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感觸頗多,決定寫一篇關于毛澤東主席的文字。
作為一個歷史巨人級別的存在,毛澤東一輩子深刻影響了歷史走向。尤其是晚年做的那件事,至今爭議很大。而且我個人預計,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件事會成為整個歷史上爭議最大的事件之一。在他人生最后的時刻,經常流眼淚成了歷史上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我個人覺得,解釋這個事情有很大的價值。
遇到天災時,他流淚了。
政策(知青下鄉)執行不到位,他流淚了。
戰友(周恩來總理)去世時,他流淚了。
大病初愈觸景生情,他流眼淚了。
甚至看電影時,他都流過眼淚。
如此等等。
古今中外其他重量級歷史人物,越到人生最后,越是重視自身的歷史人設,甚至把自己裝扮得較為神圣且高不可攀。為什么毛澤東在晚年卻經常流淚呢?
首先必須強調一點,毛澤東并不是一個喜歡流淚的人。他的一生,奔騰不息如江河,波瀾壯闊如大海。
在絕大多數時間點,他的選擇都非常精準,他的步伐都非常堅定,他的意志也是非常地堅韌。
五四運動之后,周恩來、鄧小平等有志青年去歐洲尋求救國之策時,毛澤東選擇留在國內研究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后來也正是毛澤東帶領大家找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
國民黨右派清黨,組織損失慘重,很多同志(其中包括毛澤東摯友蔡和森等)都失去了性命。關鍵時刻,毛澤東沒有落淚,而是堅強地站出來告訴大家,槍桿子里面出政權。
秋收起義失敗,同志們沮喪之際,毛澤東沒有落淚,而是勇敢地站出來告訴大家,要上井岡山去開辟新天地。從那以后,馬列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大幕開啟了,中國走向涅槃重生的道路也開啟了。
在去井岡山的途中,毛澤東帶領一支人困馬乏的疲憊之師,他沒有落淚,而是自信從容地對那支薄弱的隊伍實施三灣改編。從那以后,一支無與倫比的隊伍誕生了,如今已經成為地球村最為強大的武裝力量(之一)。
井岡山環境艱難,缺吃少穿而且經常遭遇圍剿,毛澤東沒有落淚,而是一邊完善現實中的組織結構,一邊利用晚上八角樓的燈光寫下了一系列的文章,為“農村包圍城市”等戰略奠定了基礎。
蘇區時代,毛澤東遭遇國際派的排擠,經常坐冷板凳,他沒有落淚,而是積蓄力量,等待東山再起。
長征之初,組織在國際派的帶領下損失慘重。面臨絕境,毛澤東沒有落淚,先是建議同志們向貴州進軍,并在遵義會議之后通過“四渡赤水”等逆天的軍事操作,最終帶領同志們完成無與倫比的長征。
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刻,毛澤東沒有落淚。
解放戰爭最艱難的時刻,毛澤東沒有落淚。
抗美援朝最艱難的時刻,毛澤東沒有落淚。
大建設最艱難的時刻,毛澤東沒有落淚。
總而言之,毛澤東的一生,是解決問題的一生。他不是一個喜歡流淚的人,而是肆意在歷史長河奔騰之人。正如那首《詠梅》中所寫:“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那么毛澤東晚年的流淚,該如何解釋呢?
