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傳統哲學上,不知諸位同好有沒有發現,不論儒家也好,道家也好,或者從國外引進的佛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就是缺少,甚至沒有對其基本概念的具體描述。也就是說,對于許多基本概念,在這些哲學的理論里面很難找出一個具體的答案。比如說道家所謂的“道”,在《道德經》里面的定義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這樣的定義,有幾個人能充分理解它的意義呢?還有儒家所提倡的“中庸”,孔子在論語里只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一語輕輕帶過,你能從中體會“中庸”是什么意思么?就是在其孫子思所作的《中庸》里面,開篇也只是提到“中和”,誰知道這個“中和”與孔子的“中庸”是什么關系,反正斯人已歿,愛怎么說怎么說去。再有就是佛家了,在《金剛經》里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語,六祖一聽,頓時超凡入圣,他到底從里面理會到什么呢?《六祖壇經》里面并沒有解釋,不知道是不是怕如果大家都知道了,都可以往生西方,把那極樂世界給擠爆咯!(^_^)如果不是,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如此多的哲人,如此多的學派不約而同的采取這樣一種模糊的方式宣揚自己的學說呢?我們不妨從中國流傳最為廣泛,信徒最多的儒家思想中尋找答案。
在儒家思想的信徒中,有一句口號很流行,就是所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以說,它是儒家學者們公認的最為合理的一條人生道路。在《大學》里是這樣介紹它們之間的關系的:“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很實在的一條遞進的人生道路。只是,它們之間的聯系是如此的緊密么?且用事實說話。
先不說別人,就說孔夫子吧。他活到七十三歲,被魯君尊為“國老”,修身的的功夫大家應該都認可吧!可是他卻以過半百之齡周游列國,惶惶然如喪家之犬,雖有一干****相隨,但兒孫之福是享不到的。這樣能說他“齊家”了么?蘇武牧羊,二十年不改歸漢之心;嵇康打鐵,飄飄然離凡塵之外;兩者都是古時君子效仿的典范,但一個妻子改嫁,一個亡于小人之譏諷,遺下弱女幼子,二者都沒能“齊家”,但是他們修身的功夫不夠么?再有,漢武帝父子相殘,唐太宗弒兄篡位,明成祖叔奪侄權,三個都是不“齊家”的典范,可是又各自獨立開創了中國封建王朝的最輝煌時代。不“齊家”便不能“治國”乎?三國時蜀相諸葛先生,有安邦定國之才,經天緯地之能,然六出祁山而不能,只落得“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還有吳王孫權,鼎父兄之余烈,先燒曹軍于赤壁;后敗蜀漢于夷陵,守得一個好家業;此二人,非不能“治國”也,然其得“平天下”吁?!由以上可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絕對沒有如《大學》所說的那樣,有著明確的遞進關系;當然,這四者也不是全無關聯,我們不妨把它們比作人生道路上的四個方向。
在中國古代,由于科學技術的限制,使得他們對眼中的世界是這樣的迷惑,總覺得自己周圍充斥著一種不確定的因素,而鬼神概念就是這種思想的直接體現。但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就逐漸的將這些不確定因素消滅了。最簡單的例子——阿波羅登月成功,嫦娥奔月的神話就不攻自破了。在我們的傳統哲學領域,也有這么一個神話,那就是“君權天授”。當然,在當時的那種客觀條件下,這樣的政治思想也是當時唯一合理的選擇。但是,到了現代社會,古時候的那些因素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特別是在人文領域,我們國家已經普遍推行了九年義務教育,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有了一個根本性的變化,現在的人民,再不是當時封建統治者口中的“愚民”。因此,我們的政府也順應這種客觀條件變化的需要,大力推廣西方的民主制度。