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河北唐山有位女詩人教授嘲笑毛澤東沒文化,說毛澤東不過是農民起義軍的頭子而已。她還揚言,今天的中國,還有那么多人學習毛澤東的東西,也是沒文化的表現。
因當時處在疫情期,沒心思跟她理論這個話題,但我一直記在心里。
現在,很想認真談談毛澤東這個人。
過去的幾十年,我們都習慣于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領域討論毛澤東,所有話題中都帶有“領袖”的情結在內。今天,我打算拋開這些,想完全從個體人的視角去考察毛澤東。考察什么呢?一要考察毛澤東到底有沒有文化?二要考察普通人信仰毛澤東到底算不算沒文化的表現?
既是從普通人的民間視角考察毛澤東,故今天的文章就直呼“毛澤東”,而不是以“毛主席”三個字展開描述。
在一次大會文稿中出現“踔厲奮發”幾個字后,許多人都沒聽說過,因為在過去幾十年的教育中,書本里也確實沒出現這個詞語,絕大多數人有陌生感非常正常。
但是呢,我知道這個詞早就出現在毛澤東的作文《心之力》中,不過,毛澤東的用法是“奮發踔厲”,歷史上多數也是這么用的,沒點文化積淀的人找不到這個出處。
既是提到《心之力》,咱不妨問問當今大學的文學教授們,不借助圖書館藏書,不借助網絡資料,有幾人能寫出這樣的“小作文”?我敢肯定,唐山那位女詩人、女教授寫不出來。
說起“小作文”,我還想讓大家回味一下毛澤東的《祭黃帝陵文》。1937年,因共同抗日之需,國共兩黨第一次攜手共祭始祖黃帝,中國共產黨由毛澤東親自撰寫《祭黃帝陵文》,大家認真看看這五十六句祭文,先問問自己能否寫得出來?再問問諸多被吹上天的大文豪們,他們能獨自寫出來嗎?毛澤東是在哪個環境下寫出來的?是靠什么寫出來的?是靠腦袋里的文化。
提到文化,不能不提文學,一提文學,那就得講詩歌。中國人談詩歌,自然會想到《詩經》和楚辭,接著就得談漢魏六朝樂府民歌等,再往后看,唐詩宋詞和元曲就成了文化人的繁花。毛澤東的詩詞,承襲了古體詩詞的格調和意境,其創作水準更源自深厚的傳統文化造詣。
歷代詩人都喜歡托物言志,比如說《石灰吟》、《竹石》、《墨梅》等,每首詩中都有經典言志的名句,但你如果讀到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那才能體會到言志的最高境界,“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回答了中國革命者目標指向這個重大問題,借景抒情,不是一般的情,而是國家情懷,托物言志,言的也不是一個人之志,包含著整個無產階級之志。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簡單看,就是一篇反映工農斗志的詩。事實上,這是很體現毛澤東文化修養的好詩,詩中“不周山下紅旗亂”可不是隨便寫的,他取了《淮南子·天文訓》中的“共工”傳說,言了最后必然勝利的大志,毛澤東創造性地運用古老的神話傳說表達革命主題,是批判又繼承文化遺產方面的榜樣。
毛澤東寫詩,既是豪邁的,又是細膩的,比如說《憶秦娥·婁山關》中寫到“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一個“碎”字,一個“咽”字,寫出了細碎、碎雜的急促又斷續,有遠有近,遠近交織,渲染了進軍途中的莊嚴肅穆,烘托了紅軍戰士在戰場中的特別心境。
《念奴嬌·昆侖》中提到“飛起玉龍三百萬”,這句詩是毛澤東對中華民族歷史的一種回憶,北宋張元就有“戰罷玉龍三百萬”的說法,也是托興吟詩,“人或為魚鱉”又是聯想到夏禹治水的歷史,《左傳·昭公元年》中就有記載。毛澤東的歷史文化積淀在其詩詞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中“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用得是多么地貼切與精準啊!
寫古詩,“集句”也是高手常用之法,比如說王安石的“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都是古人之句,但被集合在一起之后,意境均過于本詩。毛澤東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中“天若有情天亦老”就是出自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但配上“人間正道是滄桑”,整個詩的格局和意境就全打開了,不僅指出了蔣家政權覆滅的必然結果,更啟示了繼續革命必然勝利的歷史規律。
從詩詞的角度看,毛澤東可以說是整個中國古體詩的最后輝煌代表,或者說是絕代的終結者,在他之后,中國古體詩可以認為在文學和文化層面已經進入博物館,未來不可能再出現一個比毛澤東更為出色的古體詩詞學家。
一百年后,毛澤東的詩還會有人背誦,但唐山的那位詩人女教授絕不會傳留一個字。
除了詩詞,毛澤東的政論文寫得如何?不妨看看他的《商鞅徙木立信論》,這絕對是一篇聯系實際、提出執政者要取信于民、開發民智的好文章,從頭至尾論述了以民為本、取信于民的新思想。整個文章,體現了毛澤東“文史相通”的過人才能,不到二十歲的年輕人,其視野已經超越了同時代的名師名家,故其老師柳潛在作文字數達不到800字標準的情況下仍然給了他滿分,這種不怕異議的評判恰恰反映了論文的水準之高,也給了其時學界以極大震動,一篇“不達標”的作文竟成為引領改革的先聲,不能不說是奇跡。
談文化,作為有古老歷史傳承的中國人而言,就不能不提到哲學,無論先秦哲學還是漢、魏、隋、唐及明清哲學,中國所有的民間文化信仰都離不開哲學文化的發展與演進。毛澤東的哲學文化造詣又如何呢?
