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是中國圖書商報謝迪南對我的采訪。
1、介紹一下自己解讀國學方面的書?寫作上有什么特點?
答:已出版的《隱藏的論語》,主要是從《論語》的編輯特點上來解讀的,突出《論語》各章語錄之間的義理聯系、上下文的邏輯順序,得出《論語》二十篇每一篇的中心思想,以及《論語》二十篇之所以按現在的順序編輯流傳的原因。實際上,《論語》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完美的體系,它通過語錄之間的內涵關聯,來消解斷章取義所可能產生的誤會。可惜的是,過去的兩千多年里,幾乎沒有人試著從宏觀和整體的角度去深入分析它,反而不斷肢解、剝離,使儒家思想的完整性、一貫性受到根本的傷害,而“仁”、“知”、“道”、“德”等心性學問的闡明、實證便無從下手。我相信,《隱藏的論語》是能夠引導人們從一個全新角度,全面、深入去學習《論語》的。
現在,我正著手寫一本暫定名為《大道經緯》的書,是解讀《大學》和《中庸》的。現在初稿快完成了,如果順利的話,年底前可以出來。在這本書里,我會對《大學》一直以來存在的各種問題作正面的回答。不一定正確,但可以提供給大家一條新思路。這些問題包括:《大學》和《中庸》的作者是誰?《大學》真的有錯簡和漏簡嗎?“格物”究竟是什么意思……等等,通過這些想告訴讀者:朱熹版本的《大學》其實是非常荒謬的,宋明理學也因為對《大學》的錯誤解讀,而步入歧途。同時,陸王心學雖然對《大學》作了一些返原歸真的工作,但他們對格物、致知等的解釋同樣不夠準確。另外,與《中庸》相關的問題有:《中庸》能分成上、下兩個部分的嗎?“誠明”與“中庸”的關系究竟怎樣?《中庸》與《大學》是不是同出子思?《中庸》與《大學》究竟有什么內在關聯……等等。
2、您心目中的國學指什么?
答:“國學”的概念用得很多,但學術界一直沒有準確的定義。我覺得既然冠之以“國”,想必是指中國從古至今最優秀的學問,而且是不同于世界其他國家、其他文化的部分。那么,中國人在文、史、哲、數、醫、兵、政、農、相、藝、雜……等等領域的創舉和建樹,都應該是“國學”的一部分。上及天文、下至地理、中遍人事,凡有中國特色的、優秀而有益于全人類的文明成果,都屬于“國學”。當然也包括《易經》、中醫、五行學說和“漢服”、祭禮等衣冠文物了。“國學”應該大致是一個等同于“中國文化”的詞吧。
3、您說,孔子生前的命運充滿了悲劇性,他身后的遭遇則充滿了喜劇性?這種悲劇性和喜劇性表現在哪些地方?
答:這句話是為拙著《隱藏的論語》寫序的解璽璋老師說的,后學不敢掠美。不過就我的理解,悲劇性和喜劇性,都是以世俗的視角來看的。孔子活著的時候,隨遇而安,榮辱不驚,《論語》中就說“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他其實過得很舒心愉快,沒有什么悲劇色彩。同時,孔子還是一個不乏幽默感的人。《史記》記載,孔子在鄭,因為和弟子們失散了,心中擔憂,曾被當地某人笑為“累累若喪家之狗”,孔子聽說后,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可見他是非常豁達的一個人。類似的活潑、幽默的例子,在《論語》里也時常見到。子貢評價孔子“溫、良、恭、儉、讓”,這個形象比較接近真實。除了孔子,其實顏回也是個“窮快活”的人。現在有些小說、電視劇喜歡把顏回塑造成一個慘兮兮、愁眉苦臉的樣子,是大錯特錯的,我們可以從孔子的贊嘆中得知:“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可見顏回的生活其實非常快樂,一點兒也不悲慘。
同樣的,孔子身后的喜劇性,也是我們以旁觀者的角度在觀察,發現世人對儒家思想或褒或貶、或揚或毀,上演了若干喜劇。實際上儒家思想本身還是真實地反映在《論語》、《禮記》等文字中,不因此增一分、減一分。甚至說,孔子所發現的真理,至今仍存在于我們身邊,運行未息。所謂“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真理始終存在于我們的生命過程中,以及每天的生活之中,任何將儒家思想神圣化或者妖魔化的行為,都是徒勞,即便消滅了儒家思想,也仍會有賢能的人從生活中或多或少地得到與孔子一樣的感悟。就像陸九淵說的:“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莫不相同。”
我想,也許是因為看到了這樣不真實的悲劇和喜劇,解璽璋老師才在序言中勸勉我們努力學習《論語》原著,并著重指出“《論語》不僅是讀的,更是做的”吧。
4、目前圖書市場的這種孔子熱,您認為是悲劇還是喜劇?
