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主媒新聞報道,常熟市一村子投資千萬建設一公園,五個月后即拆除,理由是用地性質不符,一千萬不見了,拆除還得需要費用。
用地性質不符?當初為什么能建?是一天建成的嗎?沒一個人為這一千萬的流失負責嗎?
一千萬,數字大嗎?對比一下,可能不算大,四天前,有另一則報道,珠海市有軌電車線路也在走拆除程序。
這個項目投資了多少?24億人民幣,運行三年,每年的營運成本為9100萬元,花出去的錢已經達到27個億。
收回來多少呢?三年總計收回300萬元。
珠海已經下了決心要拆除,這么大的工程,拆除費用估計又得用“億”計。當年花1.7億元建的關公像,拆除花了1.5億。電車軌道的拆除費用大家可以想象到。
你們認為這么大的工程沒有做可行性研究嗎?不是,肯定研究了,但“研究”這個東西有用嗎?有時有用,很多時候沒用,因為他們依據的經濟學原理變了。
在很多地方項目的立項和建設上,專家們和地方政績追求者們選用的是哪門子經濟學呢?拆了建,建了拆,拆了又建,這屬于《浪費經濟學》指導下的生產過程。
有這門經濟學指導理論嗎?市面上沒有,大學里也沒人教,是我本人總結出來的,我總結出這門經濟學的依據是人類社會的近現代實踐,不全是依賴中國。
下面,我就從一個極小范圍的社會實踐來論證《浪費經濟學》的真實性和實用性,這個“小范圍”就是我日常兩點一線的區域。
先以某小區為例。
一條主道,起初路中間是沒有花壇的,后來突然建一條分隔花壇,說是更美觀。三年后,花壇被拆了,理由是,這條路本來就不寬,花壇占大半個車道,影響通行。
小區內的各條生活小道,幾十年來,三年一小挖,五年一大挖,每次的理由都很“必須和重要”,埋電纜,埋氣管,下水道統一升級,路面拓寬,雨污分流,每次只干一件事,每次都是工程浩大。大家知道嗎?每次都只干一項工程,路都是要被挖爛的。換句話講,這里面的路已經被反復折騰了N次。
小區的空地閑靜嗎?也不安寧。早期,園子里栽了很多小桔子樹,領導說這種樹不好,一口氣全挖了,換成了種草坪。草坪不好管理,隔陣子不修理,就長滿了雜草,一整塊一整塊荒得像《聊齋志異》中那般恐怖。沒辦法,空地又開始栽樹,中間穿插著留了點草地。又沒過幾年,樹又被移走了,到處放置“文化標志”,說是要體現一下文化氣息,重點是打造“FZ”。
小區改造,重要嗎?肯定重要。可是呢?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五年前搞了一次,所有的老房子都從地下、墻壁到房頂系統性搞了個完整。費了這么大的勁,本以來能堅持個十幾年。然而,去年,又按原套路再來了一次改造。事情到了這時,我仍然是支持的。為什么呢?前一次有失誤,重新再來也是善政。可是呢?等工程完工后,我又去看了一下,那個墻壁的粉刷真是讓人心痛,一整塊一整塊地脫落,女人化妝,至少也得保證當天是可以讓臉對得起觀眾的,你這工程,還沒驗收就卸妝,是不是對不起錢啊?
說完小區里面的事,不妨再說說每天從A地到B地經過的幾條路。
有一主干道,新開通大概十五年左右,真正的繁忙期不過十年,雙向八車道。有一天早上,突然發現一邊的路面全被挖了,說是要重新鋪設瀝青。在我的記憶里,這條每天都走的路路況很好,個別處有點小補丁,行車還是很舒服的。但我對自己的記憶又不太有把握,于是就留個了心眼,把另一側還正常通行的路況給記錄拍攝,路況非常不錯。過了些日子,一邊修好了,另一邊還是被挖重鋪。這下就確認了我的判斷,這條路本不該大動干戈。
過了這條路,轉到另一條路,大概有五百米的范圍被封了近一年,我一直好奇為什么會封?因為被封的位置只不過是主路與匝道之間的花壇,停那么多挖掘機能干啥大事呢?等工程完工后,我才發現,不過是把花壇修整個邊,然后把主路增加了一條“邊”。
再轉個道,又是一條2009年后才正式通行的道,兩邊栽的都是樟樹,屬于多分枝矮壯型樹種。突然有一天,園林工人們全線挖樹,動作顯得蠻大。剛開始,我以為是有路面拓寬的考慮,樹不得不被移走。后來,發現又重新栽上了樟樹。我非常好奇,就問了一下工人,他們說原先的樹不美觀,不夠直,新換的樹都是又高又直型的。
中國人對“豆腐渣工程”幾個字都不陌生,時間久了,慢慢就習慣并接受。
為什么能慢慢接受呢?因為事不關己。
曾經有個工程,不算大,就是給內墻刷刷888,據說花了200萬元。剛一完工,遇到我去辦事,發現到處有裂紋,并且頂上掉灰,還有許多地方大面積鼓包。我看不順眼,就跟該單位負責人吐了個槽,他也很重視,據說第二天就安排人去做返修。一周后,我又去辦事,發現根本就沒返修,只是隨意貼了“創可貼”。
就不繼續啰嗦了,一個極小范圍內發生的各類事件,就能找到許多高頻率浪費型工程,把這些反反復復的事情歸結起來看,不就是花錢的事嗎?