我們不妨看看他的五篇哲學名著。
《實踐論》寫于1937年,它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但它的鮮明特色和過人之處在哪里呢?在于它高超地中國化。毛澤東把中國革命的反復曲折性引入了進來,把延安的革命現狀引入了進來,把《三國演義》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關系引入了進來,把知識分子與現代革命的關系引入了進來,把近代太平開國、義和團等多次遭遇挫折的失敗革命引入了進來,把國際上成功與失敗的革命實踐引入了進來。毛澤東的《實踐論》不是教條式實踐理論,而是生動的、活靈活現的、有血有肉的實踐理論,它源于馬克思主義,卻比文本上的馬克思主義更有利于中國。
《矛盾論》是繼《實踐論》之后的又一篇經典力作。毛澤東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因為當時黨內存在著嚴重的教條主義,年輕的革命者,不成熟的革命黨,都不能正確理解自然世界的矛盾和人類社會的矛盾,不能讀懂其時中國的普遍矛盾關系,加之德波林學派在中國共產黨內產生了極壞的影響,毛澤東帶著事關黨軍存亡的責任感,本著幫助全黨干部提高哲學認知的使命感,對矛盾學說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讀。他從宇宙觀出發,從批判性否定庸俗的“天道觀”著手,用生動的“自然地理氣候”和具體的“雞蛋變雞子”來講述矛盾的發展演進。講矛盾的普遍性時,他選用數學的初等與高等、物理學中的陽和陰、化學中的分與合、社會學中的斗與和、戰爭中的進與退等作為支撐。在講解矛盾的特殊性時,他用了十個“只了解……不了解”來說明矛盾各方的特點,還把《孫子兵法》、《水滸傳》和唐朝歷史中的特殊事例融進了解釋中。最后,他用了很多筆墨寫中國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斗爭性和對抗性等重大現實問題。
建國后,毛澤東又寫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及《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三篇巨著。今天就不對其一一展開解讀。可以認為,每一篇著作的哲學光輝都將照耀未來,每一篇著作的文化營養都將滋養中國。
講中國文化,我們有理由講中國文字,從古到今,由繁入簡,漢字經歷了多次演變,在這個變的過程中,不只是變了規則,而且還變了書寫的藝術,漢字,不只是一種文字,而且還是一種審美藝術,我們常稱之為書法。
書法,寫著寫著,就誕生了許多有特色、可傳承的美學字體,比如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楷書中又有歐體、柳體、顏體、趙體等,行書以王羲之最受追捧,草書中米芾常為人樂道。
毛澤東的書法,在中國的書法體系中,絕對擁有一席之地,他的楷書寫得非常不錯,他的行書也很好看,但他最后獨創了一種新書體——毛體。這個字體,飄逸,瀟灑,豪放,蒼勁有力,龍飛鳳舞,不拘一格,寫法上有靈感,構圖上有氣勢,筆畫上有特色,可臨摹,可傳承,具有劃時代的開創性。
當今中國,有許多書法家,甚至很多文人的書法都寫得不錯。但是,也就局限在“優秀”或“不錯”上面,因為他們都是臨摹他人或者說學習他人之后的窮學之得,即使有創新,那也只是表現為熟練之后的個人手法之變,不具備體系性的筆畫特點,更不會成為帶有純個人特色和兼具書法之美的獨家一體。毛澤東書法的過人之處就在于兼具美學、結構學和筆法學的綜合性能,因而可屬開創性的、新的、可傳承的書法藝術。
在文字學上面,毛澤東對《辭海》和《辭源》也是頗有研究,《辭海》幾乎從不離身,五十年代以后,他又指示對部分詞條進行重新修訂,1961年,新的《辭海》試行本發行。毛澤東又對新舊版進行了比較,提出了許多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中國人運用文字,既在詩詞中講究韻律,寫對聯時同樣要求平仄押韻,這是中國文化中文字學與音韻學的完美結合。毛澤東不只是會寫詩詞,寫對聯也是高手,從他的對聯中,不但能看出他的文字功底,還能看出他的文化功底。
