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互聯網上興起了一股歪風,愛國不讓說出來了,誰說愛國誰就可能被扣上義和團的帽子。那我偏要杠一個,好好給義和團正正名。
義和團運動是近代史上農民階級自覺發起的一次悲壯的反帝愛國運動,雖然有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但是他們的愛國和反抗精神,永遠值得我們敬仰。
義和團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不叫義和團,也會叫大刀會、仁義會、紅槍會等。因為什么,因為當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社會秩序,總是需要有人來維護,當政府不給力,社會失序、動蕩不安的時候,孤立無援的人們會自覺組織起來,實際上就是通過秘密結社找靠山。
現在不一樣,我們進入了法治社會,有了黑名單制度,有了法律作為武器,有了公檢法暴力機器,政府就是我們的主心骨。
繼續聊義和團。鴉片戰爭以后,傳教士隨著列強的堅船利炮,大規模來到中華大地跑馬圈地,而且他們取得了治外法權,也就是不受中國法律的制約。
開始他們傳教并不順利,中國人受傳統文化影響太大。但是后來很多地痞無賴發現,清政府的地方官非常害怕洋大人,所以他們就開始入教,其實為了利用傳教士當靠山。
所以很多入了教的地痞流氓,欺行霸市,為非作歹、橫行鄉里,而傳教士則成了他們事實上的保護傘。他們犯事之后,往教堂一躲,政府也沒辦法。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農民要活下去,不得不秘密結社,團結對付傳教士及其爪牙。因此傳教士、教堂、以及教徒都成了他們斗爭和襲擊的目標。
甲午戰爭之后,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了臺灣和遼東半島,賠償了日本兩億兩白銀,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甲午戰敗還有一點極其惡劣的影響——清政府暴露了一個天大的秘密,那就是自己太好欺負了。你敢獅子大開口,清政府就敢賠。
而且外國洋貨大量輸入,外資在中國投資辦廠,中國的小農經濟土崩瓦解,很多農民破產,生存狀況日趨惡劣。
老百姓怨誰呢?一方面歸罪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另一方面,他們切切實實感受到,那些仰仗洋槍洋炮而作威作福的傳教士,以及他們所豢養的所謂教民,都不是好東西。
雖然有些傳教士還是做了一些公益,但是很多傳教士,其實就是特工,為列強侵華服務。比如德國天主教會在山東的主教安治泰,一直要求德國政府為教會撐腰。
巨野教案發生后,他立即向德國外交部建議,利用這次機會出其不意占據膠州灣,并發展為德國在遠東的一個重要基地。
1898年,德國強行占領了膠州灣,并且開始把山東視作自己的勢力范圍,也就是事實上的殖民地,在山東大肆修筑鐵路、開采礦山、搶占民田、破壞水道、挖人祖墳。
按照協議,德國征地應該給予補償,但實際上失地的農民根本得不到,或者得到的非常少,由此引發了一系列沖突事件。
地方政府懼怕洋人,不給農民撐腰,農民自然要團結起來反抗,一反抗德國就派兵直接鎮壓。雖然最終被鎮壓下去了,但無疑又激發了山東人民對德國人極端霸道的仇恨。
侵占瓜分山東的不只有德國,其他國家也不肯落后,也試圖在山東跑馬圈地,建立自己的勢力范圍,比如英國。
甲午戰爭之后,威海衛被日本軍隊占領了三年之久,好不容易我們贖回來了,結果又被英國強行租借,還強行圈占文登、榮成等縣,逼農民交糧納稅。
所以當時的山東,已經淪為德國、英國、日本的殖民地,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由于外國資本的航運業介入,傳統的大運河運輸業急劇衰落,船夫、挑夫、搬運工、造船工大批失業。
而且吧,黃河連年決口,地處下游的山東最倒霉。好不容易1899年沒決口,結果又遇到了特大旱災,山東境內饑荒嚴重,饑民遍地,人民流離失所,社會動蕩不安。
農民的解決辦法之一就是秘密結社、抱團取暖,于是光山東境內的各種社團多達上百種。農民社團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發展組織往往借助封建迷信和江湖騙術,比如神仙附體、刀槍不入等。
你說義和團愚昧?我覺得下圖這個回答可以說是滿分了:到現在不也有很多人相信兩千多年前有個處女生了一個可以死而復生的兒子?
各種因素疊加在一起,農民被迫自發組織起來了。義和團運動在山東風起云涌。而這時慈禧太后的態度,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慈禧是清政府中比較愿意接受西方新鮮事物的,不然也不會大張旗鼓支持洋務運動。但是戊戌變法對她觸動很大。
她宣布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是犯上作亂,而西方不但不聽她的鄭重宣告,反而支持康梁。她心里很惱火,自己明明很執著地向西方學習,西方怎么反而跟她作對呢?
