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張以德報德
老 且
在中國,孔子是個大名人。因此,他說過的許多話就成了名言。許多名言,反映了孔子的階級立場和基本的政治主張,例如:“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是耳熟能詳,甚至是讓人刻骨銘心的??鬃拥脑S多名言,是兩千多年來人們爭辯不休的永恒話題,可能還會如是這般地爭辯很長的年月。還有一些“名言”,則是強加給孔子的,或者是歪曲孔子原意的。這些名言,以假亂真,以訛傳訛,“歷史悠久”,“流毒甚廣”。現舉數例以明之:
以德報怨。這是許多善良的好心人奉為圭臬的至理名言,常常被看作是很高的精神境界和很寬厚的胸懷。開始把它看作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后來引伸到了古代和現代的國際關系中去。對于這種境界的解釋、闡發更是可以沒有止境的。
但這個最早出現在《論語》里的主張,卻是孔子反對的。請看《論語》的原話: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保☉梿枺?/p>
這話明白地說:有人主張“以德報怨”,您的看法如何?孔子反問:如果是以德報怨,那又該怎樣報德呢?顯然孔子是不同意這種主張的。他更明確地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敝?,在這里就是指的事情或事件本來的善惡是非。反映了孔子堅持原則,反對向壞傾向妥協的立場。只有這樣才不至于助長不良傾向的擴展、膨脹和蔓延。顯然,孔子“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原則性,遠勝過那種“以德報怨”的“和稀泥”主張。
三思而后行。這是許多人喜歡說的“名言”。這是人們主張謹慎、小心、穩重而經常抬出的“圣人之言”。在許多場合上,這話都可以發揮作用,尤其對于決策者來說,它更是一種有強降溫效果的冷卻劑。
不過,很遺憾:這又不是孔子的主張。請看《論語》的原話: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保ü遍L)
季文子這位魯國的大夫,以穩重自詡,或以謹慎著稱。他那“三思而后行”的行事風格,在當時可能有點出名??鬃勇犝f后,很不以為然。他明確說:“思考兩次就可以了”。顯然,“再,斯可矣”遠沒有“三思而后行”的影響深廣。但是,孔子的主張應該更有道理。因為“三思而后行”往往成為優柔寡斷、畏葸不前的人們的護身符和擋箭牌。其結果是貽誤戰機(商機)。而人們深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貽誤會造成程度不等的遺憾、后悔甚至于無可挽回的損失。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各種關鍵當口,三思而后行可能是一種害人的主張和習慣。而孔子的主張,希望大家記?。骸霸伲箍梢印?。(關于對此的評論,宋代哲人的議論,我們暫時擱置不談)。
愚不可及。譏笑一個人愚笨得可以,最廉價和方便的“名言”就是“愚不可及”。當然,此話的出處,又是《論語》。不過這位“愚不可及”的古人,恰恰是一位被孔子倍加推崇的絕頂的聰明人。謂予不信,請看《論語》的原話: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保ü遍L)
寧武子是衛國的大夫,在文公、成公兩朝為官。文公有道,他顯得很聰明,但并沒有太多事情做;成公無道,他又盡做一些別人不愿做的、吃力不討好的傻事。這位古人的故事已不可詳考。好在這對寫本文沒有太大影響??鬃拥脑u論,是要證明寧武子的“愚”實際上是大智,他的這種大智,是人們學不來做不到的。所以,“愚不可及”的本意是對一個絕頂聰明人的褒揚,而今人卻是用它來對人表示譏諷。這真是南轅北轍的事兒!
割雞焉用牛刀?這也是人們用來譏諷人的“名言”。它表示了對交流對象的一種不屑和輕蔑??鬃赢斈暾f這話的時候,也多少帶有一些輕視的意味。不過,孔子很快就羞羞答答地做了自我批評。請看《論語》的原話: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弊釉唬骸岸樱嘿戎允且?,前言戲之耳!”(陽貨)
這引文不用太多的解釋,意思已經很明白了。孔子到了武城,聽到小老姓的弦樂歌聲,很不以為然。他不無輕蔑地冷笑道“割雞焉用牛刀?”那意思好像在說,你們這幫小老百姓找樂子,也配用弦樂嗎?哼哼!他的年輕學生子游馬上反詰他:您不是教導我們:君子也好,小人也好,學道都是必要的,應予鼓勵的嗎?怎么今天您的表現會前后不一致呀?孔子還沒有老胡涂,意識到自己的失言。隨即改口:“各位同學,各位同學:子游說得對著哩,他說得對著哩;我剛才說的是一句玩笑話,是一句戲言?!蹦憧矗嚎鬃佑掠谧晕遗u,很快承認自己的錯誤(當然也顧及了自己的體面)。如今,人們仍用“割雞焉用牛刀?”這樣的話來表示自己比別人高貴,表示對別人的不尊重,這種態度當然是不可取的??鬃訛榇俗隽俗晕遗u,我們該不該也謙虛謹慎一點呢?
