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迷失的中國教育
談到教育和教育界的現狀,很多人都痛心疾首,但又無可奈何。我們的教育和教育界究竟出了什么問題?
魯迅先生說: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我想來想去,才想出一個東西,這便是,我們的教育,大概就是顛倒了本末,將枝節當成了主干。將教育的末,教育手段(讀書)當成了教育的目標(育人)。
我們可先探究中國教育的本原,這樣便于我們理解今天的問題。探究本原,首先得明白這個詞的來歷,何謂教育?《孟子·盡心上》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這是教育這個詞最早出處。《說文解字》對教的解釋為:上所施下所效也。許慎解之曰:教,尚矇也。段玉裁注釋說:尚童蒙,故教而覺之。育,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之曰:養子使作善也。段玉裁注釋道: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
古人在造詞時是非常注意這個詞的結構的,教育者,教為大,育為小,故教在前,育在后。教是國之大計,育為家之重事。所以,教育問題,并非僅為一國之事,也非一家之事,而是國與家均需并重之事。
許慎說教乃“上所施下所效也”,即是說,教的問題根本在領導人身上,也就是教育者身上,教育者自身的行為對被教育者的影響就是教,可見教育者的言行舉止對被教育者有多大的作用,所謂上行下效就是教育。育,許慎說是“養子使作善也”。這個字的含義符合了荀子的人性惡論,他認為,人生下來的天性是惡的,是破壞性的,需要后天的育,讓他變的好,變的善。荀子說:“人之生也固小人。”段玉裁在給說文解字注里解釋為什么這個育字在偏旁部首的問題上不是從子部,而是從倒子部(就是育字的上半截為倒子),他說:從倒子者,正謂不善者,可使作善也。即便在西方的文化中,基督教也是認為人生下來就是有罪的,是惡的。如何使惡的人變善,這就是育的功能。在現在蘇北的一些方言中,育還有使之直的含義。比如,一根棍或者一棵樹彎了,人們就會說:把它育一下,育直了。可見,育的本意是使之善,后又引申出使之直等含義。
而教和育合為一體時,就有了政教、教化、訓誨、傳授等含義。在中國古代,政教乃是教育之根本,是對一個國家的禮儀、法度進行規范的必要手段,而其核心內容就是教化。
我們中國古代是禮儀之邦。萬國來朝的根本原因不是我們國家的軍事力量多強大,而正是因為我們是一個規章制度很先進,人民講禮貌,有文化的國家,所以別人是心悅誠服的來學習。所謂“以德服人”。
我們從古人對教和育的定義和闡釋中可以看到,教和育的核心問題是育人,并沒有提及有關書本閱讀率的內容。究其原因,乃是古人認為,培養一個人的德性才是教育之根本。宋代學者陳獻章在《白沙子全集》中說:“圣人之學唯在心學,非得之書也,得自我者也。蓋以我而觀書,隨處得益;以書博我,則釋卷而茫然”。他認為圣人的學問不是教人看書,不是在乎書讀的多少,而是在乎心的得益,。也就是說,向圣人學習,重要的是學習圣人的德性,而非把圣人的書背下多少,書中并不能得到多少真理。陳在當時被世人稱之為“真儒復出”。
古代的教育大家孔子有很多話是論述教育的根本問題的,比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又如“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德不孤,必有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這是孔子論述教育的目的和方法問題。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德育是排在第一位的,這體現在他對教育的態度上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認為,明白道理是學習的最根本任務(朝聞道,夕死可矣),也是作為教化者的根本任務(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中國自有文明始,培育人的德性始終是教育的根本,這造就了中華文化的強盛繁榮,直到新中國建立后,還在提倡“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德育為首”。然而面對如今的教育現狀,我們卻不得不打個大問號:這還是我們一直在提倡的教育思想嗎?
