟上的矛盾在階級關系上表現為顯族貴族(新興的國民階級的代表)與氏族貴族的矛盾。經濟要向前發展,不可能止步不前,更不可能倒退,所以,顯族貴族與氏族貴族的斗爭就不可避免,并且由于顯族貴族代表先進的生產力,其最終的勝利也是必然。但是這種斗爭是復雜曲折的,往往暫時還會有失敗。秦的統一六國,就是法家思想的勝利。中央集權的官僚政治代替了氏族宗法政治,自由經濟代替了國有經濟。  

儒家在政治觀點上表現為唯心主義的形而上學,用靜止的、孤立的觀點看問題,而法家的思想家們則是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他們是辯證唯物主義者。他們認清了歷史的發展趨勢,并以大無畏的精神去推動了歷史的進步。吳起因變法遭射殺,商鞅因變法遭車裂。  

法家思想可以簡單概括為“富國強兵”四個字。富國,就是剝奪氏族貴族的特權,發展自由經濟;強兵,就是以武力統一天下。  

五、莊子、孟子思想簡評  

(一)、絕望的蝴蝶——莊子  

莊子生活在戰國中期,據《史記》說他是宋國蒙人,蒙是宋國的地方,后來被楚國吞并。他大約是一個經歷過亡國之痛的沒落小貴族,生活很貧困。  

戰國時,各國國內階級斗爭激烈,國與國之間也戰爭不斷,兼并滅國的現象時有發生。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沒有保障。同時,由于社會經濟、政治的大變動,大多數人“決性命之情而饕富貴”,各階級之間競爭激烈。人的社會地位的升降沉浮都在旦夕之間。  

莊子不理解這種社會“亂象”,只看到混亂與災難。雖有儒、墨等士人試圖挽救社會危機,但他們的努力顯然不能收到效果。而那些法家人士,還有所謂的從事外交的縱橫家,莊子只能看到他們在挑起事端。而莊子也找不到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于是,莊子就對現實絕望了。  

既然個人不能改變現實,那么又怎么在現實中生存、生活下去呢?  

對現實的無能為力,使莊子完全放棄了人的社會責任心,完全否定了人對現實的主觀能動性,也就是說,莊子認為,面對現實人什么也改變不了,或者說,不管你做什么,都是毫無意義的。這就是莊子的世界觀,莊子無為哲學的思想基礎。他的世界觀與儒墨人士是截然不同的。儒墨人士都有著極強的社會責任心。于是,莊子的人生目標就定格到了“個人怎樣生存”上。  

既然人對現實完全無能為力,而現實又只能給人帶來苦難。所以,為了個人的生存,莊子認為人應該遠離現實,過一種棄世的脫俗生活。“古時候的‘真人’,不因為生存而喜悅,也不厭惡死亡,出生了不覺得歡喜,對死亡也不抗拒;生與死不過是無拘無束就走,又無拘無束地來罷了。不忘記自己從哪里來,也不尋求自己往哪里去,遇到什么樣的際遇都歡歡喜喜,忘掉死生恢復到自然的狀態。這就叫做不用心智去損害大道,也不用人為的因素去干擾自然。這種人就叫‘真人’。”(“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損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大宗師》)  

什么意思呢?既然現實中只有苦難,人又無法改變現實,那就遠離世俗,與“道”合而為一。這里的道,包含有自然的意思。怎樣與自然合而為一?那就是放棄人的理智,把自己變成與木石等同的無生命的物質,與萬物同一。“現在我在雕陵游玩忘記了自身的存在,鳥鵲不時碰觸我的額頭,我在栗林游玩而忘記了自己。”(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異鵲感吾顙,游于栗林而忘真。——《山木》)“逃到曠野之中,穿著粗陋衣服,吃著野果,進入野獸中不驚擾獸群,進入飛鳥中不擾亂其行列。”(逃于大澤,衣裘褐,食杼栗,入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山木》)“理想的世界,和禽獸一塊居住,和萬物在一起,哪里還知道什么君子小人?”(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惡乎知君子小人哉?《馬蹄》)  

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也就是否定了人的理性,否定了知識的價值。沒有了理性,人和木石、動物不就真得沒有區別了嗎?而莊子認為,人就應該象木石一樣生活。現實只能給人帶來傷害,只有把自己等同于木石,人才能全生遠害。  

