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說老子的無為而治,其實,認真讀道德經原文,多讀幾遍你就體會到,無為而治是對當時的君王說的,要求君主無為,就是君主要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很多的約束,節制自己的欲望。《漢書》說道德經是“君人南面”之術,就是說道德經的讀者對象是君王。不看到這一點,就不可能讀懂老子。上無為,下有為,這才是老子的思想,莊子對這一思想有更詳細的闡述,《莊子·天道》篇中講得非常清楚:
“故古之人貴夫無為也。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下有為也,上亦有為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其次說一下“小國寡民”的誤讀,<老子·小國寡民>章原文如下: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傳統上認為,小國寡民是老子的烏托邦思想,這存在著嚴重的誤讀,其實結合道德經全篇,你應該理解老子的原意是這樣的:即使在小國寡民這樣的不理想的生活環境下,如果君主能夠不生活奢侈(什伯之器是君主用餐的場面),人民珍惜生命就不會遷往遠方,君主不老是出游、發動戰爭,人民就能夠重新結好漁網從事生產活動,就能夠吃好飯,穿暖衣,安居樂業,即使與鄰國很近,雞犬之聲相聞,人民到老死都不會到鄰國去。說得是君主無為而治,人民不會(冒著旅途的危險)到別的國家謀生。這里,我們應該想到,在古代出行是很危險的,在那樣一個生產力低下的時代,如果君主作惡,人民就會看輕生死而遠徙外邦。
最后說“使民無知無欲”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弗為而矣,則無不治
歷代統治者都解釋了說,老子認為應該實行愚民政策,其實老子的意思是圣人,即君主自己做到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這樣,就能使人民回到沒有太多欲望和機謀的樸素之心,天下就會大治。
弄清老子勸誡的對象是誰,才能讀懂道德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