大家都清楚,消費,就是花錢,花錢就能刺激經濟。
大家也要清楚,浪費,也是花錢,花錢也能刺激經濟,在花錢與經濟數據一一對應的經濟學解釋上,消費與浪費并無太多區別。
區別在哪里呢?消費,主體是消費者,而浪費主體不是,浪費主體多元,最重要的特點是集中化,浪費對經濟學的貢獻只會讓極極極少數人獲經濟利益。
《浪費經濟學》的思想萌發點到底始于何時?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情況我不太清楚,當時我還在讀書。九十年代的事情我就比較有數了。跟大家說一個笑話,我曾經認識一個江蘇靖江做機械設備生意的小老板,他做的產品跟我剛畢業時工作單位生產的產品相同,他總是嘲笑我:“你們公司很落后,遲早要玩垮掉。”我問他為什么會有這種想法?他回答說:“你們把產品做得那樣好,用個十年八年都不換,買你產品的用戶單位采購者還有什么積極性?你們的產品怎么會有產量?”
是笑話嗎?其實真不是。后來我了解到,“開放發達地區”的生意人,腦子里都有“周期”這個概念,他們總是強調產品使用周期要縮短,只有把周期縮短,才能加速產品循環和貨幣流通,周期越短,經濟擴張就越快。
這種“短周期”經濟頭腦,會有兩個影響:從負面看,產品使用期越短,浪費的材料就越多;從正面看,浪費的材料越多,生產材料的單位就越顯示出產銷兩旺,使用成品的單位更換產品快,其成本就能更多地轉化為給它提供產品單位的生產量。
“產品循環周期”沿襲了“貨幣周轉周期”的思想,無論什么類型的產品或服務,只要縮短輪替周期,就一定會更快創造數據增量,它甚至比《消費經濟學》更有機動靈活性,《消費經濟學》需要講究科學性和必要性,但《浪費經濟學》或許只需要由少數人拍板即可。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否?江城曾經有個小區建在長江邊上,結果專家說影響航道,一陣爆炸就給放倒了,這一建一炸之間,不都是下個決定的事嗎?兩個回合下來,難道不創造數據增量?還有秦嶺那些數不清的別墅,來來回回地折騰不創造增量?
《浪費經濟學》大有市場,普通百姓有沒有責任?
我個人認為是要擔責的。為什么呢?因為絕大多數人都喜歡把“更好更新”放在優先位置,根本就不關心什么浪費的危害。多數人認為,只要比原來更好了,浪費就浪費,不浪費,錢也到不了我手上。多數人嘴巴里反對形象工程,但真在自家地盤里有了形象工程,又會到處吹自己的形象工程,還到處吆喝人來看形象工程。現在,又不說形象工程了,叫“標志性工程”,或者叫“網紅打卡地”,花多少錢都無所謂,只要能成為網紅就行。
《浪費經濟學》是一門學問,大家不要不當回事,當《消費經濟學》不靈敏的時候,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每個國家其實都可能祭起《浪費經濟學》,在它的刺激下復興經濟,然后再慢慢重歸《消費經濟學》軌道。某些國家的經濟長期萎靡不振,就是不懂《浪費經濟學》,就是因為過度重視資源長周期。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表面看是喜新厭舊,其實是經濟學理論基礎,一切破舊迎新,都能產生經濟增量,“破”的對錯不是經濟學考慮的范疇。
《浪費經濟學》可以成為一門大學課程,希望經濟學家們能在課堂上講講,也希望你們能記住并在全世界傳播我總結的這個理論,如果有人能寫成一篇論文或者是一本書,不排除有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可能性,它適用于全世界經濟振興。
網友們,你們不管是處于什么地位,你們不管干什么工作,只要你能認真觀察身邊事和身邊人,就能找到我的《浪費經濟學》可應用的無處不在,有時看起來,浪費也是必要且深入人心的,各家辦酒席,吃一半,倒一半,很可惜,酒席不還是照樣這么個辦法嗎?每個人腦子里其實都裝著“浪費”二字,承不承認都有。
寫于2024年5月12日星期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