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從來不以年齡論英雄
――論毛澤東干部思想的現實意義之五
楊連旭
(2006年4月)
干部隊伍必須堅持吐故納新,這是毛澤東一貫的主張。
現實中,在輿論上和政策上往往將干部隊伍的吐故納新,片面地絕對化為年輕化。
更有甚者,為了營造自己的“一言堂”氛圍,以年齡為由,迫使主張正義、德高望重的干部退出實際工作,以至于現今對職務的年輕化要求越來越苛刻。
這樣,就造成大批好干部失去了個人發展和社會貢獻的機會,形成了社會人才資源的巨大浪費!
必須認識到:毛澤東所主張的干部隊伍吐故納新,主要并不是指年齡、而是指才德方面而言的!
他指出:
“在多數情形下,一個偉大的斗爭過程,其開始階段中間階段和最后階段的領導骨干,不應該是也不可能是完全同一的,必須不斷地提拔在斗爭產生的積極分子,來替換原有骨干中相形見絀的分子,或腐化了的分子。”(《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898頁)。
由此可見,毛澤東強調的是,以新成長起的德才出眾的領導骨干替代換原有的才干落后了的、或是蛻化變質的領導骨干,更絕不是以新的庸才或年輕的腐化分子替代老的人才,并不計較年齡因素。
至于干部隊伍的年齡問題,毛澤東不是不考慮,而是主張老中青三結合,成梯隊狀。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各個年齡段的群體,各有千秋,各具特色,難分優劣。
雖然“自古英雄出少年”,可還有“老將出馬一個頂倆”。
一般,在相同條件下,年長者經多見廣,見多識廣,實際能力更強些。但若不加限制,則易造成干部隊伍的老化,形成老年政治病。
正如鄧小平所指出:
“我們這些老一輩的人在,有分量”。
“老年人有長處,但也有很大的弱點,老年人容易固執,因此老年人也要有點自覺性。越老越不要最后犯錯誤,越老越要謙虛一點。”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81頁)
“要選人,人選好了,幫助培養,讓更多的年輕人成長起來。”
可是,若將年輕化絕對化又會造成大批年富力強的人才湮沒。因為大器晚成、老當益壯著也大有人在!
所以,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從總體結構上限定干部隊伍的年齡結構,保持各級領導集體的“老,中,青”結合,據此使用人才。
全面領會毛澤東的干部隊伍吐故納新政策,我們就應該堅持加大對干部的考核和清理力度:
第一、對于才干平庸或道德腐化的干部,無論多么年輕也必須淘汰和清除;
第二、對德才兼備的干部,既便年齡稍大也要為他們創造做出更多貢獻的條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