而在西方的民主制度體系中,有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三權分立。其中對權力的合理劃分是與我們國人意識中固有的“君權天授”觀念有著根本矛盾的。因為在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中,從來沒有與“三權分立”制度有關的任何理論,相反倒是有許多在君權獨裁的條件下如何保全自己利益的論述。在這樣的客觀條件面前,在中國形成了一個很奇特的局面:一方面,作為國家政治上層建筑的政府不斷的頒發相關法令,推動“民主化”;另一方面,作為國家政治基礎的廣大群眾,卻堅持舊有的封建君主獨裁下的“愚忠”思想,對政府中的某些極端分子、腐敗官員聽之任之,即使自己的合法權益被無理踐踏也抱著能忍則忍的思想,而放棄自己手中應有的權力。這樣,直接造成了中國“有法可依,有法不依”的局面,而且對于權力機關的放任也使得“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情況在中國泛濫。在這樣的事實面前,要有所改變,就要求所有有志于中華復興事業的華夏兒女共同努力,既要支持中央政府的法令推行,也要大力改造我們國人的固有思想。在這樣一個客觀存在的矛盾面前,用西方的現代科學精神,合理改造我們中國的傳統哲學就極其必要。
前面已經說過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四者之間并沒有什么客觀的,逐層遞進的關系。用西方的科學觀點來看,它們是人文科學中相對獨立的四個層面。也就是說,它們是我們個人發展的四個選擇方向。以“修身”為例,在《論語》中與之最貼近的只有這么一句: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到了《大學》里面,又從“修己以敬”引申出“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兩相比較,不難發現在孔子的思想里修身是有雙重的內涵的。一個是對己,所謂“修己以敬”。通過對自己身心的一種鍛煉,從而具備一個學習先賢思想理論的基礎,并進而成為“君子”。在這個含義上,《大學》的解釋是正確的。再一個是對人。“修己以安人”,修養自己的身心作什么呢?“安人”,使身邊的人能夠從自己身上得到安全感(^_^),看到一種希望。什么希望呢?孔子又進一步的推論到“修己以安百姓”,并列舉“堯、舜”以為例證。聯系孔子一生的活動及其思想理論,我們不難推究出孔子的“修身”,是以“平天下”為最終目標的修身,而不是單純的為了自己身心而修身。但是,由于《大學》中的忽略,后世腐儒的刻意曲解,“修身”被理解成推究身心健康的極至,并最終落入超脫死亡這個幾乎可以算是所有人類的共同夢想的死胡同里面。無疑的,這種想法是違背了孔子儒家思想的本義的,使得其后世的許多所謂儒家門人在思想上接受了其他宗教的理論。比如在中國的傳統哲學中,“修身”作的最好的,應該是從印度泊來的佛家哲學,在中國的歷史記載中,其信徒中修成肉身舍利的(即死后尸體不壞)有相當多,比如筆者所在的鄉下小鎮,就傳說有三座肉身舍利;而最為有名的是六祖金身,足足歷千年而不腐,堪稱人類奇跡。但是,雖然佛家哲學在“修身”上是很有成就的,但是作為它的信徒卻必須要出家,因此,“齊家”是談不上了;而在“治國”方面,更是一塌糊涂,其在印度的沒落就是最好的說明。而中國本土的道教也有著與佛教類似的教規。基于這些原因,在宋、明時,雖然許多的腐儒都接受了佛教、道教等宗教的理論,但卻始終放不下自己的儒生身份,明代黃綰所說頗值得玩味。他說:“宋儒之學,其入門皆由于禪。濂溪、明道、橫渠、象山由于上乘;伊川、晦庵皆由于下乘。”黃百家則更述周敦頤師事鶴林寺僧壽涯及從東林常聰(總)禪師習靜坐等事。周敦頤亦嘗自稱為“窮禪客”,這是見于二程及其****游定夫語錄中的話。還有朱熹,據其自述,大概到四十三歲左右時,他仍未擺脫隨時依據佛理的特征。他對道家哲學也是十分熟悉的,并且經常加以消化吸收,成為自己思想的表達力。比如他曾為道教經典《參同契》和《陰符經》作注釋。在這些宗教思想的影響下,以及這些當時儒家思想領袖的推動,儒家的宗教化也就無可避免了。但這種僵化思想的宗教化趨勢,是孔子等先秦大儒的本意么?愿諸位同道三思。
