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陽春三月,我們一行來到了設計古樸的湘鄉東山中學。據說,這是當年毛主席走出韶山的第一站,也是他獨立闖蕩生活的開始。裝潢古樸的學校大門的門楣上方,高懸幾個瀟灑自如的四個大字:“東山學校”。一看就像是毛主席的字體。
這個猜測一點沒錯,校方同志介紹,門楣上這四個大字,是1958年,毛主席寫的。這年的9月10日,毛主席為東山學校題了兩份校名,并且寫信說:“東山學校各同志:現遵囑寫了校名二紙,請選用,未知適當否?”由此可見毛澤東對于母校的重視。
這所學校,緊鄰湘鄉城,前傍漣水河,后倚東山,為當地百年教育重鎮。先后培養過毛澤東、陳賡、譚政、蕭子升等一大批杰出校友。
作為毛澤東第一次離開韶山的遠行求學的開始,那是1910年,17歲的毛澤東挑著簡單的行李,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遠行。他要去的就是屬于湘鄉縣的這所名為東山書院的學校。當時據說父親阻撓他,甚至逼他交出因為去湘鄉上學而誤工的“工錢”。父親要的是他在家承繼土地經營和家業。但是母親非常堅決地支持他,便從娘家文氏親戚那里幫助籌措了這筆“工錢”。在臨行之前,毛澤東悄悄把自己的一首詩夾在父親精心保管的賬本里。這首詩寫道:“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據說,這首詩本來出自日本一位高僧之手,毛澤東把詩改了一個字。原來的“學不成名死不還”改成了“學不成名誓不還”。
如今,毛主席就讀的這所舊式學校,依然還能夠看出是晚清民國的建筑風格。
走進校門,發現學校校舍周邊是水系環繞,學校好像就是坐落一座湖上的孤島。如果從外邊看去,你只看到迎面高聳的十幾米高的裝潢古典的高高墻壁,從高墻中間的門洞進去,你才能感到這高墻之后,藏著一體化建筑的一座非常整齊的校舍。
如今整座孤島上的校舍,已經再沒有作為學校教學的實用意義了,僅僅為參觀之用。學校已經在附近另辟校舍。但學校內舊時的課桌板凳依然保留著毛主席在此求學時的當時模樣。在毛主席聽課的座位和自習室的座位上,還特意有指示牌加以標記,說明這是毛主席當年坐過的位置。這里原本叫東山書院,在正廳左廊璧嵌刻的石碑上還鐫刻著《東山書院記》。文中稱“教之以實事,程之以實功”的教育理念和“實事求是”“變通求學”的辦學思想。文中以“用能實事求是,以稱雄于五大洲”一句尤為世人注目。
據研究考證,這是毛主席最早學習接觸“實事求是”這樣一個詞匯。這樣一個詞匯所包含的思想,沒想到一直影響后來毛主席的整個革命和人生實踐。書院的主辦方最初認為只有實學才能救中國,而只有廢除舊式科舉才能興辦實學。
毛主席這段學習雖然只有半年,但是對毛主席影響很大。1936年,毛主席在陜北向美國記者斯諾介紹東山學校時還說“在這所新學堂里,我能夠學到自然科學和西學的新學科。”1950年,毛主席對當年的老同學周世釗又說:“我是湘潭人,但是受的是湘鄉人的教育。”
從校舍出來,沿著通向岸邊的橋走到湖岸。在岸邊的一棵綠楊樹下,有一口直徑不過二三十公分的井,至今井里水依然清澈透明。在井口不遠處,矗立一塊不大的青石,青石上鐫刻著一首毛澤東當年入校時寫的命題詩。詩不過四句:
獨坐池塘如虎踞,
綠楊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
哪個蟲兒敢作聲?
這首詩雖然僅只四句,但是毛澤東高遠的志向和對自己充滿自信的人生態度,已經躍然紙上。此詩當時在東山學校就曾語驚四座,受到學校老師學生普遍夸贊。在這個東山學校就讀半年后,毛澤東繼續挑著他簡單的行李,去向一個更遠的地方出發,這就是湖南長沙。可也就在那一年,辛亥革命爆發了,毛澤東受到革命的巨大影響,短暫地參加了新軍,退伍后,他花了一塊錢投考了湖南全省高等中學堂(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學),并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但是在這所學校也再次讀了半年,他覺得已經不能滿足他對知識的渴求,便給自己制定了一個自修計劃,他每天到湖南省立圖書館去讀書,早上一開門就進去,中午買兩塊米糕,就這樣的自學“閉關”苦讀持續半年之久,毛澤東最終花一塊錢報考了湖南省立第一師范。于是,毛澤東更加寬闊的求學之路開始了。他的思考不僅開始思考湖南,也更主要的思考中國思考世界,他真正地開始了革命生涯。
但是,一直到了晚年,毛澤東都年年不忘這段東山學校的學習生活,他曾經對人說,沒有這段讀書,他不會離開韶山,不離開韶山,當然也不會到長沙讀書和革命,更不會有后來到北京大學工作的機會。東山學校,是他開始獨立思考學習和進而踏上革命生涯的一個臺階。
今天,作為領袖生活學習故地的東山學校,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參觀者,毛主席青年時的人生之路,依然在影響和啟發著今天的人們思考社會,思考人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