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歪風邪氣必須趕緊剎住
北京半程馬拉松比賽丑聞震驚全網,三非洲友人保送一位能人拿到冠軍。
事后,非洲朋友說自己只是配速員,可網友們消不了這口氣,說你既然只是個帶跑客,為何還要上領獎臺拿獎呢?
這事值得震驚嗎?不值。我就一丁點震驚的心理活動都沒有,就當是演個戲。
再想到更早點時間,有學生狀告導師剝削,其中就有一項工作是幫她的孩子考試。此事一曝光,網上類似的新聞立馬多了起來,很多隱藏的東西都被曬太陽,不少研究生承認幫導師的孩子參加過競賽,這里面還有頂尖名校的學生。孩子之間的競爭,變成了家長間的競爭,最后又變成了名校間的競爭。教育的事,比跑步拿獎的壞影響大得多,只是大家都麻木了,懶得深究。
為什么會這樣?頭腦的麻木感是怎么形成的?病根在哪里?
大話咱就少講點,不妨從人的生長和成長過程開始說起吧!
小學生,從進學堂的第一天起,老師就教育他們要誠實守信。純潔的孩子們都能把老師的話背下來,也都在嘗試著做到。
但是,長著長著,他們就開始發生心理變化。
教育局規定,每個小學生假期都要搞社會實踐活動。有些孩子真搞了,但大多數沒有搞。怎么辦呢?拿一疊報紙站在街道擺個拍,拿個掃帚站在居委會不遠處擺個拍,拿個工藝品站在某個制作間擺個拍......然后呢?大紅章一蓋,社會實踐就完成了。
孩子們知道這是造假嗎?都知道,家長教的。
到了中學,小學階段要造的假一樣不落的都要繼續造,那是任務。
不過,還得加很多小學沒有的新造假。國人喜歡把創新放在嘴上,中小學生也要求搞創新,各種各樣的創新比賽層出不窮,航空航天類的,智能制造類的,虛擬仿真的,AI大模型類的,名目繁多。獲獎學生們拿出來的作品,其水平絕對不亞于大學教授團隊的作品,甚至不亞于大公司開發的新產品。大家看看小學六年級學生和初中學生的作品:基于表面肌電的青少年頸椎疲勞判斷方法研究與應用;基于AR方案的歷史圖像方案設計;基于機器視覺的事故取證與交通疏導空中無人機設計;基于物聯網的農業大棚燈光與害蟲誘殺系統設計;基于PCB的大模型語音對話單片機設計與研究;基于YOLO算法和星火大模型的專注力訓練系統。這都是他們自己做出來的嗎?你信我不信,這里面藏著的假,你想得著,但找不著,可怕就在這里。
中國的孩子們若真的都有這般高水準,美國拿什么跟咱競爭?早就跪在地上求咱們了。這么多年下來,一波波“天才少年”都變成了青年、壯年甚至中年,一批批江郎為何就沒接著做出天才創新?“天才”最后都沉默在競賽獎狀里。退一萬步講,真的都是天才,要研究出這樣高難度的成果,小朋友得花多少時間啊?
過去,我總以為,所謂的素質教育,在小學階段造點假也就算了,沒想到初中畢業和高中畢業時也都要接著搞,很多地方還設5個A,招生的時候要作為重要考察指標。這個時候,你光擺拍還不行,還得拿出更出色的“作品”。學生的學習安排那么緊張,都得靠刷題進好學校,沒時間搞啊!怎么辦?再拼家長唄!找材料,造材料,整材料,傳材料,全都由家長一條龍完成,家長完不成,請人幫忙也得完成,不能耽誤孩子啊!所有的這些素質造假,孩子們都知道嗎?知道。只不過,他們一笑而過,都放在了心里。“家長的素質”等于“孩子的素質”。
到了大學呢?不參與造假了嗎?可以放飛自己了嗎?
