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試讀了《論語》的兩個典型語段之后,在重新理解孔子安邦治國思想的同時,不無驚奇地發現孔子的思維方式原來都可以用思維科學的理論作出合理的解釋,甚至可以作出心理邏輯的刻畫。在“和為貴”一章的解讀中,我已說明,孔子的思維方式實際上達到了辯證思維的高度。在“正名為先”一章的解讀中,我已先行指出孔子的思維方式顯示出形式(邏輯)思維的成熟,并處在當時代的世界的前列?,F在我將作充分的分析說明。
“知人必論世”,“論世可知人”,按照這個傳統方法,我們以普世觀點評介孔夫子在他生活的時代的所創造的文化成就以及支持這種文化成就的思維的水平。
一,孔子所處時代--軸心時代
“軸”指旋轉中心,(由車軸比喻)引伸為極重要的所在,“當軸處中”,此之謂也。“軸心”即中心或樞紐。公元前800年-200年發生的人類精神過程標志著人類歷史正處在一個德國學者雅斯貝稱之為“軸心時期”的重要階段。公元前500年是它的高峰期,是我們人類的“最深刻的歷史分界線”,標志著人類自我意識的偉大覺醒,標志著人類的判斷、選擇能力的飛躍,表明文化升華到文明時代的水平線上。
二,孔子所處地位--思想家
在中國,誕生了孔子、老子、莊子、墨子等各派思想家;在印度,那是佛陀的時代,所有哲學派別,包括不可知論、唯物論、詭辯論、虛無主義等,都得到了發展;在伊朗襖教提出了挑戰性的觀點,將世界視為善與惡的斗爭;巴勒斯坦出現了以利亞、以塞亞等先知;希臘涌現出荷馬、赫拉克里特、柏拉圖等賢人哲士。所有這一切,幾乎同時而相互隔絕地在中國、印度和西方產生。
三,孔子的文化貢獻--中華民族元典創造者
這個時代是各名族創造過自己的文化元典的時代。印度的吠陀文獻和佛典,波斯的《古圣書》,希臘的伯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先哲的論著,猶太及基督教的《圣經》,伊斯蘭教的《古蘭經》。在中華民族,則有《易》、《詩》、《書》、《禮》、《樂》、《春秋》等“六經”,又有《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墨子》、《孫子兵法》、《黃帝內經》等。其中,“六經”經孔子整理,《論語》主要記述孔子的言論。
四,軸心時代的“文明思維”
軸心時代各民族涌現的哲人存在許多相通的屬性,較之此前人類以“集體表象”為基礎的“原始思維”不同,他們已能進行自主性、獨立性的“文明思維”,正是這種嶄新的思維方式支持著元典的創造。其特點在于:
1,情感退居次位,理性上升到主位;
2,抽象概念漸趨明確、固定,分類也愈益清楚;
3,原始思維中那種不受任何規則制約的想象力,逐漸受到一定的規范;
4,具有從前人積淀的思想資料出發,自覺地進行知識重組的能力;
5,具有從紛繁錯綜的、偶然的外在因素中抽象出一連串基本問題,并對這些問題作出系統解答的能力。
這標志著各個文明民族從混沌的“兒童時代”越過幼稚的“少年時代”進入了日漸成熟的“青年時代”。
四,文明思維的理論總結--三大邏輯體系
軸心時代文明思維即是理性的邏輯思維,先哲們不僅憑借此種思維創造理性文化取代巫文化,而且總結了思維方式的進化,出現過三大邏輯體系:
a,古代希臘的亞里斯多德邏輯體系;
b,古印度邏輯--因明體系;
c,古代中國墨辨邏輯體系。
五,從(形式)邏輯思維的特征看孔夫子的思維
“從亞里斯多德到現代邏輯,始終貫穿了一條基本的精神,這就是‘必然地得出’”(《邏輯的觀念》王路)。形式邏輯的特征在于它的推理(論證)的必然性,前提必然蘊含著結論,它只從思維形式出發,只要符合形式邏輯規則、規律,從前提的真可以必然得出結論的真。推理的客觀根據是客觀事物之間的充分條件、必要條件關系(最廣義的因果關系),是事物處于相對穩定狀態的日常的、最普遍、最常見的最簡單的關系。(據馮契《智慧說》)
這種特征已然為我中華民族先哲墨家的《墨經》從理論上作概念性的把握,其依據的思維文本素材當然有儒家著作一大宗(墨子:公元前475年-公元前390年,孔子死后4年出世)。
“故,所得而后成也。 (《經上》)”“小故:有之不必然,無之必不然?!ぁぁと粲卸?。大故:有之必然。若見之成見。(《經說下》)”
就是說:一現象產生所依賴的條件(原因),《墨經》名之為“故”。乙得甲而后成,那么甲就是乙的“故”。又分兩類:a,“小故”,是一現象的必要條件。說“無之必不然”,例如,尺(表示一尺長的量具)必有兩端,無端(兩端的任一端)不成(其)為尺。b,一現象所依賴的條件的總和就是“大故”,“大故”才是真正的“故”,“大故”具備了,這現象就不可避免的要發生。例如,“見之成見”,說的是,人的眼睛看見東西成為現實,這需要很多條件:人的目力、光線、對象與人目(眼)之間的適當距離等等。這些條件具備了,這人就一定見物(眼睛看見了東西)(據《墨經的邏輯學》沈有鼎)。
