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中華文化

站在巨人肩上的《經營生命》第五章(1-3)

qingfengyan07 · 2010-02-20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中醫  

   

1.精神內守與陰陽五行及經絡  

   

新知:老師,我們在這里何以要專門用一章來簡介一些中醫的基本理論呢?我想是因為它是扎根于中國古典哲學的土壤里所誕生出來的學問,是中國古典哲學在醫學領域的具體表現,研究它有助于深化對中國古典哲學的認識,對嗎?

清風:很對,我們本書不是通篇都離不開全息論嗎,可以說與現在作為主流地位的西醫相比,中醫所研究的東西更帶有潛態的意味。一般人愛講西醫治標,中醫治本,何也?正因為中醫立足于整體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與氣機升降出入,故能深挖其潛態中蘊涵的病根也,所以有此說也。

新知:我們在開講中醫的一些基本理論如陰陽五行等之前,有必要對《黃帝內經》中的一些基本觀點作一點簡介。《黃帝內經》與《山海經》《易經》一起并稱為上古三大奇書,它是中醫學中最早也是最基礎的經典著作,可以說所有中醫理論都肇始于此書。此書是假借黃帝與名醫岐伯之間的對話來闡述思想的,雖名為言醫,而首要強調的卻是講述道家之清靜無為之哲學在養生領域之運用,即養與調也,其次才言治也。請看以下的段落——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  

    清風:以上所講之養生之道實為至理也,而如此做到的人便是真人、圣人、賢人也。如同莊子在《南華經》一書中經常對真人等有所描述一樣,《黃帝內經》中也有類似的描述——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終時。  

新知:由此可見,中醫學是建立在道家哲學基礎上的,首先是提倡養性延年之道,其次才是醫藥之道也。通常認為對許多慢性病而言,以殺菌消炎為特色的西醫可以治標,而要治本則要靠以扶正祛邪整體調節為特色的中醫。但是,如果單靠醫藥,仍然是有許多致命的弊病的。任何藥物都有一些副作用,所謂“是藥三分毒”也,雖然一般認為中藥的副作用要小于西藥。

清風:另一個主要的問題在于,任何藥物應用時間一長,其效力就要大打折扣。一般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就是很久沒吃過的藥效果很好,而經常吃的藥則效果常常每況愈下,何也?因為所有藥物都要在人體內的肝臟進行解毒,肝臟內會分泌一種酶來破壞藥力,用藥時間越長,此種物質就分泌越旺盛,藥力自然隨時間的推移而大降,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耐藥性出現了,迄今為止沒有任何有效之手段來對付它。所以就狹義而言,中醫治本,西醫治標是對的,而從廣義而論,則任何醫藥都不是治本之策也。

新知:想不到老師對醫學也有如此深入的研究,怪不得有朋友開玩笑認為老師是“萬事通”,無所不能也,除了不能象女人那樣生孩子之外。

清風:此是一句戲言也,我是愛好廣泛,面面俱到結果是面面俱不到,所以沒有那樣東西是真正地精通,你須以我為戒也。所以,就養生治病而論,所有醫藥又只能稱做治標也,而建立在東方哲學基礎上的氣功這樣的自然療法方為治本之道也。

新知:是呀,雖然中醫藥能在扶正祛邪的基礎上,調暢氣機,深挖病根,較之西醫更加優越,畢竟不能從主觀上調動人體自身的免疫功能耳,同時長期服藥也少有人能耐受與堅持也。有許多疑難雜癥中藥也難以見效,而以針灸之法,直接疏通經絡,而致沉疴頓起,此等案例舉不勝舉,也使中醫針灸之術享譽海外。這也使得在許多西方國家,也逐步推廣了針灸之法,雖然以西方人的傳統思維,習慣了觀察顯態之世界,實很難理解作為潛態之人體經絡之存在也。

清風:但是,以針灸之法,病患者仍帶有很大的被動性,而自己進行氣功鍛煉,則是主動地“精神內守,真氣從之,病安從來”也。所以氣功之法是真正的治本之道也,此是佛道兩家之修煉之術也,而也是中醫所強調也。只是現代人只認中醫為醫藥之道,而忽略了中醫之最高精神核心也。

新知:現代各種保健治療型的醫療儀器的應用,從最簡單的電動按摩儀到頻譜治療儀等等,不管是通過磁效應、熱效應、頻譜效應、電效應等等,最后的目的還是與針灸之法類似的在于疏經活血,恢復人體正常生理調節功能也。同樣地其作用仍然是不及自己進行主動地氣功鍛練的,因為通過主動地氣功鍛煉所產生的生物效應是電效應、熱效應、磁效應、頻譜效應等等所有效應的綜合也。

清風:以下我們來簡單地介紹一下《內經》中的一些主要特色,特別是與現代全息論相關的一些精華部分。中醫學的兩大基本特點在《內經》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從而為后世所有理論奠定了基礎。此二者也,一為整體觀念,二為辯證論治(下節簡述)也。簡言之,此整體觀念可謂是東方人特有的世界觀在醫學領域的應用也,此辯證論治可為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在醫學領域應用之方法論也。

新知:此整體觀念,我們前面在論述儒釋道三家時都已多次反復地論述之,此乃東方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所固有之特征也。此用現代語言而論實際上是一種樸素的全息論之應用也,此種觀念在中醫學領域尤其表現得極為充分也。此整體觀念表現一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天人感應之觀念也,就是說人體小宇宙也,對人體的生命活動和生理病理現象進行研究,不能脫離自然環境的影響。正如《內經》中《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又《內經》中《靈樞•經水篇》說,“此人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不可不察。”  

清風:此整體觀念表現二也,就是說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這也就是中醫所區別于人們通常所說的“頭痛醫頭,腳通醫腳”的西醫也。

新知:中醫的整體觀念具體表現在陰陽五行及經絡學說上,而這些都由《內經》奠定了基礎。陰陽學說表明中國實際上是世界上最早具有辯證法思想的國家,比之后來黑格爾所表述的辯證法體系可謂是毫不遜色。陰陽既可以代表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內部所存在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而每一事物中陰或陽的任何一方,還可以再分陰和陽,如此下去沒有窮盡。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讓我們來看以下兩表——

       表1    事物的陰陽屬性舉例

春夏

光亮

活動

上升

向外

興奮

亢進

功能

秋冬

晦暗

安靜

下降

向內

抑制

衰退

物質

   

       表2    人體及藥物的陰陽屬性舉例

       

