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跟郭沫若說“勸君少罵秦始皇”,以前總不理解,現在理解了。
秦政權依靠商鞅變法和獎勵耕戰,提高了國家整體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完成了統一六國的歷史重任。
商鞅變法,就是通過建立明確詳細的法律,打擊抑制舊的奴隸主貴族,把奴隸解放到土地上去,實現生產的富余和國力的提高;也就是以政權的力量推行革命措施。這種革命措施是必然能夠增加社會財富的,是必然能夠革新社會面貌的,是必然會取得廣大勞動者支持的,是必然會引起舊貴族反對的。這種改革是生產關系前進的方向,是歷史發展的方向。
獎勵耕戰,是商鞅變法之后的鞏固和發展改革的具體措施。
秦政權進行的統一戰爭是得到秦政權內部人民的支持的,因為可以擴大土地和增進交換;秦政權進行的統一戰爭也是得到六國政權內部人民的支持的,因為可以消滅戰亂和增進交換。因此,秦政權的統一戰爭是必然能夠取得勝利的。
取得勝利之后的秦政權,在新的版圖下,推廣了原來的革新措施,打擊了原有的六國的舊貴族,解放了更多的勞動者。
在此基礎上,秦政權作為一個全國政權,還采取了一系列相應的新措施,都是革新性質的:
1、集中打擊舊貴族。解放舊貴族的奴隸,剝奪舊貴族的領地,把舊貴族集中到咸陽。
2、土地重新分配,在明確的戶籍制度下執行新的土地制度。重分土地加鼓勵墾荒的結果是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被充分發揮出來,迅速提高了生產力。
3、建設大型國防工程,保護中原的生產力。將原六國的長城連接起來或加以鞏固修理,防止北方落后生產關系的武力入侵,保護中原生產力。
4、進行大規模的拓荒戰爭。這種拓荒是與戰爭手段相結合的,既是掃蕩原地區的舊生產關系又是建立新的生產關系,既是殺死人,又要保護人,總起來講具備進步意義。包括對北方、東南和西南的戰爭。
5、統一度量衡,極大地便利了交換。促進生產的發展。
6.、實行郡縣制,國與家分離,家以繳納賦稅的方式執行生產,國以集中財富的方式主導生產,郡縣就是國用來監管家的工具。不像奴隸制時期,國就是一個大家,所有勞動者都是奴隸主的家臣。這個上層建筑的進步是很大的。
以上這些重點,概括為一條就是:打破舊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結果是國家的富強、穩定。
這些革新措施種下了與六國舊貴族的仇恨,有不少舊貴族沒有被集中,而是自己逃逸了,他們必定與秦政權存在著大的矛盾,時刻想推翻秦政權及其下的制度,不在乎利用什么樣的宣傳,只要能換取力量和支持就行;同時,秦政權對這批人的打擊還遠遠不夠,焚書坑儒其實只是很小很小規模的,有大量的舊貴族在全國各地潛伏起來。
秦政權的制度與勞動者之間存在矛盾嗎?分析一下。
古來常論秦之暴政。其實,無外乎重刑、重徭、外戰、遷徙四者。
重刑,其實,秦政權的法律主要是規范農業生產和軍事戰爭的,所謂的刑罰只是次要的,只要百姓守法勞作,不僅不會受到刑罰還會受到獎勵,懼怕和憎惡刑罰的更多的只是舊貴族。這里后代容易被儒家史論所蒙蔽。
重徭,其實,秦政權的徭役是嚴格依據法律來執行的,執行本身并不是以汲盡民膏為目的,都是輪徭。而且像修長城、修運河(鄭國渠、靈渠、都江堰)、修馳道等大工程,都是以保護生產力為目的的,本身會換來勞動者的支持。但是,像修建阿房宮、驪山陵等,就是傷民的了,這是秦始皇的局限,但不是主要的。
外戰,僅有的幾次外戰,除了驅逐匈奴以外,就是為了將中原的百姓遷居到新地進行開發,這是一項大功績。
遷徙同上。
因此,秦政權的制度從根本上看不會造成其與勞動者的大的矛盾對立,只存在法令實施過程中的小的矛盾,準確的說只是一種不滿。
但是,為什么秦政權滅亡的號角卻是吹自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呢?
