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貧道最近的紀錄片《你好美國》應該創下了B站付費視頻的某種紀錄,長達三小時的付費視頻,播放量達到546萬。引發巨大反響的同時,也讓不少人破防。“抹黑美國”、"登味“、”不客觀“、”命題作文“……食貧道之前做菲律賓和泰國等國的視頻時沒多少人說不客觀,從《迷失東京》到《你好美國》說不客觀的人越來越多,主打一個尊卑有序。
命題作文又如何?
以筆者看完的感覺來說,如果非要說《你好美國》是個“命題作文”,確實也可以算。視頻的一個主線就是展現今年美國大選前一個月,不同光譜,不同階層的人的生存狀態和觀念。他們或支持共和黨,或支持民主黨,或者對兩黨和政治都不關心。不需要任何先行的結論或引導,只要將這三種人的陳述展現在鏡頭面前,觀眾們自然會窺見不少問題,進而得出自己的思考。畢竟,社會撕裂就在那里,大選的結果就在那里。
是否為命題作文和客觀與否并沒有因果關系,而且你不能只在中國人報道西方時才拒絕命題作文。西方媒體長年累月對中國系統性的進行造謠抹黑,歪曲挑動,陰間濾鏡,命題作文什么時候缺席過?起碼,《你好美國》的內容是可以稱得上相對客觀的。視頻中有一些鏡頭技巧,在西方媒體污蔑中國的紀錄片里也使用過,但是技法說到底是沒有錯的,關鍵要看目的為何。
真正的問題在于,長久以來,為什么西方輸出命題作文就被認為是天經地義,而我國在這方面總是處處被動?為什么像《你好美國》這種高質量命題作文反而是先出現在自媒體人的創作中?
每個角色都不是刻板標簽
《你好美國》中采訪的人物有流浪的老兵,有華爾街金融操盤手,有失業的制片人員,有在社區學校工作的黑人,有為底層辯護的民主黨桑德斯派律師,有在街頭cosplay特朗普的演員,有通過參軍加入美國國籍,目前在法拉盛干餐飲的華人,有去過阿富汗,退役后在政府做退伍軍人保障工作的公務員,有成功戒毒后成立戒毒組織的志愿者。
這其中,流浪漢老兵應該算是一條最明確的主線。他經歷過海灣戰爭,因為目睹平民小女孩被殺而患上PTSD,因為沖撞上司被開除出軍隊。因為種種原因并沒有得到足夠的保障,目前住在救濟的破房子中,和家人都不在一起。
他有著很強的表演欲,在視頻鏡頭語言的加持下讓這位流浪漢顯得和電影人物一樣有趣,不少觀眾覺得他很像《無恥之徒》中的弗蘭克。他對于美國社會抱有一種非常戲謔的態度,可能正是這樣的態度讓他沒有消失在街頭或是進監獄。他也抱怨了很多社會問題,比如說老兵待遇,比如說毒品問題——這部視頻并非是從主觀抹黑美國發出的一個關鍵原因就在于,其中提到的很多社會問題都表現了有人在試圖努力解決。
像那位戒毒志愿者和負責退伍軍人保障的公務員都不是那種夸夸其談的角色,都做了不少實際工作。但我們也都知道,這些工作看起來成效都不大。
還有那位會中文的女律師,是個比較有名的人物,在網絡上可以找到她的背景信息。雖然她沒明說,但通過她講述通過小額募捐參加競選,結果輸給了更有錢的對手的情況,可以推斷她在民主黨中可能屬于桑德斯的派系。盡管她比較符合民主黨精英的刻板印象,也說著一些看起來很不著調的政治正確言論,但是她也是打過很多基層官司,保護過被誣陷的底層民眾,很清楚美國的司法對于基層民眾來說有多么不公平。
和民主黨女律師進行對照的則是那位為社區學校工作的黑人,雖然他一直反對種族歧視,也在為黑人社區努力,但是他在參與美國政治選舉的時候,卻選擇了共和黨,因為以民主黨參選的話,很難出頭——這在紐約這樣的地方顯然是個劣勢。他顯然不會支持某些種族歧視理念,但是對于blm這樣的運動,他卻嗤之以鼻,認為這改變不了美國黑人被歧視的情況。他認為與其拍攝黑人版本的小美人魚,不如把他們那里壞掉的大門修好。