組織

辨證

脈象

四氣

五味

肌膚

六腑

實癥

熱癥

甘辛

內臟

五臟

虛癥

寒癥

苦酸咸

清風:說到陰陽學說的主要內容,請讀者們務必重新回顧一下我們前面所引用過的太極圖,其實這一天外飛仙般的精彩構圖已使得一切都盡在不言中了。

新知:是呀是呀。陰陽之間具有相互對立的關系,一旦陰陽失調,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陰陽之間具有相互依存的關系,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清風:陰陽的這種關系,一般又稱為陰陽互根,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也。

新知:陰陽之間是一種動態的的相互消長的關系,如果這種消長關系超出一定的限度時,便將出現陰陽某一方的偏盛偏衰,表現在人身上就是各種病理狀態,所謂“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清風:陰陽消長代表一種量變的過程,而在一定條件下陰陽又可轉化,此代表一種質變的過程,所謂“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等。這種陰陽轉化的情況,既可能出現在疾病驟然加重加深的情況也可能出現在疾病驟然變輕變淺的情況。  

新知:陰陽之間的關系雖然是一種動態的,但又必須保持一種相對的平衡狀態,人體才處于一種健康狀態,否則便可能導致出現一種亞健康狀態及種種疾病的發生,甚至危及生命,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而正如我們前面討論中所指出的要保持這種相對平衡的最好辦法就是建立在東方哲學基礎上的氣功修煉,如此達到的狀態在中醫稱之為(腎)水(心)火共濟,在道家稱之為陰陽(元精、元神)交媾,如此可以實現既最大限度地減少能量消耗,降低新陳代謝率又實現機體的最大有序性。

清風:以下來討論五行學說。在中醫理論中,能用陰陽解釋者,用陰陽學說,不能者用五行學說來解釋與補充。陰陽學說原則性比較大,主要針對事物之間及事物內部對立統一的一面。而五行學說則個別性比較大,著重于針對事物之間及事物內部的相互聯系與影響的一面。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凡寒潤下行者歸于水,陽熱上炎者歸于火,升發易動者歸于木,清肅收斂者歸于金,生長孕育者歸于土。且看下表——

          表3    自然界與人體的五行分類簡表

自      然     界

人    體

五味

五色

五氣

五方

五季

五臟

六腑

五官

形體

情志

小腸

長夏

西

大腸

皮毛

膀胱

    總的說來,五行學說,如同八卦一樣,如我們以前所說是采用的直觀的“比類取象”的方法,用現代全息論道來,是將全息相關度高的事物放在一起歸于一類,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啊。

新知:五行之間具有相生與相克的關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此循環往復無有窮盡也。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也如此循環往復無有窮盡也。如五行只有相生而無相克,則不能維持正常的平衡。如僅有相克而無相生,則萬物無從生化。此所謂中醫所論的制化關系也,任何事物既有制它與被制的一面,又有生它與被生的一面。

清風:但是當事物之間的關系失去正常協調,而出現反常的情形下,就會出現中醫所說的乘(克制太過)侮(反欺克己的事物)關系,從而產生許多病理現象。例如,金本是克木的,木本是克土的,但當木氣亢盛,土氣虛衰時,木就要“乘”土,且還會反過來“侮”金;反之,如果木氣虛衰,金氣亢盛,勢必導致金將“乘”木,土反“侮”木的結果。故此,《素問•六微旨大論》說,“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素問•五運行大論》說,“氣有余,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

新知:作為中醫整體觀念的陰陽、五行學說之外,最能體現此特點的就是中醫的經絡學說。我們以前就講過中國的文化是氣文化,氣充天地之間,又充盈于全身也。此氣也,是潛態世界之全息元也,是中國古文化對潛態世界的終極實在的特有表述。此氣在人體中周行全身,是沿經絡運行的。經者是直行的干線也,多循行于深部。絡者,為干線中分離出來的支線也,無處不至,分布部位較淺。此如《素問》中所說,“十二經脈者,內藏于藏府,外絡于肢節。”經絡如網絡一樣遍布全身,有規律性地運行全身氣血,把人體的五贓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等組織器官等聯結成了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

清風:在《內經》中已經認識到了聯結人體全身的十二經脈,即手三陰手三陽經,足三陰足三陽經,此十二經均聯系五臟六腑,故稱“正”經。后世又認識到另有“奇”經八脈,即督、任、沖、帶、陰蹺、陽蹺、陰維、陽維等等。我們前面多次談到過的,在道家學說中,此奇經八脈中最重要的就是那貫徹人體前后兩面的任督二脈,積累元氣打通此二脈的小周天功法,一直是內丹學中最基礎與最重要的部分。而在瑜珈及密宗中,以通中脈為主,此以中脈及左脈右脈為核心的系統,可以看做是另一套至關重要的由古印度人發現的經絡系統。我們前面一開始談到全息論時,曾經講到過,全息論的建立最早得益于張穎清的生物全息律。張兄的這套系統,可以理解為由現代人發現的獨辟蹊徑的另一套貫穿全身的全息經絡系統。

新知:經絡有種種神奇之處,經絡疏通則人體健康,反之,則百病叢生。中醫內科及針灸、氣功等都建立在調節與疏通經絡上,以達治病強身之目的。但是,如同氣的神秘一樣,經絡也曾被人認為具有東方特有的神秘色彩,因為在任何科學手段下,并不能發現如同血管一樣的顯態結構。中國著名的經絡專家,三一二經絡健身法的發明者祝總驤教授歷幾十年的研究,終于間接證明了經絡的客觀存在。他們實驗室主要采用3種方法即電激發下的機械探測法,電阻測量法,高振動聲測試法來證實與繪制經絡圖譜。令人振奮與不解的是,早在2500多年前我們祖先所測繪出的經絡圖與祝總驤等人研究所得竟然完全吻合。老師,你說說看呢,古人何以能夠做到的呢?

