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中國傳統文化,決不是簡單的復古。我們需要的,是要從上萬年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傳承中,認取那些穿越時空、恒久生輝的偉大精神,并在21世紀的今天努力實踐和弘揚這些精神。
包容博大的精神。中國文化是開放的文化,是海納百川的文化。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就在不斷地包容并融合外來文化。今天的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的融合,也是中國文化開放兼容的一個具體體現。印度佛教來到中國,成為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印度人釋迦牟尼簡直加入了中國國籍。近當代中國對西方思想的歡迎,中國成了西方思想的試驗田,也是古老的中華民族開放精神的體現。當然,一切外來的思想文化,都經過了也都必將經過已有的中華文化體系的熔煉,其精華被吸取之后,又將生發出全新的更加燦爛博大的中華文化。
天下大同的精神。“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表現的都是中華民族重視天下的和諧和相互友愛而非互相的對抗或欺凌弱小。今天中國提出的“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理念,也是大同精神的體現。歷史上強大的中國,沒有主動侵犯小國。中國版圖的擴大,是在回擊當時的外族侵略以及外族文化主動融入中原文化的結果。強大的明朝派遣鄭和下西洋,給各國送去的是絲綢、瓷器等各種物品。今天西方某些人的“中國威脅論”,實際上是他們以西方對抗和競爭性的思維、以自己愛好侵略的歷史來揣度以和諧大同為核心特色的中華文化的表現。
中庸的精神。中庸不是當好好先生,而是一種為人處事上的恰到好處,是一種“黃金分割”的大智慧。中國傳統文化倡導“智、仁、勇”的結合才是完善的人格,而非強調一端,就是中庸精神的表現。“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就是中庸。“隨心所欲”但是“不逾矩”,就是中庸。中庸也意味著雖然能力智慧優勝但是心態平實謙虛,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國人可以發明火藥,但是不用來制造武器,這就是中庸和平的精神。“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是中庸,“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是中庸,“高筑墻、廣積糧、不稱霸”,也是中庸。
時新的精神。“周雖舊邦,其命惟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都是時新的精神體現。時新,意味著以開放的心面對當下的世界,進行適應當下、造福群生的創造。中華文化的開放、融合,就是時新的表現。今天我們提出的“與時俱進”的口號,是與中華文明的時新精神一脈相承的。文化開放和時新精神最突出的宋代,經濟、社會、科技、醫藥等各個領域里的創造層出不窮。即使在清朝前期,中國也保持著時新的心態。康熙當年也樂于學習西洋的技術,德國的傳教士湯若望就成為當時國家天文氣象局局長(欽天監監正)。清朝中葉中國開始敗落,正是丟掉了開放和時新的精神,走上驕傲自大、因循守舊之路而導致的。
以民為本的精神。“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國主之有民也,猶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唐朝的李世民就說過:“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毖。”進入現代的中國,“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宣示,也是與中國傳統文化以民為本的思想一脈相承的。
愛護他人和擔當社會的精神。“仁者愛人”、“兼相愛,交相利”,都是強調對他人的關愛。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真正的個人幸福,必然是與他人及社會整體的福祉相連。傳統文化中的“大人之覺”、“內圣外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等等倡導,都是強調把個人的能量和才智運用到對整個社會幸福的追求之中。范仲淹、文天祥……無數的仁人人士,都有擔當天下為民請命的情懷和為歷史記誦的感人事功。乃至古代賢明的帝王那里“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的面對家國的態度,也都是這種擔當天下的文化精神的體現。
自信自立、追求真理的浩然正氣。中國文化從本質上看,不是如同西方那種信仰神祗的文化,而是自信自肯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人是與天地并列的“三才”之一,人可以“參天地化育”,這是什么樣頂天立地的精神!“雖千萬人,吾往矣”,“當仁不讓于師”,“貧賤不移、富貴不淫、威武不屈”,都是這種自信自肯的風骨的體現。在古代,那些追求真理的人士,對皇帝犯顏直諫而不怕犧牲自己,也是這種不顧一切服膺真理的精神體現。在禪文化的教育中,面對真理和智慧的追求,更是有“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于師,方勘傳授”的精嚴要求。
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每當民族危亡的時候,無數仁人志士總是義無反顧站起來,不怕犧牲自己,保衛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近代的中國,我們也見證了這樣的歷史。我們的《國歌》的旋律,就是這種精神的感人體現。抗震救災中,國人表現出來的,也是中華民族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
嚴于律己、修養不止的精神。“吾日三省吾身”,“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都是古往今來真正精進的中國人不斷修養自身以止于至善的表現。比如唐代德行深厚的趙州禪師,八十歲還在訪師問道。實踐證明,在這種自我修養的文化深入人心的時代,就是中國社會人文精神優美的時代。
可貴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這些偉大精神,并不只是口頭的標榜,而是古往今來無數的中華兒女,用切實的身心實踐所做的生命詮釋。正是因為有這些精神和事跡,中華文明能在無情的人類歷史長河中,雖歷盡風雨卻始終巍然屹立。(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