我們可以看到,這部紀錄片中不論什么階層什么光譜的角色,看起來都是美國社會中“真實的”,“正常的”人。就像那個身價不菲,支持特朗普反對dei的金融操盤手,他認為占領華爾街是某種政治操作,而不是人民群眾的呼聲,也不會解決什么問題。這些觀點看起來頗有些“何不食肉靡”,但他說這話的時候也沒有高高在上,而是也有一套自己的觀點和邏輯,對美國金融問題也不乏一些灼見。但無論如何,他的立場和觀點是底層沒法接受的,就像那樣目前失業的制片人女士,她的學貸可是真要還幾十年。
那個黑人社區工作者,你會發現他對美國黑人處境和blm運動的本質等問題的看法非常精辟。他曾經也獲得過從業資格,干過金融工作,這樣的人絕對不是刻板印象中那種頭腦混亂的底層黑人,但他卻將推動大麻合法作為自己的事業目標之一,這大概率是因為他所處的環境,和警察對于毒品問題的選擇性執法。這或許又成為那為金融操盤手認為金融從業者中有色人種增多是因DEI運動的理由。
那位COS特朗普的街頭演員,形象上是典型的中年白男紅脖子。他帶上特朗普頭套,在街道上指揮交通,并且和游客合影,周圍民眾的反應無論辱罵還是興奮,都是他想要的節目效果。因為COS的是特朗普,他曾經挨過16槍,所以他在表演時需要身穿防彈背心。
他應該屬于特朗普的死忠支持者,但他自己也說,特朗普是一個有魅力的領導,但不是一個合格的政客。他認為眼下美國正是需要一個克里斯馬型領導者帶領人們走出困境。
每個人都以為自己在解決問題
我們可以發現,《你好美國》中采訪的這些人都很有生命力,很貼近社會現實。這些角色雖然有各自的立場,但這種立場并非從“白左”,“紅脖子”,“少數族裔”等等刻板標簽出發,而是基于現實中的問題和矛盾,最終濃縮成他們的立場。
說實話,如果真要奔著丑化美國來拍攝,那就不會選紐約。紐約說到底還是資本主義的中心,經濟較為發達,就算是治安有問題的黑人街區,衰敗的程度也不是最嚴重的。那位流浪老兵住的屋子雖然糟糕,但最起碼也沒有天天住街頭。那位民主黨女律師也愿意為底層奮斗,而不是像是某些州一樣,莫名其妙把人扔進私人監獄。這些遠遠不是美國最壞的一面,如果真要故意污蔑,選擇鐵銹帶那樣的地方,再找一些魔怔壬,自然能做出更夸張的效果。
至于費城那條“喪尸大道”,網上已經有很多相關視頻了,中國網民們可能都已經見怪不怪。要說為了讓人破防,那不如去拍舊金山這個一邊全是硅谷精英一邊全流浪漢的“資本主義天堂”。
通過對片中這些“真實的人”的采訪,我們會發現,美國當下有頭腦有信念,想解決問題的人仍然有很多。問題就在這里,
美國當下各個階層的觀點,確實是漸行漸遠。大家不光對問題原因的認識南轅北轍,甚至就連對問題是什么的看法上,很多時候都大相徑庭。落實到實際行動和沖突上就會變成,想解決問題的人發現他要解決的往往是另一些同樣想解決問題的人制造出的問題。
而且本片中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美國上層”,就算那個金融操盤手和民主黨女律師,在上層結構中也只能屬于邊緣角色。我們看到這些角色都是有頭腦的人,但因為位置不夠,對現實無能為力。那么,那些真正處于高位,有能力推動很多事情的人,他們的頭腦難道不如片中的這些人?從群體的整體概率來說這并不現實。
那么,那些更有頭腦的高位者,他們在做哪些事情試圖解決問題?或者他們到底有沒有想著解決問題?這恐怕才是本片真正讓那些有腦子的美國信仰者真正破防的地方。
美國高華怎么辦?