清風:這個事情不難解釋,古代圣賢在高度入定的氣功態下,產生內視功能從而準確地描繪出經絡運行路線來也。我在一本《中國國家地理》的雜志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認為中國古人疏通經絡的思想與常年的治水經歷有關。我們前面就講過大禹治水的故事,相傳他率領幾十萬治水大軍曾經疏通了九條大河,才最終平滅水患。經絡的結構與功能與自然界河流之間本身也具有明顯的相似性,而且二者所遵循的自然法則也是相同的。江河的低凹處容易蓄水為患,所以是疏通的重點。人體經脈的低凹處就是人體的穴位所在,容易郁積氣血,因而穴位成為進行針刺、按摩等保健手段的重點所在。在《內經》中有這樣的話,黃帝問

“針道自然奈何?”歧伯答曰,“臨深決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堀(低凹處)決沖,不顧堅密,而經可通也。”

新知:看來治水之道與治氣之針道殊無二致也,而都江堰就是史上治水之道的杰作也。成都灌縣的都江堰由李冰父子率人修建,是世界水利史上的杰作,并且使川西平原一躍而成了天府之國。所以說順應自然,疏而不堵的思想貫穿在中國文化的每一個方面。中國人相信的是天人感應,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英文中,中國(china)一詞又代表瓷器的意思,瓷器確實成為中國文化的一種象征。中國人講究與自然和諧,所以會發明瓷器,因為瓷器是用來收集容納與保存儲藏的。西方人會發明槍炮與機械,這不是偶然的。因為在西方文化中,就是要切割、開墾與分解世界,終之是要征服與改造自然以及整個世界。拉扯了這許多,總之是為了加深論證貫穿本書的觀點也,即中西方文化的本質區別表現在每一個方面也。

   

2.理法方藥體系  

   

新知:中醫學雖然博大精深,但總無外乎理法方藥四大體系也。前面我們簡述了中醫最重要的整體觀念在理上的應用,其實此觀念在法、方、藥上也同樣處處得以體現也。中醫之理除了我們前述的陰陽五行及經絡學說之外,尚有對臟腑、氣血津液、精、神等的相關論述,在此不再贅述。我們上節,首先引用的《內經》中的話,充分說明古代中醫首先是提倡一種養生之道的,有著深厚的道家哲學基礎的,也說明從來中醫都非常重視人的情志對身體健康的重要影響。而西醫長期都是一種生物醫學模式,很少考慮到人之精神因素對健康的影響。近幾十年來,由于發現大量的疾病包括一些惡性腫瘤等都與患者個人的性格及長期所承受的緊張壓力狀態有密切關系,方才得到西醫的重視,開始逐步建立起一種心身醫學模式。

清風:講得很好。中醫學理論中另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在于特別重視對疾病的預防,即所謂的“不治已病治未病”,將疾病消除在萌芽狀態也。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則鑄錐,不亦晚乎!”《素問•八正神明論》又說,“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直至現代,類似的觀點才在西醫中出現,因為大量事實表明,在預防中投入的一元錢至少可以節省十元以上的醫療費開支。因此,在美國新近有句口號叫做“醫學應主要是為健康人所服務的”。

新知:最能體現中醫“預防為先為高”思想的還屬下面這則故事——

魏文王曾求教于名醫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于醫術,誰是醫術最好的呢?”扁鵲:“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個。”
    魏王不解地說:“請你介紹的詳細些。”
    扁鵲解釋說:“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那時候病人自己還不覺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藥鏟除了病根,使他的醫術難以被人認可,所以沒有名氣,只是在我們家中被推崇備至。”
    “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時,癥狀尚不十分明顯,病人也沒有覺得痛苦,二哥就能藥到病除,使鄉里人都認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靈。”
    “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之時,病人痛苦萬分,病人家屬心急如焚。此時,他們看到我在經脈上穿刺,用針放血,或在患處敷以毒藥以毒攻毒,或動大手術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緩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聞天下。”魏王大悟。  

清風:你太厲害了。俗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我將餓死了,哈哈。

新知:理法方藥中的法主要由診法與治法兩方面來體現。診法在中醫就是我們傳統的望、聞、問、切四診也。此四診實際也體現了全息論的思想,因為人體作為一個系統,其內在的病理信息在外在也必有所表現,此就是中醫所說的“有諸內,必形諸外”也。按照現代控制論的理解,人體也就好比是一個“黑箱”,在不能打開這個黑箱的情況下,通過對外在病理信息的處理,從而推斷內在的病因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同樣也達到了對系統的有效了解及調控。

清風:中醫學的特點是在整體觀念的基礎上進行辯證論治,而辯證論治實際上又包括辯證求因與審因論治兩部分。中醫通過四診合參,然后進行臟腑、六經、八綱等相結合的辯證求因。臟腑指五臟六腑,贓腑辯證是中醫最常用的方法,因為中醫將人體看作以臟腑為中心,以經絡為聯系的一個整體。六經辯證是“醫圣”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出的針對外感熱病傳變規律提出的,其將外感熱病發展過程中各個階段所呈現的各種綜合癥狀概括為六個類型,即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厥陰病。臟腑與六經辯證都側重于定位,而八綱辯證則側重于定性,具體八綱為寒熱、表里、虛實、陰陽。經過定性與定位的辯證相結合就能對患者的疾病狀況有一個較為全面準確的認識,從而為接下來的審因論治打下基礎。

新知:相對于以治標而著稱的西醫而言,中醫長于治本,而且“治病必求于本”是中醫治法中最根本的原則。標與本是一種相對概念,標指疾病的現象,本指疾病的本質。以疾病來劃分,病因為本,癥狀為標;以時間長短來劃分,舊病為本,新病為標;以病位內外來劃分,病在內臟為本,病在軀體為標。通常情況下,先治本后治標。但在遇著急癥重癥時則又必須先緩解其表面癥狀,然后才能針對病因治本以絕后患,此所謂“急則治其標,緩者治其本”的來由。

清風:中醫治法另有正治與反治之說。正治又稱逆治乃常規治療方法,即是針對病情,采用與疾病性質相反的藥物來治療的法則,如用熱性藥治寒證,用寒性藥治熱證,實證用攻藥,虛證用補藥等等。反治法又稱從治法,是采用順從疾病所表現的假象來治療的一種法則,如外見寒象而用寒藥治療,外見虛象而用瀉藥治療等。反治實質上是不被假象所困,針對疾病的本質,仍然是循著正治法的精神來治療疾病的。

新知:中醫與西醫相比,有一個最顯著的區別就是“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的共存,當然這中間根本的原因在于西醫是辯病的醫學,中醫是辯證的醫學。先說同病異治吧,比如一個感冒在西醫來說治法都是一樣的,只是針對老人、兒童可能用量上有所分別而已。而中醫卻不同,對于感冒類型的認識有風寒與風熱的區別而治法也不一樣,在初起階段和疾病發展階段(如入里化熱)又有不同的治法,根據個體的體質寒熱虛實之不同,治法也不一樣。所以,就中醫而論才是真正地能做到因人因時因地而宜。

清風:同一疾病辯證不同,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療。反之,不同疾病如果辯證相同,則可用相同的方法治療,這就是中醫的高明之處呀。比如同樣一個淺表性胃炎,辯證有寒熱虛實等不同,而治法就不一樣。又比如許多久瀉、子宮脫垂、崩漏等癥如果辯證都屬于“氣虛下陷”的話,則都可用補中益氣的方法來治療。