答:圖書市場的“孔子熱”,反映了在“經濟至上”、“金錢萬能”的社會現實下,人們價值觀、道德觀的全面潰敗:人心浮躁、道德墮落,社會秩序混亂,大家普遍感覺到安全感和幸福感正在喪失。正是這種糟糕的局面將中國人從只為賺錢、發展經濟的“一頭熱”中拉出來,重新認識到心靈和美、社會和諧的重要性,于是全社會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傳統文化的經典,希望從中能發現對治新時代問題的良方。要從這個角度看,出現“孔子熱”總好過之前的“一頭熱”。可是,事物總有兩面性,“孔子熱”本身也是商業利益驅動下的產物,或者說,如果沒有商業利益驅動,它不會熱得這么快、溫度不會那么高。所以不難想象,那些厭倦了商業利益薄情寡義的人們,原想著從古典智慧中尋求心靈慰籍,當他發現這仍然是商業陷阱的時候,就難免心生悲涼了。從這個角度看,我又希望現在的孔子熱可以降一降溫,回到理性的狀態,減少浮躁和盲動,使大家能心平氣和地學習、實踐經典中的智慧,而不是耍耍花槍博個滿堂彩,再賺個盆滿缽滿,那就偏離有益社會人心的中道了。
5、您心目中真實的孔子是什么樣?
答:首先要說的是,我心目中的孔子也不可能是真實的,而仍然是我從孔子留下的片言只語中,零星拼湊起來的不完整、不真實的印象。在我看來,孔子是個智者。用一些老師喜歡給學生下的評語來說:“孔丘同學在我班表現良好,聰明好學,善于思考,興趣廣泛,熱衷鉆研。他心地善良,很懂禮貌,刻苦耐勞,能主動為班級建設獻計獻策。他責任心非常強,勇于承擔。我們擔心他如果當了班干部,可能會影響學習成績,所以全年級的老師一致決定,不管他轉到哪個班,都不給他長期當班干部。這才有了他在詩歌、歷史、數學、體育、禮儀、易學等等學科的優異成績,在高考中奪得文、理、武等“多料狀元”。業余時間,他還有眾多發明創造和理論研究,私下里也像我們似的教學生,絕不亂收學雜費,培養了不少革命事業的接班人。為提高教學質量,他自己編訂各種教科書,重修歷史課本《春秋》。他的思想理論則主要保留在學生們幫他整理的《論語》、《禮記》等書中。現在,孔丘同學已經聲斐海內外,成為我們母校的光榮和驕傲啦!”哈哈,搞笑一下,就那么個意思。
6、現在關于國學尤其是《論語》的書有很多,您對這些書的整體印象如何?
答:整體感覺,濫竽充數的不少,真正優秀的寥寥。我這么說并不是狂妄,而是真實言。當然,這種現象不光現在有,從漢代就開始了。漢武帝立五經博士,“磚(專)著”跟他的官職、待遇掛勾,所以儒生們皓首窮經,儒典的一個字,往往能寫出厚厚一本研究心得來。現在回頭看,多數是垃圾,無法流傳的。現在這樣的垃圾也少不了,因為一些學校的教授職稱、獎金待遇和科研經費還是根據“磚著”數量來定,結果天下文章一大抄,不同種類的解讀著作都差不多,全在宋明理學和別人的唾沫堆里亂轉,沒有什么自己的思考和領悟。說起來十分悲哀,但這就是社會現實,沒辦法。說優秀的寥寥,主要是指現代白話文譯本,這和新中國曾一度抑儒批孔有關系。這兩年出現井噴式的解讀熱,泡沫肯定免不了,但只要能涌現幾種過硬的讀本就可以了。淘書是眼光,也是樂趣,大家正可在國學熱的井噴中得到沙里淘金的快感。
7、你在自己的《隱藏的論語》一書里談到,想恢復《論語》的本來面目,而不局限于前人的任何一種解釋。那么您有什么依據認為自己的解讀就是《論語》的本來面目呢?