除了有腦子的美國信仰者和無腦舔美國的殖人外,在美國工作生活的中國人或者華人群體,確實可能有不少會因為這個片子破防。我們就不再提這類群體中曾經廣泛存在的因身在美國而對中國人產生的優越感。不論是《你好美國》中展現的這點社會局部現實,還是大選前后映射出的美國活生生的社會割裂現實,對高華群體們來說都是一個非常糟糕的信號,即在美國當日子人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
視頻中在法拉盛干餐飲的中國人就是個典型代表。他整個人非常現實主義,為了掙錢,通過參軍加入美籍。雖然通過這條途徑入籍,但他看起來沒表現出對美國有多少信仰,也不太關心美國現實政治,認為誰當選了都沒有那么重要,還是賺錢重要一些。他使用抖音,對中國目前的發展成果很清楚很認可,他甚至還表達了對中國還有相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美國社會中不關心政治的人確實不少,畢竟大選還有一億多人沒有投票,去除沒資格的和沒法投票的仍然是個龐大的數字。對華裔群體來說,過往以來賺錢,教育,實現階層躍升這些確實是他們更看中的東西。新世紀這二十幾年來,雖然美國政治的結果越來越多的作用在華裔身上,但當日子人總還能茍住。但已經到了2024,還認為誰上來都一樣,自己不關心政治只想著賺錢就可以在美國一直立足,那要么是傻的可以,要么只能是欺騙自己。
之前在小紅書批評《你好美國》的貼子中,我就看到一個美國IP的發言者故作云淡風輕的回復別人“視頻里展現的東西雖然都是真的,但離普通美國人生活太遠”。
這種評論真的讓人發笑。退伍老兵不是普通人,失業者不是普通人,街頭演員不是普通人,立場沖突的各行業從業者不是普通人,那到底誰才是普通人?總不會以為從事高薪工作,住在高檔社區,進出會員超市,不關心不參與現實政治和族裔沖突,天天跑到簡中曬優越的自己才是普通人吧?
說句難聽的話,《你好美國》里不管什么立場的角色,好歹都是真誠的人。那些在美國能住上大HOUSE,或者能從事高薪工作就高人一等,天天瞧不起國內群眾的高華才是最虛偽和卑劣的。
還需要更多的《你好美國》
對于我們來說,《你好美國》中的內容自然不會讓人有什么意外的難以接受的東西,在信息傳播已經極度發達的今天,這些本應都是早該廣為人知的東西。唯一感到難繃的地方是,那位民主黨女律師在說了自己因為支持民主黨所以穿藍色衣服時,我們可以看到她竟然連指甲涂的也是藍色。在意識形態和黨爭激烈程度上,美國目前真的可以說是領先全球了。
長久以來,我國掌握著輿論話語權的某些群體將美國的一切都塑造成合理的,因為這些人的話語權地位又影響了普通人對于發達國家的認識窗口,像《你好美國》這樣的真實信息顯得少而又少。
我們的知識精英,媒體從業者,傳媒和話語權掌握者中的很多人,并不擅長創作這樣的作品,他們似乎更擅長的是按照西方曾經的那一套照本宣科,去教化他人。只不過就像《你好美國》中展現的那樣,當美國人自己的那一套都無法說服所有美國人的時候,為什么他們想要用這套去說服中國人呢?
想想十年前的《北京遇上西雅圖》,再想想更早的《北京人在紐約》中的大蘋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從1840年以來,面對種種存亡問題,我國學習的對象中,就一直包含著美國,而近三十余年以來,社會更是普遍把美國當成了應該全面學習的對象。如今時移世易,我們對于發達國家的學習,早應從盲目學習它們的“優點”轉變成更多的學習怎樣避免它們所犯的錯誤。很多“優點”如果真造搬了,那只會和當下的美國一樣,加劇社會的分裂。
無論某些人再怎么破防,再怎么不愿接受,《你好美國》五百多萬的付費播放量都已經給出了某種答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