新知:近年來,西醫對異病同治也開始有所認識了。1988年Reaven在第48屆美國糖尿病學會學術年會上提出“胰島素綜合征”的概念,指一組共同具有胰島素抵抗這種病理、生理特點的代謝性疾病的總和。1995年Stem又提出了著名的“共同土壤”學說,認為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是在胰島素抵抗這個共同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即胰島素抵抗為這些疾病的共同發病原因。“共同土壤”學說的提出,深入了對胰島素抵抗綜合癥的認識,使人們更加清晰地將彼此毫無關系的疾病通過胰島素抵抗聯系在一起,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了一條嶄新思路。

清風:你懂的蠻多的呢。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好發于肥胖人群,而這類人在中醫辯證中普遍具有多濕、多痰、多淤之癥,以西醫來看可能就是代謝紊亂且具有胰島素抵抗的特征了。

新知:以上所講的還是一些治療原則性的東西,中醫具體的治法概括起來則無外乎所謂的八法,即汗(發汗)、吐(催吐)、下(瀉下)、和(和解)、溫(祛寒)、清(清熱)、消(消導)、補(補虛)等等。而所有治法概括起來又可看作扶正與祛邪兩個方面,而要達到徹底治本的目的還在于扶正,如中醫所謂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也。

清風:很好。理法方藥中的方主要指的是將不同藥物配伍組合成方劑,以方劑來治病本身就是中醫的一大特色也。中醫配制方劑的基本法則就是按君、臣、佐、使來組合,即將主藥、輔藥、佐藥與調和藥配伍成方。張仲景之所以被稱做醫圣就是因為其在《傷寒雜病論》中記載了大量方劑,且這些方劑配伍精到,法則鮮明,以致整個后世醫家臨證組方莫不在這些法則上加以發揮改進。

新知:理法方藥中之藥指的是對藥物藥性藥理等的論述,這實際上是最重要之處,因為一切理論最終要落實到用藥治病上面來。臨床用藥,必須了解藥物的性味、功效、禁忌、用量等等。按我的理解,對藥物的論述中西醫之間有顯著的不同,代表了兩種文化的特點。這其中,對藥物的性味、功效、用量等的論述,有很大的應用價值,而其中的藥物禁忌中的配伍禁忌部分則主要應屬于以訛傳訛的糟粕部分。老師,你不介意我的口出狂言吧?

清風:我不介意,相反我很欣賞你的初生牛犢不怕虎之精神。雖然,那些配伍禁忌部分出自于歷史上的一些經典文獻,并且至今在中醫的教科書上出現,但實際上只是由于人們對權威的一種盲從所致而已。你可大膽地開講吧。

新知:中藥性能的主要內容是四氣、五味、升降、浮沉、補瀉、歸經等等。四氣,也叫四性,即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寒和涼,溫和熱只是程度上的差異,不是性質上的不同,所以通常歸納為寒熱兩大類。此外,還有一些藥物,以其性質平和,故稱為平性,但實際上仍有稍偏于涼或稍偏于溫的差別,所以仍屬四氣之內。此種四性,任何一種食物也具備,只不過藥性比之藥物要弱一點而已,并且中醫是非常重視以食物入藥的,并有“藥補不如食補”的說法。任何一種藥物以及食物,都是有著寒熱溫涼之性的,因而需要不同體質的有針對性地選用。

西醫的高明在于可以將物質的成分化驗到很精細的地步,比如含多少蛋白質、多少唯生素等等,但無法發現潛態的物質之性也。這種東西就西醫看來也許比較玄虛,但實際上是客觀存在的,并且符合人們的日常經驗的。比如,西瓜梨子等是大寒性的,故可以清熱解暑且更適合熱性體質的人吃,而桔子荔枝等則是熱性的,則有暖胃之功且更適合寒性體質吃。羊肉狗肉屬熱性因而適合冬日進補且更適合寒性體質的人,而鴨肉兔肉等寒性肉類常常適合夏日食用且更適合熱性體質的人。就藥物而論,比如附子、干姜等是人所共知的大熱藥物,而黃連、黃芩等是常人都知道的用于清熱敗火的苦寒藥物。

清風:我補充一下,現代化學得出的結論是即使是分子結構完全一致的分子,其性質也表現得極為不一致。有的非常安靜,有的非常好動,這從另一面證實了中醫理論的正確性。我們能夠理解清楚中醫對藥物食物之四氣的認識后,再來研究五味、升降、浮沉、補瀉、歸經等就非常容易,可以說是手到擒來了。

新知: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種不同的藥味。五種藥味的作用是:辛能散,能行;甘能補,能和;苦能燥,能瀉;酸能收,能澀;咸能軟,能下。此外,還有一種淡味藥物,能滲,能利,因為一般認為淡附于甘,所以仍稱五味。

藥物的氣味厚薄及其質地輕重,在人體內產生一定趨向,主要表現為升、降、浮、沉等現象。升浮藥都是主上行而外向,有升陽、發表、散寒的作用;沉降藥都主下行而內向,有潛陽、降逆、收斂、滲濕、瀉下作用。凡病邪在表在外者宜升宜浮,在下在里者宜沉宜降,病勢逆上者宜降下,病勢陷下者宜升提。由于疾病有虛實之分,對應地藥物也分補瀉兩大類,“虛則補之,實則瀉之”。除此之外,中藥理論中還有藥物歸經一說。歸經,是藥物的功用與適應范圍的歸納,是以藥物作用于不同臟腑為依據的。

清風:有些藥物即使是功效相當,但歸經不同,臨證選用就有講究。比如,黃芩、黃連、黃柏都屬于苦寒燥濕清火之藥,但黃芩歸肺經,善于清肺及上焦之火;黃連歸胃經,善于清胃及中焦之火;黃柏歸腎經,善于清腎及下焦之火。

通過對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再次體驗東西方兩種文化的區別,中醫對人體生命結構及疾病的認識長于定性的一面,并且這種性質還是一種潛態信息的反映,而西醫長于定量定位的顯態信息的反應。正由于此,即使在現代醫療檢測儀器極為先進的情況下,傳統的中醫四診法也并非過時的東西。這是因為許多患者的寒熱虛實等體質及病情狀況,是無法用儀器所能檢測出來的,正如儀器無法化驗出藥物及食物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補瀉、歸經等情況一樣。凡熱性體質的人,感染外邪侵入則易現各種熱象,寒性體質則相反,這些對指導具體醫療方案有重要的意義,也是西醫所無能為力的地方。

新知:中藥的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和妊娠用藥禁忌及服藥禁忌等。妊娠期間的用藥禁忌可分為禁用與慎用兩種。禁用的藥物大多毒性較強或藥性猛烈,如水蛭、虻蟲、牽牛子、大戟等。慎用的藥物大多有破氣、破血或滑利、沉降的作用,如桃仁、紅花、大黃、枳實、附子等,只在病情需要時慎重地酌情使用。

