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8月11日,15歲的尼蘭德隨著一聲槍響結束了罪惡的生命。
這起案件被稱作蘇聯歷史上僅有的一次對未成年人執行死刑的案件。這起死刑判決雖然贏得了蘇聯絕大部分老百姓的拍手稱快,卻也引來當時西方社會的抨擊。
阿爾卡季·尼蘭德出生于蘇聯一個普通家庭,兒童時期遭遇了父母離異,母親帶著他改嫁,酗酒的繼父經常毆打尼蘭德,這迫使尼蘭德小小年紀經常離家出走并且養成了小偷小摸的習慣。
因為偷竊同學錢物,12歲的尼蘭德被學校開除,其后,搶劫、入室盜竊幾乎成了尼蘭德的家常便飯。
1964年1月28日,尼蘭德15歲生日前一天,他計劃“干一票大的”慶祝自己的生日,在入室搶劫過程種殘忍殺害了一位母親和她3歲的兒子,兇器是一把斧頭,而那位可憐的母親足足被砍了15下,她早已失去呼吸的兒子也被砍了8下。殺掉母子兩人后,尼蘭德坐在案發現場平靜地吃了早飯,然后打開了煤氣才離開。
被捕后,尼蘭德對于自己的殘忍行徑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悔意,甚至很自信地協助警察還原了作案過程,因為他清楚地知道,在當時的蘇聯,死刑并不適用于未成年人。當警察詢問他為什么連3歲的孩子都不放過時,尼蘭德竟然說:“孩子一直在哭,很煩人。”
的確,按照當時蘇聯的法律,未滿18歲的人不會被判死刑。當這起案件的細節被公之于眾后,蘇聯民眾憤怒了。他們組織了集會,呼吁政府對尼蘭德進行嚴懲,有報紙不斷發聲,要求槍斃尼蘭德以伸張正義、震懾犯罪行為。
群情激憤的現實,最終驚動了赫魯曉夫,他站出來支持對尼蘭德的死刑處罰,并要求蘇維埃最高主席團對此進行決議。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最終于1964年2月17日頒布決議,“動用了”法律溯及力對尼蘭德作出了死刑判決。
這一判決立刻遭到西方社會的抨擊,蘇聯國內也有人給赫魯曉夫上書,稱“溯及力”不合法,但赫魯曉夫仍舊固執己見。
赫魯曉夫以及當時的蘇聯政府之所以在這起案件上如此堅持,一方面是因為案件確實引起了非常大的民憤,另一方面也是基于上世紀60年代蘇聯青少年犯罪率持續攀升的事實,蘇聯政府試圖通過這起特殊的判決震懾并遏制這一趨勢。
然而,這次“特殊”的嚴厲判決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據蘇共中央在一項同犯罪現象作斗爭的決議中的統計,未成年人犯罪在過去20年時間里幾乎持續增加,1987年蘇聯共發生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7萬起,比1967年增加了一倍。
據當時的專家分析,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因素,有學校因素,也有家庭因素。
上世紀50年代赫魯曉夫上臺之后,擴大了蘇聯與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一方面是西方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和文化傳入蘇聯,導致物質欲和消費主義傾向嚴重;另一方面是意識形態領域的形式主義和空話盛行,老百姓見識到蘇聯特權階層的紙醉金迷之后,越來越不滿與現實脫節的愛國和革命傳統教育,懷疑一切、否定崇高的現象,在青少年群體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此外,因為蘇聯特權階級與無產階級的貧富分化不斷拉大,越來越多的社會矛盾和家庭悲劇發生,這導致“問題少年”在蘇聯越來越大量地出現。
而蘇聯的教育部門同其他的官僚部門一樣,變得越來越僵化、越來越官僚主義,并沒有對所謂的“難教育學生”采取足夠精細、足夠耐心的教育與關懷,而是將他們粗暴地推向了社會——上世紀60年代以后,集體主義氛圍在蘇聯社會越來越淡漠,這種做法對于“難教育學生”而言,無疑是災難性的。
沒有誰是天生的罪犯,上世紀60年代以后,前蘇聯未成年人犯罪率之所以持續攀升,未成年人所處的社會環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趨勢顯然不是一兩例“重判”能夠遏制住的。
比起前蘇聯最后三十年間,未成年人犯罪率攀升的速度,蘇聯解體、全面私有化,被新自由主義“洗禮”過的俄羅斯,更加令人震驚:
俄羅斯1998年下半年的犯罪統計結果表明,每年的少年犯罪數量相比80年代末增長了10倍!而經濟不平等所導致的貪財型犯罪占到3/4,其中22%的少年犯罪是偷竊、40%是暴力搶劫、29%是其他搶劫;未成年人的性犯罪數量也非常驚人,強奸及強奸未遂的未成年犯罪人數竟然比成年人多兩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