不行,還得繼續下去。
日常性造假我就省略了,免得讓部分人對號入座,不太好,只講點普遍性的東西。
本科生畢業論文,這是所有本科生必須完成的工作。這事重不重要呢?很重要,真做好了,確實對學生有幫助。然而,但是,可是,大部分高校的學生做不好,沒條件做好。中國有幾千所高校,真正能拿到科研項目的高校并不多,絕大部分高校的導師手上沒課題,沒經費,帶學生做畢設全憑一張嘴和一支筆。理工科學生寫論文(其它門類暫且放下),你得做實驗啊!做理論的人少得可憐。做實驗,就得花錢,沒錢,數據怎么辦?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現在的孩子啊,你說他行吧,似乎又不太行,學習風氣很不好。你說他不行吧,似乎又非常行,即使沒做出一個準確數據,他也能寫出一篇幾千到幾萬字的宏篇巨文出來,不佩服還真不行。
查重怎么通過?小菜一碟。過不了查重的那些少數人,要么是太笨,要么是太實誠。
研究生呢?會表現好一些。但主要還是好在重點高校,主要還是好在時間充足一點。多在學校混兩到三年,時間夠充足,理論課會多學點東西,再怎么不認真,總得要做那么點實驗數據,全國排名前兩百位以上的高校,研究生多少能做點東西,但能做出點經得起檢驗和再現的數據,估計得是排名在一百五十位以上的高校。
博士階段呢?有博士授予權的高校排位都不太低,當然也有很差的高校混進了這一層次。如果你單看博士論文,我可以毫不猶豫地告訴大家,中國絕對站在世界科技最頂峰。為什么這樣講?因為博士論文是有要求的,要么就是有“理論創新”,要么就是有“技術創新”,如果一樣創新都沒有,你的論文就過不了審。然而,中國的博士總量如此之龐大,如此多的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幾乎涉及人類科學技術的全部領域,把這些創新都用之于中國的生產實踐,這個世界,誰敢跟中國較勁?參加過博士答辯會的人肯定知道,每篇大論文那都是了不得的創新啊!
有些人只讀完小學,更多人讀完了大中專,極少數人讀完了博士。無論你讀到哪一個階段,有一點會深刻在每個人的腦海中——造假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說完讀書階段之后,就得說說社會人生了。
各行各業的人,大家自己觀察自己的周圍,我只夠格說自己看到的現象。
前面說孩子成長過程步步有造假,那老師呢?
毫無疑問,老師心中如果容不下一個“假”字,就絕對不會有學生的造假能得以通過,老師把造假沒當回事,老師對造假無能為力,學生也就會把造假當成人生營養品。
職稱,這兩個字大家熟悉嗎?肯定熟悉。人生啊,多數人都在圍著這兩個字奮斗,特別有本事的人,評職稱用的東西都是自己干出來的,不用造假。不過,部分人的東西以摻假居多,論文造假或變相造假,專利造假,著作造假,獲獎造假。還有極少數人,自己用的支撐材料,壓根就沒有自己干過的事。
項目,大家懂嗎?大家知道它的重要性嗎?
從小學到大學,現在都流行“做項目”,有些是科研性質的,有些是教研性質的。教研研些啥呢?據我的觀察 ,其實就研究了一個“結題報告”,其它的全是廢品,包括許多得了國家級大獎的也不例外,咱也不去點名,知道的自然會知道。科研呢?有人做了不少真工作,誕生了一些真實有用的科技成果,這是有證據可查的。然而,部分科研項目也是在浪費錢,因為拿到項目的人搞不了這個工作,他的能力只在搞錢和花錢。靠著學生做,能做出點成績,是萬幸,做不出來,造唄!
成果,這是教育職場比拼的果品,果品的味道和營養怎么樣不特么重要,重要的是得有亮麗的外表。除了少數真心搞科研的科學家能拿出點真成果外,多數人還是在拼湊成果,或者說在制造紙成果。從前,中國的項目結題得搞個成果鑒定,一般都是“全國領先”或“世界一流”。現在,不搞這個程式了,那怎么評價呢?評獎唄!說實話,能評上大獎的,多多少少還是做了些工作的,或許是本人做的,或許由別人做造假記在他頭上,總還是做了些事的。其它的、在假海里漂蕩的、不計其數的成果,基本上都可以扔掉。像上海某名牌大學教授芯片造假,那就是最高端的造假了,一般人干不了。
金字塔頂端的造假應該就是院士了,意大利一女科學家曾經指出曹院士五十多篇論文造假。結果,調查組專家是怎么說的呢?他們說是“圖片使用有誤”。氣功大師的手法就這樣把假字氣成了真字。特例啊!特例啊!可能不普遍,舉個例子而已。
許多高知,到退休的時候,光環一身,著述龐雜,宏篇無數,職稱到頂。不過,當你認真地去反芻他的偉大成就時,基本上可以得個結論:沒多少東西是自己的。
許多人的一生,就是這樣混過輝煌的奮斗階段。
其它行業呢?我不總結,你們各自看看自己身邊的現象吧!