關于服藥禁忌,一般應忌生冷、油膩、辛辣等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物,另外要忌茶水等以免藥性被解。中醫還有發物之說,這也是有道理的,比如皮膚病就要忌魚蝦等帶腥味等之物,感冒發熱病需要忌吃雞肉等發風之物等。

配伍禁忌,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同用后,可能發生嚴重的副作用或減低甚至喪失原有功效,古人分別稱之為十八反或十九畏。十八反歌訣是——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芨攻烏,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大意就是,烏頭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芨;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蘆反各種參及細辛、芍藥。十九畏指的是: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烏、草烏畏犀角,人參畏五靈脂,肉桂畏赤石脂。

但是,古人立方,每每有之,突破“反藥”不能同用之禁忌,如醫圣張仲景、藥王孫思邈等人。現代中醫也常突破“畏藥”之限制,如人參與五靈脂合用而治慢性胃炎,肉桂與赤石脂合用而治寒性瀉痢等等。

清風:孔子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之說,而你且學且思,將來必學業大進也。在我看來,“十八反”“十九畏”之所以產生,主要是因為古人受制于當時條件,本來是其他原因導致的疾病卻誤以為吃了某些“反藥”或“畏藥”,從而以訛傳訛,從而流“毒”千古也。現代中國享有盛譽的江蘇名醫朱良春就認為,“十八反”之說不能成立,“十九畏”更屬無謂,所以是到了改寫教科書的時候了。

新知:可眼下所有中醫類教科書都固守舊說,恐怕改寫之日要等到你當教育部長那天了,哈哈。根據你的見解,我可以大膽地推論,民間流傳的那些因為相克而不能混吃的食物名單,同樣絕大部分是以訛傳訛的產物,沒有任何確鑿的證據可以證明也。

         

3.各家學說簡介及中西醫比較簡論  

   

新知:中醫學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產生了眾多的醫學家,形成了不少的學術流派,在學術上進行百家爭鳴,促進了中醫學的不斷發展與充實。這又使我想起老師一向的觀點了,那就是任何一個領域學術思想的發展都是不斷地從片面的深刻進行不斷地綜合與改進的歷史,將所有的片面的深刻都融會貫通了就有助于趨近于那全面整體的深刻了,當然不是膚淺的全面了。

清風:我在此處挑幾家有代表性且我較有發揮的學說來簡介一下吧,將來有機會再與你進行全面深刻的探討,此時也只能達到片面的深刻了,哈哈。中醫史上有金元四大家之說,即以劉完素為代表的河間學派,以李杲為代表的易水學派,以張從正為代表的攻邪學派,以朱震亨為代表的丹溪學派。河間學派研究的主要課題是火熱病機,尤以外感六氣所致的火熱病證探討為多,特別是劉完素提出“六氣皆能化火”的著名論斷,對后世創立溫病學說有很大啟迪。易水學派整個學術內容,側重于臟腑病機的研究,強調臟腑虛實寒熱病證的分析,對中醫臟腑辯證理論的發展大有推動,而其中又特別以創立脾胃論,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觀點的李杲而功不可沒。

新知:脾胃居于中焦,是精氣升降運動的樞紐。脾胃氣虛而升降失常,可以發生許多病證,因而李皋對此特別重視并創立了如補中益氣丸等許多名方。中醫理論特別強調保護與扶助脾胃之氣,認為腎乃先天之本(先天之精氣集與腎),脾胃為后天之本(后天之營養全賴脾胃吸收)。對病患者之預后,有“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之說法,此說法是特別正確的。因為病不論輕重,若能留得胃氣,則飲食藥物之精微都能吸收,則治療與康復之效果能凸顯。反之,則營養與藥力都難以吸收,身體自然難以順利康復,重癥者竟至于死亡也。

清風:其實脾胃之重要性還有一點可能為醫者及常人所忽略,那就是脾胃不健,則任何運動的效果都將大打折扣。根據我的經驗總結,凡脾胃有恙(西醫謂之腸胃炎發作)時,任何鍛煉的效果都很糟甚至適得其反。雖然合理的運動特別是氣功之類柔和的鍛煉,能大幅度地改善腸胃運動功能,但腸胃病患者本身必須在控制了炎癥的情況下鍛煉才能達此效果。因為病發作在腸胃時,勉強鍛煉只會使氣機更加紊亂,因為腸胃位處中焦之故。飽腹及饑餓時不宜進行任何鍛煉也是一樣的道理,其時鍛煉不但不能調暢氣機反而使得更加紊亂。

新知:先生所言乃實踐中之真知也。攻邪學派以攻擊邪氣作為治病的首要任務,強調邪留則正傷,邪去則正安之理,善于運用汗、吐、下三法。此派代表張從正認為病之一物,皆邪氣所至,抨擊金代部分醫家喜好盲目投補的時弊,認為妄補的庸醫實為“鯀湮(淤塞)洪水之徒”也。張氏治病,力主祛邪,認為“先論攻邪,邪去而元氣自復也”。

清風:中醫治病總不外扶正與祛邪兩方面,具體治法總不外補與瀉兩大類也。一般而論,病勢初起或是素體強壯者,總以邪盛為主,力忌過早用補,否則有“閉門留寇”(將邪氣如同強盜般留在家里)之嫌,反對身體之康復不利。反之,則以正虛為主,以扶正兼以祛邪。張氏鐘愛之汗、吐、下三法,屬于廣義的瀉法一類,在今天物質條件豐厚的社會尤有警示之作用。今人或由于人之誤解或由于醫生之圖商業利益之故,也喜歡用各類補品及高能營養之物,其實往往使邪毒膠著更難排除耳。但是,汗吐下三法總易傷人正氣,因而總不宜久用,對年老體虛之人尤要慎用,此也是為醫者不可不察者也。

新知:劉完素重視外感火熱為病,及至丹溪學派之領軍人物之朱震亨又重視內傷火熱為病,此二者實互為補充也。朱氏所處時代,醫者濫用辛熱燥烈藥物而造成傷陰劫液之弊者甚多,朱氏因而糾偏補隅,遣方用藥處處以養陰為特色。朱氏最著名的理論即為相火論,認為相火對維持生命有重要意義,其說“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但相火一旦妄動,則必消耗陰精,對人體危害甚大。