觚哉,觚哉。這樣的“名言”并不太普及,只在一定的范圍使用,而且用得有點兒離譜。一般是在三兩個朋友想喝酒時,相互征求意見。問:“觚不觚?”回答是:“觚哉,觚哉?!边@里的“觚”字,許多人不認識,或者根本就沒有見過原文。但何以演變成了“沽酒”的“沽”,而“沽酒”又怎么變成了“去喝兩盅吧?”已不可考,也沒有必要考證了。反正是個“花田錯”。現在仍然請看《論語》的原話: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雍也)
這個“語錄”雖然孤立成文,短且上口,但這卻是孔子的重要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很少有人在意它和研究它,倒是變成人們消遣、找樂子的口頭禪了。
觚本是一種有特別造型的酒器,后來被引申為一種禮樂制度。觚在這里變成了“禮制”的化身或符號??鬃诱J為自己處于“禮崩樂壞”的時代,所以他嘆道:“觚不觚”;又鑒于他極力維護腐朽的“禮制”,提出“克己復禮”的倒退主張,因此他呼吁“觚哉,觚哉!”讀懂了這句話,您還會嚷嚷著要“沽哉,沽哉”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凡是知道孔子的人,沒有不會說這句“名言”的。這確實是“子曰鋪”的招牌和門面。人們因此而津津樂道于學呀,習呀,愉悅呀,學養呀,等等。人們普遍認為這是孔老夫子最重要、最著名的主張。與此同時,人們也很熟悉接下來的一句話,即:“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痹谥匾穆糜尉包c,以此“名言”做成的巨型廣告牌更是赫然醒目。于是,人們可以盡情闡發其中的“微言大義”:中華民族是一個好客的民族,歡迎遠方的朋友到這里來做客。等等。
但是,孔子真的很在乎這兩句話嗎?在整個《論語》中,孔子談學習的話還能夠見到,至于遠方朋友呢,則沒有再提起。而實際上,孔子真正在乎的是后面第三句話。可惜人們并沒有把當作“名言”。請看《論語》的原話: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有修養的人們說話、著文,常常注重鋪墊,或者說是用比興的手法:先用比,再點題,以使主題更突出,更鮮明。例如,有一首歌的歌詞是:“太陽照在綠草地,草原顯得更美麗,最大的光榮屬于誰?我們的領袖毛主席。山上的松樹青青的哩,河里的流水滾滾的哩,太陽的光輝暖暖的哩,毛主席的恩情深深的哩……?!闭l都能準確判斷出,這是一首歌頌毛主席的歌曲,而并不是要去歌唱草地、青松、河流、太陽。所以,可以斷言,孔子在這段話里,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為什么很想表達他的這個感受和體會呢?或者說想這樣表白自己呢?人們都知道:孔子在他活著的時候并沒有他死了以后那么光彩。他活得太辛苦、太不容易了:不僅物質條件差,當然遠不是如今端坐在各地的大廟里,金碧輝煌,威嚴無比,甚至兇神惡煞的樣子;尤其是他走到哪里,都是個“不受歡迎的人”,不僅各國的當權者看不上他,還有人要追殺他,就連鄉下的老頭兒也瞧不起他?!墩撜Z》里講孔子這類尷尬遭遇的事不少?,F舉一個例子以見一斑:“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唬骸侵洳豢啥鵀橹吲c?’”(憲問)你看,一個看門人都那樣地輕蔑孔子,認定他是一個“知其不可而為之者”。
所以,自己的信仰不被人理解,自己的主張沒有人采納,這是孔子最痛苦的事,當然他會對此耿耿于懷!他雖然說了很多自我安慰的話,例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它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薄安换既酥患褐?,患其不能也?!保☉梿枺熬硬o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薄熬忧笾T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等等。但這都是走夜路打呵喝——給自己壯膽的話。而孔子真實的“心語”則是:“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衛靈公)他活了73歲,讓他死不瞑目的事,正是“人不知”而“名不稱”??上?,這樣的感受太隱晦,又不便明言。所以,孔子并非“人不知而不慍”的豁達大度的人,而是五內俱焚般地“慍”了大半輩子的可憐人!