在讀書時,他曾寫過“貴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這也屬于集句式名聯,聯意出自于明代。在同學易永畦去世時,毛澤東寫下“胡虜多反復,千里度龍山,腥穢待煎,獨令我來何濟世;生死安足論,百年會有歿,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時。”這樣極具濟世情懷的好聯。母親去世后,毛澤東寫下兩聯,一聯寫:春風南岸留暉遠;秋雨韶山灑淚多。又一聯:疾革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須補;長生新學佛,不能往世,一掬慈容何處尋?毛澤東在聯中描寫出心中的情、敬、思、哀何等真切?又是何等的不凡?在革命時期,為抗日救民,中華民族必然付出犧牲,為悼英烈,毛澤東寫了許多名聯,特摘幾例。挽國民黨愛國將領續范亭聯:為民族解放,為階級翻身,事業垂成,公胡遽死?有云水襟懷,有松柏氣節,典型頓失,人盡含悲。挽國民黨元老徐謙聯:存亡攸關,抗戰賴持久,而今正是新階段;死生同慨,團結須進步,豈能再抄舊文章。挽彭雪楓一聯更是至為感人:二十年艱難事業,即將徹底完成,忍看功績輝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貞,是共產黨人好榜樣;千萬里破碎河山,正待從頭收拾,孰料血花飛濺,為國犧牲,滿腔悲憤,為中華民族悼英雄。
在毛澤東的對聯中,我們可以看到胸懷、境界和理想,感受到的不只是藝術,更是文化。
講文化演進,當然不能忽略科技文化,人類進入近代,文化不再是純自然性的發展,而是進入到由科技推動文化發展的新階段。毛澤東在科技文化素養方面也是極有建樹的代表,“毛粒子佳話”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言了。事實上,毛澤東從延安時起,就極為熱愛推廣科學,在殘酷的抗日時期,在國民黨嚴厲封鎖的時節,毛澤東仍力排眾議在延安成立“自然科學研究會”,他還親自出席成立大會,他在會上講:“自然科學是好東西,人的吃、穿、住、行都離不開它,每一個人都要研究它。”新中國成立后的五十年代,毛澤東親自組織和領導制定《十二年科技發展規劃》,這是中國科技事業的里程碑事件,也是新中國人逐步樹立“科技文化”的開端。年輕人都說八十年代是中國科技的春天。實際上,1956年毛澤東發出“全黨要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同黨外知識分子團結一致,為迅速趕上世界科技先進水平而奮斗”的號召時,就被全國人民認為是“向科技進軍的第一聲春雷”。毛澤東感興趣的科技期刊,每一期新刊出版,都有人送給他閱讀,以《科學簡訊》、《化石》和《動物世界》為主。
毛澤東不只是把科學當成簡單的技術需要,五十年代中期,他還提倡把科技當成一種文化,他要求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度對待科研,這是中國人破除陳規舊習的第一次科技戰線上的思想大解放。中國科學院原院長路甬祥先生一提到毛澤東的這種思想就激情難抑、感慨萬端,總是流露出對毛澤東的崇敬之意。
毛澤東的一生,與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的交往有許多美談,除老公知胡適曾有過狹隘地貶損之外,還沒有看到其他文化人在這方面發出“毛澤東沒文化”的可笑結論。毛澤東一生藏書十萬余冊,向圖書館借閱經典圖書千余冊,可謂閱書無數,尤其有博聞強記之長,加之有習慣思考的優點,最終成就了自己那淵博文化知識化身的標桿形象。
一般人很難通讀二十四史,即使讀,多半選擇粗略瀏覽,毛澤東則是對其進行全文精讀,重要部分反復嚼讀,每一部分都留下了點睛批注,即使是史學教授,能出其右者亦不多。
如果,我們再將毛澤東一生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治國領域取得的豐富而又高超的全域性文化體系都包括進來,那他身上將會呈現什么樣的文化形態?
關于毛澤東的文化印象,我的看法是:
毛澤東,不只是有文化,更是一種文化現象。
毛澤東,不只是今天的文化現象,而且將是未來中國歷史長河中永恒的文化現象。
毛澤東,不只是中國歷史的文化現象,必將也是世界歷史的文化現象。
未來人會記住毛澤東,絕不只源于他的政治地位,更源于他系統性的文化地位。
讀懂“毛澤東文化”的多寡,反映了一個人的文化層次和文化認知力。
附言:
1,網友何先生在公眾號留言請我評論張捷、盧麒元、溫鐵軍、馬霞等人。答:最后一人未聽說過,其他老師都值得尊重,我真沒資格評論他們。另外,必須得說,左翼網友整體上是不錯的,但部分左翼寫手一般不能碰,提意見都很難,我在某個群里說了幾句重話,一紅色網就不轉載我的文章。寫自己的東西,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看法。
2,有網友問我如何看待美國大學生游行事件?答:如果警察不抓人,我給美國民主打8分,現在,警察抓人了,只能給它打5分,不及格。當然,游行是一種方式,但不能決定走勢。現在的年輕人不了解美國歷史,再往前推二十年,美國人特別愛游行示威,六七十年代的游行數據總記錄比中國紅小兵總規模大得多。盡管美國有撕裂,但美國人的價值觀在整體上仍然很趨勢化,不會在中短期轉向,更不會來個大逆轉。對這一點要有清醒認識。
寫于2024年4月27日星期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