清風:朱氏進而還提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之論,并且認為人體在一般情況下已有陽有余而陰不足的情況,再加上“人之情欲無涯”,更加激起相火妄動,陰精耗損。他在治療中將滋陰降火作為基本手段,并認為青年當晚婚,婚后當節欲如此方能攝護陰精以避免早衰。朱氏理論可以說是對自古以來的道家“清心寡欲”思想的進一步發揮與補充,以今天的話來說,還是我們多次提到過的,最大限度地減少后天之欲望,減少各種意識情緒活動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干擾,從而最大限度地那邁向生命終點的腳步也。

新知: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皇帝是醫療生活條件最好的,而普遍短命也,平均壽命才三十多歲也。貪色縱欲造成相火妄動,下劫腎精是其致命硬傷也。問題是只有皇帝才有這等條件,“后宮三千佳麗,一人看一眼都要得白內障”(《丑陋的中國人》作者臺灣學者柏楊語),殊不知女色云集的條件反而為其敲響了早衰夭折的喪鐘。以上金元四大家之論已略述清楚耳,明清時代的中醫理論我以為最重要者一為以張景岳為集大成的溫補學派,一為倡活血化淤療法而自成一格的王清任之理論也。

劉完素、朱丹溪重視火熱為病,但其理論也造成了明代一些醫者矯枉過正,過用苦寒從而損脾敗胃,克伐真陽的時弊,溫補學派因而重又崛起。張景岳強調陰陽一體的思想,認為陰陽互根,因而精(陰)氣(陽)互生也,從而在治療中必“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朱丹溪偏重

于養護陰精,而張景岳重提對陽氣之呵護,認為“陽常不足,陰本無余”也。

清風:張氏另一重要貢獻在于,創立了命門學說,豐富了中醫關于腎乃先天之本的理論。他認為命門位于兩腎之中,為先、后天立命之門戶。先天元陰、元陽秉受于父母,而又必須依靠后天滋養旺盛,這是因為五藏六腑之精歸之與腎,而腎又藏精與命門所致。因而張氏分別制方或溫養陽氣,或填補真陰。在中醫中,腎的概念不完全只是一個實體器官也,而是一個巨大的儲藏生命原動力的系統也。至于這個系統的中心位置,發展到明代張景岳時,指出在命門,而在道家修煉學中一直認為在下丹田,在印度瑜珈中則認為是在脊根氣輪(靠近會陰穴)。

新知:具體位置雖略有差異,但總不出人體肚臍之下之小腹,此為練功之人均能體會之最能得氣與聚氣之處也,說明人體生命之原動力確實源于此處實為不虛也。另有清代名家王清任認為,治病要訣在明白氣血,氣通血活,何患不除,因而喜在臨證時選用活血化淤之藥,并創立了一些如通竅活血湯等名方。人體之病總因氣血不調引起,特別是在人老之后,氣血不通之象越是明顯。醫學上曾研究過一些無疾而終之老人,發現其內臟功能并未衰退,而是死于血液微循環之障礙也。人們皆知鍛煉之益處,也概因其能流通氣血也。但是如我們前面所分析的,在所有鍛煉方式中,仍數建立在東方哲學基礎上的氣功與瑜珈修煉為最優也,其運動量甚微而能疏通百脈也,非常規運動所能相比也。

清風:就中醫而論,人之疾病或是衰老之產生,經絡氣血之不暢通總還是屬于標證也,而臟腑功能尤其是脾腎功能之下降乃是其本也。因而臨床醫家臨證每酌加活血化淤之藥,可加快緩解患者癥狀,但不可多服久服,因總屬破氣耗氣之物也,總以調脾補腎為主也。就鍛煉而論,行氣活血固然重要,但歸根到底要在精神內守,清心寡欲之基礎上也,否則豈不也是舍本逐末也?所以,我之見解想必弟子已明白也,祖國醫學雖流派眾多,而核心仍在脾與腎二臟之調理上,蓋因其分別是先后天之本也。東方修煉術雖也門派林立,但也必以調心為中心,尤戒貪色也,如此方能水火共濟,涵養腎氣也。而在平常生活中則輔之以調食,以清淡可口為目的,而忌肥甘厚味飲食無度也,此方能常保脾胃氣健也。所以,莊子曾說,“養生之道無它,只在飪席之間耳”。飪,烹飪之飪也,指飲食也。席,睡臥之席也。就是說,就在于管住自己的嘴巴不暴飲暴食,管住自己的欲望不貪色也。

新知:先生之言,至理也。東方之養生、醫療還是修煉之道,總之不離脾與腎之關鍵也,一切學問在先生那里最后總能一語道破天機,不由弟子不服也。以下來小結一下,從大的方面說,中醫學的理論有許多與現代科學相吻合的地方,尤其是與現代三論(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相吻合,進而實際上是現代思想最高概括之全息論的最早最樸素的應用。從小的方面來說,如“六淫”(風、寒、暑、濕、燥、熱)致病已被“氣象醫學”所證實,針灸學中的“子午流注”理論與現代“生物節律”論有極大的相似之處,活血化淤法的療效得到血液流變學理論的證實等等,不勝枚舉。

清風:中醫學的主要問題所在也如同其它的東方藝術及學問一樣的,它是一個強調整體的系統理論,因而對局部缺少細致的觀察與把握,此如同能寫意的中國畫與能寫實的西洋畫的區別是一樣的。中醫長于辯證,從總體把握人體陰陽失調,邪正斗爭的狀態,但是對于微觀的“病”的認識,卻失之于籠統。比如,西醫能根據病毒的不同而能將肝炎分為甲、乙、丙、丁等多種類別,而傳統中醫則只能籠統地將其分為濕熱下注、脾胃氣虛等幾個證型來治療。又如,在傳統中醫中一個胃脘痛的范疇包括極廣,從胃炎、胃潰瘍甚至到胃癌等“心下痛”之證者悉數囊括于內,而在西醫則可根據胃鏡、鋇餐等檢察手段一一細分出來,即使是胃炎也還有淺表性、肥厚性、萎縮性之別。因而現代中醫普遍都是走的中西醫結合的道路,通過西醫之手段辯病然后用中醫辯證論治的原則進行治療。

新知:傳統中醫的劑型主要包括湯、丸、散等類型,對藥材浪費很大,且難以充分萃取與利用藥中成分。現代中醫藥也普遍利用了西醫制藥的手段,生產出各種膠囊、沖劑、酊劑、口服液、片劑等等,大大提高了對藥材的利用率。特別是傳統中醫一向給人以“慢郎中難治急驚風”的印象,近來已有如參附注射液等問世用于對病患者的急救,因而一般認為的中醫不能治急癥重癥的歷史也即將改寫。

