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詮釋十四
六、大道哲學八條目的軸心是宇宙的最高原則——大道
【原文】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
是以《大學》始教,必始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之格,此謂知之至也。
【釋詮】 所謂要建立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必須學習繼承前人的科學理論、進行艱苦的科學研究、親身從事豐富的社會實踐,說的就是要取得真知,不被假象所蒙蔽,只能通過實踐經歷和科學實驗的途徑,反復體會琢磨,才能獲得那些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真理,即自然規律,也就是我們所常稱的:道德。
沒有一個人的思維是不能直觀事物的(否則就是植物人),而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又沒有一個不隱藏著自己固有的變化規律。只是因為理性存在不可感官量裁的形而上的無限性,所以人們對它們的認識才總是沒完沒了地重復著差不多同樣的實驗或實踐過程。
因此,大道哲學才是真正需要上行下效的第一哲學。必須讓學子們從一開始就懂得,因為要了解掌握宇宙間的所有事物的變化規律,經驗的常識就不足用了。所以,才需要科學的手段,更多、更深入地進行研究,才能達到徹底準確地認識宇宙基本原理的目的。
當然,要達此目的,僅憑蜻蜓點水,朝三暮四的飄浮與躁動,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的。但是只要矢志不渝、心無旁騖、經受得住歷史的考驗,那么就會一朝醒悟,豁然開朗,一氣貫通,使你對萬事萬物的現象表現、內在機理、粗獷架構、精微組織,無不有著總括性的理解和通曉。這時,你對整生邏輯思維導示《易龍圖》的普適功用、超拔精煉,就會再清楚不過了。
這就是以大道為軸心的位格品質體系。大道,就是宇宙的總原理,一切知識體系的第一原理,哲學的基本范疇歸屬。
【把握】 蓋:語氣詞,多用于句首。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教:jiào,《說文》,上所施下所效也。指某種學說或學術派別。
人們常說老、莊、易為三玄。但因其詩化的形象性,以及范疇的朦朧感,故,反倒很多人都能說出個一、二、三來。反正文本自身就言稱“恍惚”、“混成”、“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既濟未濟”,那么用對了是神秘的天命所歸,用錯了則“錯不在我”、“難得糊涂”,哪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嘛!“不爭論”、“辯無勝”。最終大不了遠來的和尚會念經,出大價碼招攬如蠅逐臭為財而死的“海外人才”、重金聘請國際知名“大師”,往大家的腦袋里灌漿糊就是了。不然,怎能顯出武大郎這老板的紅火來?
不管無知和無良的人們如何地咒罵儒家的愚忠和愚腐,可是,但可是,真儒學真的就不順著無賴霸主們的性子來,不慣著強盜頭子們的臭彈性,真的就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為了弄清世間真相,不惜身背千古罵名,不計現實中活脫脫如“喪家犬”,還是極盡忠誠之求真、完在、發得道之論之能事,抖擻著毛澤東“敢把皇帝拉下馬”的偉岸氣魄,把人之為人的根本,完整地表達出來!
以至于這種表達不但不能讓以往的學人能徹底明白,即使現在的法老大師,也只不過僅從“斷章取義”和對“字”、“詞”的“探討”中,獲得一點點的學術良知和智慧。
所以,“翻譯”時不頭疼是假的;落筆時不顫栗是不可能的;收官時為孔門高徒的大智慧拍案驚奇、贊不絕口是不由自主的;最終不自信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指日可待,那是說啥也不行的。
套用《鄉村愛情》中劉大腦袋的那句話就是:現在的問題不是中華民族文化復不復、興不興的事兒,而是人類文明發展、全世界人民的幸福必然要求趕緊干的事兒。還商量啥呀,必須的!
《大學》詮釋十五
【原文】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之,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了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釋詮】 所謂要樹立遠大目標,必須博學多才,就是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自己欺騙自己。
討厭惡劣的行為、難聞的怪味兒,就像喜歡善良美麗的女人和愿意欣賞奇異的景色一樣,這是每個人的本能和常識,算不上學問和才能。所以,有道德的人是很少把從別人那里得來的知識稱做是自己的見解的。
不良之徒無所營生,就整日琢磨鬼點子,損招用遍,壞事做絕。見到才子佳人之后自慚形穢,就想方設法掩蓋自己的丑惡,極力美化自己的德性。殊不知,從他的裝腔作勢中,別人早就認識清楚了他的心肝肺,看出了他肚子中那幾根拐股腸子。如此作為,于己于人又有什么用呢?這就是有什么樣的思想動機,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表達。所以,有道德的人是非常注意獨居孤處時的行為舉止的,以警惕稍有不慎就養成了不良的習氣。
曾子說:“十雙眼睛盯著,一千只手指著,這難道不是令人恐懼的嚴厲嗎?”
財富可以裝飾你的房屋,道德卻能夠滋養你的身心,使你胸襟寬廣,身強力壯。所以,有道德的人總能擺正自己的位置,量力而行,不自卑自賤,也不攀權附貴搶功奪利。
【把握】 謙:通慊qiè,滿足。
古賢所謂誠其意,不是思維西化后的人們所指的宗教式“信仰”,或不計代價的忽悠“理想”;而是指人對知識和真理的態度,以及對自身處境的恰當掌握。這是中華整生邏輯思維與西方理念邏輯的根本區別。
不相信真理,而又惘顧事實,就談不上“誠”。不誠,也就找不準當下的范疇之“意”。誠,是思與做、知與行合一的表現,不是宣傳鼓動活動上的演講辭,也不是例常會議上庸劣官員的講話稿。
《大學》詮釋十六
【原文】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釋詮】 所謂自己要做到言行一致,必須先端正思維,是因為心里面有所憤怒,思維就不會完整;心里面有所害怕,思維就不會全面;意識上有特殊的喜好或偏愛,思想就會受到局限;心里一旦有憂慮,思考就不會周全。
只要思維與行為不一致,眼睛就看不到所視之物,耳朵就聽不到所聞之聲,舌頭就分辨不出嘴里食物的味道。這就是為什么說要做到言行一致,必須先端正思維的原因。
【把握】 懥:zhì,恨;怒貌。
此章“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如果說僅僅是經驗之談,是對現象的描繪,還不足以引起我們的重視的話。那么,以思維直觀,取代通常所言之眼見的“直觀”,則是我們與其共同的認識:只有思維直觀,才能真正描繪出完整而傳神的事物原生象。而不是眼觀的“象形”。
所以,當代的形式本體論,如果認識上升不到這一層,那么,必然不會有一個完滿的結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