然而,我們每個人都清楚,人是不可能離開世俗的,人必須生活在人群之中。所謂遠離世俗,只能是暫時的,更多地是心靈遠離,而身體由于要吃喝拉撒不可能長久遠離世俗。所以,莊子這里說的脫俗,更多地指心靈。那么,人的身體怎么辦呢?莊子又想出了一招,那就是順俗。當人們實在無法擺脫現實的時候,就要承認現實的合理性,不管現實是什么,都要認可它,“不譴是非,而與世俗處。”“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所以,莊子雖然否定了現實,認為這個時代“善人少不善人多”,有時甚至憤怒地說:“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但他為了達到個人心靈的安寧,就主動認可了現實,其中就把階級尊卑制度也當作自然之事。“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時之序也;……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況人道乎?宗廟尚親,朝庭尚尊,鄉黨尚齒,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天道》)  

所以,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莊子的脫俗與順俗思想事實上是矛盾的。但對莊子而言,在不同的境遇,他可以選擇不同路數來解決個人的心靈安寧問題,來尋找心靈的安慰或寄托。  

莊子的學說在他所處的時代并沒有太大影響。但之后,則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少文人在人生失意的時候,總是用莊子的“脫俗”“順俗”思想求得心靈的慰藉。這也正是莊子學說最有價值的地方。  

(二)、落伍的孟子  

1、孟子的理想  

和孔子、墨子等人一樣,孟子把戰國當作一個危機時代。但在政治體制方面孟子對現實的認識還趕不上墨子,墨子已經發覺國民中顯族的出現已不可避免,所以提出“官無長貴,民無終賤”的觀點,從而在理論上論證了平民參政的進步性。但作為墨子后來者的孟子,在他所處的戰國中期,平民參政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的情況下,依然固執地堅持政治上“親親”的氏族貴族專政制度,不能不說,他的政治觀點是過度落伍了。見到齊宣王時,他說:“大王的親族中在朝中為官的人,今天已經不多了。”孟子所說的這種現象,本身是一種歷史的進步,說明氏族貴族專政在逐步被打破,但孟子卻不這樣想,他接著說:“ 國 君任用賢人,如果實在沒有辦法了,才能用親族之外的人,而這樣做卻會導致身份卑賤的人在地位上超過尊貴的人,與 國 君血緣關系疏遠的人地位超過親近的人。這種事能不謹慎嗎?”( 國 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  

與這種政治觀點相適應,在經濟制度上,孟子反對戰國時已成為主流的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自由經濟,而主張恢復西周時期的建立在土地國有基礎上的井田制。他說:“仁政,就是要從劃定土地的邊界開始。邊界不劃定,就難以確定土地面積,分配土地時就會不公正。……每八戶人家分九百畝地,中間那一百畝是公田。八戶人家一家分配一百畝,公田要共同耕種。”(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祿不平。……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  

所以說,孟子的社會理想,基本上是想恢復西周“禮制”(孔子在春秋末期提出這種觀點,和當時的歷史發展趨勢還不甚明朗有關,在戰國中期還持有這種觀點,這實在是迂了)。  

2、孟子對現狀的批判  

他對戰國時期的一切社會現象幾乎都持批判態度。  

他說:“春秋五霸,是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的罪人。現在的諸侯,是五霸的罪人。現在的大夫,是諸侯的罪人。……春秋五霸,沒有權利討伐其它諸侯,這種權利只有天子才有,所以說,五霸是天子的罪人。春秋五霸,雖然在某些方面破壞了周禮,但和其它諸侯訂立盟約的時候,同時在另一些方面也維護周禮,而現在的諸侯又破壞了這些盟約,所以說,現在的諸侯是五霸的罪人。現在的大夫不能幫助諸侯遵守周禮,反而促使諸侯破壞周禮,所以說現在的大夫是諸侯的罪人。”(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五霸者,摟諸侯以伐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也就是說,孟子完全把春秋戰國時期對周禮的破壞過程當作歷史的倒退。  

他又說:“不通過實行仁政而使人獲得財富,這違背了孔子的教義。何況是通過戰爭獲得財富(包括土地)呢?這叫做為了土地而去殺人,罪不容于死。所以,善于打仗的人,應該受到重刑,像吳起、孫臏;通過外交為 國 君謀利的人,應該受到次一級的刑,像蘇秦、張儀;破壞井田,鼓勵人開荒的人,也要受刑,像李悝、商鞅等人。”(由此觀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于孔子者也。況于為之強戰?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之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戰者服上刑,連諸侯者次之,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這里,孟子把法家“獎勵耕戰”的政策完全否定了。  

他對那些不幫助 國 君實行仁政的人深惡痛絕,把為 國 君增加土地,增加財富的人稱作民賊,把張儀、公孫衍稱作 國 君的妾婦。  

他還說:“各個等級的人相互爭奪財富,國家就危險了。”(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在君子看來,凡是以破壞周禮的方式來求取富貴的,妻妾不為之羞恥的很少。”(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而不相泣者,幾希矣)“追求財富是不仁的行為,仁者不追求財富。”(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這是孟子引用一個名叫陽虎的人的話)  