清風:傳統中醫雖然能認識到“六淫”致病,但無法深入認識到細菌及病毒的層次,這就是其致命的缺陷。西醫能夠深入認識到這一點,所以才能研制出許多疫苗來,從而成功地消滅了諸如天花、脊髓灰質炎等。也是因為這樣,西醫能夠發明抗生素從而為人類造福非淺,并且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于戰爭期間。此外,建立在精確的解剖學上的西醫,能夠施行各種外科手術,以及進行各類器官移植等等,這些都是中醫所不及的地方。

新知:但是,抗生素目前已經被大大地濫用了,并且它在抗菌的同時也就大大地損傷了人體自身的抵抗力。昆明曾有過“一婦女妊娠期間服用大量抗生素引發患兒‘百藥不侵’的報道”——

對于張華來說,她一輩子都沒有想到,自己因為在妊娠期間患重感冒時服用大量青霉素類的抗生素藥品,結果導致才出生的寶寶成為了一個超強的“抗藥”患兒。昨日,經過一個多星期的搶救,她那患有敗血病的寶寶終于度過了危險期。  

同樣的道理,在治療各種惡性腫瘤的時候,西醫首選的放化療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又殺滅人體自身的正常細胞特別是人體的衛士白細胞,并且有許多嚴重的諸如惡心嘔吐一類的副作用,這使得病人的抵抗力日益下降,從而大大增加癌癥復發與轉移的可能性。早期患者通常施行手術療法,但這只是從顯態上解決了問題,作為滋生癌細胞的深層因素即各種致癌毒素還存在于血液里,所以也只能是治標之策。因而,現代對癌癥的治療,通常都是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因為以扶正祛邪為宗旨的中醫能夠做到祛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礙邪,調動人體自身的免疫因素,從而有助于真正能徹底改善病人的內環境,從潛態上消除致癌因素,達到我們所說的治本之目的。

清風:哦,弟子實在是“高”呀,一下子解開我心中“爛水果為何不能再吃”的疑團。前幾天看報上說爛了的水果,將其爛的部分削掉后再吃也是不利于健康的,當時我很疑惑,今天聽你一說,一下子豁然開朗也。

新知:我講的是人體的情況,先生居然能夠聯想到水果上去,此說明先生除了線性思維發達外,其網狀發散思維更是了不得呀,實在是不服不行也。

清風:謝謝夸獎。美國有本書名叫《還我健康》,曾提到美國對這些放療和化療醫生所做的問卷調查題目,即“如果他們自己或自己的家人得了癌癥,愿不愿意接受他們經常替患者所做的放療或化療治療?”結果出乎常人意料,絕大多數醫生都不愿意,理由是他們自己沒有見過真正被治好的患者,而這些治療所帶給患者的可怕痛苦倒是讓他們記憶深刻。

新知:為哪樣濫用抗生素及放化療等等情形,仍然會越演越烈呢?我想這樣是符合藥廠、醫院等等的最大化利益的。西方國家的許多醫學研究經費都是由藥廠贊助的,這使得整個醫學研究的方向都必然是朝著對疾病進行“殺滅”的路子越走越遠。目前西醫的治療方式就是要求許多慢性病患者長期甚至終生吃藥,且所吃的藥品也在日益地升級換代,這是最符合醫院、藥廠、藥店等所有利益均沾者的心愿的。所以,我認為一切醫生及醫藥研究人員等等從來就沒有真正想把人們的疾病去除,只是想到讓病人不斷地服藥來控制癥狀。病人都斷根了,他們的財源也就斷了呀。

清風:你的激進觀點有一些道理,但我個人更傾向于認為西醫治療的誤區更多地是因為錯誤的觀念所致。任何疾病本身,與其說是病人的敵人,不如說是病人的朋友。也就是說,疾病本身是對人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如果沒有這些保護性反應,則病人將導致更加可怕的后果。例如——發燒是人體是為了消滅入侵的細菌及病毒的一種防御性措施;腹瀉是為了將各種毒素排除體外……其它諸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等,都可以看作是一種保護措施。實踐中已經證明,見燒就退,見瀉就止等治療方法有可能還會延緩病情的康復。許多人長期吃降壓藥或者是降糖藥,最后的結果是血壓降下來了,血糖也降下來了,結果是病人體內環境更加惡化,最后死于可怕的各種并發癥。

新知:很好,對我有啟發作用,我心甚慰也。致力于改善病人的體內環境,而不是去敵視各種疾病癥狀,這在一些養生書上稱之為“順勢療法”。其實中醫自古以來的辯證論治的原則都是遵循了這樣的原則,名異而實同也。當前最新異的理論甚至認為,癌癥也是對病人的一種保護,它好比是將大量毒素包裹起來了。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也許病人隨著毒素的擴散而早就患“敗血癥”而死去了。因而放療化療似乎被一些專家認為是把身體好不容易集中起來的垃圾(癌癥腫塊),再打散均勻地分布到組織里去而已。因而從病人復查的效果來看,似乎癌腫縮小了,然而往往廣泛的轉移卻又接踵而至了,導致病人的生存期更加縮短了。

清風:此等觀點又太新奇了吧,可有什么證據?

新知:我在想此時又可以用上老師曾提過一點的“端粒”學說呢。來源于體細胞的惡性腫瘤細胞又重新出現了端粒酶活性,發揮其合成端粒重復序列的功能,以補償正常的端粒序列丟失,使端粒的重復序列不會達到導致細胞死亡的臨界長度,從而獲得細胞的“永生性”。這樣,惡性腫瘤細胞在體內或體外都能無限制地分裂增殖。

清風:此問題以后與你再撰專著來討論吧,現在說再多,也是語焉不詳也。中醫為西醫所詬病的一個重要因素,便是它始終是一種經驗性的東西,似乎不能上升到科學的層次上來,比如十個中醫給同一個病人看病,則將有十張不相同的處方,有些甚至是大相徑庭的。其實只要辯證準確,具體中醫的用藥風格與喜好有所不同,并不影響對病人的醫治。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來自西醫的批評也是對的,某種意義上一個病人是否能取得較好的療效,有點類似于要撞大運的感覺,取決于他是否遇到一個真正經驗豐富能夠正確把握病情的醫生。否則,遇庸醫則將有天壤之別,一旦辯證失誤,比如熱證而誤為寒證,則還反將加重病情,人們常說的“藥不對癥用船裝”就是指的這個道理。而通常只要辯病準確,在西醫而論不同的醫生來醫治也不會有很大的偏差。

新知:因而也許中醫是少有的越老越吃香的行當之一,上了歲數的老中醫人們先就憑空對其多幾分信任,相信其必定見多識廣,經驗必定豐富,盡管有可能有些人并不符實。

作為東方文化與哲學的產物之一的中醫,永遠不可能完全科學化,那樣就失去了中醫的特色。東方文化的內涵豈是傳統科學能夠涵蓋的呢?對科學的迷信如同對宗教的迷信一樣是不可取的。古代是宗教強盛,而科學衰落,人們將魔法當作靈藥;現在則是科學強盛,而宗教衰落,人們將醫藥視為魔法。

但是,如何借鑒西醫一些有益的東西,盡可能將中醫的一些辯證論治的理論及經驗能夠系統化與標準化一些,從而減少臨床上的失誤,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2006年10月網上炒作得沸沸揚揚的有關中醫的事情有兩件,一是有位醫學專家在網上發起取消中醫簽名運動,二是韓國有意將中醫改為韓醫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對此,老師可有何高見想要一吐為快呢?