中國當前的教育實際上已經顛倒了教育的本末——培養人的德性和學習書本知識——的關系。人只有有了德性,才可能認真對待其他事情。而我們當前的教育則是將教育的末——學習書本知識——當成了教育的本——德性的培養,所以造成了今天教育界的烏煙瘴氣。
因為忽視了教育的本,德性的培養,只是為了追求考試的分數,升學率等表面的東西,所以只要能提高這些方面的成績,其他都可以忽略不談。這從根本上導致了教化者和被教化者關系的異化。只要學生出的起錢,就可以買到更多的教育產品,包括輔導教材和教師的家教。本來教育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是德性的互動,如今卻成了經濟的互動,有了錢什么都好辦。這樣下來,教育者無心實施對被教育者的德性培養,被教育者也無須也不可能得到德性的培養。這樣循環下來,就造就了今日教育界的惡狀。
教育者本身的素質在日益下降,在網絡搜索中如果搜索教師這個關鍵詞,跳出來的大多是禽獸教師;如果搜索論文,出來的新聞大多數是論文造假;如果搜索學費,出來的大多是學費逼死人;如果搜索……
教育者自身的糜爛和低素質,導致了今日教育的規模雖然很大,但是同時卻造成了失業率很高,接受高等教育人數越多,社會上人的德性卻越低的社會現狀。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馬加爵的悲劇不在馬本身,而正是教育界在市場經濟中迷失了本性,將教育事業變了成了教育產業,僅僅想著怎么從學生中收取更多的學費,怎樣從國家財政中爭取更多的撥款,而忽視了對自身和學生的德性的培養,使馬加爵始終生活在一個冷漠的世界中,因為貧窮,被人鄙視嘲弄,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在馬加爵殺死他的同學時,恐怕我們的教育工作者還在討論“馬尾巴的功能”吧。
德性的培養,不僅僅是被教育者的,也是教育者自身的事情,然而,教育者自身德性的確實,導致了今日教學雙方的惡性互動,這樣的現狀遲早將中國的教育送進萬劫不復的深淵。
中國自有文明始,培育人的德性始終是教育的根本,這造就了中華文化的強盛繁榮,直到新中國建立后,還在提倡“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德育為首”。然而面對如今的教育現狀,我們卻不得不打個大問號:這還是我們一直在提倡的教育思想嗎?
中國當前的教育實際上已經顛倒了教育的本末——培養人的德性和學習書本知識——的關系。人只有有了德性,才可能認真對待其他事情。而我們當前的教育則是將教育的末——學習書本知識——當成了教育的本——德性的培養,所以造成了今天教育界的烏煙瘴氣。
因為忽視了教育的本,德性的培養,只是為了追求考試的分數,升學率等表面的東西,所以只要能提高這些方面的成績,其他都可以忽略不談。這從根本上導致了教化者和被教化者關系的異化。只要學生出的起錢,就可以買到更多的教育產品,包括輔導教材和教師的家教。本來教育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是德性的互動,如今卻成了經濟的互動,有了錢什么都好辦。這樣下來,教育者無心實施對被教育者的德性培養,被教育者也無須也不可能得到德性的培養。這樣循環下來,就造就了今日教育界的惡狀。
教育者本身的素質在日益下降,在網絡搜索中如果搜索教師這個關鍵詞,跳出來的大多是禽獸教師;如果搜索論文,出來的新聞大多數是論文造假;如果搜索學費,出來的大多是學費逼死人;如果搜索……
教育者自身的糜爛和低素質,導致了今日教育的規模雖然很大,但是同時卻造成了失業率很高,接受高等教育人數越多,社會上人的德性卻越低的社會現狀。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馬加爵的悲劇不在馬本身,而正是教育界在市場經濟中迷失了本性,將教育事業變了成了教育產業,僅僅想著怎么從學生中收取更多的學費,怎樣從國家財政中爭取更多的撥款,而忽視了對自身和學生的德性的培養,使馬加爵始終生活在一個冷漠的世界中,因為貧窮,被人鄙視嘲弄,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在馬加爵殺死他的同學時,恐怕我們的教育工作者還在討論“馬尾巴的功能”吧。
德性的培養,不僅僅是被教育者的,也是教育者自身的事情,然而,教育者自身德性的確實,導致了今日教學雙方的惡性互動,這樣的現狀遲早將中國的教育送進萬劫不復的深淵。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