答:“《隱藏的論語》或者是想恢復《論語》的本來面目,而不局限于前人的任何一種解釋。他采取的辦法,就是認真地閱讀原著,細心體會原著的意思,從而找到他認為最接近孔子本義的一種解釋。”這一段話是解璽璋老師在序言中對后學的溢美之詞,本人十分慚愧。
我以為《論語》的本來面目,首先要在現行《論語》的基礎上去讀、去領會。如果把自己看得比古人都懂寫文章,隨意將《論語》拆散、打亂,再按自己的意圖擺弄一番,解釋一通,恐怕就很危險,主觀、臆測的成分就大大增加了。正如將牛大卸八塊之后,全牛必亡一樣,你就很難說他重新拼湊出來的解讀是本來面目。所以《論語》當前的架構、邏輯順序是一個前提。在這個基礎上,我希望能找到最接近它編輯意圖的解釋,努力去推敲文句的意涵,探求上下文之間的聯系,以及各篇的脈絡走向。所以,還《論語》本來面目只是我的一種愿望和努力,至于是否做到了,就交給各位讀者來評定。
8、您是如何對國學發生興趣的?又如何看待目前圖書市場的這種國學熱?
答:我是1976年出生的,可謂“生在紅旗下,長在新中國”,所以在2000年以前,我對儒家思想一直很陌生,除了在中學課本里讀過的幾句“子曰”,其涵義還不甚了了。2000年以后,我接觸到佛學,深具信心,如癡如醉,幾年熏陶下來,就接近“夫子”的氣質了(我同學對我的評價,當時他臉上還露出深深的惋惜狀)。后來讀到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他提出《論語》每一篇,其實都是完整一篇文章的觀點,引起了我的好奇,便開始對《論語》原文下了一些功夫,而越讀越親切,越讀越咂摸出一些滋味來,于是才逐漸深入下去。
目前圖書市場的“國學熱”,我以為還不算真正的國學熱,勉強算是國學熱在文化市場的征兆而已。我心目中的國學熱,是當中國人走出國門時,有人豎起大拇指贊嘆:“真是一個中國人!”據說過去中國人走出去,的確是有人贊嘆的,后來咱們富起來了,牛起來了,反而讓人看不起了,原屬于中國人的溫文爾雅、謙虛善良的美德都消失了,這就非常遺憾。國學熱就是要落實到轉換國人的氣質上,祛除貪婪、暴戾和無禮的心行,讓中國人在全世界受人尊重,亦即孔子所說的“近者悅,遠者來。”只有當世界各國都將中國作為榜樣,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也產生由衷的贊嘆,深深熱愛的時候,“國學熱”才算靠譜。所以現在的國學熱要從圖書市場轉向社會人心、落實到行動、影響全世界,還有一段相當漫長的過程。
9、目前圖書市場不管是國學熱,還是史學熱,基本上都有一個共性:暢銷的都是非專業的人寫的,你怎么看待這個現象?