撇開行業不管,泛泛地觀察社會呢?
老舊小區改造,是好事嗎?肯定是。然而,刷個白墻,施工隊一撤離,白粉子一塊塊地往下掉,裂縫一條條地全面發展,地面一個坑一個坑地比賽生長。五年后,又說是要搞民生工程,又來一次刷刷刷。然后,我發現,又是掉掉掉,又是裂裂裂。有人講,這是劣質工程,不是造假。我說,就是造假,你花的是100萬的材料,財務的賬做出了500萬成本,不是造假那是啥?
有個小區,物業公司為了套用業主的維修基金,造了一個業主簽名表,上面寫了幾十上百號人,其實只有三個業主簽名是真的。等業主知道后去找“有關方面”,“有關方面”沒有卻處理的積極性,暗示這種事太多,沒精力一一去核實。
去年,某市安置房分配問題被曝光,幾百套安置房被體制內人員給占用了,他們用的申請材料都是造假造出來的,暗訪的記者問“有關方面”為何看不出這樣大面積的問題?“有關人員”嘻嘻地笑著,一句話也不想說。他為什么“嘻嘻”了事呢?你懂的,我也懂的。
本月15日,有一新聞,某寺廟的主持是在逃殺人犯,是藏了15年的殺人犯。這個和尚也是造假造的,當個念經和尚也就罷了,他竟然能當上主持?他這真不全是造假,這是造孽啊!佛門清凈之地,可不只有他造假,假和尚多了來著,只是沒人去揪,一揪得揪出一大片花和尚、色和尚和錢和尚。佛門如斯,俗家何求?
最后,咱們看看互聯網的新業態。
自媒體文章,開篇一張圖,不管對不對事,張冠李戴地胡說八道,就象寫小說一樣寫新聞,為了那點流量,啥不要臉的故事都能編,過些日子,換個標題,又是一長篇“新聞”,假就假了,居然還有許多人相信,還點贊。
小視頻,抖音直播,要么一張圖,要么整點影像,然后就滿嘴不停地在那編故事,有時還說得自己淚流滿面,還能把不少“好人”感動得熱淚盈腔,有時胡吹英雄,有時借名人講個歷史悲情,聲情并茂,抑揚頓措,煽動性越強,打賞的越多。
還有那些網購產品,買便宜的假貨已經成為正道,既是得了便宜,假不假就無所謂了,“假不重要”近乎深入人心。
說那么多造假,是不是代表就不干真事呢?當然不是。該做事還是在做事,造假,只是在美化這個事,只是在拔高這個事,1.75米身高本來也不錯了,有些人非得寫個1.8米才舒服。
既然做了事,是不是造點假也就無所謂了呢?肯定不是。正是全民心中都有個“無所謂”,所以,造假慢慢就變成了“正經事”,大家都對“假象”的危害極為淡然甚至漠然。與之相對應,“假象”假到一定水準,很可能變得很偉大,會炒成黑科技,變成國之依靠。
經常聽周邊人說“那個人有點假”或者“那個人太假了”,說的是人性假,本質上這類人也最會造假。剛參加工作時碰到許多人,混得開的都是這種形象,如果你太實誠,人家會罵你蠢,篤定你不會有什么出息。曾經還流行一句名言:你個傻×,連造假都不會,還能干成啥事?
你,我,他,誰敢說自己從來沒造過假?誰敢說自己沒有干過得利的造假?
毫無疑問,一生無假,一生無成。
造假,可凝結成社會泛文化,一種可繼承的民族傳統文化。
這文化要發揚光大嗎?我說了不算,我不知道誰說了能算。
寫于2024年4月18日星期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