慈禧開始把西方當作巨大的威脅,也開始轉變為西方文明的反對者,所以曾經參與新政的大臣都受到了處分,整個朝廷反西方的氣氛漸濃。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所以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也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改剿為撫。而義和團這時候又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兩股反西方思潮和勢力,正式走到了一起。
這一走到一起不要緊,義和團運動在直隸(河北)和京津地區迅猛發展,團民則沿途燒教堂、拆電線、毀鐵路,攻進天津租界。
各國公使要求清廷取締義和團,但未獲回應。后來八個國家的駐華公使一商量,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以“保護使館”的名義,調兵入北京,清政府被迫同意。
外國軍隊入駐北京使館區之后,封鎖東交民巷和東長安街,肆意殺害團民和居民數百人。其中有個叫克林德的德國人,他成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
克林德天生膽大的性格,不但見了義和團不躲,還經常揮棍便打,甚至指示使館的士兵槍射清軍,使民眾長期受壓抑的反侵略怒火燃燒起來。
6月14日,克林德命令德國士兵對路經使館旁的義和團民開槍,打死團民20人。在此前后數日,另有數以百計拳民被列強在北京的衛隊甚至平民殺死。
6月20日,克林德帶著翻譯乘轎去總理衙門交涉,途中遇到了正在巡邏的清軍,結果被恩海開槍打死。不久,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正式爆發。
然而這樣一個沒有先進思想、先進武器武裝的農民組織,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成了炮灰,戰敗后又被慈禧當成了背鍋俠,最終又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給剿滅了。
所以義和團是個悲劇。它是清政府腐敗無能、無法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無法為民做主的的歷史條件下的必然產物。
義和團是一次農民運動。都知道中國的農民是世界上最吃苦耐勞的,但是他們為什么要起來反抗,是因為在中國逐步淪為列強殖民地的情況下,真的沒有活路了。
義和團運動注定失敗,因為階級的局限性。清朝那會兒,文盲率應該在95%以上。而且由于他們的愚昧無知,沒有知識分子愿意加入他們。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沒有先進的思想指導,也沒有先進的武器武裝,看不清歷史大勢,盲目地排外,只能在落后的忠君愛國思想指導下,選擇了與列強血拼,注定要失敗的。
但義和團的歷史意義也不容抹殺,它喚醒了民族危機意識,抵制了文化入侵(基督教),更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反抗精神,最終讓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免于被列強瓜分。
在義和團運動以前,帝國主義分子曾經狂熱地叫囂,只要領著騎兵帶一萬卡賓槍(馬槍),就可以從北打到南,瓜分全中國。但是一年之后,他們遭到了義和團的沉重打擊,改變了這一看法。
八國聯軍的總頭目瓦德西也不得不承認,無論歐美各國還是日本,都沒有腦力和兵力,來統治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瓜分一事,實為下策。
用一位網友的話形容義和團的價值:極端中國人為溫和中國人爭取了時間和空間,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紀念義和團。
有個在清政府擔任總稅務司司長的英國人鷺賓·赫德,從特殊角度觀察了義和團運動,他從義和團看到了中國的希望和中國的力量。
他對義和團給出很高的評價:它(義和團)是一個要發生變革的世紀的序幕,是遠東未來歷史的基調:2000年的中國將大大不同于1900年的中國。
他還給出了50年后的預言:五十年以后,就將有千百萬團民排成密集隊形,穿戴全副盔甲,聽候中國政府的號召,這一點是不用懷疑的!
他還預言了中國近現代史的歷程:中國將會有很長時期的掙扎,還會做錯很多的事情和遭受極大的災難,但或遲或早,這個國家將會以健康的、強大的、經驗老到的姿態呈現于世界……
他這樣描述未來的中國:中國將擁有這個世界強加給它的軍事力量,而且,既然它必須擁有,它必將擁有最好的--最好的武器,最適當的訓練,最高級的教育,一代更比一代強的士兵……
他的判斷是基于對中國人的長期觀察(在華工作48年):民族感情是一個永久性的因素,這是必須承認的,在研究一個民族世紀狀況時,決不能排除這個因素,而在中國,唯一普遍存在的感情就是對中國制度的自豪和對外國一切的蔑視 ……
中國人是一個有才智、有教養的種族,冷靜、勤勞,有自己的文明,無論語言、思想和感情各方面都是中國式的,人口總數約有四億,生活在自己的疆域內……
這個民族已經酣睡了很久,但現在他已經蘇醒,他的每一個成員身上都激蕩著一種中國人的情感“中國人是中國的,把外國人趕出去!”
一個外國人,尚且對義和團如此敬重,尚且如此了解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尚且如此了解中國人的個性,我們自己反而自輕自賤,去污蔑義和團,卻嘲笑先人的抗爭。
關于義和團,偉大教員可謂一語中的:“究竟是中國人民組織義和團跑到歐美、日本各帝國主義國家去造反,去殺人放火呢?還是各帝國主義國家跑到中國這塊地方來侵略中國、壓迫剝削中國人民……這是大是大非問題,不可以不辯論清楚。”
1955年,周恩來在會見德國訪華團時,高度評價了義和團的歷史功績:“義和團運動是中國人民頑強地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表現,他們的英勇斗爭是50年后中國人民偉大勝利的奠基石之一。”
陳獨秀批評某些人,說他們只看見了義和團排外,卻看不見義和團排外所發生的原因。1924年他在文章中說:八十年來,中國的外交史、商業史,我終于不能否認義和團事件是中國民族革命史上悲壯的序幕。
我們不能以上帝眼光,去苛刻地評判義和團。義和團也許是一群愚昧的烏合之眾,但是就這也好過一群衣冠禽獸。如果有人要黑義和團,我只能懷疑他屁股坐在了八國聯軍一邊,這種人非蠢即壞。
不知道有人為什么要黑義和團,難道他們是跑到歐美日殺人放火了?還是販賣鴉片、買賣黑奴、屠殺印第安人了?還是731人體實驗、南京大屠殺?還是扒花園口、燒長沙了?
最后,以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文作為結語: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