1、秦政權的制度在操作細節上,由于思想貫徹的不深入,并不能引起勞動者的支持,在一些情況下還會引起勞動者的不滿。最典型的就是法令的嚴格。試想,原秦朝的民眾就肯為了統一戰爭而忍受家庭的暫時苦難,但是新秦朝的民眾就不肯為了戍邊徭役而忍受家庭的暫時苦難,這里除了改革急速使得民眾沒有看到希望外,而且還在于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性質變化了,民眾難以接受,而秦朝的制度操作卻沒有跟隨改變。陳勝苦秦,有苦秦的生活基礎。
2、對秦政權的不滿只是部分老百姓的不滿,但對秦政權的仇恨卻是所有舊貴族的仇恨。所謂“天下苦秦久矣”,這里的天下,是天下的舊貴族。舊貴族利用原有的名望和勢力潛伏在民間招集力量、等待機會;如果自己去闖這個機會,那么損失是自己的,如果能利用等來的機會,那就可以一方面推翻秦政權,另一方面自己還能安享新政權。為了創造這個機會,舊貴族采用到處散播謠言和到處招集部曲的方式,起到了混淆勞動者視聽的目的,挑動勞動者對秦政權的仇恨。陳勝苦秦,有苦秦的思想基礎。
3、陳勝平時就是接受了較多的這種謠言,再結合他們當時要面臨死刑的現實,才產生了他的那番言論。陳勝起義后,其實一直沒有太過強大,這就是勞動者對之不太支持的明證。他一方面因為不拜六國后為王而得不到六國的支援,另一方面也得不到關中百姓的支援,因此,周文、吳廣大軍才先后被驪山囚徒擊敗。后來,項梁、項羽等人多次提到陳勝的信息,只是想了解陳勝與秦政權的作戰的結果,看是不是有機會可投,并沒有起真正的幫助陳勝的念頭,說白了,就是完全利用和觀望陳勝的起義。司馬遷著述時間在武帝時,其時儒家當盛,必然摻雜進很多維護儒家的夸大、歪曲甚至謬論,但對于基本史實的保留,還是能夠讓我們撥開云霧,看到真相的。陳勝的起義,完全是一次偶然事件,從一開始在淮北地區爆發就得益于舊貴族的長期誤導宣傳,在后期又被北方舊貴族利用,成為推翻秦政權的第一塊多米諾。
4、總結秦政權的滅亡,首先是打擊舊貴族嚴重不夠;其次是政策的落實和宣傳確實有不足之處,存在引起勞動者不滿和不解的地方,讓舊貴族有宣傳的機會可乘;再次是宮廷內部的趙高胡亥復辟派篡奪了最高權力,激化了秦政權與勞動者之間的矛盾,加深了像陳勝吳廣這類人的不滿;最后,大量軍事力量的來不及支援。
我們看,后來劉邦入主咸陽的時候,對秦政權整體上是很善待的;但是項羽就憎恨。后來,全天下的老百姓大都憎恨項羽,并沒有說都憎恨秦始皇的,相反還有人很同情扶蘇和子嬰。所以,劉邦身上可以看出老百姓的態度,陳勝身上也能反映出(他就是不立六國之后為王),但是兩人一個是舊貴族的棋子,一個是舊貴族的克星。那些短視的六國遺舊們,他們總以為欺騙陳勝這樣的人加以利用可以反攻倒算,換回自己的舊王朝,卻不知在欺騙中也培養出了劉邦這樣的大政治家,把他們一個個擊敗并修理(張耳、陳余,張良也是個舊貴族分子,最后還不是被修理成功?),最終延續并鞏固了秦政權的一整套措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