再說“齊家”,對于自己的家庭,中國人歷來是極其重視的,有“家和萬事興”之說。而推崇“齊家”理論的孔孟儒學,自然就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哲學派系。孔子在《論語》中就有許多言論,如父母在不遠游,父母親人死后要守喪三年,孝悌是“仁”的根本表現;這些言論到了孟子的時候,他就更進一步的提出了“性善論”。孟子提出大量論證,來支持性善說,有段論證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沐惕側隱之心。……由是觀之,無側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側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孫丑上》)不過,雖然孟子及其以后的儒家學者們都有意識到這一點,但是,可能中國的人太多了罷。他們無法一一的感化過去——至少在孔子的經歷中就已經說明了這種努力只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愚蠢舉動,所以,很多人的選擇就是退求其次,把這種理論只在家中推行。在這些理論的滋養下,中國的家族勢力空前的龐大;即使時至今日,我們也可以切身體會到。在中國的廣大農村里,許多的村子里村民都只有一個或少數兩三個姓;而且按家譜的推究,同姓的村民往往都可以找到相同的祖先。就筆者所在的小鎮,兩萬多的人口共同的祖先只是七兄弟。在“性善論”等孔孟儒家思想的支持下,中國的家族有著空前的凝聚力。在家族的保護下,族人的權益都得到有力的保障;即使是面對變幻紛紜的戰亂局勢,他們也有著相當的自保能力。因此,在“齊家”這個領域,孔孟儒家思想是成功的。但是,當家族勢力介入到“治國”領域時,弊端就出現了。由于少數家族把握了國內的政治主導權力,使得眾多有能力的人才被排除在國家統治機關的權力中心之外,如晉時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之語。而長期占據國家的統治權力中心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家族中成員的腐敗,但是為了家族的利益,使得統治階級又固執的保持已有的權力,限制那些有才能的所謂“庶族”的人才進入權力中心,這樣國家統治中心對下面群眾基礎的控制能力就自然的被削弱了。自東漢滅亡以后,中國之所以長期處在分裂的狀態,主要原因也是因為不能處理好家族利益與“治國”的矛盾。也由此可見,過度的強調“齊家”,對“治國”而言,實在是弊大于利啊!
就孔子的本意而言,“平天下”應該是儒家思想的最高目標,其實就中國的傳統“諸子百家”而言,所有與政治領域有關的學說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而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必由之路,就是“治國”.雖然最明確提出這個目標的是儒家的孔子,但是他的主張太過軟弱,對變幻紛紜的局勢缺乏必要的快刀斬亂麻的果敢勇氣;因此,他畢生努力實踐的結果,卻是以失敗告終。畢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樣也不能丟,怎么不叫他作事束手束腳?!其后,曾是儒家****的墨翟又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他是一個勇士,擅長許多戰斗技能,也非常同情那些因為列國混戰而深受其害的百姓。所以,他無法接受儒家的那些繁雜而又攙雜許多妥協的理論,索性自己糾合許多同道的志士一同為實現天下的和平努力。不過,也因為這樣,使得他的學術思想缺少遠見,無法有效的利用自己的力量,雖然在當時的社會上影響很大,但是由于他的骨干成員大量的被無謂的爭斗消耗掉,使得墨家的思想逐漸的變質了。自秦以后,墨家二字就永遠的在歷史長河中消失了。在墨子以后,真正專心致力于“治國”理論的哲學家就只有儒家的兩位大學者——孟子和荀子。