《<論語>子路第十三》正顯示出建立在現代邏輯稱之為必要條件關系、墨家邏輯稱之為“小故”的基礎上的連鎖推理?!懊徽?,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彼谜撸懊?lt;言順<事成<禮樂興<刑罰中”;而后成者,“民有所措手足”(即知所進退,懂得區分該做與不該做)。無之(名不正)則不然(民不能知進退)。其間,名正、言順、事成、禮樂興、刑罰中、民有所措,六個事項構成前因后果的連鎖關系。連鎖現象標志著邏輯思維的相當的成熟度。
六,從當代社會成員的認知發展看孔夫子的思維
瑞士心理學家、哲學家、發生認識論的創始人皮亞杰,從個體認知發生的角度,對兒童智力及其發展進行了創造性研究,用心理邏輯的方法描述兒童思維的發展,從感知運動階段(出生-2歲)經過前運算階段(2-6、7歲)、具體運算階段(約6、7歲-11、12歲)抵達形式運算階段(14、15歲),這是世界性的規律。這是人類個體成長的精神意識、心智思維重演律的作用結果。(注:恩格斯有云:“在思維的歷史中,某種概念或概念關系<肯定和否定,原因和結果,實體和變體>的發展和它在個別辯證論者頭腦中的發展的關系,正如某一有機體在古生物學中的發展和他在胚胎學中<或者不如說在歷史中和在個別胚胎中>的發展一樣。這就是黑格爾首先發現的關于概念的發展的見解。”)發達國家或發達地區受正常教育的社會成員莫不如此。有東瀛學者對所謂形式運算階段作過如下描述:“如果“一切A都是B”的全稱肯定判斷的假設思維得到不斷的發展,那么兒童就可以根據假設和條件進行復雜而完整的思維活動。例如,如果球停止了運動(P)是由于摩擦、空氣阻力等(Q、R、S)那么,假如沒有這些原因(不【Q、R、S】),球就不會停止它的運動(不P)。顯然,這一命題是從物理學的力學的慣性定理抽象出來的。(【日】山內光哉《學習與教學心理學》)
這樣的所謂“假設-演繹推理”就是皮亞杰的形式思維。這是當代思維正常發展的青年人以至成年人的思維特征。這里描述的是現代邏輯學所謂的充分必要條件推理,此類條件亦即墨家邏輯所謂的“大故”??追蜃訉τ跒檎朗霝橄鹊乃伎?,從一定意義上說,隱含如下意思:“名正、事成、禮樂興、刑罰中” ,這就構成了“民知所進退、國家得治”的幾乎全部條件,只不過正名屬首要條件,而其他條件對于”正名與它的“國家得治”的這個終極目標又存在中介關系。于是有這么一段簡潔明快的言簡意賅的連珠體文字。
依現行的邏輯教科書的體例,對結果而言的條件細分為:1,充分條件,2,必要條件,3,充分必要條件。其特征也分別描述如下:1,有之則必然,無之未必不然;2,有之未必然,無知必不然;3,有之則必然,無知必不然。分類是細了,表述也清晰多了,還會符號化,數理化,更精確。但是筆者縱觀各家形式邏輯讀本,恰恰不談:一個對象的必要條件的總和就是該對象的充分必要條件(這是理論的狀態,實際上只能盡量抵達,所謂:充分利用有利條件,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創造條件也要上,邏輯義即此)。比如,俗話有云:“萬事具備,只欠東風”;說的是赤壁之戰孫劉聯軍以火攻取勝曹操的條件。萬事(或一件一件,或總體)與東風,分別是必要條件;即使萬事皆具備,也還僅僅是必要條件,缺了“東風”這一個必要條件,還是不行;但是,如若萬事具備加上東風勁吹,則孫劉具備了戰勝的充分必要條件,歷史正是如此演出諸葛亮借東風大破曹操的好戲的。讀到這里,你不覺得現代教科書的內容,恰恰缺少了中國古代傳統邏輯的靈氣嗎?筆者又發現這里靈動著的正是辯證的精魂!中華民族的智慧始終執著地托起“實用理性”,這或許就是中華文明歷五千年不倒,盡管屢遇蹶跌而今日卻仍能作猛然崛起之勢的最最主要的原因。
結論就是:從這一典型章句可以看到,孔夫子的思維水平確乎達到形式思維(即抽象邏輯思維)的高度,且處于當時的世界的前列。與同時代的世界各地區的思想家媲美,毫不遜色。這個水平,基本上就是當代社會成員思維發展必須抵達的;只不過是與豐富的科學知識相結合的。這些知識,當年的孔夫子還不可能具有,但是隱于其間的智慧永遠非今人所企及。僅就形式思維而言,我們也并不能因科學知識問題低估他的思維方式達到的高度。即使是當今高度發達的美國,據不完全統計,仍有25%左右的社會成員達不到形式思維的水平(一個很有趣的標志是,他們當然知道一個大餅分為兩個“半只”;但也許不懂兩個二分之一相加等于一。廣西有位思維科學之友,談他親身經歷過的文革期間的一件事,一天,一位工宣隊員,一本正經地教訓他這位數學教員,八分之一加八分之一,怎么等于四分之一呢?虧你是中專老師!也屬于此類并非笑話的蠢事:當年,這些人等可是奉“最高指示”進入上層建筑“領導一切”的。)。而我們的孔夫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2500年前在世界范圍內,率先抵達形式思維的高峰。尊之為“至圣先師”,僅此也可見,誠不為過也!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