君子懷刑。這話載于《論語•里仁》。請看原話: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這話對大多數人的影響不大,引述者也很少。但在知道或引用這話的人們中,對孔子原意理解的偏誤,卻是很值得大家關注的;在中國法律思想的研究中,這還是一個相當關鍵的語錄。
孔子愛把人分成君子、小人兩大類。君子是好人,小人是不好的人。這一點,人們早已熟知了。他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边@一、二、四句較易理解,縱然未必準確,但不至于產生很大的歧見。特別是,懷土、懷惠,都是指的只顧眼前利益、物質利益,這種理解是不會有太大偏差的;懷德,也好說,就是注重道德修養,這樣說,也不會錯到哪里去。唯有這“君子懷刑”就有一點費解了。有些法律史方面的教科書或專著有如下的解釋。略謂:孔子代表反動奴隸主階級的利益。他認為,奴隸主(君子)所想的,就是用殘酷的刑罰來鎮壓人民。這種解釋曾經影響了許多人,并被認為是一種“主流”、“權威”的解釋。其實大謬不然!
“君子懷刑”的表述,或主張,或理想,其實是非常積極、正面和有很強生命力的?!靶獭钡谋咀质恰熬保窃缙谌祟惥褪褂煤鸵蕾嚨纳a、生活必需資料。先民們掘井,逐漸懂得或掌握了它的規范,以后就用“井”來表示大部分的規范。如果在其旁加上一個“刀”,就表示著一種強制力。于是“刑”字出現了。但是在上古時期,人們并沒有把“刑”字狹隘地理解為專指刑罰,而是可以泛指各類規范的。所以古時的人,禮、樂、政、刑,實際上是相通的,只要是規范,不論是否帶有強制性,都可以稱為“刑”。
因此,“君子懷刑”就是“君子懷德”,就是君子用禮樂規范自覺地約束自己。一個明顯的例子可以佐證這種解釋。《詩》載:古代“圣人”舜,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并且還“刑于妻子”?!靶逃谄拮印?,當然不是對自己的妻和子施行刑罰,而是用當時的規范約束妻、子,讓她們也能起表率作用。這與現代要求領導干部不僅自己廉潔奉公,同時還要對自己身邊的人進行約束,實在有異曲同工之妙。
可見,孔子提出“君子懷刑”,就是主張君子要加強修養,自覺遵守德、禮規范,而不要像“小人”那樣,專注于眼前的經濟、物質利益。這同“用殘酷的刑罰來鎮壓人民”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我們不要曲解了孔子。
好行小惠?!墩撜Z•衛靈公》有這樣的話: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原文為“小慧”,當作“耍小聰明”解;但一般傳言為“小惠”作小小的物質利益解。孔子說此話的環境和對象已不可考,可以理解為他對當時的知識分子群或對一般民眾現實表現的不滿或擔憂。1955年中國“農業合作化高潮”時,曾經盛傳這個“語錄”,用的是“小惠”,據說是形容個體農民懶散的情況,所以需要組織起來,走合作化的道路。
其實,“小慧”也好,“小惠”也罷,本是無可無不可的。不過,前者更像針對知識分子群,因為他們個個都自認為有過人的優勢;后者則更像說的個體自耕農,因為他們人人都很現實,青睞各種各樣的“小惠”。但是,孔子所憂心的則是“群居終日,言不及義”的那種群聚的現實,并認定解決那樣的惡習和痼疾,難度是很大的。
盡管人們對孔子有各種各樣的批評和指謫,但他有兩大優點是毋庸置疑的。這就是勤奮學習和積極進取??鬃尤胧赖暮瓦M取的積極生活態度,使他對當時知識分子(應該還有其他人群)“群居終日,言不及義”的消極、懶散表示了嚴重關切,如果再加上“好行小慧”就很可能生出亂子來。這種“好行小慧”比之“好行小惠”可能造成的惡果會要大許多。這是需要人們警醒的。
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這好像是一種至理名言,人們普遍信服這個重要的提醒。所以,人們注意到了言語謹慎,不亂說話,免得因“失言”而禍及自身又秧及他人。但是,這話并不完整,它只說了一半,甚至是只說了并不得要領的一半。請看《論語》的原話: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保ㄐl靈公)
孔子的思考是縝密和全面的。他的主張是: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一個人活在世界上,雖然應當注意“不失言”,尤其不在公務上失言,但這并非全部。人際交往中,更要注意與親人、朋友、同學、同事經常交心,在交心過程中,加深了解、理解、諒解,增進友誼,不要把自己封閉得嚴嚴實實的,尤其不要“懷疑一切人”。如果什么人都信不過,那活著有多累呀!“可與言”的人越多,真正的朋友就越多,生活中的樂趣也越多。所以,一天到晚擔心“失言”而把朋友拒于千里之外的人,永遠不知和諧為何物,生活得也會分外緊張。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