其實分析一下觸動他流眼淚的事件,會發現它們的內涵完全不同。
1972年12月,福建省莆田縣城郊公社的一位名叫李慶霖的小學教師給最高領導毛澤東寫信,反映他插隊務農的孩子在生活上遇到了不公平的對待,以及作為父親的苦惱和不平。這事在大多數人看來,就是普通人的尋常煩惱。然而毛澤東看到這封信后觸動很大,落淚了。
后來毛澤東自己說,(李慶霖)這封信寫得“相當好”,“我擺在這里幾個月,經???,看了三遍半,這才下決心寫回信”。為什么如此?因為在普通人眼中看到的尋常事,在毛澤東看來,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個政策出了問題。這個政策的本身具有濃烈的時代色彩,其初衷是讓知識青年接受磨練,而不是要他們承受額外的不公。
知識青年下鄉,是他晚年那件事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青年下鄉達不到預期,就意味著晚年那件事達不到預期。
1975年夏天,河南省南部連降暴雨,造成河堤潰決、水庫塌陷,30多個縣市受災。年邁的毛澤東在得知災情后,哭了。許久之后他才自言自語道:我一聽到天災人禍,就忍不住傷心!類似的事件還有1976年唐山地震,毛澤東得知情況之后,也是哭得非常傷心。
在大多數人看來,天災自古就有。而且在新中國誕生之后,已經極大地改變了中國包括水利在內的基礎設施。毛澤東時代的基建投入力度,堪稱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高峰。但是從毛澤東的視角看,只要天災還在肆虐,就表示國家的基建設施并不完善,就意味著老百姓要受苦。當初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的初心與使命,就是讓老百姓不再受苦(極難辦到),至少少受苦。所以當他看見老百姓受苦時,忍不住落淚。
某種意義來說,毛澤東晚年的眼淚,來自于毛澤東思想的深處。
1976年1月8日下午,工作人員為毛澤東讀周恩來逝世的《訃告》。病中的毛主席,聽著聽著,“緊鎖起眉頭,慢慢地閉上眼睛。工作人員看到,不一會兒,從他閉著的眼睛里,漸漸溢出了兩行淚水。”下午聽悼詞時,“毛澤東再不能控制自己,失聲痛哭”。
周恩來總理的去世,對毛澤東來說意義深長。毛周一輩子共事幾十年,堪稱歷史上最佳搭檔(之一),兩人在合作戰斗的過程中也并非一帆風順,中間也有磕磕絆絆。但論相知,可能沒有人比毛澤東更了解周恩來,也可能沒有人比周恩來更了解毛澤東。所以周恩來去世,毛澤東的淚水既為戰友而流,也是為知音而流。
1975年,毛主席做了白內障手術。此前他因白內障困擾,有一段時間處于沒法看東西的狀態。他本就是一個愛書如命之人,手術成功之后得以重見光明,便開始看書。但是在他剛看到南宋詞人陳亮的《念奴嬌·登多景樓》時,哭了。據在場的醫生唐由之回憶,毛澤東突然“哭得白發亂顫,哭聲悲痛又感慨”。
陳亮原本是抗金英雄,但因為朝廷昏庸,投降派提出“江南不易保”的謬論,讓其非常憤慨。于是陳亮見景生情寫道:“危樓在望,嘆此意、今古幾人曾會?神設鬼施,渾認作,天限南疆北界。”
毛澤東受到陳亮詞的感染,問到:“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他問的當然不是六朝往事,而是在問歷史上那么多時候、中國人為啥不團結?
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謂合,便是中國人團結之時;所謂分,便是中國人不團結之時。當中國人團結時,那就是強大無比的力量,老百姓的日子能過得好點。當中國人分裂時,那就是無限制的自我傷害,老百姓就有吃不完的苦。近代中國就因為各種原因陷入分離,讓中國人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淚、出了多少血?毛澤東好不容易才和同志們一起,帶領中國人重新團結起來。在那個過程中,很多人付出了生命。僅毛澤東一家就有六位烈士,他的妻子、長子、弟弟等至親骨肉,都為了讓中國人重新團結起來而犧牲,可謂是“公者千古”。
毛澤東對中國歷史了然于胸,他當然知道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的事情,也可能在現實中發生。這個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公心”,更多人藏有私心。所以他才會問出那句“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就是擔心有人為了私心而導致中國人不團結。
分析了這么多之后,需要從兩個維度對毛澤東晚年經常流淚這件事進行總結。
第一個維度:從個體微觀層面講,時不我待,情緒變得脆弱。
毛澤東年輕時不流淚,那是因為他還有時間去“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晚年時,已經沒有時間去解決那么多問題了。所謂“時來天地皆同力,遠去英雄不自由”中的“時”,關鍵條件之一便包括年齡限制。那種“有心殺敵、無力回天”的情緒會涌上心頭,即便是歷史巨人,也會變得脆弱。
第二個維度,從宏觀文明系統看,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
世界主要文明體系中,唯有華夏文明是世俗文明體系。宗教文明體系的重量級人物,在晚年都是“神性”在加重,人性在削弱。
世俗文明體系的毛澤東正相反,他要考慮很多后來的事情,像一個年邁的大家長一樣,擔心后人是否會把路走歪,以及是否因為走了歪路而導致老百姓受苦。這便是世俗文明體系中,歷史巨人的人性的自然流露。
正因為這種擔心,他做了晚年那件至今爭議極大的事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