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現在是我們國家的法定節日,給清明節下定義,我以為下面一段話較為準確:即通過祖宗崇拜的一系列活動儀式,把“慎終追遠”的實質內容貫穿始終,從而喚起我們對自身生命系統的敬畏和自覺,在致成“民德歸厚”中實現我們自身,家庭,家族,宗族乃至民族的可持續性的發展。
陜西人應該為扭轉清明節的異化現象和回歸清明節的本來面目上做出貢獻!因為陜西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陜西是中華人文基因的富礦地帶,陜西人的宗教信仰系統最純正,他可以不信媽祖,不信巫鬼,但就信個爹和媽!我在我的著作《理論社會學新視域》中把這個現象概括為“面向過去,以家為本和祖宗崇拜?!泵嫦蜻^去是為了在緬懷親情和敬畏祖先中把握現在和奔向未來,說到底,是為了給我們帶來福祉和發展的機會。而要做到這點,就首先需要做到“慎終”,即在對待雙親死亡這件事上馬虎不得,一定要“葬之以禮”。這樣就能得天命,得了天命,才能獲得發展的機會和運氣。比如,周人之所以代殷而興,就在于在“敬天”中獲有了“天命”,所以周公才有可能制禮作樂,創造燦爛的青銅文明。其次,還要做到“追遠”,即對已經死去的祖先,包括近祖和遠祖,一定要紀念和緬懷,不能數典忘祖,這就叫“祭之以禮”。這樣就可以從先祖那里獲得道德的力量。最后致成“民德歸厚”的良性局面!德是什么?《易經》中有句話叫“天地之大德曰生”。所以,在這里的就是生命真元之氣。常常說某某人福薄命淺,就說的是由于不知敬天保民而導致的命運多舛的悲慘境地。周人從取代殷商中所獲得的敬天保民的經驗甚至于流傳至今。這可以從岐山人的臊子面文化中管窺一二。過去岐山人在吃面前,總要找一個孫子輩的小兒做逝去祖宗的代理人,這被《周禮》稱作“尸”的角色,一家人吃面,第一碗往往要獻給這個“小祖宗”。待小祖宗吃了,別的人才能吃,而且吃的時候特別高興,因為這使得吃面,已經成了粘上祖宗福氣的活動,當地人稱“帶福把子”。
可是,由于市場經濟放大局部利益沖動,在一些一線城市,清明節活動已經被嚴重扭曲了。比如,商業氣息甚濃的代人掃墓的行當,就是對清明節的異化。如今,代人掃墓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里居然成了新的賺錢的產業。這樣下去就和國家安排這個節日的初衷南轅北轍了。之所以產生這一怪胎,主要原因有四:一是個別商家的利益驅動使然;二是有一些主家的面子文化過度膨脹使然;三是清明文化的教育缺位;四是清明節制度設置的空殼化所致。前兩個好理解,后兩條容我稍作解釋:我以為,制度經濟學家凡博倫在其著作《有閑階級論》中對制度從文化視角考量的方法有助于我們關注的問題的分析。凡博倫認為,任何制度都是一定時期流行的精神旨趣和生活理論.可見,制度設置的靈魂是文化,國家在安排清明節制度時過于重視了硬件方面的規定,而對滲透其中的軟性的文化元素注意不夠,才導致了今天的異化現象.所以,加大對清明文化的宣傳和教育的力度,應該是矯治問題的治本之策.