他把土地私有否定了,也把國民爭取財富否定了。  

3、實現理想的途徑  

孟子對梁惠王說:“大王如果實行仁政,——減輕刑罰,減少賦稅,讓百姓勤勞耕作,成年人在閑暇時學習孝悌忠信,在家里能尊敬父兄,在外面能尊敬長者。那么,老百姓就是拿著木杖也可以擊敗武裝精良的秦、楚軍隊。因為他們不行仁政,老百姓生活很差,我們的老百姓生活好,大王帶領這樣的老百姓去攻打秦楚,對秦楚的老百姓來說是救他們于水火之中,他們怎么會與我們為敵呢?所以說,實行仁政的人是無敵的。對此你不要懷疑。”(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賦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息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無疑。)  

孟子并不反對戰爭,他主張行仁政的 國 君可以去征伐暴虐的 國 君。這是救老百姓于水火之中,就像是商湯伐夏桀,武王伐紂一樣,都不叫違背禮制。這種關于戰爭的思想是正確的。但他所說的仁政有實行的可能嗎?  

他的仁政包括恢復井田制,給老百姓分配土地;輕徭薄賦;供養鰥寡孤獨;對人民進行思想教育等。在戰國時期任何一個國家當然不可能實行這些玩意兒。因為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不是統治階級對待老百姓好不好的問題,而是經濟發展了,新的階級力量出現了,階級斗爭也就必然出現。  

井田制肯定是恢復不了,因為 國 君沒有力量控制自己的臣下,國民中的顯族階級是不愿恢復井田的。至于輕徭薄賦,那也不是 國 君一個人說了算,很多人并不愿意,他們也不會聽 國 君的。也就是說,一個社會的經濟、政治狀況,都有它的現實基礎,現實基礎不變,經濟、政治狀況就很難改變。歷史不是說你某一個人想怎樣改變就能改變的。在這方面,孟子絕對是一個唯心主義者,他甚至認為,如果哪個 國 君任用他,很輕易地他就能推行仁政,并且讓這個國家強大。他說:“如果齊王用我,我推行仁政,讓齊國強大就像翻一下自己的手掌一樣容易。”(以齊王,由反手也。)“如果施行仁政,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擺弄東西一樣容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于掌上。)但事實證明,孟子的主張沒有一個 國 君采用。  

戰國時期,由于戰亂不斷,各國統治階級都有朝不保夕之感,所以就想方設法想維護自己的統治,因此,他們非常重視所謂的人才。有很多貴族“養士”,像所謂的戰 國四 君子;他們也重視孟子這些知識分子,希望這些人能夠為他們出謀劃策,像孟子就很受很多 國 君的禮遇,雖然他們不相信孟子的話。  

孟子是個自負的人,卻得不到 國 君的信用,那么他在心理上怎么求得平衡呢?這就涉及到了孟子的天命觀。“一個人能不能成功,那要看天意啊!”(若夫成功,則天也。)“ 魯國國 君不用我,是天意啊!”(吾之不遇魯侯,天也。)“五百年里必然會出現一個王者,……現在是天意不愿天下太平,如果上天想讓天下太平,當今之世,能讓天下太平的,除了我還有誰呢?”(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這也正是孔子以來儒家的最大弱點,他們的思想本身不合時宜,卻自以為正確,于是為了自我安慰,只有相信了自古而有的所謂天命。而推崇天命,也正是西周禮制合法化的基礎。這種天命觀,也導致了他們不能進一步思考,不能進一步去認識歷史的真相。天命觀成了他們思想的枷鎖,使他們成了落伍者。  

孟子說:“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田野不辟,貨財不聚,非國之害也;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國民開始和氏族貴族爭權奪利),喪無日矣。”這句話充分證明了孟子是一個脫離現實的唯心主義的落伍者。  

4、孟子思想中的精華  

孟子思想中最精華的部分是其民本思想。“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其它如“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些格言警鐘,激勵著中國一代代志士仁人為民族的發展鞠躬盡瘁。  

         2010年8月  河南鞏義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反抗吧,我的人民,反抗吧
  2. 毛主席,為什么反不得?
  3. 為什么總有人把毛主席放在后四十年的對立面?
  4. 劉繼明|隨想錄(20)
  5. 吃飽了才會有道德嗎?
  6. 美化軍閥是嚴重錯誤,整改批判應一視同仁
  7. 孫錫良 | 圓圈里的天才
  8. 由“高考狀元”想到了毛主席教育革命
  9. 從‘10塊’到‘400塊’:新農合背后的沉重與希望——請對農民好一點
  10. 子午:請珍惜我們的社會主義傳統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掩耳盜鈴及其他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小崗村分田單干“合同書”之謎及其它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