孟子,在宋朝以后的中國社會他是僅次于孔子的亞圣人,無比的威風。但是,在其當時社會里,他并沒有這份榮耀。他曾經投奔魏國的梁惠王,后來又到了齊國齊宣王的政府中任客卿。應該客觀的說,這兩位君王在戰國時期都不是無能之輩,在他們的統治下的魏國和齊國都迎來了在戰國是最強盛的時期。但很可惜的是,孟子和這兩位明君相處的都不是那么的融洽,雖然孟子買力的推銷自己的“治國”主張,但可以說是沒有任何的成效。為什么會這樣子呢?有讀過《孟子》的人,不難發現在孟子的理論中,有這樣的邏輯思想:天下要得到治理,必須推行仁政;要推行仁政,必須要依靠君王的良心發現(大意);要讓君王發現自己的良心,這是孟子的責任所在。大家在這里不難理解,孟子給自己的社會定位是一種類似于先知的角色,也就是說他把自己當作了真理的代言人。而他憑借什么來證明自己的這種身份呢?唯一可以利用的,就只有孔子的孫子的再傳****這么一個所謂的儒家正統傳人身份。筆者現在怎么也想不明白,這種不知所云的儒家正統有什么說服力。就如堂吉軻德挑戰風車一般,孟子的失敗也就不難理解了。而且,其理論的最大弱點所在是,孟子所期望的改革帶有一種很強的理想性;也就是說他的改革只存在于他的腦海當中,沒有制定一個基本的行動綱領,一切的現實努力就只冀望于君王的自覺。
荀子,是戰國儒家思想集大成者,也是戰國時期最后一位大儒。按歷史記載,他所生活的年代在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其間各個國家都經過了百余年的發展,形勢日趨明朗,各家學說也都充分的展示了各自的利弊,在這樣的客觀條件下,荀子綜合各家之長,對儒家舊有的思想進行恰當的發揮和改良也就成為了可能。他長期在當時的最著名學術中心——齊國的稷下學宮活動,后來又到楚國出任蘭陵令,這些經歷都極大的豐富了他的學術思想。而他的兩個學生李斯和韓非的成就,就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他的學說的價值。李斯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的理論來源,很大一部分就是從荀子的思想中引進的;而韓非在其著作《韓非子》中客觀地對戰國時的百家思想作了一個總結性的評價,其中就沒有對荀子有任何的微辭,一方面是出于對老師的尊敬,另一方面也確實是找不到什么大的漏洞。不過,由于荀子的理論客觀上對全局的把握很強,其理論系統有著相當嚴密的邏輯性,所以他的信徒一般是作為實干家存在的;因此,在學術領域,他的學說影響甚微,但仍無損于其作為孔孟以后儒家思想最杰出的學者的地位,漢朝時將這三人合稱“孔孟荀”。不過,自唐朝后,由于“理學”的發展,孔孟的地位抬到空前的高度,作為中國客觀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的荀子則受到了以韓愈為首的一干唯心主義學者的批斥,從此被排擠出中國主流思想的行列。而也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中國的封建王朝結束了它在中國的黃金時代,開始了衰亡的腳步。
筆者出生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可以說是和邁著改革開放步伐的新中國一起成長的。在我以及我周圍的同齡人的經歷中,充分的感受到中國在改革開放時期的變化。我以我出生的時代為榮,但又為那些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不合理現象感到羞恥,于是,如何抑制中國已有的不合理現象并在最大限度抑制其蔓延成為我個人奮斗的目標。目前,中國正在努力把自己改變成為一個法制國家,但是在這樣一個轉型的時期,由于沒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主流思想的推動,使得這種改革缺乏一個有力的推動。廣大人民群眾固執的保持自己舊有的思想觀念,不思進取;而許多中國既得利益者死抱著自己已有的利益不放,抵制改革腳步的前進。在這樣的一個客觀事實面前,中國的許多有識之士就覺得既然中國的內部矛盾重重,那么何不改變一下外部環境呢?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下,中國加快其加入WTO的步伐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但是,光光改變外部環境還是很不夠的,我們人民也要重新反思我們原有的思想觀念。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任何故步自封的打算都是不值得提倡的。而且,中國的儒家思想流傳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了,是到了一個全面反思的時候了。筆者愿以此文作為我努力的開始,也希望諸位有此志向的同道不吝賜教,共同為我們的國家盡一份心力。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