清明節是一個哲學意味很濃的節日,我以為,我們弘揚清明節文化,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把握。首先,清明節是回歸天命之節。在這里,這個“天”有三重義項:其一是自然之天;其二是性命之天;其三是主宰之天。而其中最基本的所指,就是“性命之天”。因為“自然之天”從以人為本的維度考量,也是性命之天,馬克思早就講過,自然乃人的“無機的身體”。而“主宰之天”就是給我們生命的基因之天和父母之天。從現實性上看,我們的生命系統是以家族譜系的生命之樹的形式表現的。在這里,尊重父母,就是枝葉對樹根的依戀,就是果實對大地的感恩。說到這里,我們以為“生命”一詞嚴格講是倒錯的。應該是“命生”。因為熊十力早就講過:“自本自根之謂命,恒創恒新之謂生”。沒有根深,哪來葉茂!沒有命脈,哪來生生不息?回歸根本,從根上汲取養料,才是永葆家族進化生命譜系之樹葳蕤氣象的不二法門!其次,清明節也是和諧人倫之節。尊重自身的生命系統,也要把握當下。這就要重建人倫關系。而本源性人倫關系便是男女關系。所以,清明節不啻是一個莊嚴的節日,他也是一個歡快的節日。古語云“仲春三月,令會男女,奔者不禁”。這就是說,在萬物復蘇,春回大地的美好時節,村閭社會,青年男女正好可以通過談情說愛離家出走,在找回自己的另一半時為祖宗續上香火,傳宗接代。因為祖宗崇拜最后還要落實到孝道的恪守上。孝道在這里一方面要發揚“曾子以己之全示門人”的自愛精神,對受之于父母的身體要倍加呵護,不敢有絲毫毀壞之心;另一方面,也不能“活著干死了算”,還要想辦法延續生命,為祖宗留下后代,而這一家族宏大敘事就要從談情說愛切入。如果說家庭婚姻關系只是本源性的且在現當代日益被邊緣化的人倫關系;那么,政治層面的上官民關系,就更應該是清明節時需要修補的關系。在這里,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的故事就是極好例證。晉文公成就霸業后把一個忠臣忘得一干二凈,這就是介子推。因為介子推在公子重耳(晉文公稱霸前的名號)落難時割下自己屁股上的肉燒烤熟了給自己的主人吃,是公子重耳跟前不可多得的忠臣。后來在別人的提醒下,晉文公想到了介子推。于是派人尋訪并打算委以重任。可是介子推卻背著老母躲進了山里。晉文公派人放火燒山,在燒的時候網開一面,他以為介子推會從這一面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也不見愛臣的蹤影,后四處尋覓,發現介子推母子兩人已經燒成了干灰。晉文公大哭了一陣。然后拿開介子推的尸體,發現他的身后是一棵柳樹,樹上有一個洞,從洞里掏出了一個布條,上面用血寫成了幾行詩,其中有幾句就是“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從此以后,就有了“政治清明”這個詞。這就是說,霸道和強道都可以成就霸業,然而革命者變成了執政者后,就要實行王道正德的價值理念,永葆自身的先進性,否則,通過暴力產生的政權很可能會得而復失。再次,清明節還是升華心靈之節。因為清明節也稱之為寒食節,而寒食節就是一個清心寡欲和閉門思過和反求諸己的節日。在這里,最忌膏粱厚味和暴食暴飲,人們吃的東西往往以清素為主,甚至只吃冷食。惟其如此,才會沉淀情思和升華心靈,從而擺脫物欲的糾纏,不為外在的物質殷實所惑,從而造成內心的豐富,最后致成白居易所說的“性海醇澄平少浪,心田灑掃凈無塵”的襟懷澄明和心物平衡的境界。最后,清明節還是健身強體的節日。生命在于運動。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所以,這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好時節!歷來文人墨客遷客騷人都會在這個日子里出去尋春踏青,他們在尋春踏青和郊游中過程中賦詩作詞,這樣就陶冶了性情,鍛煉了身體。
總之,清明節是一個時間性非常強的節日。時間相對于空間是更為抽象的概念,惟其抽象,才能啟人深思,促人成長,并且在把握時間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三個環節中更好的體味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價值,從而在承先啟后和繼往開來中更好的發揮實現未來理想的歷史性作用!而且,實現清明節的這些價值,并不需要多少顯赫的形式和物質的包裝。孔子有言“祭如在”!說的就是心祭的重要!只要心誠,鐵樹也會開花。所以,為了過好清明節,我們還是發揚“祭如在”的精神,把清明節看成是一次心靈回歸之旅和思念升華之旅,更當成是一次敬畏生命的禮儀。用文化大師范曾的話講,就是要更加做到“主敬重禮”!切不可在物質上攀比,在面子上較勁。在此前提下,越低碳的形式越值得提倡。比如,改燒紙為樹祭,花祭,文祭,舞祭,樂祭,網祭,歌祭等等。以上就是我對清明節的認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