答:首先要說,“專業”這個詞被用在文學、歷史、國學領域,本身就不專業。熱戀中的男女,誰不是詩人?昨天發生的一切事,哪一件不是歷史?每時每刻的內心感悟,哪一點無關國學?所以文學、歷史、國學等最看重生活的厚度,思考的積淀,它跟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行業、一切學科都相融共通,數學、物理、工程機械,也都在文學、歷史和國學的范疇里。所以,專業不專業應該是指作品,而無關其他。現在人們常說的“專業”,最好改叫“職業”,是指靠文學、史學和國學吃飯的人,他們打那份工。
我曾看到不少網民驚呼:文學死了,詩歌死了!要我說,其實是人的感悟能力退化了。《老子》說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說明什么呢?說明物欲的過度膨脹,使人耽于享受,沉迷奢樂,這樣下去,精神、心志、智慧就退化了。所謂“嗜欲深者天機淺”,文學死亡、詩歌死亡,元兇是欲望的過度膨脹,侵蝕了人的創造力,腐敗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同樣值得檢討的是,國學熱、史學熱為什么從“非職業”人士那里爆發出力量來?想必也與精神、心志和智慧的積累有關。不少研究國學、歷史等的“職業”人士,但為稻糧謀,一味追求論文數量。多少年下來,“專家”、“教授”之銜熬成了,可是學術熱情卻消耗了,思想也嚴重透支。這些人素隱行怪,缺乏深入實踐、融入生活的積淀,在空洞玄奧的理論和枯燥乏味的故紙堆里磨盡光陰,所寫出來的東西就難免隔閡于時代,無法與讀者產生共鳴。而那些對國學、史學有著濃厚興趣的“非職業”人士,他們道問學的精神更加單純,思路更加開闊,又能不囿于成見,所以反而更容易開創出新局面、新風氣來。
當然,我這么說并非要貶低“職業”人士的貢獻,而是提一個醒:在學術領域沒有誰是永遠的權威,只有拿出過硬的本領和學識、創見來,才能得到大家的尊重。時代不停的變化,而永不停息的求學精神是不變的,專業不專業,比得就是這股子勁頭,而不是別的。所以我希望若干年后,在“職業”領域能涌現出一批卓然成家的劃時代人物,笑嘆我輩:“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10、您認為國學是否需要平民化解讀?
答: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要先明確一下什么是“平民化解讀”?如果是與官方解讀相對應的話,比如以漢代獨尊儒術,設立經學博士、明代以朱熹注本四書為科考標準答案等作為官方解讀的話,那我覺得國學不但需要平民化解讀,而且要以平民化解讀為主流。因為儒家思想的誕生,本來就是非官方的。孔子設立的“私學”是相對“官學”而言的,他招收的學生中很多都是窮人平民;在漢以前,儒家思想一直不被官方認可,孔子也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報復;儒家思想所提出的仁政、為政以德等思想,都有強烈的平民化的政治傾向。
從儒家思想的發展來看,平民化的解讀才是最重要的推動力。包括曾子、子思、孟子等人,多不見用。子思所提出的“恒稱其君之惡者,可謂忠矣”、孟子將孔子“仁學”發展為“仁政”等,無不是超越時代的,如果沒有這種“仁者愛人”、“子庶民”的平民化立場,就不可能誕生如此卓見。除開漢儒《春秋》諸傳發展中的官方色彩不論外,隋唐河汾學、宋明理學都屬平民化解讀。我所說的宋明理學是指其被樹立為官方權威之前的發展階段,由二程到朱熹,都在平民化解讀的范疇。后來的陸九淵、王明陽提倡的“心學”,更是不折不扣的平民化解讀,從誕生之始就與當時已具官方色彩的“理學”作斗爭。比較起來,官方解讀都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所以很容易被故意扭曲,以達到有利于其思想統治的目的。其中,對“忠君思想”的刻意誤讀就是典型的例子,“三綱五常”便是漢代官方主導下的產物,后來更進一步惡化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泯滅人性的歪理邪說了,不能不說這是官方解讀之過。因此,儒家思想要去偽存真,有所揚棄地加以發展,將來也必須遵循平民化解讀為主導的大原則。
當然,如果“平民化”是指“不當官的老百姓”,那我上述說法就需要更正。因為過去的平民受教育的機會比較少,受教育之后,即便是“秀才”的功名,也被看成“士”了,成為高于平民的階層。比如曾國藩,他是農民出身,一直實踐著儒家思想,但他又是清朝的重臣,該定他為“平民”還是“官方”?恐怕就難說清楚了。
除了儒家思想以外,“國學”中的墨家思想也誕生、影響于平民階層。其他如“陰陽家”、道家等,都主要在民間發展流傳。比較起來,“法家”、“兵家”的貴族、官方色彩較濃,但也不乏平民化解讀的推動。“佛教”如果也屬于“國學”范圍的話,歷代的高僧大德,主要都來自民間,同時教化于民間。佛教與政治的結緣與儒家比起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如果你我對“平民化解讀”的概念有共識的話,大體可以下這樣的結論:離開“平民化解讀”,則幾無“國學”可言。
11、這場遍及大眾的國學熱讓我們感到有些始料不及,不知道你們怎么看?是否也出于你們的意料之外?