清風:關于第一件,衛生部已經明確表達了對發展中醫的支持,否決了任何取消中醫的意見。實際上,近代自從清末以來,關于中醫的存廢之爭從來就不曾斷過。而以魯訊、胡適、陳獨秀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受西學影響甚深且又反封建非常徹底的知識分子更是對中醫進行過徹底的否定。此番廢中醫之老話重提,固屬無聊之舉,但也說明眼下中醫業后繼乏人且步履維艱的狀況,因而被人質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至于第二件,是再次給中醫敲響警鐘,是該大力進行規范發展,積極推動走向世界的時候了,因為在各類中藥的對外貿易中,日本韓國等占的份額卻遠超中國。

在《一個加拿大學者眼中的中醫》一文中,加拿大學者胡碧玲有一些精辟的論述,你讀讀一定會豁然開朗的,比我在這里啰嗦好多了——

西方人早已沒有把“科學”這個詞等同于“正確”及“唯一”,而今天的中國人仍把“科學”當作為一個好的形容詞。這種理解上的差異帶來了目前在中國和西方兩種截然不同的醫學狀態:傳統中醫在西方比在中國更容易得到繼承……  

科學在世界文化里的全面勝利,迫使中醫去迎合西醫的科學觀。具體地說,中醫在西醫面前的失敗來自于“中醫是否科學的爭論”……  

西醫的確在肉體的層次上可以做得很精確,但問題是中醫的治療對象并不僅僅是肉體。如果用計算機作為比喻的話,西醫的診治對象是計算機的硬件;而中醫的診治對象則不僅是計算機的硬件,還包括它的軟件。當以“硬件”的標準來要求中醫診治一個“軟件”時,不僅會出現不少誤診,同時還無法按照中醫本身的理論去治療……  

中醫為了“科學化”,其治療配方中的思維就越來越接近西醫的思維模式,現在選藥越來越不按傳統的性味模式相配而是按西方科學的藥理作用相配。  

5年前,我在一家中醫醫院實習時,有一位患胃酸過多的老太太進來就診。老師按照中醫的望聞問切循序診斷后,告訴我們說中草藥里有7味藥能控制胃酸過多,隨后他竟在一個只有12味藥的方子中把這7味藥全用上了!中醫的思路不應該是這樣的,頂多有一兩味控制胃酸的藥就足夠了,其它的藥都是用來調整她胃酸產生過多的原因……  

西方人已經發現西醫的模式很難在身心這一領域里有所建樹,因為西醫擅長的僅僅是把人的肉體看作診治的對象。所以當有西方學者認為21世紀應該是精神的世紀時,現在我們看到的中醫里“不足”與“迷信”的那部分,也許恰恰能夠揭開蒙在科學和西醫身上的那塊簾布,從而使中醫得到更客觀、更圓滿的對待。  

新知:說到中醫是否科學的問題,我最近看了黃開斌所編的《健康新主張》,頓覺茅塞頓開也——

“科學”是本應指“有關物質世界及其現象并需要用到客觀觀察和系統實驗的知識體系”,而我們常常把它泛化或神話為“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  

醫學科學(西醫)依仗其強勢而獨霸了醫學的全局,換句話說,醫學已被完全科學化了。  

反中醫的勇士方舟子先生說“中醫不是科學”,我贊同,但他說只有“科學成就健康”,我就不敢茍同了。因為,很多事已證明單憑科學是成就不了健康的。  

中醫學為了爭得這頂“科學”的桂冠,不惜丟棄自己在醫學里面的優勢而非要跳到醫學科學的領域內去爭一席之地,非要去搞什么中醫科學化和中醫現代化,其結果當然是徒勞而無益的。一些企圖捍衛中醫“科學性”的有識之士似乎也沒有想過“科學”本身是否有局限性這一根本問題。  

清風:科學并非是萬能的。中醫不是科學并不能成為被否定的理由。如果一定要以傳統科學的嚴密邏輯來衡量的話,諸如現代量子論等等都會被打成“偽科學”呢。如果以發展的眼光來看的話,如果將量子論、全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等等都納入現代科學體系的話,那么中醫也毫無疑問地應該算作一種科學,一種超越傳統科學范式的科學。

中世紀曾經的宗教裁判所殘害了無數的科學斗士,今天終于等到了科學揚眉吐氣的一天。但是,我們必須警惕這樣一種傾向,一些陷入科學迷信的人,有意無意地在建立一種“科學裁判所”,有意無意地將一些傳統科學架構無法完全包容的另類思想通通以“偽科學”罪名殘害之,是到了徹底改變這種情況的時候了。特別地,據報道最早發現生物全息律的張穎清先生,因其學說長期被指為偽科學郁悶而逝,更讓我感慨萬千。如果沒有張穎清先生的開創性成果,就不會有宇宙全息論的問世,也不大可能能夠啟發筆者寫出這本《經營生命》來呀。

新知:封建理學的衛道士能殺人,殊不知科學的衛道士同樣殺人呀。感謝老師與我探討這許多,我都有立馬去學中醫且日后行醫的沖動了,因為我自己度量著自己此生要成為良相似乎是不可能了,那么也許就該當為良醫了,以達濟世救人的目的也。

清風:哈哈,你固然是懂得“不為良相,當為良醫”之理,可作良醫又豈是說句話那么簡單地呢?為師再送你一句金玉良言吧,“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反抗吧,我的人民,反抗吧
  2. 吃飽了才會有道德嗎?
  3. 為什么總有人把毛主席放在后四十年的對立面?
  4. 毛主席,為什么反不得?
  5. 再說掩耳盜鈴
  6. 劉繼明|隨想錄(20)
  7. 評上海富二代用豪車揚我國威:豪車統治著富人和窮人
  8. 美化軍閥是嚴重錯誤,整改批判應一視同仁
  9. 湖北石鋒|讓“個人崇拜"論見鬼去吧!
  10. 子午:請珍惜我們的社會主義傳統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8.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