答:佛教說世間萬有,都是“因緣生法”,一切的偶然其實都是各種因緣導致的必然。如今的“國學熱”,我們前面已經分析過,有大的社會背景的原因,有民眾觀念和認識上的原因,也有很多有識之士多年來大力弘揚國學的原因。另外更重要的,是國家政治開明的大氣候。“國學熱”要放在文革時期便不可想象,它所能呈現的形態估計也只能是“批林批孔”的方式。隨著馬列主義在中國革命、建設實踐中的創新和發展,近些年來大家都逐漸認識到,要想推動中國的進步、社會的安定團結,就應該大力吸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智慧,包括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實踐的儒家思想的智慧。“國學”是一個智慧大寶庫,中國的現代化發展不能離開它,否則將是我們這代人的悲哀、全人類的損失。此外,我前面提到過,國學熱溫度的急劇颮升,有商業炒作、媒體參與的成分在內,利弊兩開。國學熱便是這些因緣和合所致,是一種必然,我個人并不感到意外。
就我來說,學習儒家思想本屬業余愛好,不靠這個混飯吃,所以情愿使自己更通脫一些。“文章千古事,流傳方為貴”,做學問還是自在隨緣比較好。我現在對自己的要求,是先把寫作的心態擺正,不必因為某人的書賣了幾百萬冊,就一門心思去跟風,那無意義。喇叭褲橫掃大街小巷的時候,只有少數人了解那是一場笑料。但是,笑料背后所反映的人們追求時尚的心態是真實的。同樣,國學熱也正流行著某些笑料,但這個現象背后,所反映的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激情卻是真實的。真正有志于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人士、媒體等,最好要能正確引導這股激情,使少些泡沫,多些實在的利益。
12、目前關于國學的書有很多,在國學是否需要平民化上也產生了很多爭議,這歸根結底涉及到一個如何選經典、讀經典的問題,您認為讀者應該按照什么標準來選經典,讀經典?
答:讀書也好,讀經典也好,我倒不覺得有一條什么特別的標準,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健康有益的就好。到是“讀經典”與“學經典”是有區別的。所謂經典,便有意涵深廣、內容博大、智慧雋永的特點,學習經典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須學思結合,知行合一,時刻提斯以求貫通,才能得大利益。
13、您希望您的書能讓讀者獲得一種什么樣的閱讀體驗?
答:讀時趣味盎然,掩卷深有所思,日后常得體悟。當然,“希望”而已。
14、現在關于國學有很多解讀方法,有的把孔子當救世主,把《論語》當成東方主義的救世良方,這是新儒家們的讀法;有的把《論語》當成包治百病的心靈雞湯,您認為自己的解讀屬于哪一種?
答:要說有救世主,也是我們自己。《論語》能不能救世、能不能包治百病,不在于《論語》本身,而在于學習、實踐《論語》的人。儒家思想只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大智慧,仁者見其仁、智者見其智,愚者見其愚,淫者見其淫。所以我把《論語》當成一面鏡子,從中了解自己,洞察萬物世情。
15、您閱讀過很多解讀《論語》的版本,您認為讀者應該閱讀《論語》的哪種解讀方法才能獲得最大的閱讀體驗?
答:開卷有益。不同的版本可以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而改之。如果要我推薦幾種,我覺得南懷瑾的《論語別裁》,錢穆的《論語新解》,楊伯峻的《論語譯注》值得細讀,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可以參考。當然,我寫的《隱藏的論語》是里程碑式的,哈哈,擋板磚的里程碑,希望大家也讀一讀。至于如何獲得最大的閱讀體驗,只有一條:“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